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朗:走进美学人生

来源 :考试·新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yE981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美”?叶朗认为,这不仅是一个美学问题,更是一个关乎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大问题。叶朗谈美,既有文学的欣赏,又有哲学的洞察,更有文化寻根的追求。他带我们深入人的心灵世界,探寻艺术、文化、人生的核心价值。叶老的文章,值得一读。
  叶朗,1938年10月生,浙江衢州人,擅长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出版著作有《中国小说美学》、《中国美学史大纲》、《美在意象》等。
  ? 美在文学
  鉴赏文学作品,品味文学意境,不同体裁方法固然不同。叶朗认为,品评诗歌不妨从意象、美感以及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着手;阅读小说,人物塑造和情节构造则更加关键。
  唐诗:中国人的千古绝唱
  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在唐代,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全盛时期。这其中有三位大诗人,他们的诗歌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的意味和情趣则最具有代表性。
  杜甫诗的美感,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沉郁。“沉郁”的文化内涵,是儒家的“仁”。儒家的“仁”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同情、人间关爱之情,即孔子所说的“泛爱众”、“爱人”。杜甫诗的沉郁,一个特色是对于人间疾苦的深切体验和同情。这是杜甫的个人命运和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结合在一起,从而引发的体验和感受。杜甫的《北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兵车行》以及“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都是这方面的典型。杜甫诗的沉郁,还有一个特色,就是由对人世沧桑的深切体验而引发的一种人生的悲凉感和历史的苍茫感。如写诸葛亮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就弥漫着一种人生和历史的悲凉感。如果没有至深的仁心,如果不是对人生有至深的爱,如果对于人生和历史没有至深的体验,是不可能达到杜甫这种境界的。
  李白诗的美感,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飘逸”。“飘逸”的文化内涵,就是道家的“游”。道家的“游”有两个内容,一是精神的自由超脱,一是人与大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读李白的诗,谁都可以强烈感受到一种超脱自由的精神。“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就是挣脱一切束缚的自由超脱的意象世界,也就是庄子的逍遥无羁的“游”的境界。同时。我们从李白的诗中感受到一种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趣,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诗的这种飘逸之美,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两首著名的长诗,有如雄浑阔达的交响乐,令人惊心动魄。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又给人清新自然之感。读李白的诗,最容易感受到意气风发,放达不羁的美感,正如李白称赞谢眺等人的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自己的很多诗何尝不是这种逸兴飞扬之作?
  王维诗的美感,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空灵”。“空灵”的文化内涵,就是禅宗的“悟”。禅宗主张在普通的、日常的、富有生命的感性现象中,特别是在大自然的景象中,去领悟那永恒的宇宙本体。一旦有了这种领悟和体验,就会得到一种喜悦。这种禅悟和禅悦,表现在诗歌中,形成一种特殊的美,就是空灵。“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空寂的山中,只有猩红色的木兰花在自开自落。木兰花是“色”,是“有”,而整个环境是“空”,是“无”。“空灵”的美感使人们在“万古长空”的氛围中欣赏、体验眼前“一朝风月”之美,从眼前的花开花落,体验到宇宙的永恒。“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了悟生命的意义,获得一种形而上的愉快。
