大股东如何帮助TOM并购成长

来源 :新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lili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年来,“Tom集团”先后完成45项、总金额达53亿港元的并购,形成了包括互联网、户外传媒、出版、体育、电视及娱乐媒体五大产业的独特的跨媒体集团。在“Tom集团”的背后,李嘉诚、周凯旋等大股东通过高价注入项目、提供贷款等方式引导着“Tom集团”的并购和资产培育,并通过“Tom集团”的IPO、分拆上市等资本运作获利退出。本刊实习研究员
  Tom集团有限公司(简称“Tom集团”)在2000年初的互联网热潮中IPO,其后经过45次、总金额达53亿港元的并购(以首次公告记录为准),涉及互联网、户外传媒、出版、体育、电视及娱乐媒体五大产业,形成独特的跨媒体集团(图1)。根据公司财报,其总资产由2000年初的3.6亿港元增至2004年底的78.9亿港元,收入由2000年的0.9亿港元增至2004年的30.0亿港元,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由2000年的—4.2亿港元增至2004年的3.5亿港元,旗下互联网业务——“Tom在线”也于2004年在纳斯达克分拆上市。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大股东在“Tom集团”的并购和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高价注入项目
  
  在“Tom集团”的发展历程中,大股东两次在关键时期以高价向上市公司注入项目,增强了控制权,并获取了巨大收益。
  
  注入“新城网站”
  
  第一次发生在“Tom集团”上市之前。1999年10月正值网络热潮高峰,李嘉诚和周凯旋通过旗下子公司在开曼群岛成立了“Tom.com”(“Tom集团”前身)。“Tom.com'’如果要以网络股概念上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收购网站。
  “Tom.com”的净资产只有3.07亿港元,在网络热潮中,这样的资金实力无法收购到有价值的网站。为了帮助“Tom.com”以网络股概念上市,李嘉诚首先通过旗下的子公司为其提供贷款,截至1999年12月31日,“长江实业”和“和记黄埔”共计为其提供了3.63亿港元免息无抵押贷款。随后,1999年12月30日,李嘉诚将旗下的“新城网站”以3.1亿港元卖给了“Tom.com”。
  “新城网站”由“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各拥有50%权益,提供新城电台节目详情及本地、国际音乐娱乐资讯等,业务亏损严重,以3.1亿港元的高价卖给“Tom.com”,实际是为了形成李嘉诚对“Tom.com”的高额债权,这样,在“债转股”之后,“Tom.com”的账面净资产和股本会扩大一倍以上,而仍然由李嘉诚和周凯旋完全控制;在“Tom.com”向公众发行同样数量新股的情况下,公众股东所占股权比例将减少一半。
  到2000年2月“Tom.com”上市前,李嘉诚已向其提供了高达5.01亿港元的贷款,这些股份全部实行了“债转股”。“Tom.com”在募集资金上市后,净资产超过10亿港元,李嘉诚和周凯旋实际上是用亏损的“新城网站”和1.91亿港元(5.01亿—3.1亿),得到了净资产超过10亿港元的“Tom.com”78.2%的股份(图2)。
  


  
  注入“雷露无极”
  
