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世功不绝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asd123qweq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蚕吐出丝,济世功不绝。”蚕是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吐丝昆虫,由于其独特的生理结构,吐出的丝成为重要的纺织原材料。桑蚕最早被人类驯化、饲养并利用,千百年来,人们围绕蚕的饲养和利用进行探索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蚕文化,技术体系逐渐完备,利用价值不斷挖掘。
   蚕的文化溯源
   殷代甲骨文中有蚕字。蚕的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蜷曲的虫子。篆文另造会义兼形声字“ ”,“ ”由“ ”(意为发髻)和“ ”(意为大量毛虫)构成,表示大量的虫丝如蓬松卷曲的发髻。俗体楷书另造会义字“ ”,“ ”由“ ”(意为上苍、神、道)和“ ”(意为昆虫)构成,表示吐丝的蚕是天赐的“神虫”。考古学家在殷墓中发现有形态逼真的玉蚕,河南安阳墓和山东苏埠屯都出土有商代的玉蚕,另外还有灰陶蚕、青铜蚕、茧形壶等。这些文物的出土对于人们研究蚕的相关历史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说明了古人对蚕化蛹为蛾的过程和能够吐丝结茧的能力充满好奇和崇拜之情,甚至把蚕当成通天的引路神,希望像蚕一样飞升上天,获得生命的永恒。
  
   桑蚕奥秘
   桑蚕属鳞翅目蚕蛾科,完全变态昆虫,在约60天内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阶段。蚕以卵的形式进行繁殖,蚕卵外观呈扁平状的椭圆形,刚产的卵为淡黄色或黄色,快出蚁时颜色逐渐转为深色。刚孵化的幼蚕外形如蚂蚁,被称为蚁蚕。幼蚕对桑叶具有专食性,仅以桑叶为食。在取食桑叶期间,幼蚕每隔几日蜕皮一次,蜕皮期间不再取食,每次蜕皮增加一个龄期,一般5龄期后蚕体变得透明,开始吐丝结茧。蚕的体内有一套丝液制造系统,可以吸收和积聚起大量的丝蛋白。在蚕吐丝过程中,头部上下摆动,头部肌肉不停伸缩,将丝腺体中的丝液抽压出来,丝液与空气接触,形成细长且光滑的蚕丝。桑蚕每结一个茧,需变换250~500次位置,编织出6万多个8字形的丝圈,每个丝圈平均0.92厘米长,茧的丝长在1500~3000米。自幼蚕孵化至吐丝结茧需约一个月。幼蚕结茧后,蚕在茧中再次蜕皮成蚕蛹,之后体内器官发生剧烈变化,羽化成蚕蛾。雌雄蛾交配后,雄蛾很快死亡,雌蛾产卵后也慢慢死去。
   桑蚕饲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并利用桑蚕的国家。在桑蚕还没有被饲养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利用野生蚕茧抽丝。人工养蚕的历史目前说法众多,难以确定。但从许多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养蚕的记载。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传统农事的历书《夏小正》中有“妾子始蚕”,即“妇女开始养蚕”的意思。因此可以肯定的是,最早在夏末殷初时期(公元前2200至公元前1800年),养蚕技术就已经成熟。
   几千年来,在人类的不断干预和选择下,原始型野桑蚕形态发生变化,逐渐被驯化为现代家蚕,具体表现在其幼蚕个头增大,蚕茧形状趋于规则,颜色愈发鲜亮,丝线长度和韧性大大提高,蚕蛾飞行能力降低。与此同时,古代蚕农在养蚕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了成熟的传统育种和饲养技术,生产大量蚕茧。《齐民要术》《耕织图》《农桑辑要》等古籍都对民间养蚕进行了描述和总结。
   良种选育是桑蚕饲养的重要基础。不同桑蚕结出茧的形状、品质、颜色均有不同。通过择选良种来繁殖下一代是最为传统的家蚕育种方法,自古至今流传了千千万万代,育成了多种多样有特点的蚕种。古代蚕农也通过杂交技术来选育蚕种,据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当时人们利用吐白丝的雄蚕和吐黄丝的雌蚕杂交,能产生可以吐褐色丝的杂种蚕;利用丝质较佳的早种雄蚕与可以耐高温的晚种雌蚕杂交,能产生丝质佳、耐高温的“嘉种”蚕。现代研究人员利用诱变育种、转基因育种等科学技术,培育出彩色、抗病、高产等优质的桑蚕品种。西南大学家蚕基因资源库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基因最多、类型最全的桑蚕基因品种资源库,拥有珍稀突变基因等遗传系统700个。
   在桑蚕饲养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养蚕技术不断进步,古代蚕农形成了一套适合家蚕习性的传统饲养方法,创制了蚕匾、蚕筷、蚕架、蚕网等多种养蚕工具,许多至今仍在使用。南宋画家楼璹采用绘图的方式将当时人民耕作与蚕织工序详细地绘制下来,形成了《耕织图》,其中与家蚕饲养相关的有浴蚕、下蚕、喂蚕、一眠、二眠、三眠、分箔、大起、捉绩、上簇等10余幅画作。南宋《耕织图》原本今已散失,但《耕织图》自问世被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至清末已出现许多版本。《农桑辑要》把元代以前民间的养蚕经验总结概括为“十字诀”,即“十体、三光、三稀、五广、八宜”。其中,“十体”具体指“寒、热、饥、饱、稀、密、眠、起、紧、慢”,“三光”具体指“白光,向食;青光,厚饲;黄光,以渐住食”,“三稀”具体指“下蚁、上箔、入簇”,“五广”具体指“一、人;二、桑;三、屋;四、箔;五、簇”,“八宜”具体指“方眠时,宜暗,眠起以后宜明;蚕小向眠,宜暖、宜暗;蚕大并起时,宜明、宜凉;向食、宜有风,宜加叶紧饲”。
