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國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高质量发展与创新驱动紧密关联,必须多举措协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代表了创新要素在一定区域内聚集、整合以及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为了有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必须强化区域创新的综合保障、构建区域创新综合生态体系、促进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与成果转化、强化区域制造业发展相关的创新活动等。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对此进行了分析,该区积极实施战略科技引领计划,不断强化创新工作,通过促进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区域创新的服务支撑体系构建、高端创新资源在区域的聚集、区域制造业创新发展及合理布局等,不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有效支撑了区域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 F 276
文献标志码:A
The Way to Promote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from thePerspective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Taking Jiangning District of Nanjing City as an Example
WANG Maoxiang1,2 LI Xiangde3 LI Qun4
(1.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 China; 2.China Mobile Group Jiangsu Co., Ltd., Nanjing 210029, China; 3.Party School of C.P.C. Jiangning District Committee, Nanjing 211101, China; 4.School of Business 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000,China)
Abstract: China′s economy has changed from a stage of rapid growth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multiple measures to improv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which refers to the ability of a region to transform knowledge into new products, new processes and new services.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represents the basic ability of gathering and integrating the innovation elements in a certain region to promot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omprehensive guarante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onstruct the comprehensive ecosystem of regional innovation, promote the incub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ject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chievements, and strengthen the innovation activitie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aking Jiangning District of Nanjing as an example, the above was analyzed. Jiangning District actively implements the leading plan of strateg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ontinuously strengthens innovation activities. By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platform, the construction of service support system of regional innovation, the gathering of high-end innovation resources in the region,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 reasonable layout of reg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could be continuously enhanced and the region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ould be effectively supported. Key word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promotion path; case study
1 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区域经济学研究中的“区域”是一种地理范畴(或政治疆域),本文主要指国内的部分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它代表了创新相关要素在一定区域内有效聚集、整合并由此促进区域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有研究人员从科技层面出发,将区域创新能力定义为区域应用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力,主要体现为产品开发、工艺改进、管理变革等方面的能力之和,区域研究开发能力及区域科技竞争能力等。
应该说,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较多,涉及区域创新文化建设、创新系统构建、创新组织管理、创新活动开展、创新成效评价及创新激励等各方面内容。区域创新能力包含区域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各方面能力,也包含与创新相关的各方面要素的支撑能力,包括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的构建、科技创新基础条件提供、政策支持及支撑服务等方面的能力。
要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环境,建设鼓励创新、崇尚创新、参与创新、服务创新的文化氛围,出台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强化创新的政策保障。要强化区域创新的组织管理(包括人才管理),做好区域创新工作的计划制定及资源保障。人才是创新驱动的原动力,也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要注重创新人才的培育,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區域创新活动,强化创新过程的管理。要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要培育新型科技服务组织和服务业态,不断壮大科技服务业规模,明确科技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制定相关扶持政策。要建立科学的创新成效评价体系,完善科技创新评估体系特别是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评估体系;要构建分层次的创新激励体系, 促进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等等。
区域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英国威尔士卡迪夫大学库克(Cooke) 教授较早开展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库克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相互分工与协作的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等构成的区域性创新组织体系, 该体系能很好地支持区域创新活动。我国学者赵修卫指出, 区域创新系统是指一定地区范围内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机结合体系。周亚庆、张方华认为, 区域创新系统是区域范围内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及大学等为科技进步而构建的相互作用系统,包括科技体系、教育体系、资金体系、文化体系等。要注重构建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的区域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形成规范化的创新制度、机构及网络等体系,有效协同区域内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创新工作。