  第二次高价注入项目发生在2003年。由于市场环境较好,2003年7月和10月,“Tom.com”通过配股和发行可转债分别融资9.9亿港元和11.7亿港元,账面资金充裕。2003年9月26日,“Tom.com”宣布从大股东周凯旋手中收购其所持有的专门从事无线语音互动(1VR)服务的北京雷霆无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雷霆无极”)。 “雷霆无极”是周凯旋于2002年7月投资1000多万元人民币成立的,2002年下半年的收入仅为7.9万元,净亏损5.2万元,2003年上半年暴增至收入1247.6万元,净利润632.5万元。根据双方的协议,“Tom.com”将按7.7倍市盈率(以2004年净利润为 值?110倍。基数)从周凯旋手中购买“雷霆无极”,如果2004年净利润不能比上年增长20%以上,则按6倍市盈率购买。以如此高的市盈率购买一家非上市企业非常罕见,而且“雷霆无极”刚刚运营了一年,正式产生收入不过半年。
  当时,由于“Tom.com”2000-2003年间多次以换股方式进行并购,李嘉诚和周凯旋的持股比例不断降低,已接近绝对持股的边缘(2003年底降低到60.78%,如果可转换债券全部转股,将摊薄至55.68%)。此外,“Tom.com'’还打算把旗下从事互联网业务的子公司——“Tom在线”分拆上市,一旦分拆上市成功,即使“Tom在线”只向公众发售25%的股票,李嘉诚和周凯旋对“Tom在线”的控股权也将下降到41.76%(55.68%×75%)。
  根据收购协议,“Tom.com”本次收购代价包括现金和股票两部分,如果“Tom在线”分拆上市成功,将支付周凯旋50%的“Tom在线”股票和50%的现金,如果分拆上市不成功,将支付周凯旋50%的“Tom.com”股票和50%的现金。这就是说,或者周凯旋将增强对优势业务——“Tom在线”的控制权,或者将增强对“Tom.com”的控制权。最终,2005年4月周凯旋获得了“TOm在线”支付的价值1.32亿美元(约为人民币11亿元)的现金和股票,不仅使李嘉诚和周凯旋合计持有“Tom在线”72.2%的股份,而且套现了大笔资金。周凯旋1000万元的投入,经过两年稍余,增值了110倍。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验证“雷霆无极”的交易条件是否 合 理。2004年8月,“Tom在线”收购 了“TREABASE”,“TREABASE”的付款条件与“雷霆无极”类似,由“最初代价”和“获利能力代价”两部分构成:如果“TREABASE'’2004财年净利润不少于人民币4000万元,“Tom在线”将按4.5倍市盈率支付“最初代价”,否则就按3.5倍;此外,如果“TREABASE"2005财年净利润多于7500万元,“Tom在线”还将按1.75倍市盈率支付“获利能力代价”,如果多于4000万元少于7500万元,则按1.5倍,如果少于4000万元,则按1倍。
  我们假设“雷霆无极”与“TREABASE'’收购当年业绩相同,均为4000万元,且第二年都同比增长20%,即第二年净利润均为4800万元,则“雷霆无极”的卖方可获得3.69亿元(0.4×1.2× 7.7),而“TREABASE”的卖方仅能获得2.52亿元(0.4×4.5+0.48×1.5),只及“雷霆无极”卖方所得的68%。如果假设两公司两年内的业绩完全相同,即第一年均为4000万元,第二年均为1.4亿元,则“雷霆无极”的卖方可获得11亿元, 而“TREABASE”的卖方只能获得4.25亿元(0.4×4.5+1.4×1.75),只及“雷霆无极”卖方所得的39%。
  需要指出的是,“雷霆无极”在2003、2004年爆炸式增长后,2005年增速迅速放缓。根据“Tom在线”财报,IVR业务在2005年第一、二季度保持在20%左右的增长率,第三季度已降低到2%的水平。
  
  


  提供贷款
  
  2000年下半年到2003年,互联网产业曾经历了一次寒冬,网络股很难再从资本市场融资。截至2001年中期,“Tom.com”的库存现金仅结余5.1亿港元,比年初减少了45%,而主营业务仍不断亏损,现金净流量仍为负值,形势十分严峻。
  然而,从2001年下半年起,“Tom.com”开始大规模网下扩张,先后扩张到户外传媒、出版、体育、电视及娱乐媒体四个产业,到2002年中期,“Tom.com”一年内共进行了15项收购,总金额为15.8亿港元(多数收购经历数次价格变更,以首次宣布为准),其中以现金支付约7.03亿港元。那么,“Tom.com”的这些收购资金是哪里来的呢?根据其财报分析,有一笔来自李嘉诚和周凯旋的8.5亿港元的股东贷款十分关键。而且,“Tom.com”并购资金的分批流出与该项大股东贷款资金的分批流入,在时间和数额上存在着明显的一致1生(图3)。
  首先,2001年下半年,虽然“Tom.com”在出版、户外传媒的并购已经开始,但只有一项并购——“HMG”项目在当年完成,需要支付现金1.3亿港元,其他并购的现金支出都延缓到了2002年。同时,虽然“Tom.com”在2001年底宣布获得股东贷款8.5亿港元,但当年的综合现金流量表显示,当年底实际到账资金为1亿港元,基本与收购“HMG”的现金1.3亿港元相符。
  第二,2002年上半年,“Tom.com”在出版业有两项并购,支付现金合计2.28亿港元,流向户外传媒业有五项并购,支付现金合计0.94亿港元,即上半年因并购导致的投资性净流出现金约3.21亿港元现金。同时,“Tom.com”2002年中报显示,2002年上半年经营性和投资性净现金流出5.04亿港元,融资性净现金流入5.29亿港元,而根据“Tom.com”年报,截至2002年12月21日的银行贷款仅为0.21亿港元,因此我们推测,2002年上半年的融资性现金流入主要是股东贷款。也就是说,股东贷款到账金额与“Tom.com”在经营和投资上的资金需求存在明显的一致性。
  第三,2002年下半年,“Tom.com”的资金主要流向户外传媒业,合计支付现金约1.22亿港元。同时,根据“Tom.com”2002年财报,当年股东贷款到账7.5亿港元,按上半年股东贷款到账5.3亿港元计算,下半年股东贷款到账为1.2亿港元,同样存在明显的一致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Tom.com”之所以在现金不足、互联网业务依然亏损的同时,能够大规模并购出版业和户外传媒等网下业务,主要原因就在于股东贷款的支持。
  
