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长安,我常常有一种穿越中的恍惚。生活在这样一座年代和年代、历史遗迹和历史遗迹层层叠叠、古今难分的古城里,身体的每一次移动,不留意之间就会掉进“历史的陷阱”。
许多年前,有一段时间我租住在城北,是北门外面自强东路的一个小区。陇海线经过明城墙的北侧,陇海线以北的大片地方,被称为道北,就是铁道以北。“道北”这个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从西安人口中说出来的时候,是含义模糊而又复杂的,有轻蔑,有畏惧,有暧昧,还有更多难以言明的和日常生活有关的内容。“道北”和“城南”,在西安人的口中,曾经是喻义分明的两个词,有民间传说称,道北人日常见了面,打招呼的问候语是“娃出来了没有?”是问从局子里出来没有,而城南人则是“娃考上了没有?”这当然指的是考大学。道北的人大多是早年间沿着陇海铁路逃难逃荒到了西安,在这里落脚的底层百姓,杂居于此,由于生活艰难,常有为人侧目之举,久而久之,形成了漠视规制的彪悍民风,这里曾经是典型的棚户区。然而,这棚户的居民,却鲜有知道自己所在处,正是唐朝长安最华丽的皇家宫殿大明宫遗址。我租住在这里的时候,常常在想像中把历史与现实叠印在一起,会不由自主地感觉到时间的吊诡,也许哪一天棚户区里谁家打开门的时候,发现对面就是富丽堂皇的大明宫门呢?而这在后来确实变成了事实,大明宫遗迹保护工程最大的一个建筑丹凤门,就建在道北自强东路的北面,现在这里已经是光鲜亮丽的旅游景点了,旁边的居民,也似乎突然意识到,自己原来是住在唐朝的皇宫之侧。于是内心里起了波澜,恍兮惚兮,今耶古耶?
在道北租住了一年之后,我搬到了方城外面东南三里,二环路边一个新建的大型小区。周末信步出小区后门,上一段缓坡,是大片的麦田,远望有烟村四五家之诗意。沿田埂一路行去,方知那村是乐游村,而我小区后面的这片原,竟然就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那个乐游原,是李白在“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風残照,汉家陵阙”感叹的那个乐游原。一个小小的乐游原,竟然让我一脚踏入汉唐两个年代。乐游原在唐代是长安东南角地势最高的地方,常有达官显贵、文人骚客携淑女亲眷在此游春赏秋,想像着当年盛景,行于其上,我不得不有一种带入感。于此原上东望,青烟缭绕处便是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密宗祖庭青龙寺,也是唐朝佛教真言宗祖庭。与这座著名的寺院隔二里路同时隔着一千多年相望,又是一种恍兮惚兮。随时随处即会插足于历史遗迹之中,在这座城里差不多算是日常生活了。
接下来我还搬过三次家,这时候我已经很有经验了,像我们这座城的里很多人一样,每当自己在这号称十三朝古都的城市里移动的时候,譬如逢到搬家这等重要的事情,本能地就要看看新址在历史上的位置,甚至有人还以此卜吉凶以便确定自己是不是要搬。如果新址在历史上曾经是光辉之处,那肯定会欢天喜地;如果新址在遥远的过去曾经做过墓地坟场,那就得细加思量了——当然,如果那是帝王的墓地,似乎也并没有人怎么介意,甚至认为是好风水呢,譬如位于曲江池南侧的秦二世胡亥之墓,住在旁边小区里的人非富即贵,而且都住的有滋有味。我从乐游原下二环边上的青龙小区迁往太白小区的时候,特地看了一下大唐长安城的地图,我知道这地方在当年属于长安城一百零八坊中的永安坊;从太白小区迁到枫林绿洲的时候,我又查了一下地图,这是一百零八坊中的和平坊,在唐朝,这里在长安城的西南,一条马路之隔的永阳坊把守着长安城的西南城角。永安坊和和平坊,地名听上去都很不错。不过最近一次搬家,来到了南三环的边上,这里已经是大唐长安的郭外之地了,虽然远离了唐城,但这时候我却与更早的镐京近了一步,一下子就从唐朝来到了西周。在长安,历史就是这样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交汇融合着,大概也算是这座城市文化积淀深厚的一种独特体现吧。
世纪之交的那一段时间,我供职的编辑部,在大雁塔附近的一个地方办公,看稿子或者开编辑会议累了的时候,我喜欢和同事绕着大雁塔散步。那时候的大雁塔,还没有大雁塔北广场,没有广场中间号称亚洲第一的音乐喷泉,也没有玄奘塑像耸立的大雁塔南广场;而现在闻名全国的网红景点大唐不夜城还是大雁塔村边的一片田地,大唐芙蓉园和曲江池也还是田野中的一片长满芦苇的小水洼。大雁塔周边的林荫路正适合散步聊天,此时有外地朋友的电话打来,问我做什么呢,我说正和同事绕着大雁塔散步,电话那头的朋友于是唏嘘不已,言语中立即传来羡慕之声,“你竟然是在著名的旅游景点里办公啊!”我也不无夸张地回应道,“我住的这座城市是就是一个巨大的景点呢。”每天穿行在这座随便哪个公交站下车都会看见古迹的历史悠久的城市,这个被戏称“随便找一个地方,挖地三尺必然会遇到文物”的城市,我时时会有一种古今穿越的恍惚,这时候我就会想起那部电影的名字《古今大战秦俑情》。