2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2.1 强化区域创新的综合保障
培育区域创新文化,重打造区域创新的“软环境”。营造宽松、包容、公平的营商环境,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以创新服务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创新服务生态;加速优化创新环境,促进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布局。
通过开放式创新,面向全球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注重吸引顶尖科技人才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对于企业来说,要不断优化自身人才队伍结构,努力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带头人及创新型企业家,培养一批适合创新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构建激发组织运转效率和人才集聚效应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有效提高各类人才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建立完善支持区域创新的保障体系。促进相关部门制定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体系,为企业创新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增加国家、省、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不断完善区域创新的配套基础设施。
2.2 构建区域创新综合生态体系
创新生态体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组织、管理等方方面面。要结合区域特点,突出区域优势,优化区域创新生态。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最大限度利用好区域内部的创新资源。要协调区域创新主体与国家、省、市各层面科技创新力量的有效对接融合,促进创新链、技术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政策链的无缝对接。
要构建泛区域、跨专业、强关联的协同创新网络,形成创新主体互为支撑、内外联动、有效合作的开放创新格局。深入落实“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的合作机制,实现大学与企业的有效对接。推动“政产学研”结成四位一体的高度契合、有效协作、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形成更大行业规模和分工协作网络。注重汇聚区域高端创新资源,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将有限的创新资源集中在关键的具有比较优势的创新领域内,持续产出并及时转化应用全球重大原创性、引领性研究成果。
打造包括政策指导、创业辅导、孵化空间提供、合作交流和政府服务等为一体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为创业企业提供精细化、专业化的服务。引入科技服务机构,建设集创新文化交融、创新成果交流展示、创新服务于一体的创新服务综合体。
2.3 促进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与成果转化
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不断增强区域孵化能力。完善从创意提出、产品开发到产业化生产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打造一批海外创新中心、离案孵化器。促进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共建产业孵化平台。依托企业、高校、研发单位和社会机构,加快新型研发机构的合作建设,培育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
鼓励风险资本等积极参股,打造“创投+孵化”的创新发展模式。扶持一批技术水平高、成长性好的初创期科技创业企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推动大数据技术在科技创新中的深度应用以及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项目和创新型企业。 加快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完善技术市场。进一步健全技术转移机制,加大科技招商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要加强与国内外高校院所的合作,充分挖掘各类资源,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的联系桥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2.4 强化制造业发展相关的创新活动
推进制造业引领性重构创新,占据新兴制造业制高点。围绕区域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相关创新活动的开展,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基地。目前,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要与此相结合,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规模化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强制造业中高端供给能力,构筑未来产业发展的引领优势。
注重传统制造业的创新改造。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注重“三废”治理和节能改造;注重改进传统产业价值链环节,着力保留和发展高附加值环节,整体提升行业附加值;推动传统产业制造向智能化、信息化、柔性化、定制化转型,加大对传统领域制造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改造,有效提高传统制造业竞争力。
开展技术、业务及产品创新,重点推进一批新兴制造业项目,发展壮大一批相关的龙头企业。通过新技术应用和制度创新,着力推动区域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延伸制造业服务化链条。促进区域制造企业向创意孵化、研发设计、售后服务等产业链两端延伸。结合本区域产业发展基础和现状,明确制造业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題,力争在区域制造业项目建设、产业集聚、布局优化、创新驱动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开展制造型企业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近年来,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逐步成为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决定了制造业升级的速度和质量。要更好地顺应信息化、智能化和大数据的时代发展步伐,深化互联网融合创新思路,探讨信息化融合下传统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模式。随着信息化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一系列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兴增长点不断涌现,对于引领制造业升级将产生重要作用。
注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优化制造业创新发展环境及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促进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包括人才在本地区的加速集聚。确保重大制造业项目用地保障及投资引导基金的支撑,明确高成长性中小企业的专项支撑政策及资金投入体系。落实制造业创新项目的配套支撑措施,加大创新资金及人才等资源投入,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注重标准制定和专利布局,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储备等。全力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专业服务和金融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更好地支撑区域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3 案例分析
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加以分析。近年来,南京市江宁区积极实施战略科技引领计划,聚焦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着力优化区域创新生态,整体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级。坚持面向全球开展国际创新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结合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工作,深化创新名城核心区建设,切实推动江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向纵深迈进。