   近代以来,西方养蚕技术不断发展,为了推动养蚕技术的进步,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我国开始重视蚕学教育,先后建立浙江蚕学馆、上海女子桑业学堂、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等多所蚕业学校,传授和推广科学的养蚕技术,培养大批蚕学人才,加速了我国从传统养蚕向近现代养蚕的转变。
   经过长期研究和改进,现代养蚕效率大幅提高,通过小蚕共育、人工饲料喂养、物联网实时监控等科学技术,以及轨道喂蚕平台、打孔薄膜纸、自动悬挂方格簇等先进工具,使得养蚕逐渐机械化、规模化、智能化,蚕桑生产向“高效、高产、优质”等方向发展,2018年我国蚕茧产量达67.9万吨。
   蚕之利用
   桑蚕全身都是宝,蚕丝、蚕沙、蚕蜕、蚕蛹、蚕蛾等在纺织用料、医学应用、中药用材、保健食用、蚕茧艺术、生物应用等方面利用广泛。
   桑蚕丝是熟蚕结茧时分泌丝液凝固而成的连续长纤维,也称“天然丝”。蚕丝与羊毛一样,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动物纤维之一,经过加工处理,可以制成各类蚕丝织物,且舒适度高、保暖性好、透气性强。从蚕丝中能够提取大量蚕丝蛋白,其降解产物丝肽对人体皮肤非常有益,能够参与和促进细胞代谢,制成的化妆品有较好的美容效果。从蚕沙中可提取叶绿素、胡萝卜素作为肥料,并且还能作为饲养蚯蚓的饲料,其经济效益极高。作为重要的模式生物,对家蚕干细胞及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基因与环境间的作用机制,大大推动了人类退化性疾病和癌症的防治,以及新药的开发等医学领域的发展。蚕沙、蚕蜕、蚕蛹、蚕蛾等药用价值高,均是常见的中药材:蚕沙是蚕的排泄物,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去风降湿、和胃化浊、明目降压的功效;蚕蜕是幼蚕蜕的皮,晒干可入药,有抗惊厥、安神镇静的功效;蚕蛹能用来作为宿主,接种蛹虫草菌,进行人工培养,生产冬虫夏草、蛹虫草等中药材;僵蚕为幼蚕感染白僵菌而僵死的干燥全虫,可以用来抗惊厥以及催眠,其主治惊痫、头风、乳腺炎等;蚕蛾由蚕蛹羽化而来,是蚕的性成熟阶段,体内积聚了大量的营养物质,雄蚕蛾含有丰富的雄性激素,对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性功能效果显著。蚕蛹、蚕蛾营养丰富,口味鲜美,可以直接食用,早在14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把蚕蛹蒸煮后作为美食,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有“以蚕蛹御宴客”的记载。现在,通过油煎、烧煮、盐渍、爆炒等多种加工方法,蚕蛹可做成各色菜式。经过绘画、剪贴、拼合等创作,人们还将蚕茧创作出许多独具特色和美感的艺术作品,如蚕茧灯、蚕茧画、蚕茧花等。
   在鳞翅目中,除蚕蛾科的桑蚕外,还有大蚕蛾科的柞蚕、蓖麻蚕、大乌桕蚕等吐丝昆虫,同样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应用广泛。柞蚕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多食性完全变态吐丝昆虫,因喜食柞树叶得名,在中国饲养的历史约两千年。柞蚕丝一般为褐色,耐药、耐热性能好,用于织造柞丝绸。柞蚕的食用价值高于桑蚕,柞蚕蛹、柞蚕蛾等均可加工成美味佳肴。目前,中国作蚕放养面积800万亩,柞蚕茧年产量9万余吨。蓖麻蚕又称木薯蚕,属大蚕蛾科,主要食用蓖麻叶和木薯叶。蓖麻蚕比家蚕蚕期短,半月左右即可吐丝结茧,在蓖麻生长的地方,可以连续繁育五六代,而且抗病性强,容易培育。蓖麻蚕丝可以织成绢纺绸或和羊毛混纺成高级的纺织品。樟蚕又称枫蚕,属大蚕蛾科,丝可制成伤口缝线和钓鱼丝,也称渔丝蚕。南宋周去非《岭南代答》记载:以醋浸或熏野蚕,然后剖开蚕腹取丝“就醋中引之”,“一虫可得丝长六七尺”。
其他文献
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如今在射阳,一个个党支部、一名名党员撑起了一面面鲜艳的党旗,在基层上空高高飘扬,奏响起组织振兴的澎湃乐章。   “丹顶鹤之乡”江苏射阳,通过生态立县实现高质量发展:连续3年入选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射阳大米”荣获中国大米争霸赛金奖;获评美丽中国绿色生态旅游名县。   射阳变了!   射阳县委书记唐敬揭开了巨变的谜底:党的十八大以来,射阳县委牢牢抓住基层党建这一“牛鼻子”
期刊
20世纪50年代以前,小关农村仍然处于典型的农耕社会,粮食、衣物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农民身上的穿戴——衣服、帽子、鞋、袜子,男人腰里束的腰巾等,凡是布制品,统统是妇女一针一线做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机织布(小关人称其为“洋布”)、针织品进入农村并日益扩大市场。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农民穿衣仍然以粗布为主,这是因为一者農民手中缺钱,购买力低;二者布匹凭票供应,布票根本不够用。在小关有一句谚语:
