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颈部肿块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6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颈部肿块病人137例的病因鉴别、治疗及并发症的处理进行分析。结果:颈部的炎症、肿瘤、畸形等均可表现为颈部肿块,临床上甚为多见,其中不少是恶性肿瘤。因此,颈部肿块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针对病因确定治疗方案,治疗效果满意。结论:针对颈部肿块的不同病因,制定有效治疗方案,采取综合方法,提高疗效。
关键词 颈部肿块 病因诊断 临床分析
资料与方法
1996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颈部肿块病人137例,其中女91例,男46例;年龄5个月~76岁,平均42.5岁。发病距就诊时间2天~8年,平均3个月。
临床表现:本组137例中有92例以颈部肿块就诊(67%),肿块伴疼痛11例,肿块伴心悸、气短、烦躁、食欲亢进25例,伴咽喉部疼痛5例,胸痛、咳血2例,其他如剑突下疼痛、消瘦、反酸、恶心、呕吐、吞咽困难等2例。
辅助检查:B超检查为囊性包块25例,实性包块71例,甲状腺功能检查T3、T4值明显升高25例。血钙升高1例。
治疗方法:手术切除肿瘤82例(55%),其中甲状腺次全切除49例,甲状腺囊肿切除18例,5例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全切,同侧颈清扫术。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病理报告为乳头状癌8例,滤泡状癌2例。CT提出未见颈淋巴结转移8例,2次行甲状腺全切除,术后服用甲状腺素片;2例滤泡状癌拟行甲状腺全切除,同侧颈清扫术,但患者不同意二次手术,故放弃进一步治疗。手术活检21例,药物治疗33例,1例未治即自动出院,转移癌行化疗、放疗治疗。
结 果
病理检查结果:甲状腺囊肿18例,甲状腺瘤39例,甲状腺癌1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24例,甲状旁腺瘤1例,地方性甲状腺肿4例,甲状舌管囊肿5例,甲状腺炎4例,颈部转移癌9例,淋巴瘤2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7例,淋巴结核3例,颈部囊状水瘤1例,腮腺混合瘤2例,纤维瘤1例,脂肪瘤1例,颈动脉瘤1例,颈部肿块压迫局部皮肤坏死。神经鞘瘤1例,腮裂囊肿1例。临床治疗效果满意,但转移癌预后不良。
随访1年,有1例甲状腺瘤术后复发,2例甲状腺滤泡状癌术后复发,9例转移癌中有8例已死亡。
討 论
颈部肿块的病因鉴别:颈部解剖层次复杂,肿瘤类别多,表现差别很大;加上自胸腹腔及鼻咽部等其他部位转移而来的肿瘤,使诊断比较困难,易造成误诊和漏诊,故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1]。颈部肿块中除甲状腺肿块及炎性病变外,70%~80%为恶性肿瘤[2],其中多数(70%~80%)为淋巴结转移癌。颈淋巴结转移癌多数(70%~80%)是原发于头颈部的恶性肿瘤,如鼻咽癌、甲状腺癌、口腔癌、口咽癌、喉癌、鼻腔鼻窦癌等。若转移淋巴结位于锁骨上,其可能原发于锁骨以下器官,如肺、胃肠、乳腺、胰腺、前列腺、卵巢、膀胱及子宫等的恶性肿瘤。
治疗方案的确定:甲状腺腺瘤是颈部包块中较常见的肿瘤,约占颈部包块的1/4,治疗靠手术切除。鼻咽癌发病率居世界首位,男性多于女性,40~50岁为高发年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效果好。颈外侧、耳下方肿块多是其他部位癌症转移所致,治疗时要明确原发癌,再决定治疗方案。治疗要根据不同的检查结果进行相应的手术或药物治疗。如果性质不清,应行颈部包块穿刺细胞检查,或谨慎进行切开或切除活检定性,如为继发性恶性肿瘤,而原发灶确实不明者还可进行化疗[3]。最后强调一点,颈部恶性肿瘤的首次正规治疗对最终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为防止炎症侵蚀血管壁或结扎线松脱引起出血,在充分引流和湿敷的基础上,可采用动脉瘤针对暴露的动脉端进行加固型结扎,彻底清除炎性肉芽,反复冲洗创面,用胸大肌皮瓣立即修复。对于继发性转移癌的颈部肿块,强调治疗原发病灶,采用手术、化疗、放疗及支持等综合治疗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刘治民.颈部外科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104-111.