3.1 推进区域创新的平台基地建设
促进研发机构建设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目前,全区已签约落地30多个研发机构项目,资金、场所、人员、设备均已陆续到位,部分已经开始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及创新企业孵化工作。此外,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在江宁的培育落户等。2019年,南京市“独角兽”“瞪羚”企业榜单发布,江宁区共有54家企业上榜,形成高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蓬勃发展的科创企业森林。
构筑专业化创新基地。江宁区通过政府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等方式,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发挥企业、产业、园区承载优势,积极打造形态、产业各异的孵化载体。与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合作,整合政产学研多方资源,开展了“中国药谷”建设;与东南大学合作,先后建成了中国无线谷、东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双创基地一期。在无线谷,已建成超过10万平方米的专业化载体,已有一批核心创新平台入“谷”运营。此外,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了九龙湖国际总部研发园区等多功能、多元化的创新载体体系。
3.2 构建区域创新的服务支撑体系
建设一站式服务空间。2018年,江宁区在全市率先高标准建设了江宁科技创新中心,累计集聚了60多家科技服务机构。该中心已吸引30多家新型科技服务机构入住,为科技企业提供项目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技术合同登记、相关优惠政策咨询、科技金融等服务;设立了科技资源展示区,集中展示江宁区现有的创新成果、科技创新资源以及创新人才情况等;设立了创新创业服务空间,可提供公共会议、项目路演、培训、创业辅导、知识产权维权等服务。
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发了江宁科技云服务平台,建设海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了线上+线下一体化集成服务平台,为江宁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企业办理相关业务时,可以进行全过程线上办理。与线上服务相配合,可开展线上线下的一体化创新创业服务,线下可开展科技咨询、项目诊断、项目路演、银行与企业的对接等活动。
此外,江宁区还举办了科技金融系列活动,创新金融服务。规范“苏科贷”申报流程,简化操作程序,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江宁区还设立了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构建了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产业发展,等等。
3.3 促进高端创新资源在区域的聚集
近年来,江宁区持续瞄准高端人才,开辟招才新渠道,搭建人才交流新平台。例如,与英中人才发展协会合作,成立海外招才引智驻英工作站,注重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强高端前沿产业领域的人才布局,构建面向全球的招才聚才网络体系。积极推动江宁开发区国际人才试验区和国际人才高地建设,为促进社会科技资源与江宁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注入新引擎。 构建更加开放的创新合作体系,汇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江宁高新区抓住高质量发展主线,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已先后与美国、挪威、德国、斯洛文尼亚等国家的知名大学、机构、科学家展开深度合作,助推创新名城建设。该区还注重人才公寓、双创大厦、商务、休闲、科技金融等功能配套的完善,持续引进国内外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和创投资本,等等。
3.4 促进区域制造业创新发展及合理布局
近年来,江宁区持续推进区域制造业的系统化创新,打造了以技术创新为主、多种创新并举的制造业全面创新体系和新格局,创新形式實现从价值链升级式创新向引领重构式创新转变。创新载体实现从单个企业或单位向整体生态系统的转变,创新方式实现从单打独斗、封闭运作向基于平台和生态的开放协同的转变,促进了各类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
江宁区还着力打造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南部新高地。加快推进布局量子通信、智能计算机新材料、人工智能医疗等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新技术、新业态。促进区域制造业发展向“高端集群、标识独特、示范引领”迈进,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同时,江宁区还注重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围绕创新名城核心区建设,聚焦地标类产业,汇聚创新资源,强化走出去、引进来,加快集聚顶尖人才、重点项目等创新资源,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注重建立技术转移、技术交易、成果转化的高端平台,促进创新成果在制造业的快速转化和应用。该区科技、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制定了高新技术企业的一系列支撑政策,完善了科技金融体系,确保创新配套实施及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地,有力推动了区域高新技术企业与制造业的培育发展,增强了区域制造业的发展活力。
此外,江宁区还不断深化“大项目”战略,坚持“龙头引领—链式集聚—集群发展”思路,打造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制造业集群,形成区域制造业发展的合理布局。例如:着力打造绿色智能汽车、智能电网、生物医药、未来网络、航空产业五个具有江宁特色的产业地标;做强绿色智能汽车、智能电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支柱产业;壮大高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网络、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一批未来优势产业;全力打造滨江千亿级先进制造业新高地等。
4 结束语
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更好地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及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现。
为了有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开放的创新环境,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要注重产学研协同创新,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加大创新资源投入,促进人才、技术、资金、产业资源的有效聚集。要积极开展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前沿技术研究,突破一批对行业发展有战略地位和关键支撑作用的关键技术,促进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及转化应用。
此外,要制定完善一系列鼓励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及措施,推动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企业发展。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增强配套能力,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基地,构筑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内制造业由价值链中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升级。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要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结合对区域创新现状的科学、系统、全面评价,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整体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有效推动区域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由此,推动区域经济由传统的发展模式向以创新为发展动力的新模式转变,使创新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吴华君,吴沁沁,等.创新驱动与核心技术突破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J].中国软科学,2018(10):9-18.