  明清小说:看世间百态人生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在明清两代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长篇章回小说。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当属《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罗贯中把自己的小说称作“通俗演义”,《三国演义》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从东汉末年至西晋平定东吴为止这一百多年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全景画。怎样展现这一幅鸿篇巨制的历史图画?罗贯中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又通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来展现这一幅五彩缤纷的历史图景。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人物形象中,最突出的是三个人:诸葛亮、关羽、曹操。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称之为“三奇”、“三绝”: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三国演义》这些奇异人物的性格和命运,都是通过这些人物十分独特的行为、通过一系列十分奇特的情节和细节表现出来的。如诸葛亮,就是通过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七擒孟获、秋风五丈原等奇特的情节,塑造他谋略过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形象。
  《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它描写宋代下层社会形形色色的英雄人物,在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等社会黑暗势力的迫害下,起来造反,“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的故事。梁山泊义军的大小头领共有一百零八人,其中最有名的英雄人物有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等人。《水浒传》在描绘这些英雄人物形象的时候,着重刻画他们每个人不同的性格。一种英雄人物的性格特点,自始自终,没有多大变化,如鲁智深,从一出场,就是“遇酒便吃,遇事便做,遇弱便扶,遇硬便打,”从不考虑个人的得失。还有一种英雄人物的性格特点,则是随着他本人的遭遇的命运的变化而逐渐发生变化。林冲就是后面这种情况的一个典型。
  《西游记》是讲唐僧取经的故事,但《西游记》的第一主人公是孙悟空。孙悟空的故事分为前后两大板块。前一板块是讲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后一板块是将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与各种妖魔鬼怪斗争的故事。这两个板块的故事包含有不同的意蕴。孙悟空本是天地日月的精华生成,追求无拘无束、不生不灭的绝对自由,即所谓的“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最终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孙悟空的失败不是偶然,因为任何人,纵有天大的本事,想要超脱一切自然规律和社会规范的制约,取得绝对自由,都是不可能的。后一个板块,则是讲孙悟空为了达到伟大目标,艰苦奋斗的故事。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红楼梦》是古典小说发展的顶峰。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头说,这本书“大旨谈情”。曹雪芹的人生理想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曹雪芹要寻求“有情之天下”,要寻求春天。但现实社会没有春天。所以他就创造了一个“有情之天下”,就是大观园。大观园是一个理想世界,那里处处是对青春的赞美,对“情”的赞美。这个“有情之天下”,被周围的恶浊世界所包围,不断受到打击和摧残。林黛玉的两句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不仅是写她个人的遭遇和命运,更是所有有情人和整个有情之天下的遭遇和命运。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红楼梦》正是如此。这是一个带有民主主义和人文主义倾向的人生理想在封建“末世”遭到毁灭的悲剧。
  ? 美在生活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我们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不仅是一种外在的物质需要,更是一种审美体验的直接外现,其背后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服饰的东方神韵
  中国在服装上有独特的创造。四千多年前,我们就发明了丝绸。18世纪前后,欧洲掀起洛可可思潮,贵族在舞会中穿着中国式的服装,成为当时的时尚。今天,我们在日本正仓院看到的中国唐代的衣服,色彩鲜艳,质地轻柔,款式流畅而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叶朗认为唐装和旗袍是最能体现中国服饰审美文化的代表。
  唐装,与唐代有关,因为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以这样的朝代为这种服装命名,说明对中国古老文化的认同。但这并不表明唐装就是唐代流行的服装样式。其实,今天人们使用的“唐装”一词,是对中式服装中一种特殊样式的称呼。唐装是20世纪形成的服装样式。它是在清代满人服装(主要是马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融入了一些西方服装的元素,男女款式都有。一般谈到唐装,总要提到它的四大要素:一是对襟,女式唐装多是斜襟,这样的处理既有民俗化的特征,又不失优雅的风韵;二是立领,唐装从上衣全面的中心开口,立式处理,突出人颈项的美感,又有落落不凡的气度;三是连袖,衣服的主要块面与袖子没有接缝,如女式唐装采用格格服的马蹄袖,宽宽大大,显得飘逸洒脱。四是盘扣,扣子不用机械制作,而用布匹扭结而成,手工制作,显得很有品位。唐装一般都有花卉文字图案装饰,这写花卉文字图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是唐装的生命。唐装上一般绣有团花,花朵呈四周放射或旋转样式,花卉有牡丹、梅、兰、竹、菊等,这些花卉在中国文化中都有象征意义,如牡丹象征富贵,梅花象征高洁。也有的服装绣上福、禄、寿、双喜等文字图案,给穿这种服装的人带来好心情。
