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实施新课程对中学美术教学的思考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ph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过去的中学美术教育过于强调学科中心,扼杀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在实施新课程时,要按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在智力、道德和人格上获得发展:在修养、评论、创作上得到提高。
  【关键词】美术兴趣;主体人格;文化涵养;创新精神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教育中,美术教育过于强调学科为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把学生置于被支配的地位,扼杀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1]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侧重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传授和培养,使学生在智力、道德和人格上获得发展,同时在美术的监鉴赏创作及有关修养上得到提高,为其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达到这一目标,我认为美术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可以说,兴趣是成功的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后,就会山现一种动力,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兴趣,久而久之这种兴趣就会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美术教育也是如此。我们只要在教学中把握学生纯真、自然的本性,就能够使学生对美术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抛弃过去的那种画画只求“形”似,只求“干净、整洁”,只求按老师指定的所谓的“样板”画做为好的标准,而应采取捕捉学生闪光点的作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学生的画,哪怕是比例不协调、颜色搭配不当,只要是童心的萌发,只要是对生活的感受,只要是感情真挚的流露,都应给予肯定。对一些越过教师的清规戒律,独自标新立异,有离奇想法的表现形式,不管他们想得多离奇,更是要给予充分的鼓励。这样,每个学生都看到了自己的美术天赋,都会体会到一种创作的成功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2. 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   新课程强调美术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强调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新课程教学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帮助学生创造自信谦爱和朝气蓬勃的人生。因此,要在课堂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建立开放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的平台,使学生积极投入活动的全过程,能大胆“想”、充分“说”、快乐“动”、尽情“画”,积极想象,充分交流,淋漓尽致地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如以“桥”为题,先让学生去参观各种各样的桥,观察它的构造、形状、建筑风格、选用的材料等,接着让学生去收集材料、图片,然后让他们讨论,教师借机引导学生学习构图的相关知识,最后让学生创作,创作完后在教室展出,大家互相参观、议论。这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去与他人互动,与环境互动,从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人格。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要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2]美术课程是一种独特的课程,它可以用独特的线条、精美的画面以及对生活的体验来陶冶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分为课堂内和课堂外两种形式。在课堂内,应抓住美术作品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等,使学生通过这些形式美,构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在初一年级《中国结》的教学中,我从介绍“中国结”的历史以及文化内涵入手,然后通过选择不同造型又有特殊意义的“中国结”,如“吉祥结”、“如意结”、“同心结”等让学生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中国结”这一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与我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的深刻意义,此后再引导学生分析“中国结”的不同寓意,探讨“中国结”的形、意与结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看到美、发现美、追求美,在脑中构成美,在手中表现美,弘扬了民族文化,提高了审美能力。在课堂外,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社会,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秀美景观,领略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丰厚的传统文化,了解浓郁的风土人情,扩大学生的视野,从中感悟到一种自然美和生活美。我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使之感受生活和体验生活,提高审美情趣,让他们贴近生活、发挥想象、自由创作,调动其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之充分表达他们关心生活、创造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情感。
  4.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涵养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3]教师应利用欣赏课让学生接触人类艺术史上的经典作品,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我国的敦煌壁画和古希腊的陶器彩画(亦称瓶画)、柱式,以及国内外无不渗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表达人类高尚情感的优秀美术作品。要选择人类美术的精品,加强欣赏和评述这个重要环节的教学,如梵高的《向日葵》、列宾的《伏尔加河的纤夫》、马蒂斯《罗马尼亚的上装》、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及我国画家徐悲鸿的《群马图》、齐百石的《虾》图等,这些作品思想深邃,富于理性,和谐秀美,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作品,讨论、交流、评述作品,探索发现作品采用的材料与技法及其表现风格、文化背景、作家个性以及作品的特色等,全面地了解作品的相关知识,品味作品的文化精髓。
  5.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为具体成果的能力。[4]创新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灵魂,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知识创新,而知识创新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新型人才。因为创造性是人所普遍具有的潜能。正如马斯洛所说:”它极可能是每一个人都有的遗传因素。它是一种共同的和普遍的东西。在所有健康儿童中肯定都会发现它的存在。[5]为此,在美术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1 培养学生多种知识及多元化文化融合能力 。  要有创新精神,首先应具有对各种知识系统掌握、融会贯通、互相渗透、综合运用的能力,在此过程中,还要有对多元化的兼容意识和融合能力。新课程提出综合与探索学习的新领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把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学习,与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等学科互相包容、融为一体,把过去单纯的美术分科的教学习惯,变为各学科合作的桥梁。如我在上《远古的呼唤》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图片,他们到图书馆查阅,到历史老师那里请教,到网上收寻,通过自己策划、组织、创作、展现等,追溯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情感和表现空间,探求艺术的根源。课后组织学生讨论,使他们增强了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此外还让学生结合语文古诗词的内容配插图,为历史与社会课布置民族风情展等,以使学生在广泛研讨和探究中培养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体验探索的愉悦感和成功感,从而养成喜爱美术、关注生活、乐于探究的情感态度。