2 姜宝岐,胡江红.颈部各分区常见肿块的鉴别诊断.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2(8).
3 贺堃,周志.312例颈部肿块病例(不包括甲状腺)临床病理分析.实用医技杂志,2006,5(8).
关键词 颈部肿块 病因诊断 临床分析
资料与方法
1996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颈部肿块病人137例,其中女91例,男46例;年龄5个月~76岁,平均42.5岁。发病距就诊时间2天~8年,平均3个月。
临床表现:本组137例中有92例以颈部肿块就诊(67%),肿块伴疼痛11例,肿块伴心悸、气短、烦躁、食欲亢进25例,伴咽喉部疼痛5例,胸痛、咳血2例,其他如剑突下疼痛、消瘦、反酸、恶心、呕吐、吞咽困难等2例。
辅助检查:B超检查为囊性包块25例,实性包块71例,甲状腺功能检查T3、T4值明显升高25例。血钙升高1例。
治疗方法:手术切除肿瘤82例(55%),其中甲状腺次全切除49例,甲状腺囊肿切除18例,5例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全切,同侧颈清扫术。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病理报告为乳头状癌8例,滤泡状癌2例。CT提出未见颈淋巴结转移8例,2次行甲状腺全切除,术后服用甲状腺素片;2例滤泡状癌拟行甲状腺全切除,同侧颈清扫术,但患者不同意二次手术,故放弃进一步治疗。手术活检21例,药物治疗33例,1例未治即自动出院,转移癌行化疗、放疗治疗。
结 果
病理检查结果:甲状腺囊肿18例,甲状腺瘤39例,甲状腺癌1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24例,甲状旁腺瘤1例,地方性甲状腺肿4例,甲状舌管囊肿5例,甲状腺炎4例,颈部转移癌9例,淋巴瘤2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7例,淋巴结核3例,颈部囊状水瘤1例,腮腺混合瘤2例,纤维瘤1例,脂肪瘤1例,颈动脉瘤1例,颈部肿块压迫局部皮肤坏死。神经鞘瘤1例,腮裂囊肿1例。临床治疗效果满意,但转移癌预后不良。
随访1年,有1例甲状腺瘤术后复发,2例甲状腺滤泡状癌术后复发,9例转移癌中有8例已死亡。
討 论
颈部肿块的病因鉴别:颈部解剖层次复杂,肿瘤类别多,表现差别很大;加上自胸腹腔及鼻咽部等其他部位转移而来的肿瘤,使诊断比较困难,易造成误诊和漏诊,故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1]。颈部肿块中除甲状腺肿块及炎性病变外,70%~80%为恶性肿瘤[2],其中多数(70%~80%)为淋巴结转移癌。颈淋巴结转移癌多数(70%~80%)是原发于头颈部的恶性肿瘤,如鼻咽癌、甲状腺癌、口腔癌、口咽癌、喉癌、鼻腔鼻窦癌等。若转移淋巴结位于锁骨上,其可能原发于锁骨以下器官,如肺、胃肠、乳腺、胰腺、前列腺、卵巢、膀胱及子宫等的恶性肿瘤。
治疗方案的确定:甲状腺腺瘤是颈部包块中较常见的肿瘤,约占颈部包块的1/4,治疗靠手术切除。鼻咽癌发病率居世界首位,男性多于女性,40~50岁为高发年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效果好。颈外侧、耳下方肿块多是其他部位癌症转移所致,治疗时要明确原发癌,再决定治疗方案。治疗要根据不同的检查结果进行相应的手术或药物治疗。如果性质不清,应行颈部包块穿刺细胞检查,或谨慎进行切开或切除活检定性,如为继发性恶性肿瘤,而原发灶确实不明者还可进行化疗[3]。最后强调一点,颈部恶性肿瘤的首次正规治疗对最终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为防止炎症侵蚀血管壁或结扎线松脱引起出血,在充分引流和湿敷的基础上,可采用动脉瘤针对暴露的动脉端进行加固型结扎,彻底清除炎性肉芽,反复冲洗创面,用胸大肌皮瓣立即修复。对于继发性转移癌的颈部肿块,强调治疗原发病灶,采用手术、化疗、放疗及支持等综合治疗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刘治民.颈部外科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104-111.
2 姜宝岐,胡江红.颈部各分区常见肿块的鉴别诊断.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2(8).
3 贺堃,周志.312例颈部肿块病例(不包括甲状腺)临床病理分析.实用医技杂志,200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