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单臂外固定支架 治疗 胫腓骨折
资料与方法
2003年10月~2004年12月收治胫腓骨折患者30例,男27例,女3例。年龄17~78岁。其中车祸伤24例,重物砸伤2例,摔伤4例。闭合性骨折19例,开放性骨折11例。横断型骨折4例,斜形螺旋型骨折8例,粉碎性骨折16例,多段骨折2例。
治疗方法:采用持续性硬膜外阻滞麻醉或腰麻。根据不同部位选用T型或直型外固定支架。止血带下手术。对于开放性骨折均急诊行常规清创术,清创后扩大原创口,暴露骨折端,不剥离或少量剥离骨膜,清理骨折断端,将骨折复位。對于粉碎性骨折,骨折复位后碎骨片稳定者可不予另行固定;对于不稳定者可用螺钉将碎骨片固定于骨折远端或近端。对不能用螺钉固定的碎骨片则填充于骨端之间或用粗丝线及钢丝捆扎固定。对于有缺损的粉碎性骨折给予髂骨植骨置于两断端之间,并将碎骨片填充其间。骨折复位后,于小腿内侧骨折远近端合适位置各切2个长约0.5cm小口。用骨钻钻开胫骨内外侧骨皮质,于骨折远近端各拧入2枚带螺纹固定针,均透过双侧骨皮质,安放外固定支架,保持支架与皮肤间距离约1cm,调整复位,复位满意后拧紧外固定支架螺栓固定,用加压器适当加压,活动患肢见骨折稳定无异常。加紧各固定螺栓,冲洗伤口,放置引流,逐层缝合。腓骨骨折一般不予固定,因骨间膜作用一般位置均较满意。对于闭合性骨折均于入院后给予石膏托或跟骨牵引固定,待患肢肿胀减轻后再给予手术。手术采用胫前外侧入路,切口长约5cm,暴露骨折端,清理断端血肿,骨折复位,固定方法同开放性骨折。对于多段骨折,采用多段骨折外固定支架,于骨折远近端及中间骨折段各拧入2枚螺钉,加压固定。固定方法同前,术后不用石膏托固定。
常规给予止血抗感染治疗。伤口定期换药,2周后拆线。外露钉道给予间断换药,外滴酒精等预防感染。术后1周行膝踝关节功能锻炼,1个月后扶拐下地,不负重锻炼。
结 果
本组30例随防6~18个月,切口甲级愈合26例,乙级愈合3例,1例由于皮肤重度挫伤行皮瓣转移成活。无1例伤口感染。针道浅表感染4例,均经局部换药治愈。
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2~32周,平均18周,无外固定架松动、脱出及折断,治疗效果满意。
讨 论
胫腓骨骨折在四肢骨折中发生率最高,占全部骨折13.7%。单臂外固定支架的应用,简化了手术过程,降低了操作难度,较其他治疗方法有明显优点:①利用原切口或小切口直视下复位,复位准确,软组织损伤小,不剥离或少剥离骨膜,最大限度减少了对骨折处和皮瓣的血运干扰,降低了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及皮肤坏死的发生率。②对粉碎性骨折,结合有限内固定的使用,提高了固定后骨折的整体稳定性。对于有缺损的严重粉碎性骨折,由于对远近端的骨折固定为植骨及碎骨块的填充提供了便利条件,降低了骨不连的发生率。对近关节处的骨折,利用T型支架的固定,固定牢固,可早期活动,避免了内固定物固定困难,术后关节粘连,影响关节功能的问题。③对开放性骨折及皮肤损伤严重者,便于创口和皮肤血运的观察和处理。仅用4枚镙钉固定,且离骨折处较远,不占用软组织空间,降低了皮肤缝合张力,减少了手术创口的感染坏死率。也避免了由于内固定物的刺激或排异反应导致创口感染坏死等并发症。亦有利于皮肤缺损而皮瓣转移或植皮的处理。④由于没有坚强内固定,没有对骨皮质及骨膜的压迫,避免了钢板下骨皮质缺血吸收及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减少了祛除固定后二次骨折的可能。⑤具有使骨折复位、固定的双重功能,可根据需要随时调整,不造成应力遮挡,有利于骨折愈合。本组1例患者术后2周后下地不慎摔倒,致患肢骨折处移位畸形,利用原支架调整复位固定,骨折顺利愈合。⑥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创伤较小,不需特殊设备,外固定架拆卸容易,无需二次手术,降低了治疗费用。
总之,外固定支架在治疗胫腓骨骨折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具有创伤小,不破坏断端血运,对骨折端无异物刺激,利于骨折愈合和软组织修复,可早期活动关节功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通伯,戴克戎,主编.骨科手术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