期刊
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废品收购(加工)行业迅速崛起,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资源的回收与循环利用。但其经营者大多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经营理念、管理措施等大多处在原始粗放状态,许多废品收购站地处城市中心区域或城乡接合部,各种废旧物品和生产生活垃圾堆积如山,臭气熏天,不仅影响市容市貌,而且在废品粗加工处理时,污水直排,噪音刺耳,气味刺鼻。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部分危险废品回收后加工方法不当
期刊
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前后刨红薯。   在河南省唐河县城郊乡王庄村书强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里,伴随着拖拉机的轰隆声,一个个鲜红圆润的红薯像“红娃娃”似的破土而出,好不喜人。10月26日,理事长李书强和十几名村民忙着将刚刚出土的红薯分拣装袋,装车起运,田地里充满丰收的喜悦。   “今年红薯真好卖,还没有出土就有了‘婆家’,收购商都把车开到地头了。”李书强高兴地说,除了客商收购和送往当地超市,他还利用网络
期刊
光山县司马光油茶园,是习近平总书记9月17日在河南考察调研的第一站。这里,10年前还是一片荒山,外出务工人士陈世法回乡投资,在这里种植油茶、茶叶、花木3万亩。转眼间,这些就成了看得见的“摇钱树”,仅油茶就种植1.7万亩,近3000名群众就近就业,带动290多家贫困户脱贫。   “利用荒山推广油茶种植,既促进了群众就近就业,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又改善了环境,一举多得。”   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发
期刊
今年8月2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省专场新闻发布会上,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点赞潢川县“稻虾共作”扶贫模式,让潢川三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程刚备受鼓舞。   今年50岁的李程刚是潢川县双柳树镇李楼村村民,也是一名党员。   他于2013年开始承包土地搞种植、养殖,但收效甚微。如何让农业更加高效,李程刚苦苦在寻找机会。   双柳树镇西接双柳大河,东临小河,南靠李楼大
期刊
“元固乡八里庄村刘雷涛,7月29日结婚。”今年6月2日,第二巡查组组长田高峰在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移风易俗巡查群里看到这条信息,马上安排人员在结婚当天到其家中进行巡查,发现婚席是大锅菜,用烟没超过10元,用车5辆,不超标。这是肥乡区开展移风易俗的一项常态巡查工作。   2017年以来,邯郸市肥乡区把治理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和天价彩礼作为移风易俗的重要突破口,在树立文明乡风、实现乡村振兴工作中探索出了一
期刊
春华秋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花木之都鄢陵县,在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活动荡涤浊气之下,清风乍起,各项社会事业进展喜人,一系列中心工作收获满满,扶贫攻坚、防治污染、“双违”整治等取得突破性进展,“四个全域”发展战略效果凸显。   这些成绩的背后,无不与该县的作风整顿息息相关,与该县的“清廉鄢陵”建设密不可分,与该县扎实细致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眼下的鄢陵,全縣上下党员
期刊
一场秋雨一场寒。   带着对贫困户冷暖的深深牵挂,带着对脱贫摘帽后贫困村的后续发展谋划,10月16日,河南省委党校副校长、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建军,带领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综合处、刊物编辑部3个党支部冒雨奔赴沈丘县卞路口乡南郭庄村,开展“爱心一日捐”和结对帮扶对接慰问活动。   南郭庄村是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定点扶贫村,近年来,他们始终把助力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
期刊
祝楼乡新城村河南省仕博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温室大棚里,一朵朵紫色蝴蝶兰花开得十分娇艳;师寨镇许堂村秋韵菊花种植基地,一簇簇菊花竞相开放,散发着阵阵芳香;桥北乡盐店庄村“食用菌大王”蒋红超,一边查看平菇的长势,一边为眼下的大好行情兴奋不已……深秋时节,记者来到河南省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简称平原示范区),一个个扶贫产业红红火火的发展势头让人赞叹不已。   近年来,平原示范区不断强化产业支撑,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