  王家卫执导的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所穿的26款造型各异的旗袍,色彩优雅细腻,风格温婉清丽,让世界各地的电影观众又一次欣赏到身穿旗袍的东方女性的百般妩媚。其实,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流行的女子旗袍是上海人的创造。旗袍本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装和中国南方服饰以及西洋晚礼服的融合,高龄,紧身,贴肉,无袖,两边高开叉,加上烫发、高跟鞋、玻璃丝袜、胸花,充分显示女性的体态美和曲线美,同时有一种端庄、稳重、雅致的风格。旗袍的美,含蓄细腻,活泼又不流于张狂,优雅大方而合于自然天性,充分考虑东方女子的性感和曼妙。上世纪四十年代,张爱玲穿着“丝质碎花旗袍,色泽淡雅”地带着她那敏感于常人的色彩、节奏和情绪登上文坛,张爱玲一辈子甚是喜爱旗袍。为了标新立异,她在旗袍外边罩件短袄,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1995年的那个秋天,张爱玲在逝世前所穿的最后一件衣裳是一件磨破衣领的褐红色的旗袍,像极了她曾经绚烂一时而后却平和闲淡的一生。
  舌尖上的中国风味
  《礼记》云:“礼之初,始诸饮食。”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饮食。饮食中凝聚着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审美趣味、生活态度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说起中国的饮食,明清以来,公认的有八大菜系,这八大菜系是: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在今天,中国的美食地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几乎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拿手菜,各地的菜系又处在大的融合之中。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也是饮食的天堂。川菜口味偏辣,但辣并不是它的特点,湖南菜、贵州菜也辣,四川菜是辣中带麻,麻才是川菜特有的风味,四川有被称为“三椒”的花椒、胡椒、辣椒的配料,还有风味独特的豆瓣酱,又有一套独特的制作功夫,这才使川菜风靡天下。
  中国饮食除了地方风味浓郁外,其名称的五花八门也让人应接不暇。每个著名的名称背后都有一个美妙的故事。150年前,天津有一位小名叫狗子的年轻人,在一家包子店做伙计。学了三年后,自己单独开了一家包子店。由于他的包子做得好吃,生意兴隆,来吃包子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人等的时间长了,就喊他,他因为忙着做包子,无法答应。后来人们就称他的包子叫“狗不理”,这个名称一直叫到如今,成了天津的老字号。
  在西方,从古到今流传的是分餐制,即使是招待来客,也是每人一套菜点,各取所需。近几十年来,这种风气虽然对中国产生了影响,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在中国人看来,吃饭重要的是吃出气氛,吃出感情。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尤其是在节日,应该围坐一起,那是团圆的象征。在中国,为了款待客人,主人常常会亲自分菜。如上了一道清蒸鲈鱼,主人拿起竹筷,夹起鱼最好的部分,分给最重要的客人。这样的分餐习惯在今天老一辈的中国人中还很流行。这种习惯包含着一种尊重和关怀,人们借此来表达感情。
  中国餐饮的品质,重视手工的制作。有时候你吃饭,好像在看杂记表演。山西的刀削面,是喜欢吃面食的山西人的一绝。刀削面的制作更是一绝。四川的担担面据说要放七种不同的油,有芝麻油、辣椒油、花椒油、芥子油、大蒜油、茴香油和鸡油等,再加上豌豆尖、葱花、豆芽菜等佐料,还有特殊的汤料。四川人吃的智慧,似乎全都凝聚在一碗担担面上了。
  ? 美在人生
  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品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们处在怎样的人生境界上? 叶朗先生为我们详细阐释了各个境界的含义,并为我们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提出了宝贵建议。
