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中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如何在传统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构建有效课堂教学,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趋势。本文从几个方面对实现和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有效课堂;预习习惯;兴趣;教学方法
“有效”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活动,将自己在授课之前的教学预设与教学设计的知识点,保量或超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不仅习得,更能掌握运用这些知识点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其有效目标应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如何才能实现和提高中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呢?
一、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预习习惯
有效教学是把课前、课堂、课后连贯起来,形成一个循环,也就是把课堂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交流课前预习(5分钟);第二,课堂新授(30分钟);第三,布置下节课的预习(10分钟),然后下节课先交流上节课布置的预习。这样就把整个课堂教学连贯起来,形成循环教学。在循环教学的第二部分“课堂新授”过程中,要求学生有60%的参与率。可是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根本无法全参与进来,上课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做到课前充分预习。可见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预习通常是指学习主体在正式进入课堂教学阶段之前的准备活动。它既是一种学习形式,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有人形象地称它为课堂教学之前的热身运动。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打造高效语文课堂,教师就应该责无旁贷地授之以“渔”,不仅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还要培养和强化让学生主动预习的习惯,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语文教学的形式、方法要灵活多样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对象又是生龙活虎的, 因而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不断变换改进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然而在教学中,仍存在着这样令人失望的事实:一切为了应试。为了应试,有的教师以知识的灌输、题型的训练来代替语文能力的培养,考什么就教什么,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变成了一个个“知识考点”的载体, 或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书,死抱住课文满堂灌。在教学中,落入窠臼,千篇一律,总是先解题、作者介绍, 背景分析,然后串讲,段落大意,人物形象,最后总结归纳,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几乎篇篇如此。这样程式化的教学缺乏活力,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学生势必对语文失去兴趣。
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要破除狭隘的语文教学指导思想,讲究灵活的教学方法, 运用丰实的教学形式,根据课文的内容、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学生年龄、接受程度、兴趣爱好乃至心理素质等特点来因材施教。
三、利用多媒体参与教学,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重分析,理性地讲解,致使最具感染力、想象力,最具文学味的文学欣赏课变成了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技术课,完全失去美感。在语文 教学实践中,学习情境的创设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第一道难题”,而信息技术却是利用计算机传递的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影视信息集合,它可以形声并茂、音画同步,同时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正是传统教学所缺乏的。利用多媒体能创设情景的特点,展现精彩场面和诗情画意,可以深化对课文主题的认识。科普类的说明性文章是一种重要的实用文体,一般形式简短,内容科学,语言准确,条理清晰。知识性、科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我们应发挥这类文章应有的作用,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探求欲望。
因此,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往往会变成空洞的说教,使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容易疲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运用多媒体参与教学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等方面的限制,直接展示各种事物的现象,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能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地把内容教给学生,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对课本的重点、难点通过具体材料的感知,直奔中心,分散难点。
四、巧用语言,激发兴趣
费德鲁斯的寓言里写道:“老是弯着的弓易断,而如果及时松弦,将会如你所愿。所以在全身心投入新的工作前,你最好放松一下思维之弦。”幽默的语言是一种最高级的指挥,也是一种艺术,会给你的课堂平添几份乐趣。幽默也是诱发求知的润滑剂,老师讲课不能老是板着面孔讲,在课堂显得沉闷时,说句歇后语,插个笑话,猜个谜语,用来调节气氛不是挺好吗?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均可引入课堂,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教师的风趣幽默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热情。
五、站在“学”的角度安排活动
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备课时,从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到设计教学结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站在“学”的角度去思考。尤其在设计具体教 学活动时更要最大限度地安排全体学生参与。例如,在阅读教学中,不管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教学,总伴随着一些提问。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等等。提问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学生的读书,通过人人参与不同形式的读书,让他们提问题、说理解、 谈感悟,进行比较,展开想象,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协作主动获取知识。在结束一篇课文之前给学生留几分钟时间,让他们自由支配,可以随意地提问、讨论、交流甚至争论与课文相关的话题。这样一段自由时间,也是一个自由的空间,将课堂引向广阔的空间。
总之,教育是门艺术,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永恒的标准,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句号,只有逗号。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只要我们努力、大胆地实践,不断地总结,在总结中追求更大的创新,就可以切实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有效课堂;预习习惯;兴趣;教学方法
“有效”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活动,将自己在授课之前的教学预设与教学设计的知识点,保量或超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不仅习得,更能掌握运用这些知识点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其有效目标应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如何才能实现和提高中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呢?