  


  分拆上市
  
  虽然“Tom.com”的大股东提供了大量贷款帮助其渡过难关,但如果要收回贷款,归根到底仍需要“Tom.com”自身的盈利。虽然多元化布局稳定了“Tom.com”的现金流,但如果要实现整体增长,仍然需要培育优势业务。
  2004年3月,“Tom在线”从“Tom集团”(同月“Tom.com”更名“Tom集团”)分拆出来,在香港创业板和纳斯达克同时上市。如前文所述,按全面摊薄计算,当时李嘉诚和周凯旋的持股比例已经降至55.68%,此时将互联网产业分拆上市极为有利,一方面,“Tom在线”今后并购和发展所需资金就可以通过市场自行解决,不再占用集团资源,也可以使“Tom集团”专心培育其他产业;另一方面,更关键的是,将集团下的互联网业务分拆上市,大股东可以搭建起金字塔形的控制链,既能继续保持对“Tom集团”绝对控制权,又能增强对优势产业“Tom在线”的控制权,即通过“Tom集团”持有“Tom在线”72.2%的股份。
  如果“Tom在线”不分拆,而是仍然通过“Tom集团”以市场价发行新股将会对大股东控股权有什么影响呢?“Tom在线”分拆上市筹集资金为13.3亿港元,按“Tom集团”2004年2月30日的均价2.4港元计算,如果这13.3亿港元由其自身募集,需要发行新股5.54亿股,新发行股份占原有股本和扩大股本的13.9%和12.2%,即使不计入可转换债券转股因素,李嘉诚和周凯旋的股权也将被摊薄至48.4%,失去绝对控股权。
  分拆上市也使“Tom在线”带动了“Tom集团”的整体增长,互联网业务收入占“Tom集团”总收入的比重由2003年的28.4%提高到2004年的38.1%,互联网业务利润由2003年的1.33亿港元上升到2004年的3亿港元,分别占当年整体利润的58.1%和74.9%。也就是说,“Tom集团”整体利润增长几乎全部为互联网业务所贡献,网上业务重新成为增长引擎。值得注意的是,根据“Tom集团”2004年年报,到2004年8月前,其8.5亿港元股东贷款已全数偿还。
  
  评价:特殊背景下的成功
  
  纵观“Tom集团”上市以来的运作,大股东在投入资金或项目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维持了绝对控制权,并获得了丰厚回报。另一方面,依靠大股东的支持,“Tom集团”也得以超常规地做大。
  但是,考察“Tom集团”的“势力范围”可以发现,虽然“Tom集团”在几个方向同时发展,但每个方向均集中于某项细分业务,其跨媒体实际只是不同产业的几个细分区间,如户外媒体只是在大广告牌和单立柱上占有优势,出版媒体只是在台湾市场形成气候,体育媒体只是在网球运营和推广上业绩突出,而互联网媒体主要在无线增值,在广告、游戏、搜索等方面暂无亮点。
  从“Tom集团”的收入构成来看,2003年、2004年互联网分部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8.4%、38.1%,对总收入的增长贡献率分别为72%、78%,从利润构成看,2003年、2004年互联网分部分别占58.1%、74.9%,对主营利润的增长贡献率分别为120%、97%(表1),也就是说,“Tom集团”整体主营收入和利润增长几乎全部由互联网业务贡献,无线增值业务是主要增长引擎,而伴随着3G时代的到来,无线增值市场很可能重新洗牌。此外,出版和户外广告分部所占整体利润比重仍低,体育分部业绩出现严重下滑,多产业大量并购后的整合效果仍有待观察。因此,虽然“Tom集团”通过大股东支持目前获得了一定成功,但其未来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TOM的并购之道
  