  5.2 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创新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要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如我上《运动》一课时,先展示一些不同角度、不同形态的运动雕塑作品,引导学生探索表现运动的方法、角度,接着让他们欣赏《掷铁饼者》,并讨论作品的内容及表现方法,然后启发他们尝试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表现出运动的形态。我还把学生熟悉的写生对象倒置、斜置,让学生做写生练习,做连环画接龙练习;让学生触摸质感不同的各种人物石膏和静物,把这些物体的线条节奏、冷暖感觉等用线条、明暗或色彩等手法表现出来。通过不断选择学生觉得充满新鲜感的方式进行训练,赋予学生表达自我发挥想象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富有个性化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要使新技术真正成为所有学生乃至所有知识经济主体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就美术教学而言,这种新技术往往体现在创作过程中材料的运用上,要鼓励学生在不断尝试各种材料进行创作表现中,发现不同的材料运用会达到不同的效果。每一种新的发现,学生都会体验出一种创作的快感,都会产生一种探索未知领域的强烈欲望,而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鼓励学生不拘一格大胆创作,除了探索水彩、蜡笔、油画棒等常用的表现方法外,还可尝试运用各种材料,尝试单种和多种材料结合进行创作表现,如用碎蛋壳、旧挂历、吹塑纸等制作剪贴画、立体工艺品、精美的小书签等。由于学生在创作中力求有新发现,因而作品便充满着创新意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表现风格。
  5.3 培养学生把新观念转化为成果的能力 。  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运用新技术获取知识只是手段,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才是目的。作为中学生,就是要他们运用新的观念、新的技术,为学校、为社会服务,如“六一”儿童节到幼儿园协助布置环境,为社区老人制作简单的工艺品,根据自己的设想布置班级环境,举办学生创新作品展等。由于他们在创新过程中创作的作品得到了充分展示,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有助于培养他们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思想。
  综上所述,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中,在美术教学上只要紧紧抓住素质教育不放,从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综合素质入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我们的中学美术教学就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基础教育体系中。
  参考文献
  [1] 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2] 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3] 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4] 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5] 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林方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82.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着这样问题:或言之无物、或言之无序、或无病呻吟者不乏其人,个别学生能洋洋洒洒几大张,但一读便知是作文书上内容与技巧的克隆与翻版,令人乏味。究其原因,学生的反映是作文难,怕作文,作文的内容套路过多,自己的认识见解过少。,作文缺少深度,缺少新意,使学生对作文产生逆反心理。如何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呢?要善于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训练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自由表达和创造性表达
期刊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在就业方面所面临的困难,要求学校在平时的思想教育和技能教育中,必须从一年级起就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的困难教育,让学生早一些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通过在职业道德、心理健康、价值观、专业技能、合作技能、求职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改革,让学生更好的就业。  【关键词】就业教育;改革;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提出了更高更新的
期刊
【摘要】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主体意识  “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即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索;通过有价值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自主领悟新
期刊
【摘要】学生的学习,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和质量。教师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法,充分挖掘刺激学生的情感源泉,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学习,就必须努力营造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氛围,使学生的情感因素得以培养,达到最佳的教与学的境界。  【关键词】情感培养;激发兴趣;创造佳绩
期刊
【摘要】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对其有效性进行如下思考: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
期刊
【摘要】在素质教育日益深入的今天,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为学生创建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者,使学生学的轻松,学的快乐,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成了教师们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课堂效率;兴趣;教学方式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间应建立起平等的对话关系。创建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的轻松,学的快乐,最大限度的提高课
期刊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新教材的特点,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性学习。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生直接的学习动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兴趣”。兴趣既是学习的开端,也是学习活动取得成效的关键,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自然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们的授课过程中,所以,要提高历史课教学的实效,导入是相当重要的,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
期刊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尤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拟就历史教学中如何从审美教育入手优化非智力因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一探讨。  沈德立在《非智力因素与成才》丛书中说:“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正由于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学习、成才过程中的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即优化非智力因素,一直是
期刊
【摘要】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好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
期刊
【摘要】语文教育既是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又是发展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的必要条件,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运用电教手段,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激发兴趣;品词;品句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