[2] 丁涛,顾金亮.科技创新驱动江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4):41-46.
[3] 华坚,胡金昕.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关系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8):19-27.
[4] 查奇芬,赵丹丹. 创新驱动对优化上海市经济结构影响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1): 33-34.
[5] 王建民,王艳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15(12): 185-190.
[6] 李娜.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竞争力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4(15): 295-296.
[7] 邹再进.对区域创新系统内涵的再认识[J].云南财贸大学学报,2006(3):77-78.
[8] COOKE P, HANS-JOACHIM B H J, HEIDEN R M.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the role of Governments in the globalized world [M].London :UCL Press, 1996.
[9] 赵修卫.建设区域创新系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 2000(4):23-25.
[10] 周亚庆, 张方华.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1(2):44-45.
[11] 柳卸林.区域创新体系成立的条件和建设的关键因素[J].中国科技论坛, 2003 (1):18-22.
[12] 汪锦熙.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培育影响因素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8(2): 148-152.
[13] 申俊喜.创新产学研合作视角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2): 37-43.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 F 276
文献标志码:A
The Way to Promote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from thePerspective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Taking Jiangning District of Nanjing City as an Example
WANG Maoxiang1,2 LI Xiangde3 LI Qun4
(1.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 China; 2.China Mobile Group Jiangsu Co., Ltd., Nanjing 210029, China; 3.Party School of C.P.C. Jiangning District Committee, Nanjing 211101, China; 4.School of Business 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000,China)
Abstract: China′s economy has changed from a stage of rapid growth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multiple measures to improv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which refers to the ability of a region to transform knowledge into new products, new processes and new services.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represents the basic ability of gathering and integrating the innovation elements in a certain region to promot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omprehensive guarante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onstruct the comprehensive ecosystem of regional innovation, promote the incub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ject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chievements, and strengthen the innovation activitie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aking Jiangning District of Nanjing as an example, the above was analyzed. Jiangning District actively implements the leading plan of strateg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ontinuously strengthens innovation activities. By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platform, the construction of service support system of regional innovation, the gathering of high-end innovation resources in the region,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 reasonable layout of reg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could be continuously enhanced and the region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ould be effectively supported. Key word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promotion path; case study
1 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区域经济学研究中的“区域”是一种地理范畴(或政治疆域),本文主要指国内的部分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它代表了创新相关要素在一定区域内有效聚集、整合并由此促进区域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有研究人员从科技层面出发,将区域创新能力定义为区域应用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力,主要体现为产品开发、工艺改进、管理变革等方面的能力之和,区域研究开发能力及区域科技竞争能力等。
应该说,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较多,涉及区域创新文化建设、创新系统构建、创新组织管理、创新活动开展、创新成效评价及创新激励等各方面内容。区域创新能力包含区域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各方面能力,也包含与创新相关的各方面要素的支撑能力,包括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的构建、科技创新基础条件提供、政策支持及支撑服务等方面的能力。