  并购集中于门户网站,遭遇现金流危机 “Tom.com”IPO之初,采用的是现金收购的方 式,集中于通过收购扩充网站门户产品。2000年4-6月间,“Tom.com”每月一次,完成了“美亚在线”、“AAStocks.com”、“She.com”等三项收购。这三项收购均为现金交易,所收购均为亏损业务,涉资2.68亿港元。根据“Tom.com”的2000年中报披露,其而费费用极高,网站开发费用、广告宣传费用、管理费用分别高达4766万、4578万、5684万港元,公司整体经营亏损高达2,04亿港元。在经营性和投资性现金净流出极快的情况下,“Tom.com”现金收购的方式难以为继。
  从2000年9月起,“Tom.com”的并购开始以股票置换的方式进行,当月完成了“鲨威体坛”、“羊城公司”、“RichWealth”三项并购,这三项并购的交易金额高达7.27亿港元,但实际现金流出不到10万港元,由于代价股份的每股定价较高,新发行代价股份分别仅占“Tom.com”原有股本和扩大股本的4.17%和4.03%,李嘉诚家族的股份比例仅降低了1.87%,周凯旋的股份仅降低了1.25%。股票置换的方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Tom.com”的现金流压力,根据“Tom.com”2000年财报,其截至2000年12月3]日的结存现金为9.35亿港元,如果这三项并购仍然完全以现金方式进行,加上2001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3.67亿港元,则“Tom.com”的现金无法维持到2001年末。
  以打造门户为目标进行并购,对改善“Tom.com'’的收入和盈利作用并不明显。2000年,“Tom.com'’的营业额中只有六成来自网站业务,在抵销利息收入8063万港元前,网站业务经营亏损近5亿港元,占股权融资总额12.4亿港元的40%。“Tom.com”并没有摆脱营收微薄、亏损严重、现金大幅流出的财务困境(表2)。
  
  并购向多元化分散
  
  2000年下半年,随着网络泡沫破裂,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和香港创业板指数均大幅下跌,新兴互联网行业生存环境迅速恶化。2000年10月起,“Tom.com”转变投资方向,由互联网“分散”至传统媒体行业,收购了“风驰传媒”、“美亚文化”、“《亚洲周刊》”等项目。
  “风驰传媒”主要从事传统广告业务,“Tom.com”在收购公告中称,“希望通过网上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跨媒体广告销售,增加额外收入来源和市场竞争力”。这项收购标志着“Tom.com”开始进入网下产业,收购对象由“烧钱机器”转向“现金奶牛”。
  并购方向的变化大大降低了“Tom.com”的亏损幅度,但现金流出的速度依然很快。根据“Tom.com”的2001年中报,其2001年上半年收入约2.22亿港元,是2000年中期的37倍,增长主要来自新并购的网下媒体和互联网接入服务业务,但由于直接成本开支依然达1.2亿港元,上半年经营亏损1.19亿港元,虽然比2000年同期下降了39.7%,但“Tom.com”截至2001年6月30日库存现金仅结余5.1亿港元,比年初减少了45%。因此,此时“Tom.com”经营形势仍然严峻。
  
  


  并购完成五大产业布局,稳定现金流
  
  从2001年下半年起,“Tom.com”开始大规模网下扩张,产业先后扩张到户外传媒、出版、体育、电视及娱乐媒体四个产业。
  在此期间,“Tom.com”在并购交易中普遍采取“少量现金+定价股票”的形式,即并购中现金支付比例较小,平均约为20%-40%,剩余收购代价以股票形式支付,而且换股价一般固定于5.51港元,相比市场价有200%-300%的溢价。这样的溢价换股使“Tom.com”既能迅速扩张,股本摊薄有限,又控制了现金流出。但是溢价换股对“Tom.com”的账面利润也有比较大的影响,即在会计上形成巨额待摊销商誉,拉低了每期的净利润。如在2001年,根据香港新的会计准则,“Tom.com”一次性摊销商誉8亿港元,在经营亏损仅为3.8亿港元情况下,税前亏损达到12.7亿港元。
  到2002年末,“Tom.com”基本完成了多元化产业布局,在其收入结构中,2001年、2002年网下业务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7%、85%,户外传媒和出版产业的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分别为45.6%、60.9%,对总收入的成长贡献率分别为53%、70%。
  并购方向的改变使“Tom.com”整体在财务上趋向健康。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Tom.com”的网下业务就开始逐渐改善整体运营情况。根据财务报告,“Tom.com”在2001年中期经营现金流出为3.49亿港元,但全年经营现金流出仅为3.67亿港元;中期经营亏损1.19亿港元,年终经营亏损仅1.07亿港元。2002年,这种趋势进一步得到加强,在互联网分部亏损由1.72亿港元继续降低到0.9亿港元的情况下,经营性现金流出由前两年年均3亿港元收窄至1亿港元,现金结存稳定在3亿港元水平。从分部经营收益看,户外传媒分部和体育分部成为五大产业中最大的利润来源。这就是说,在互联网产业低潮时,“Tom.com”通过大规模并购网下业务,基本完成了由单一的互联网产业向多元化产业的转型,稳定了现金流。
  
