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在改革中明确提出要推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该制度不仅保证了地方教材生长的空间,同时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又有利于促进各学校特色的发展。
昌平区地处北京市远郊区,目前正处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原有的平衡已经打破,这样社会家庭构成中城市家庭与农村家庭、高知家庭与文盲家庭、高收入家庭与低保家庭并存,结果导致学生成长背景多样,学生心理差异扩大,适应性不良的情况逐步凸显,这样的社会现状也对我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2009年春区教委针对学生现状,对全区学生进行了昌平区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区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按发生频次分别为:学习问题86.38%;自我认识问题61.93%;人际关系问题47.12%;师生关系问题32.85%;异性交往问题27.88%;亲子关系问题24.68%,社会适应问题11.5%。问卷调查结果反映我区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显著的地方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和我区目前社会的发展状况相吻合。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已有70多名教师接受北京市心理专任教师上岗培训,取得结业证书,在各中小学校从事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但是在实践中,教师所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内容不同,实际效果不同。由于没有合适的心理教材选用,很多学校没有开设心理活动课,即使开设心理活动课的十几所学校,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样的社会背景呼唤一套符合我区特色的教材来完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使命。
《心育》地方教材的编写,是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级课程管理的需要、是昌平区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是心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是针对我区区域特点而编写的。
一、教材的体系
本教材以“了解心理知识、体验活动过程、感悟自身成长”为编写主线,贯穿于每个学段的学时里。每个学段,每一章节既独立成文,又相互呼应,达到适合本土特色,提高本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编写目的。
“了解心理知识”,就是普及心理学知识,初步认识相关的心理概念;“体验活动过程”通过亲身参与活动,感受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心理现象,体会心理概念的存在;“感悟自身成长”,通过学习、感悟,能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化解,获得心理成长。通过“了解心理知识”、“体验活动过程”、“感悟自身成长”,达到助人自助的教育目的,使学生能够建立良好的心理基础,减少心理偏差,正确面对人生中出现的问题。
二、教材的框架
根据学生的发展一般规律,本教材分为《寻找快乐的海洋》、《探索理想的航道》、《驶向成功的彼岸》三册共18章60课,分别适用于初中一、二、三个年级,主要涉及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规划四个领域。考虑到初中学生三个年级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每个领域由浅入深进行编排,呈现递进式结构,层次分明,功能明确,使三册内容相互支撑,相互配合,知识间相互呼应,同时又各自独立,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每章开始的“章节提示”,是对这章内容的概括和索引,体现这一章内容的教育意图。每课内容包括:心动行动、触动心弦、心声心愿、资源链接等板块,在逻辑结构上,不仅注重知识内容的衔接,而且遵循学生学习和认知的规律。 “册主题——章主题——课主题”的教材体系结构,反映了本教材“线面结合、综合渗透、创新拓展、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
三、教材的结构
第一册《寻找快乐的海洋》,主要针对初中学生适应学校生活进行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学习生活,顺利度过青春期,对学习方法与人际交往进行指导。
第二册《探索理想的航道》,针对初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人际关系和情绪情感冲突等问题进行辅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自卑、自弃,逐渐养成乐观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学会休闲,学会交往,克服青春期的心理困扰,能够大方得体地与同学、异性和长辈交往。
第三册《驶向成功的彼岸》,重点针对毕业班的学习与生活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 “压力源”,形成锲而不舍的个性特征,掌握自我心态和情绪的调适方法,正确认识职业,初步形成自己的职业观。
四、教材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本教材没有沿用一般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也不同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不仅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强调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1、优化教材内容,注重设计过程
首先,材料的选择面向本地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中筛选出典型性的材料案例,写入教材。
其次,教材中的问题教师通过开放性的设问,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第三,教材中的活动是以学生的心理自我训练为主线,以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为核心,以心理发展和成长为归宿,以学会自助和助人为目的,让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探索、主动积极地调整和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状态,表现出热情、活跃、关注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在活动的实践与体验中实现学生学会自助、健康发展的教学目标,促使全体学生健康发展。
2、关注学生生活,强调学生参与
教材内容合理地选取本地区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具体案例,经过加工处理,形成教材中的案例。根据初中学生的普遍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本地区学生表现出的多样的心理问题,安排恰当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形式,通过学生参与活动的体验和感受,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生,在行动中提升心理素质和人生境界。
3、培养积极心理,促进学生发展
在教材的编写中,我们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重在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各种心理现象,学会用积极的方法来疏导和解决心理问题,学会用优秀人物的积极人生引导自己的成长,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本教材涉及到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教育、自我意识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培养、情绪调节及职业选择等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展现课程特点,发挥双主体作用