要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环境,建设鼓励创新、崇尚创新、参与创新、服务创新的文化氛围,出台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强化创新的政策保障。要强化区域创新的组织管理(包括人才管理),做好区域创新工作的计划制定及资源保障。人才是创新驱动的原动力,也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要注重创新人才的培育,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區域创新活动,强化创新过程的管理。要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要培育新型科技服务组织和服务业态,不断壮大科技服务业规模,明确科技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制定相关扶持政策。要建立科学的创新成效评价体系,完善科技创新评估体系特别是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评估体系;要构建分层次的创新激励体系, 促进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等等。
区域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英国威尔士卡迪夫大学库克(Cooke) 教授较早开展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库克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相互分工与协作的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等构成的区域性创新组织体系, 该体系能很好地支持区域创新活动。我国学者赵修卫指出, 区域创新系统是指一定地区范围内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机结合体系。周亚庆、张方华认为, 区域创新系统是区域范围内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及大学等为科技进步而构建的相互作用系统,包括科技体系、教育体系、资金体系、文化体系等。要注重构建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的区域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形成规范化的创新制度、机构及网络等体系,有效协同区域内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创新工作。
2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2.1 强化区域创新的综合保障
培育区域创新文化,重打造区域创新的“软环境”。营造宽松、包容、公平的营商环境,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以创新服务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创新服务生态;加速优化创新环境,促进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布局。
通过开放式创新,面向全球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注重吸引顶尖科技人才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对于企业来说,要不断优化自身人才队伍结构,努力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带头人及创新型企业家,培养一批适合创新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构建激发组织运转效率和人才集聚效应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有效提高各类人才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建立完善支持区域创新的保障体系。促进相关部门制定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体系,为企业创新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增加国家、省、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不断完善区域创新的配套基础设施。
2.2 构建区域创新综合生态体系
创新生态体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组织、管理等方方面面。要结合区域特点,突出区域优势,优化区域创新生态。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最大限度利用好区域内部的创新资源。要协调区域创新主体与国家、省、市各层面科技创新力量的有效对接融合,促进创新链、技术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政策链的无缝对接。
要构建泛区域、跨专业、强关联的协同创新网络,形成创新主体互为支撑、内外联动、有效合作的开放创新格局。深入落实“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的合作机制,实现大学与企业的有效对接。推动“政产学研”结成四位一体的高度契合、有效协作、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形成更大行业规模和分工协作网络。注重汇聚区域高端创新资源,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将有限的创新资源集中在关键的具有比较优势的创新领域内,持续产出并及时转化应用全球重大原创性、引领性研究成果。
打造包括政策指导、创业辅导、孵化空间提供、合作交流和政府服务等为一体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为创业企业提供精细化、专业化的服务。引入科技服务机构,建设集创新文化交融、创新成果交流展示、创新服务于一体的创新服务综合体。
2.3 促进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与成果转化
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不断增强区域孵化能力。完善从创意提出、产品开发到产业化生产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打造一批海外创新中心、离案孵化器。促进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共建产业孵化平台。依托企业、高校、研发单位和社会机构,加快新型研发机构的合作建设,培育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
鼓励风险资本等积极参股,打造“创投+孵化”的创新发展模式。扶持一批技术水平高、成长性好的初创期科技创业企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推动大数据技术在科技创新中的深度应用以及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项目和创新型企业。 加快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完善技术市场。进一步健全技术转移机制,加大科技招商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要加强与国内外高校院所的合作,充分挖掘各类资源,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的联系桥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2.4 强化制造业发展相关的创新活动
