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命名来源新探

来源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xbyc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作品之一,面世之后,引起社会极大反响。对于阿Q这一人物形象命意之探讨已逐步转向深层,但关于阿Q命名之来源却至今尚无的诂。阿Q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鲁迅为什么要给他起一个“洋文”的名字呢?《阿Q正传》开始刊载时就有人推测这是蒲伯英以文为嬉,用来讽刺胡适的,因为胡适笔名为“Q.V.”。
其他文献
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是一次复杂的国际事件,它是50年代中东国际政治中各种力量相互影响、相互斗争的产物。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西方大国的外交异常活跃,其中英美两国的外交尤为突出,而美国的外交又以其较为隐蔽的形式出现。笔者拟利用获得的新资料和国外研究成果着重探讨运河危机中的英美政策,从而揭示西方大国外交喧嚷背后的动机与实质。
美西战争是第一次重分世界的战争,本文阐述这次战争前后的国际关系,并以此作为一个案例来剖析帝国主义时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这就是大国都要从世界格局上来考虑本国的对外政策,它们将把小国排挤出世界舞台,在大国间建立新的关系,进而达到重分殖民地,建立“世界霸权”的目的。美西战争的历史地位在于它促使了六个大国(英、美、法、德、日、俄)争霸世界的新时代的形成。
本文首先对世界上各种企业集团立法模式进行了评析,指出用控制性合同来形成母子公司关系,对我国的企业集团立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应加速其立法。企业集团有着自已的鲜明特征,但现实中企业集团的状况却比较混乱,主要表现在将企业集团与联营相混淆,采用两级法人体制造成财产关系上的诸种弊端,而且现行有关立法和政策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1878年柏林会议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叶三次重大国际会议之一,它因实现了19世纪70年代近东大危机的和平解决而在国际关系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柏林会议前夕,欧洲濒临大国战争的危险,有关列强围绕圣斯蒂法诺条约之后的近东权力再分配展开了激烈角逐。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小说的创作中,阿城、莫言和张承志等人的作品发生过较重大影响。在文学自身世界的创构中,他们的作品从形象的塑造到主旨的揭示,从结构的设置到语言的操作诸方面均偏离了五四以降中国文学现代化运动的主潮。本文将在结构、主旨诸层面展开对这几位小说作者的文本存在形式的破解。
西方现代文学批评流派学说林立,我国近年来的介绍与批判,仍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从诠释学角度,以文学的意义问题为基本纲目,整理出西方现代批评的一条内在发展轨迹:笔者认为,西方现代批评学派不下十家,学说更是纷纭,但归纳起来,批评范式不过三种,这三种批评范式的承启过程,构成批评发展的基本线索。
本文着重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探讨了《简·爱》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学思潮对作家创作的影响,以及作者和作品人物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笔者参阅了国内外研究资料,对《简·爱》艺术魅力的论述具有独特的视角。
茅盾早期处于美学思想的发轫期。但他的美学思想却堪称宝库.本文从两个方面展开了考察和研究。上篇旨在揭示茅盾早期美学思想的丰富内涵以及所达到的高度,在此基础上,评述其成就与不足。下篇侧重于考察茅盾早期美学思想与其本期的其他思想因素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早期美学思想所受的制约。最明茅盾早期美学思想发展中一以贯之的因素和流动变化的因素。
超越感与挫折感是文学创作中的两种典型情绪反应。超越感是一种打碎束缚诗人的文化羁绊的勇敢探求,它使诗人摆脱了陈旧日常经验的局限,在心灵的质疑与叩问中表达和瞥见了人的终极关切。挫折感是诗人对业已完成的创作有一种不满足感,是诗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冲突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讲,超越感与挫折感是伟大文学创作的标志,它揭示了文学活动本身所固有的文化批判和自我批判精神。
我们知道,现代商品经济运行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股份经济形式展开的。现代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的组织制度主要采用股份制度。我国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育计划的商品经济,作为经济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有本质区别;但作为经济运动方式和经济的组织形式,则因共属于社会化大生产而又具有某些共同之处,例如股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