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当前语文教学,尤其是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少、慢、差、费”的现象反思之后,语文教学改革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也取得一些可喜的成就;然而“少、慢、差、费”的现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其一,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根深蒂固,使广大教学很难摆脱其影响。其二,广大中学语文教师还依然受着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还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还不能将一些先进的教育改观理论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其三,由于对一些先进教学理论缺乏系统的认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知半解的现象,甚至受各种教学改革思潮的影响,使中学语文教学走向另一种极端。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就高中文言教学而言,当前就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教学模式:其一,以串讲课文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过程是,先由教师串讲课文或由学生翻译课文,把文言译成现代汉语之后,再对文章段落大意、篇章结构、表现手法、艺术风格进行繁琐的分析。其二,以串讲和诵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操作过程是,教师逐段串讲课文,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在学生熟悉课文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进行文章分析。其三,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操作过程是,先由教师逐步介绍作者情况、写作背景、文章中心、写作特点,然后不断地指导学生诵读,最终以背诵为目的。细思这三种教学模式,尽管各有不同,但依然走着“少、慢、差、费”的老路,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能真正达到大纲所规定的文言文训练要求。
以串讲为主的及搜寻模式,其基本上背离了教育主体性原则,也完全背离了文言文固有的特色,不仅老师教的累,学生也越学越枯燥,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种教学模式尽管广受批判,但由于其长期以来在文言文教学中占有主体地位,根深蒂固,教师操作起来极为方便,因而,它依然是目前占有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以串讲和诵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以串讲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变化,尽管增强了读的分量,但依然按照现代文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把一些文情并茂的文言名篇弄得支离破碎,让学生无法感受文言文的魅力,自然兴趣全无,也无益于阅读能力的培养。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文言文教学中被广为推崇的教学模式,甚至被推崇为教学文言文的不二法门。笔者曾观摩过一次省级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获一等奖的是一位讲授《阿房宫赋》的老师,该教师在执教《阿房宫赋》时,首先声情并茂地将课文背诵了一遍,然后由老师逐段概括大意并逐段指导学生诵读,真可谓书声琅琅,气势恢宏,课后权威专家评论说,该课充分体现了教学主体性原则,昭示着一种全新的文言文教学理念,即将古代优秀的学习文言文的诵读方法继承下来,这是一种可喜的回归。这就不得不让我们产生这样的疑惑,书声琅琅难道真的就能充分体现教学主体性原则?这种对文章基本内容缺乏了解的诵读究竟有多少实质性的效果?这种极度宣扬诵读功效的做法会不会走向一种极端?
文言文教学之所以强调诵读,一方面是由其自身特点决定的。文言文毕竟是一种语言,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过去的文言文教学,主要是依靠教师对其规律性的解剖,使学生形成一种理性的认识,比如对文言句法、文言实词的活用的繁琐的解说等。这种做法无疑背离了文言文的语言特性。对一种语言规律性的把握,必须建立在大量的语言积累基础之上,只有大量的语言积累,才能在脑中形成这种语言的特有的表达习惯,才能形成真正的阅读能力。而大量的语言积累离不开大量的阅读,阅读要形成积累,就要精读和泛读相结合,诵读就是精读的一种。另一方面文言文是一种古代的书面语言,现代学习文言文,缺乏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诵读,就可以在一定的时空内形成一定语境,在听说的相互作用下,就更能够增强学生对文言的领悟力。另外古人曾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反复诵读就能增强学生对文言语义的把握。