  


  集中并购优势项目带动增长
  
  虽然“Tom.com”的状况趋于稳定,但仍然缺乏优势项目带动增长。2003年,互联网行业整体趋向好转。2003年7月和10月,“Tom.com”通过配股和发行可转债分别融资9.9亿港元和11.7亿港元,并重新开始并购网上业务。与以往并购围绕门户网站、接入服务不同,此次并购主要围绕无线增值业务进行,其中,最重要的并购就是从大股东周凯旋处收购了“雷霆无极”。
  在大股东注入项目增强无线增值业务、“Tom在线”分拆上市后,2003年、2004年互联网分部收入分别占“Tom集团”总收入的28.4%、38.1%,而对总收入的增长贡献率分别提高到72%、78%。从分部经营收益看,互联网分部在2003年不仅扭亏为盈,而且盈利高达1.33亿港元,2004年更上升到3亿港元,分别占当年总体主营利润的58.1%和74.9%,主营利润增长贡献率分别为120%和97%,也就是说,“Tom集团”整体主营利润增长几乎全部为互联网贡献,无线增值业务成为增长引擎(表3)。同期,“Tom集团”整体现金流也开始发生本质性转变,在2000年-2002年三年经营性现金流出总计7.82亿港元后,2003年经营性现金流转为净流入6938万港元。
  