推进制造业引领性重构创新,占据新兴制造业制高点。围绕区域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相关创新活动的开展,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基地。目前,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要与此相结合,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规模化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强制造业中高端供给能力,构筑未来产业发展的引领优势。
注重传统制造业的创新改造。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注重“三废”治理和节能改造;注重改进传统产业价值链环节,着力保留和发展高附加值环节,整体提升行业附加值;推动传统产业制造向智能化、信息化、柔性化、定制化转型,加大对传统领域制造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改造,有效提高传统制造业竞争力。
开展技术、业务及产品创新,重点推进一批新兴制造业项目,发展壮大一批相关的龙头企业。通过新技术应用和制度创新,着力推动区域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延伸制造业服务化链条。促进区域制造企业向创意孵化、研发设计、售后服务等产业链两端延伸。结合本区域产业发展基础和现状,明确制造业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題,力争在区域制造业项目建设、产业集聚、布局优化、创新驱动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开展制造型企业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近年来,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逐步成为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决定了制造业升级的速度和质量。要更好地顺应信息化、智能化和大数据的时代发展步伐,深化互联网融合创新思路,探讨信息化融合下传统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模式。随着信息化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一系列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兴增长点不断涌现,对于引领制造业升级将产生重要作用。
注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优化制造业创新发展环境及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促进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包括人才在本地区的加速集聚。确保重大制造业项目用地保障及投资引导基金的支撑,明确高成长性中小企业的专项支撑政策及资金投入体系。落实制造业创新项目的配套支撑措施,加大创新资金及人才等资源投入,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注重标准制定和专利布局,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储备等。全力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专业服务和金融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更好地支撑区域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3 案例分析
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加以分析。近年来,南京市江宁区积极实施战略科技引领计划,聚焦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着力优化区域创新生态,整体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级。坚持面向全球开展国际创新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结合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工作,深化创新名城核心区建设,切实推动江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向纵深迈进。
3.1 推进区域创新的平台基地建设
促进研发机构建设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目前,全区已签约落地30多个研发机构项目,资金、场所、人员、设备均已陆续到位,部分已经开始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及创新企业孵化工作。此外,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在江宁的培育落户等。2019年,南京市“独角兽”“瞪羚”企业榜单发布,江宁区共有54家企业上榜,形成高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蓬勃发展的科创企业森林。
构筑专业化创新基地。江宁区通过政府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等方式,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发挥企业、产业、园区承载优势,积极打造形态、产业各异的孵化载体。与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合作,整合政产学研多方资源,开展了“中国药谷”建设;与东南大学合作,先后建成了中国无线谷、东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双创基地一期。在无线谷,已建成超过10万平方米的专业化载体,已有一批核心创新平台入“谷”运营。此外,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了九龙湖国际总部研发园区等多功能、多元化的创新载体体系。
3.2 构建区域创新的服务支撑体系
建设一站式服务空间。2018年,江宁区在全市率先高标准建设了江宁科技创新中心,累计集聚了60多家科技服务机构。该中心已吸引30多家新型科技服务机构入住,为科技企业提供项目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技术合同登记、相关优惠政策咨询、科技金融等服务;设立了科技资源展示区,集中展示江宁区现有的创新成果、科技创新资源以及创新人才情况等;设立了创新创业服务空间,可提供公共会议、项目路演、培训、创业辅导、知识产权维权等服务。
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发了江宁科技云服务平台,建设海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了线上+线下一体化集成服务平台,为江宁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企业办理相关业务时,可以进行全过程线上办理。与线上服务相配合,可开展线上线下的一体化创新创业服务,线下可开展科技咨询、项目诊断、项目路演、银行与企业的对接等活动。
此外,江宁区还举办了科技金融系列活动,创新金融服务。规范“苏科贷”申报流程,简化操作程序,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江宁区还设立了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构建了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产业发展,等等。
3.3 促进高端创新资源在区域的聚集
近年来,江宁区持续瞄准高端人才,开辟招才新渠道,搭建人才交流新平台。例如,与英中人才发展协会合作,成立海外招才引智驻英工作站,注重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强高端前沿产业领域的人才布局,构建面向全球的招才聚才网络体系。积极推动江宁开发区国际人才试验区和国际人才高地建设,为促进社会科技资源与江宁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注入新引擎。 构建更加开放的创新合作体系,汇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江宁高新区抓住高质量发展主线,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已先后与美国、挪威、德国、斯洛文尼亚等国家的知名大学、机构、科学家展开深度合作,助推创新名城建设。该区还注重人才公寓、双创大厦、商务、休闲、科技金融等功能配套的完善,持续引进国内外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和创投资本,等等。
