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来源 :课堂内外·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c10272676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长期以来边远少数民族地初中语文教学举步维艰,很难达到新课标大语文的要求。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要完成新课标语文的要求,必须克服以下困难,要做到给学生足够的自信,给学生锻炼的舞台,备好教学方法,适时适当延伸教学,运用优势帮扶弱势,努力克服地区教学条件的困难,才能使语文教学与现实与社会接轨。
  【关 键 词】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应对策略
  究其原因,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混杂,参差不齐;地域局限,语文接触面窄;学生性格特点及思维方式;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等方面是问题的主要根源。总结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面临以下一些困难:
  一、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语文教学的困境
  (一)多种语言混杂
  语文不仅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的课程,更是沟通表达的主要方式。但在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成了一大教学难题。学生的汉语中夹杂民族语言,话语不流畅,语序颠倒,不能准确表情达意。如学生需要帮助时却说“老师,我帮你一下。”“老师,我最近思想有问题,我要帮你做工作。”初中语文教学,在识字、阅读、理解、语文能力的培养上都大大提高,最主要的是要理解社会,理解生活,培养正确的认知态度和情感态度、人生观。因此,民族学生语言上的障碍会给语文学习带来诸多不便。
  (二)地域环境限制,语文接触面窄
  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边远的农村,虽然国家大力地投入教育经费,但地区的环境和条件始终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少数民族地处偏远,信息闭塞,学生能接触到的活生生的语文,就是乡里乡间那些小事:上山啦,种地啦,放牛啦,……并且这些事都是多年未变、毫无新意的事。
  他们能接触的山外世界大多是通过电视加工了的生活、老师转述后的无血无肉的枯燥生活。并且几经加工、转述,在经学生眼耳过滤后,所剩无几,甚至变形走样。
  狭窄的语文学习面,导致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大多脱离实际生活情境,再加上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缺乏自主行、积极性,学习不是学生自主自觉的行为,而是被动地接受。
  (三)少數民族地区学生性格特点及思维方式
  首先,自卑易激起盲目的自尊。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较强,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维护自己的民族尊严。但与此同时,他们强烈的自尊心也很容易演变成强烈的自卑感,如学习中遇上发音不准或词语读错遭同学嘲笑后,就畏缩不前,再怎么启发都保持沉默,此情绪又极易传给别人。
  另外,少数民族学生习惯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在山区居住的学生,由于交通闭塞,生活和学习环境非常艰苦,很少接触现代化的大都市生活,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逻辑、抽象思维的发展。在语言方面,生活中他们长期用本族语言交流。进入学校后才真正接触汉语、普通话。他们的汉语思维相对滞后,形成了一种逆向思维,学习很吃力。
  二、应对策略
  首先,帮助学生挣脱母语的牵制。母语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为了学生能顺利的学习汉语,掌握和运用汉字,流利地运用普通话和外界交流,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汉语并不是要求他们丢掉这一地区少数民族语言,也不是要他们冷漠他们自己的母语,而是再学习另外一种语言。
  其次,营造氛围,拓展语文学习面。要学好语文,仅靠课堂学习是不够的,教师要善于营造氛围,把语文教学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提供语文学习的(下转37页)(上接35页)场景和源。鼓励广泛阅读,创造语文学习实践的机会,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
  第四,培养学生足够的自信。自信是使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动力,少数民族学生独具个性,热情豪爽而又狭隘与偏激,语文教师不仅要多表扬学生,还要注意说话的艺术,使学生既能够正视自己的优缺点,而又不骄不馁。
  第五,留给学生锻炼的舞台。不能因为学生胆小和表达上的困难就少给甚至不给学生表现、独立完成的机会。作为教师,不要只去谴责学生这样那样,却不去思考形成的原因,这是极端不负责任的。民族学生知识贫瘠,我们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设置问题。
  第六,教师要根据学情和教材准备好教学时要用的教学方法。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它对某些学生而言适应,但对另外的学生未必就好,所以一个好的课堂设计应当有多种教学方法,主教学方法要适应多数学生,子教学方法要针对极少数的学生群体,才能使学生都得到发展,达到学习的目的。
  第七,教师要做好适当的教学延伸。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课文课堂这个培养人才的第一基地,必须让学生得到更贴近生活的更现实的发展。学生走进课堂的目的是为了走出课堂,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那么语文教学就不能脱离了生活和社会的轨道,我们就更有责任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有价值、追求、理想、信念的人生观。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人文优势和知识优势,把课文中涉及社会生活的东西有意向的延伸到教学之外。做延伸设计时,要顾及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圈子,符合学生实际。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肯定要付出比别人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让语文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与生活接轨。做到知己知彼,适时引导,给学生足够的自信,给学生锻炼的舞台,用好教学方法,适时适当延伸教学,运用优势帮扶弱势,努力克服地域教学局限。只有这样,在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才会开创一个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语文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任太聪.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学科学习策略研究[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2] 刘兰兰. 新疆少数民族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亚太教育,2016(11).
  [3] 扎西央宗.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现状[J]. 关爱明天,2016(1).
其他文献
学生之所以感到作文难写,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缺乏阅读和写作兴趣;二是缺乏信息和生活积累。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师生课堂的有效对话和文本内涵的深度挖掘是关键。但这都取决于正确深入的文本细读。细细地品味,轻轻地梳理文本,品其味、悟其神,
作为疫情防控的基础单元,城市社区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时,良好的应对能力对减少病毒传播、降低灾害损失至关重要。文章通过解读平疫结合的韧性社区内涵,从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层面构建了韧性社区评估框架,结合基层社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的表现,剖析社区在疫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不足提出规划应对策略。期望为未来城市社区的韧性提升提供有益参考。
我国正加速迈入高铁驱动发展时代,高铁深刻改变了居民生活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为拉动城市空间拓展和推动城市发展转型,高铁沿线城市逐渐兴起了规划与建设高铁新区的热潮。高铁是高铁新区发展的原动力,基于高铁效应,文章提出了"高铁+动力""高铁+活力""高铁+魅力""高铁+合力"的"高铁+"规划策略,并以九江高铁新区空间规划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期能为类似地区提供有益借鉴。
2020年春节前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严重挑战着城乡社区的应对能力(特别是设施相对欠缺的乡村社区),急需重新审视乡村社区治理与空间管控。文章以福建省龙海市N村为例,运用参与式调研和危机生命周期模型的分析方法,梳理疫情影响下的N村空间管控实践,提出了应对突发疫情的空间管控策略——构建"分区分级分类"的乡村社区空间防疫体系,形成"多部门联动"的乡村社区应急组织体系,优化乡村社区人居环境,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