  人生境界的品位   人生境界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它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包括这个人对宇宙人生的了解和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自觉,包括这个人的感情、欲望、志趣、爱好、向往、追求等等,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人生境界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和实践有一种指引的作用。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境界,就意味着他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不同境界的人,世界和人生对于他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最低的境界是自然界,处在这种境界中的人,按照习惯做事,并不清楚做的事情的意义,也可能做出一些大的事业,但是做这些大事业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做事情的意义。比这个高一层的是功利境界,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他的一些行为都是对自己的利益,对于这一点是自觉的,他可以积极奋斗,也可以做有利于他人的事,甚至可以牺牲他自己,但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比功利境界再高一层的是道德境界,处在这个境界的人的行为是为了行义,所谓行义是为了求社会的利,因为这种人有一种觉解,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中,个人才能实现自己,发展自己。
  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一切行为目的都是待天,因为他有一种最高的觉解:人不但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且是宇宙的一部分,因此,人不但应对社会有贡献,也应对宇宙有贡献。这就是知天,知天是因为能够待天,知天所以能够乐天、同天,乐天就是所见所行对于他总是有一种新的意义,所以有一种快乐,这是一种最高的精神愉悦。同天,就是自同于宇宙大权,消解了我和非我的分别,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境界。
  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是最能反映胸襟和气象。冯友兰先生在90岁高龄时,依然在写中国哲学史新编,他眼睛不行了,想要翻书找新材料已经不可能了,但是,他可以从以前掌握的材料中,发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理解。他说:“我好像一头老黄牛懒洋洋地躺在那里,把已经吃到胃里的草料再吐出来,细嚼慢咽,不仅津津有味而且其乐无穷”。古人所谓的“乐道”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冯先生所说的“乐道”就是精神的追求、精神的愉悦、精神的享受,就是对个体生命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的超越,就是对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
  追求诗意的人生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一个有最高人生境界的人(天地境界)必然追求审美的人生。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
  诗意的人生就是回到人生活的世界,生活世界是人最基本的经验世界,是最本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和万物之间并没有间隔,而是融为一体的,就是中国美学、中国哲学当中所说的自然,在这样的世界中,人生是充满诗意的,这是人的精神家园。在世俗生活中,人们习惯于用主客两方面的眼光看待世界,世界上一切事物对于我们来说都是认识的对象,或者说利用的对象,人和人之间,人和万物之间就有着间隔,人就被局限在自我的、有限的天地之中,就好像关进了一个牢笼。用陶渊明的话来说,就是“落入尘网”,用日本哲学家的话就是,“从根本上割裂主观与客观的自我,永远地摇荡在万丈深渊里,找不到立足之处。”
  中国古人说“生生不息”,就是生而又生,创造再创造,“生生不息”就是创造的人生。一个人的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生命和创造,创造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是审美的人生。
  一个人的人生充满了诗意和创造,一定会给他带来无限的喜悦,使他热爱人生,为人生如此美好而感恩,并因此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所以诗意的人生和创造的人生必然带来爱的人生。日本有一位画家说过,“花开花落方显出生命刹那的辉煌”。爱花、赏花,说明人对花无限珍惜。不光是花,哪怕是一棵无名的小草也是这样。自然的美、生命的辉煌,激起人们对人生的爱,这种对人生的爱必然和感恩的心情结合在一起。这种感恩之情,常常表现为拥抱一切的胸怀,表现为对于每一个人和万事万物的爱,使人产生一种世界何等美好的感悟,导致一种为这个世界行善的冲动,回报的渴望、崇高的责任感。审美活动使人感到人生的美好,产生一种感恩的心情,从而激励自己去追求高尚纯洁的精神境界。
  总之,追求审美的人生,就是追求诗意的人生,追求创造的人生,追求爱的人生。人们在追求审美人生的过程中,同时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最后达到最高的人生境界,也就是审美的境界。
其他文献
章太炎是近代中国最早从事学术史研究的学者,其《訄书.清儒》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影响。今从撰著收录、主要内容、学术价值及影响诸方面对《清儒》略作分析,以明该篇在学术史上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CT表现,所有患者均在伤后24 h内接受CT检查。结果:CT检查示5例患者脑内见斑片状高密度出血灶,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