3.4 促进区域制造业创新发展及合理布局
近年来,江宁区持续推进区域制造业的系统化创新,打造了以技术创新为主、多种创新并举的制造业全面创新体系和新格局,创新形式實现从价值链升级式创新向引领重构式创新转变。创新载体实现从单个企业或单位向整体生态系统的转变,创新方式实现从单打独斗、封闭运作向基于平台和生态的开放协同的转变,促进了各类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
江宁区还着力打造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南部新高地。加快推进布局量子通信、智能计算机新材料、人工智能医疗等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新技术、新业态。促进区域制造业发展向“高端集群、标识独特、示范引领”迈进,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同时,江宁区还注重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围绕创新名城核心区建设,聚焦地标类产业,汇聚创新资源,强化走出去、引进来,加快集聚顶尖人才、重点项目等创新资源,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注重建立技术转移、技术交易、成果转化的高端平台,促进创新成果在制造业的快速转化和应用。该区科技、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制定了高新技术企业的一系列支撑政策,完善了科技金融体系,确保创新配套实施及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地,有力推动了区域高新技术企业与制造业的培育发展,增强了区域制造业的发展活力。
此外,江宁区还不断深化“大项目”战略,坚持“龙头引领—链式集聚—集群发展”思路,打造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制造业集群,形成区域制造业发展的合理布局。例如:着力打造绿色智能汽车、智能电网、生物医药、未来网络、航空产业五个具有江宁特色的产业地标;做强绿色智能汽车、智能电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支柱产业;壮大高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网络、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一批未来优势产业;全力打造滨江千亿级先进制造业新高地等。
4 结束语
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更好地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及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现。
为了有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开放的创新环境,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要注重产学研协同创新,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加大创新资源投入,促进人才、技术、资金、产业资源的有效聚集。要积极开展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前沿技术研究,突破一批对行业发展有战略地位和关键支撑作用的关键技术,促进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及转化应用。
此外,要制定完善一系列鼓励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及措施,推动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企业发展。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增强配套能力,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基地,构筑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内制造业由价值链中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升级。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要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结合对区域创新现状的科学、系统、全面评价,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整体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有效推动区域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由此,推动区域经济由传统的发展模式向以创新为发展动力的新模式转变,使创新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吴华君,吴沁沁,等.创新驱动与核心技术突破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J].中国软科学,2018(10):9-18.
[2] 丁涛,顾金亮.科技创新驱动江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4):41-46.
[3] 华坚,胡金昕.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关系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8):19-27.
[4] 查奇芬,赵丹丹. 创新驱动对优化上海市经济结构影响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1): 33-34.
[5] 王建民,王艳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15(12): 185-190.
[6] 李娜.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竞争力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4(15): 295-296.
[7] 邹再进.对区域创新系统内涵的再认识[J].云南财贸大学学报,2006(3):77-78.
[8] COOKE P, HANS-JOACHIM B H J, HEIDEN R M.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the role of Governments in the globalized world [M].London :UCL Press, 1996.
[9] 赵修卫.建设区域创新系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 2000(4):23-25.
[10] 周亚庆, 张方华.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1(2):44-45.
[11] 柳卸林.区域创新体系成立的条件和建设的关键因素[J].中国科技论坛, 2003 (1):18-22.
[12] 汪锦熙.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培育影响因素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8(2): 148-152.
[13] 申俊喜.创新产学研合作视角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2): 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