一、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预习习惯
有效教学是把课前、课堂、课后连贯起来,形成一个循环,也就是把课堂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交流课前预习(5分钟);第二,课堂新授(30分钟);第三,布置下节课的预习(10分钟),然后下节课先交流上节课布置的预习。这样就把整个课堂教学连贯起来,形成循环教学。在循环教学的第二部分“课堂新授”过程中,要求学生有60%的参与率。可是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根本无法全参与进来,上课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做到课前充分预习。可见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预习通常是指学习主体在正式进入课堂教学阶段之前的准备活动。它既是一种学习形式,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有人形象地称它为课堂教学之前的热身运动。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打造高效语文课堂,教师就应该责无旁贷地授之以“渔”,不仅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还要培养和强化让学生主动预习的习惯,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语文教学的形式、方法要灵活多样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对象又是生龙活虎的, 因而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不断变换改进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然而在教学中,仍存在着这样令人失望的事实:一切为了应试。为了应试,有的教师以知识的灌输、题型的训练来代替语文能力的培养,考什么就教什么,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变成了一个个“知识考点”的载体, 或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书,死抱住课文满堂灌。在教学中,落入窠臼,千篇一律,总是先解题、作者介绍, 背景分析,然后串讲,段落大意,人物形象,最后总结归纳,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几乎篇篇如此。这样程式化的教学缺乏活力,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学生势必对语文失去兴趣。
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要破除狭隘的语文教学指导思想,讲究灵活的教学方法, 运用丰实的教学形式,根据课文的内容、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学生年龄、接受程度、兴趣爱好乃至心理素质等特点来因材施教。
三、利用多媒体参与教学,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重分析,理性地讲解,致使最具感染力、想象力,最具文学味的文学欣赏课变成了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技术课,完全失去美感。在语文 教学实践中,学习情境的创设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第一道难题”,而信息技术却是利用计算机传递的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影视信息集合,它可以形声并茂、音画同步,同时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正是传统教学所缺乏的。利用多媒体能创设情景的特点,展现精彩场面和诗情画意,可以深化对课文主题的认识。科普类的说明性文章是一种重要的实用文体,一般形式简短,内容科学,语言准确,条理清晰。知识性、科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我们应发挥这类文章应有的作用,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探求欲望。
因此,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往往会变成空洞的说教,使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容易疲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运用多媒体参与教学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等方面的限制,直接展示各种事物的现象,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能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地把内容教给学生,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对课本的重点、难点通过具体材料的感知,直奔中心,分散难点。
四、巧用语言,激发兴趣
费德鲁斯的寓言里写道:“老是弯着的弓易断,而如果及时松弦,将会如你所愿。所以在全身心投入新的工作前,你最好放松一下思维之弦。”幽默的语言是一种最高级的指挥,也是一种艺术,会给你的课堂平添几份乐趣。幽默也是诱发求知的润滑剂,老师讲课不能老是板着面孔讲,在课堂显得沉闷时,说句歇后语,插个笑话,猜个谜语,用来调节气氛不是挺好吗?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均可引入课堂,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教师的风趣幽默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热情。
五、站在“学”的角度安排活动
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备课时,从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到设计教学结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站在“学”的角度去思考。尤其在设计具体教 学活动时更要最大限度地安排全体学生参与。例如,在阅读教学中,不管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教学,总伴随着一些提问。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等等。提问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学生的读书,通过人人参与不同形式的读书,让他们提问题、说理解、 谈感悟,进行比较,展开想象,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协作主动获取知识。在结束一篇课文之前给学生留几分钟时间,让他们自由支配,可以随意地提问、讨论、交流甚至争论与课文相关的话题。这样一段自由时间,也是一个自由的空间,将课堂引向广阔的空间。
总之,教育是门艺术,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永恒的标准,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句号,只有逗号。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只要我们努力、大胆地实践,不断地总结,在总结中追求更大的创新,就可以切实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