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警察学院是一所地方本科公安高等院校,具有公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双重性。学院在《关于制定2012年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首次指出要积极探索和开展“通识教育 专业教育 多元培养(个性化发展教育)”的三段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这一改革措施,将为学院开展个性化教育与多元化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和发展机遇。
一、影响个性化教育因素的分析
1.基础课程设置偏文轻理
目前,学院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有思想品德修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大学体育、大学语文、大学英语、逻辑学、应用写作、计算机应用等。从课程设置体系来看,文科类课程有11门,理科类课程只有1门,课程设置存在文理科比例严重失衡的问题,原因就在于学院没有认识到理科公共基础课程在公安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至于学院升本后首批的几个本科专业,如侦查学、经济犯罪侦察学、法学和治安学专业培养方案中没有开设一门理科基础课程。
2.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不高
作为一种对个性化教育灵活补充的综合性选修课程,开设数量少,涉及领域窄,特别是有的公选课程内容与公共基础课程有交叉,影响了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学院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各专业的选修课程进行了统一设置,学生缺乏选课的自主性。特别是一些前沿课程,由于选课的学生少或达不到学院规定的最低人数,课程就被取消了。
另外,学院部分教师对选修课的教学积极性不高,放松了对选修课的教学要求;学院对选修课的考核要求偏低,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甚至有的课程只要求学生提供一篇小论文或完成一项作业,就能获得相应的选修学分;学生对选修课也不重视,不认真听课。再加上参加选修课的学生群体不是成建制的学员区队,所以课堂教学秩序难以控制,学生缺课现象比较严重。
3.教学管理模式的缺失
学院实行警务化管理模式,要求学生统一时间集体活动。白天基本上安排6节课,还有一部分学生区队安排8节课。晚上,学生统一在规定的教室里自习,很少有机会去图书馆、实验室以及参加文化社团活动。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无法满足个性化的教学要求。由于学院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只有专业课才能实行区队制教学,即每个教学班有50~60人,绝大多数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都是大班化教学,即每个教学班有120~180人。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能使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无法落实因材施教。
4.学生缺乏创新平台
实验实训教学承担着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目前,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拨付,项目实施进程缓慢,学院在实验室建设上投入不足,新增的几个本科专业,都没有专业实验实训场所。学院现有的实验实训管理体制和机制职能不清,影响了正常的实验实训教学的开展。
另外,学生参与各级科技创新活动滞后。已连续举办八届的由公安部科技局组织的“全国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成果奖”评选活动,我院仅参加了两届;由江西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厅、省团委共同主办的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比赛,我院从2012年才开始组队参加。还有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等大型创新创业类竞赛,我院均很少参加。
5.学生就业渠道单一
公安院校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认准自己毕业后的就业出路是考取公务员、当警察。特别是经过四年的公安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之后,这种意识更加强烈。但学生能否如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省人事部门的用人计划。如2013年江西省公务员考试人民警察岗位职数,就远远满足不了当年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学生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二、实施个性化教育与多元化发展的思考
1.构建个性化培养,多元化发展的课程体系
我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和开展“三段”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施了“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本科人才目标。
在通识教育阶段,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使学生掌握了扎实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信息应用能力和外语综合运用能力,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以适应当前公安工作需要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目前,我院优化了现有课程体系,增加高等数学、基础物理、基础化学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等科目,撤并属于同一学科领域中的课程,拓宽选修课程内容范围,只要有助于学生增长见闻、拓宽知识面,有助于学生发展个性的课程都可以开设。
在专业教育阶段,各专业应增设跨学科课程,在刑事技术、信息安全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增开研究学术类课程,以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分析能力的训练。
在个性化发展教育阶段,我院应尊重并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积极设置就业创业类、专业学术类和跨专业学术类课程模块,开设公务员考试、司法职业考试、研究生考试、就业创业指导、英语四六级考试、教师职业资格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课程,丰富课程模块内容。
2.建立适应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模式
通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面向同一学科或不同学科的不同专业,具有人数多、差异大的特点,统一的教学内容和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教学可以采取分层、分级、分类和小班化等方式,如对于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可以分A、B级两个层次进行教学;对于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职业背景,进行有侧重的教学,如刑事技术专业、交通管理专业以力学为主,信息安全专业、安全防范技术专业以电学为主;对于社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实行小班化教学,学生人数以40~50人为宜,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等,突出学生的的主体地位。采用这些创新型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和发展的可能性。