教材的编写突出了活动课的特点,教学过程中重点是学生的活动,参与性强,重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体会、感悟、交流,进而改变自己的观念及行为。在编写教材中,编委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材中采用非教导式和非灌输式的辅导方法,使教材既有利于教师在辅导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又能比较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昌平区地处北京市远郊区,目前正处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原有的平衡已经打破,这样社会家庭构成中城市家庭与农村家庭、高知家庭与文盲家庭、高收入家庭与低保家庭并存,结果导致学生成长背景多样,学生心理差异扩大,适应性不良的情况逐步凸显,这样的社会现状也对我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2009年春区教委针对学生现状,对全区学生进行了昌平区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区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按发生频次分别为:学习问题86.38%;自我认识问题61.93%;人际关系问题47.12%;师生关系问题32.85%;异性交往问题27.88%;亲子关系问题24.68%,社会适应问题11.5%。问卷调查结果反映我区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显著的地方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和我区目前社会的发展状况相吻合。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已有70多名教师接受北京市心理专任教师上岗培训,取得结业证书,在各中小学校从事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但是在实践中,教师所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内容不同,实际效果不同。由于没有合适的心理教材选用,很多学校没有开设心理活动课,即使开设心理活动课的十几所学校,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样的社会背景呼唤一套符合我区特色的教材来完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使命。
《心育》地方教材的编写,是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级课程管理的需要、是昌平区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是心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是针对我区区域特点而编写的。
一、教材的体系
本教材以“了解心理知识、体验活动过程、感悟自身成长”为编写主线,贯穿于每个学段的学时里。每个学段,每一章节既独立成文,又相互呼应,达到适合本土特色,提高本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编写目的。
“了解心理知识”,就是普及心理学知识,初步认识相关的心理概念;“体验活动过程”通过亲身参与活动,感受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心理现象,体会心理概念的存在;“感悟自身成长”,通过学习、感悟,能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化解,获得心理成长。通过“了解心理知识”、“体验活动过程”、“感悟自身成长”,达到助人自助的教育目的,使学生能够建立良好的心理基础,减少心理偏差,正确面对人生中出现的问题。
二、教材的框架
根据学生的发展一般规律,本教材分为《寻找快乐的海洋》、《探索理想的航道》、《驶向成功的彼岸》三册共18章60课,分别适用于初中一、二、三个年级,主要涉及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规划四个领域。考虑到初中学生三个年级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每个领域由浅入深进行编排,呈现递进式结构,层次分明,功能明确,使三册内容相互支撑,相互配合,知识间相互呼应,同时又各自独立,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每章开始的“章节提示”,是对这章内容的概括和索引,体现这一章内容的教育意图。每课内容包括:心动行动、触动心弦、心声心愿、资源链接等板块,在逻辑结构上,不仅注重知识内容的衔接,而且遵循学生学习和认知的规律。 “册主题——章主题——课主题”的教材体系结构,反映了本教材“线面结合、综合渗透、创新拓展、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
三、教材的结构
第一册《寻找快乐的海洋》,主要针对初中学生适应学校生活进行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学习生活,顺利度过青春期,对学习方法与人际交往进行指导。
第二册《探索理想的航道》,针对初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人际关系和情绪情感冲突等问题进行辅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自卑、自弃,逐渐养成乐观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学会休闲,学会交往,克服青春期的心理困扰,能够大方得体地与同学、异性和长辈交往。
第三册《驶向成功的彼岸》,重点针对毕业班的学习与生活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 “压力源”,形成锲而不舍的个性特征,掌握自我心态和情绪的调适方法,正确认识职业,初步形成自己的职业观。
四、教材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本教材没有沿用一般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也不同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不仅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强调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1、优化教材内容,注重设计过程
首先,材料的选择面向本地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中筛选出典型性的材料案例,写入教材。
其次,教材中的问题教师通过开放性的设问,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第三,教材中的活动是以学生的心理自我训练为主线,以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为核心,以心理发展和成长为归宿,以学会自助和助人为目的,让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探索、主动积极地调整和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状态,表现出热情、活跃、关注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在活动的实践与体验中实现学生学会自助、健康发展的教学目标,促使全体学生健康发展。
2、关注学生生活,强调学生参与
教材内容合理地选取本地区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具体案例,经过加工处理,形成教材中的案例。根据初中学生的普遍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本地区学生表现出的多样的心理问题,安排恰当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形式,通过学生参与活动的体验和感受,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生,在行动中提升心理素质和人生境界。
3、培养积极心理,促进学生发展
在教材的编写中,我们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重在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各种心理现象,学会用积极的方法来疏导和解决心理问题,学会用优秀人物的积极人生引导自己的成长,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本教材涉及到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教育、自我意识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培养、情绪调节及职业选择等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展现课程特点,发挥双主体作用
教材的编写突出了活动课的特点,教学过程中重点是学生的活动,参与性强,重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体会、感悟、交流,进而改变自己的观念及行为。在编写教材中,编委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材中采用非教导式和非灌输式的辅导方法,使教材既有利于教师在辅导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又能比较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