但是,尽管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手段,如果过分的依赖诵读,认为它是学习文言文的唯一方法,这势必使文言文教学走入a形式主义的极端。其实,诵读教学还是趋于消极,还有更为积极的手段,那就是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诵读没有以兴趣为前提,教室里尽管书声琅琅,但学生能从中获得多少呢?现行的初高中教材文言文教学,是“初中学一点,高中重点学”,文言文的“初步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以大量的语言积累为基础,而高中学生的记忆能力多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机械记忆毫无兴趣可言,这样缺乏兴趣缺乏理解的诵读又有多大的价值呢?这样的文言文教学不是又走上了“少、慢、差、费”的老路吗?因而,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模式必须建立以兴趣和初步理解文言文含义的基础上,即便是诵读,也应采用多种方式,否则单一的方式必然造成枯燥的结果。
另外,任何固定的模式都带有一定的机械性,而每一篇文言文却具有各自的独特性,以不变的模式去学习具有不同特征的对象,这显然也是不行的。笔者认为,教学方式方法的采用应根据不同的对象而有所变化。以文言文教学而言,对于音律性抒情性颇强的文言作品,就宜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模式,比如诗、词、赋等,对于记叙性颇强的作品,就应以讨论为主。但无论哪一种教学方式,都应以激趣为前提,以练习为巩固,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好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以串讲为主的及搜寻模式,其基本上背离了教育主体性原则,也完全背离了文言文固有的特色,不仅老师教的累,学生也越学越枯燥,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种教学模式尽管广受批判,但由于其长期以来在文言文教学中占有主体地位,根深蒂固,教师操作起来极为方便,因而,它依然是目前占有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以串讲和诵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以串讲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变化,尽管增强了读的分量,但依然按照现代文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把一些文情并茂的文言名篇弄得支离破碎,让学生无法感受文言文的魅力,自然兴趣全无,也无益于阅读能力的培养。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文言文教学中被广为推崇的教学模式,甚至被推崇为教学文言文的不二法门。笔者曾观摩过一次省级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获一等奖的是一位讲授《阿房宫赋》的老师,该教师在执教《阿房宫赋》时,首先声情并茂地将课文背诵了一遍,然后由老师逐段概括大意并逐段指导学生诵读,真可谓书声琅琅,气势恢宏,课后权威专家评论说,该课充分体现了教学主体性原则,昭示着一种全新的文言文教学理念,即将古代优秀的学习文言文的诵读方法继承下来,这是一种可喜的回归。这就不得不让我们产生这样的疑惑,书声琅琅难道真的就能充分体现教学主体性原则?这种对文章基本内容缺乏了解的诵读究竟有多少实质性的效果?这种极度宣扬诵读功效的做法会不会走向一种极端?
文言文教学之所以强调诵读,一方面是由其自身特点决定的。文言文毕竟是一种语言,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过去的文言文教学,主要是依靠教师对其规律性的解剖,使学生形成一种理性的认识,比如对文言句法、文言实词的活用的繁琐的解说等。这种做法无疑背离了文言文的语言特性。对一种语言规律性的把握,必须建立在大量的语言积累基础之上,只有大量的语言积累,才能在脑中形成这种语言的特有的表达习惯,才能形成真正的阅读能力。而大量的语言积累离不开大量的阅读,阅读要形成积累,就要精读和泛读相结合,诵读就是精读的一种。另一方面文言文是一种古代的书面语言,现代学习文言文,缺乏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诵读,就可以在一定的时空内形成一定语境,在听说的相互作用下,就更能够增强学生对文言的领悟力。另外古人曾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反复诵读就能增强学生对文言语义的把握。
但是,尽管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手段,如果过分的依赖诵读,认为它是学习文言文的唯一方法,这势必使文言文教学走入a形式主义的极端。其实,诵读教学还是趋于消极,还有更为积极的手段,那就是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诵读没有以兴趣为前提,教室里尽管书声琅琅,但学生能从中获得多少呢?现行的初高中教材文言文教学,是“初中学一点,高中重点学”,文言文的“初步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以大量的语言积累为基础,而高中学生的记忆能力多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机械记忆毫无兴趣可言,这样缺乏兴趣缺乏理解的诵读又有多大的价值呢?这样的文言文教学不是又走上了“少、慢、差、费”的老路吗?因而,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模式必须建立以兴趣和初步理解文言文含义的基础上,即便是诵读,也应采用多种方式,否则单一的方式必然造成枯燥的结果。
另外,任何固定的模式都带有一定的机械性,而每一篇文言文却具有各自的独特性,以不变的模式去学习具有不同特征的对象,这显然也是不行的。笔者认为,教学方式方法的采用应根据不同的对象而有所变化。以文言文教学而言,对于音律性抒情性颇强的文言作品,就宜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模式,比如诗、词、赋等,对于记叙性颇强的作品,就应以讨论为主。但无论哪一种教学方式,都应以激趣为前提,以练习为巩固,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好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