  以并购平衡产品结构
  
  “Tom在线”分拆上市以后,并购活动主要围绕它展开,先后收购了四川长城软件、TreasureBase、WholeWin、Indiagames等项目。与主要收入来源同为无线增值业务的“掌上灵通”(纳斯达克:LTON)、“空中网”(纳斯达克:KONG)相比,“Tom在线”通过收购形成了在2G、2.5G上的技术平衡和完整的产品结构,从而在技术进步迅速的网络行业保持领先。
  无线增值业务现阶段主要有短信(SMS)、互动语音(1VR)、彩铃(RBT)、彩信(MMS)和无线应用(WAP)五大产品类别,前三者基于GSM网络,被称为2.0G产品,后二者基于GPRS服务,被称为2.5G产品,且能和将来的3G形成对接。2.5G产品近年相对增长率虽高,但市场基量远不及2G业务,因而其绝对增长量较低。
  比较“Tom在线”、“掌上灵通”和“空中网”的收入结构可以发现,2004年初,“空中网”的短信:互动语音/彩铃:彩信/无线应用的比率为0.26:0.01:0.72,“掌上灵通”为0.99:0:0,“Tom在线”为0.62:0.14:0.24。也就是说,2004年初“空中网”偏重于2.5G产品,“掌上灵通”完全集中于2G产品,“Tom在线”偏重于2G产品。此后,“Tom在线”通过内部研发和收购“WholeWin”补足2.5G产品,“掌上灵通”则加大在2.5G产品的力量,两者的短信业务比重相应降低,而“空中网”则选择专一于2.5G业务,2G业务当年萎缩至10%(图4)。2005年前三季度,“Tom在线”继续保持原有的产品结构平衡,并收购“Indiagames”策略性布局手机游戏。可以看出,“Tom在线”通过收购所实现的产品结构更均衡,而“空中网”和“掌上灵通”正努力朝这一方向靠拢。
  优势业务的产品结构平衡,也使“Tom在线”业绩增长异常迅速。至2005年第三季度,和国内三大门户相比,“Tom在线”收入与网易、新浪相若,而净利润仅低于网易,超过新浪和搜狐。与“掌上灵通”和“空中网”相比,营业额和净利润指标均大幅领先。与此相应,“Tom在线”的股价走势也相当强劲且平稳,在2005年中之后优势更加明显,并远超纳斯达克综合指数(1XIC)。
其他文献
2004年中开始,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由1%一路升至4.75%。但其他两大经济体一欧洲及日本维持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全球资金依然充裕。加上油价高企令产油国大赚“油元”,并继而将这笔庞大的资金又投资到各大金融市场。在源源不绝的资金支持下,无论股市、金市还是油市,在2004-2005年间持续强势。  目前全球资金环境出现了转变,欧洲央行已于2005年12月1日和2006年3月2日两次加息,3月9日,日本
期刊
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已发行上证50、上证180、深圳100三只ETF(Exchange-traded funds, 交易所交易基金),基本形成了对沪深两市的全面覆盖,投资者对整个A股市场进行指数化投资和交易已成为可能。  从全球情况来看,近年来ETF成为新发指数基金的主要表现形式,新上市的ETF数量剧增,ETF资产迅速增长。2005年,美国市场上的ETF获得爆发性增长,51只新ETF发行,是历史上
期刊
“从农村劳动力放开,经过价格改革,进出口逐步放开,到产权制度多元化、住房制度改革等,每一次制度性突破都激发出新的经济高速增长点,下一个制度解禁带动的增长点之一将来自目前正在进行行的银行和资本市场化等金融市场变革。    鲜有对媒体表述公开观点的瑞士银行全球资产管理大中华区副主席张宁1月20日在接受《新财富》专访时发表了上述言论。这位以扎实的概率统计学入门,并最终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的经济学
期刊
在美国,知识产权证券化业务的比重正在快速增长。从电子游戏、音乐、电影、主题公园等与文化产业关联的知识产权,到时装品牌、最新医药产品专利、半导体芯片,甚至专利诉讼的胜诉金,几乎都已成为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对象资产。随着评估手段的发展,知识产权的证券化将和其他资产证券化  业务一样普遍,并为中国的自主创新经济带来新的资本推力。    在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下,中国的人口众多无疑是一个劣势,尽管提供
期刊
“君子自强不息”、“君子坦荡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在中国人看来,“君子”是优秀人格的集大成者,但在千百年后的今天,这种单纯强调奋斗、人格修养的“君子”定义已经无法涵盖中国精英人士对生活和对自我的理解与认知。观澜湖高尔夫球会近来力倡的2006'‘新君子生活”正是谋求赋予“君子”新的内涵:他们追求成功、享受生活,他们懂得处世之道,更向往天人合一境界的妙趣。精英阶层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更追求生活品
期刊
企业设置金降落伞计划等反收购措施商务部、工商局承担起经济安全和反垄断审查职责  “外资收购”一直是一个容易触动国人敏感神经的字眼,全国人大代表、首钢董事长朱继民今年两会期间关于“花300亿就能买到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米塔尔用约180亿元就能控股宝钢股份”的说法着实让人大吃一惊。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策现象”被质疑以及“北旅汽车案”开外资收购中国上市公司先河以来,有关外资收购的利弊之论一直不绝于耳
期刊
股改后,随着股权分散化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中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的风险可能会大于“一股独大”的风险。  全流通后,如果上市公司没有大股东,股权极度分散,那么上市公司的治理特征将由一股独大变为“无股独大”,即没有股权或股权比例很小的经营者“内部人控制”,成了上市公司真正的老大,这种状况与国有股一股独大没有本质区别,甚至危害更大。  如何完善企业制度,防范和解决全流通后可能出现的新的“内部人控制
期刊
上市公司股价的变动直接影响着上榜富人的财富数额与名次。根据2006年3月31日的持股市值排出的最新十大富人中,施正荣、刘名中与张茵夫妇、陈卓林家族分列前三。  迄今为止,比尔·盖茨已12年蝉联全球首富,而“《新财富》500富人榜”的首富几乎一年—换。  2006年“《新财富》500富人榜”的财富计算截止时点是2005年12月31日。在2006年只过了短短的3个月之后,“500富人榜”的前十位富人已
期刊
在传统社会里,财富意味着超常的消费能力,而在现代的市场经济里,财富的本质是它所赋予的对经济事务的决策权和控制权,衡量财富多少的最重要的指标并不是消费能力的高低,而是进行经济决策的权力。因此,财富的分配和收入的分配有着本质的不同,收入分配不均会直接导致福利水平的不均,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自然形成的财富分配不均是经济控制权合理分配的结果,同时也不一定加大福利水平的不均。所以,在市场经济中,财富分配不
期刊
“做BT赚钱,重组国企容易成名啊。我是一个典型的追名逐利的人,名比利看得更重要。  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严介和的财富故事广为流传。1960年出生的他,1986年辞去中学教师的职务,竞聘成为一家亏损的国企厂长。1992年,他租赁了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注册成立了淮安市引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并在南京绕路工程中掘得800万元的“第一桶金”。1995年,他注册了江苏太平洋工程有限公司,1996年,太平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