2 陆裕朴,等主编.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
资料与方法
2003年10月~2004年12月收治胫腓骨折患者30例,男27例,女3例。年龄17~78岁。其中车祸伤24例,重物砸伤2例,摔伤4例。闭合性骨折19例,开放性骨折11例。横断型骨折4例,斜形螺旋型骨折8例,粉碎性骨折16例,多段骨折2例。
治疗方法:采用持续性硬膜外阻滞麻醉或腰麻。根据不同部位选用T型或直型外固定支架。止血带下手术。对于开放性骨折均急诊行常规清创术,清创后扩大原创口,暴露骨折端,不剥离或少量剥离骨膜,清理骨折断端,将骨折复位。對于粉碎性骨折,骨折复位后碎骨片稳定者可不予另行固定;对于不稳定者可用螺钉将碎骨片固定于骨折远端或近端。对不能用螺钉固定的碎骨片则填充于骨端之间或用粗丝线及钢丝捆扎固定。对于有缺损的粉碎性骨折给予髂骨植骨置于两断端之间,并将碎骨片填充其间。骨折复位后,于小腿内侧骨折远近端合适位置各切2个长约0.5cm小口。用骨钻钻开胫骨内外侧骨皮质,于骨折远近端各拧入2枚带螺纹固定针,均透过双侧骨皮质,安放外固定支架,保持支架与皮肤间距离约1cm,调整复位,复位满意后拧紧外固定支架螺栓固定,用加压器适当加压,活动患肢见骨折稳定无异常。加紧各固定螺栓,冲洗伤口,放置引流,逐层缝合。腓骨骨折一般不予固定,因骨间膜作用一般位置均较满意。对于闭合性骨折均于入院后给予石膏托或跟骨牵引固定,待患肢肿胀减轻后再给予手术。手术采用胫前外侧入路,切口长约5cm,暴露骨折端,清理断端血肿,骨折复位,固定方法同开放性骨折。对于多段骨折,采用多段骨折外固定支架,于骨折远近端及中间骨折段各拧入2枚螺钉,加压固定。固定方法同前,术后不用石膏托固定。
常规给予止血抗感染治疗。伤口定期换药,2周后拆线。外露钉道给予间断换药,外滴酒精等预防感染。术后1周行膝踝关节功能锻炼,1个月后扶拐下地,不负重锻炼。
结 果
本组30例随防6~18个月,切口甲级愈合26例,乙级愈合3例,1例由于皮肤重度挫伤行皮瓣转移成活。无1例伤口感染。针道浅表感染4例,均经局部换药治愈。
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2~32周,平均18周,无外固定架松动、脱出及折断,治疗效果满意。
讨 论
胫腓骨骨折在四肢骨折中发生率最高,占全部骨折13.7%。单臂外固定支架的应用,简化了手术过程,降低了操作难度,较其他治疗方法有明显优点:①利用原切口或小切口直视下复位,复位准确,软组织损伤小,不剥离或少剥离骨膜,最大限度减少了对骨折处和皮瓣的血运干扰,降低了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及皮肤坏死的发生率。②对粉碎性骨折,结合有限内固定的使用,提高了固定后骨折的整体稳定性。对于有缺损的严重粉碎性骨折,由于对远近端的骨折固定为植骨及碎骨块的填充提供了便利条件,降低了骨不连的发生率。对近关节处的骨折,利用T型支架的固定,固定牢固,可早期活动,避免了内固定物固定困难,术后关节粘连,影响关节功能的问题。③对开放性骨折及皮肤损伤严重者,便于创口和皮肤血运的观察和处理。仅用4枚镙钉固定,且离骨折处较远,不占用软组织空间,降低了皮肤缝合张力,减少了手术创口的感染坏死率。也避免了由于内固定物的刺激或排异反应导致创口感染坏死等并发症。亦有利于皮肤缺损而皮瓣转移或植皮的处理。④由于没有坚强内固定,没有对骨皮质及骨膜的压迫,避免了钢板下骨皮质缺血吸收及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减少了祛除固定后二次骨折的可能。⑤具有使骨折复位、固定的双重功能,可根据需要随时调整,不造成应力遮挡,有利于骨折愈合。本组1例患者术后2周后下地不慎摔倒,致患肢骨折处移位畸形,利用原支架调整复位固定,骨折顺利愈合。⑥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创伤较小,不需特殊设备,外固定架拆卸容易,无需二次手术,降低了治疗费用。
总之,外固定支架在治疗胫腓骨骨折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具有创伤小,不破坏断端血运,对骨折端无异物刺激,利于骨折愈合和软组织修复,可早期活动关节功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通伯,戴克戎,主编.骨科手术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
2 陆裕朴,等主编.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