一、影响个性化教育因素的分析
1.基础课程设置偏文轻理
目前,学院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有思想品德修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大学体育、大学语文、大学英语、逻辑学、应用写作、计算机应用等。从课程设置体系来看,文科类课程有11门,理科类课程只有1门,课程设置存在文理科比例严重失衡的问题,原因就在于学院没有认识到理科公共基础课程在公安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至于学院升本后首批的几个本科专业,如侦查学、经济犯罪侦察学、法学和治安学专业培养方案中没有开设一门理科基础课程。
2.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不高
作为一种对个性化教育灵活补充的综合性选修课程,开设数量少,涉及领域窄,特别是有的公选课程内容与公共基础课程有交叉,影响了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学院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各专业的选修课程进行了统一设置,学生缺乏选课的自主性。特别是一些前沿课程,由于选课的学生少或达不到学院规定的最低人数,课程就被取消了。
另外,学院部分教师对选修课的教学积极性不高,放松了对选修课的教学要求;学院对选修课的考核要求偏低,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甚至有的课程只要求学生提供一篇小论文或完成一项作业,就能获得相应的选修学分;学生对选修课也不重视,不认真听课。再加上参加选修课的学生群体不是成建制的学员区队,所以课堂教学秩序难以控制,学生缺课现象比较严重。
3.教学管理模式的缺失
学院实行警务化管理模式,要求学生统一时间集体活动。白天基本上安排6节课,还有一部分学生区队安排8节课。晚上,学生统一在规定的教室里自习,很少有机会去图书馆、实验室以及参加文化社团活动。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无法满足个性化的教学要求。由于学院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只有专业课才能实行区队制教学,即每个教学班有50~60人,绝大多数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都是大班化教学,即每个教学班有120~180人。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能使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无法落实因材施教。
4.学生缺乏创新平台
实验实训教学承担着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目前,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拨付,项目实施进程缓慢,学院在实验室建设上投入不足,新增的几个本科专业,都没有专业实验实训场所。学院现有的实验实训管理体制和机制职能不清,影响了正常的实验实训教学的开展。
另外,学生参与各级科技创新活动滞后。已连续举办八届的由公安部科技局组织的“全国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成果奖”评选活动,我院仅参加了两届;由江西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厅、省团委共同主办的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比赛,我院从2012年才开始组队参加。还有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等大型创新创业类竞赛,我院均很少参加。
5.学生就业渠道单一
公安院校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认准自己毕业后的就业出路是考取公务员、当警察。特别是经过四年的公安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之后,这种意识更加强烈。但学生能否如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省人事部门的用人计划。如2013年江西省公务员考试人民警察岗位职数,就远远满足不了当年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学生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二、实施个性化教育与多元化发展的思考
1.构建个性化培养,多元化发展的课程体系
我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和开展“三段”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施了“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本科人才目标。
在通识教育阶段,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使学生掌握了扎实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信息应用能力和外语综合运用能力,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以适应当前公安工作需要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目前,我院优化了现有课程体系,增加高等数学、基础物理、基础化学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等科目,撤并属于同一学科领域中的课程,拓宽选修课程内容范围,只要有助于学生增长见闻、拓宽知识面,有助于学生发展个性的课程都可以开设。
在专业教育阶段,各专业应增设跨学科课程,在刑事技术、信息安全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增开研究学术类课程,以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分析能力的训练。
在个性化发展教育阶段,我院应尊重并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积极设置就业创业类、专业学术类和跨专业学术类课程模块,开设公务员考试、司法职业考试、研究生考试、就业创业指导、英语四六级考试、教师职业资格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课程,丰富课程模块内容。
2.建立适应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模式
通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面向同一学科或不同学科的不同专业,具有人数多、差异大的特点,统一的教学内容和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教学可以采取分层、分级、分类和小班化等方式,如对于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可以分A、B级两个层次进行教学;对于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职业背景,进行有侧重的教学,如刑事技术专业、交通管理专业以力学为主,信息安全专业、安全防范技术专业以电学为主;对于社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实行小班化教学,学生人数以40~50人为宜,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等,突出学生的的主体地位。采用这些创新型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和发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