生活在一个古城,一个其古老与伟大不断被强调、强化的古老都城,常常会有一钟恍惚之感,时不时地会感到不知身在何处,不知斯世何年。但我和我们这座城里的人,已经习惯这个厚重之城,它既是一笔历史文化财富和旅游资源,同时也可以是——一个负担,自觉不自觉地背负在身上。有时候它显得过于沉重了,以至于我们常常会说不清楚那些城门宫殿里坊地名,到底是来自哪朝哪代,是周是秦是汉是唐是明清?好在生活于其中的我们已经习惯,习惯到不以为旅游景点是景点,也不以为古迹是古迹,甚至都不怎么想得起来专门去观景游玩,只有来了外地的朋友,我才勉为其难地带他们去看看。
许多年前,有一段时间我租住在城北,是北门外面自强东路的一个小区。陇海线经过明城墙的北侧,陇海线以北的大片地方,被称为道北,就是铁道以北。“道北”这个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从西安人口中说出来的时候,是含义模糊而又复杂的,有轻蔑,有畏惧,有暧昧,还有更多难以言明的和日常生活有关的内容。“道北”和“城南”,在西安人的口中,曾经是喻义分明的两个词,有民间传说称,道北人日常见了面,打招呼的问候语是“娃出来了没有?”是问从局子里出来没有,而城南人则是“娃考上了没有?”这当然指的是考大学。道北的人大多是早年间沿着陇海铁路逃难逃荒到了西安,在这里落脚的底层百姓,杂居于此,由于生活艰难,常有为人侧目之举,久而久之,形成了漠视规制的彪悍民风,这里曾经是典型的棚户区。然而,这棚户的居民,却鲜有知道自己所在处,正是唐朝长安最华丽的皇家宫殿大明宫遗址。我租住在这里的时候,常常在想像中把历史与现实叠印在一起,会不由自主地感觉到时间的吊诡,也许哪一天棚户区里谁家打开门的时候,发现对面就是富丽堂皇的大明宫门呢?而这在后来确实变成了事实,大明宫遗迹保护工程最大的一个建筑丹凤门,就建在道北自强东路的北面,现在这里已经是光鲜亮丽的旅游景点了,旁边的居民,也似乎突然意识到,自己原来是住在唐朝的皇宫之侧。于是内心里起了波澜,恍兮惚兮,今耶古耶?
在道北租住了一年之后,我搬到了方城外面东南三里,二环路边一个新建的大型小区。周末信步出小区后门,上一段缓坡,是大片的麦田,远望有烟村四五家之诗意。沿田埂一路行去,方知那村是乐游村,而我小区后面的这片原,竟然就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那个乐游原,是李白在“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風残照,汉家陵阙”感叹的那个乐游原。一个小小的乐游原,竟然让我一脚踏入汉唐两个年代。乐游原在唐代是长安东南角地势最高的地方,常有达官显贵、文人骚客携淑女亲眷在此游春赏秋,想像着当年盛景,行于其上,我不得不有一种带入感。于此原上东望,青烟缭绕处便是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密宗祖庭青龙寺,也是唐朝佛教真言宗祖庭。与这座著名的寺院隔二里路同时隔着一千多年相望,又是一种恍兮惚兮。随时随处即会插足于历史遗迹之中,在这座城里差不多算是日常生活了。
接下来我还搬过三次家,这时候我已经很有经验了,像我们这座城的里很多人一样,每当自己在这号称十三朝古都的城市里移动的时候,譬如逢到搬家这等重要的事情,本能地就要看看新址在历史上的位置,甚至有人还以此卜吉凶以便确定自己是不是要搬。如果新址在历史上曾经是光辉之处,那肯定会欢天喜地;如果新址在遥远的过去曾经做过墓地坟场,那就得细加思量了——当然,如果那是帝王的墓地,似乎也并没有人怎么介意,甚至认为是好风水呢,譬如位于曲江池南侧的秦二世胡亥之墓,住在旁边小区里的人非富即贵,而且都住的有滋有味。我从乐游原下二环边上的青龙小区迁往太白小区的时候,特地看了一下大唐长安城的地图,我知道这地方在当年属于长安城一百零八坊中的永安坊;从太白小区迁到枫林绿洲的时候,我又查了一下地图,这是一百零八坊中的和平坊,在唐朝,这里在长安城的西南,一条马路之隔的永阳坊把守着长安城的西南城角。永安坊和和平坊,地名听上去都很不错。不过最近一次搬家,来到了南三环的边上,这里已经是大唐长安的郭外之地了,虽然远离了唐城,但这时候我却与更早的镐京近了一步,一下子就从唐朝来到了西周。在长安,历史就是这样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交汇融合着,大概也算是这座城市文化积淀深厚的一种独特体现吧。
世纪之交的那一段时间,我供职的编辑部,在大雁塔附近的一个地方办公,看稿子或者开编辑会议累了的时候,我喜欢和同事绕着大雁塔散步。那时候的大雁塔,还没有大雁塔北广场,没有广场中间号称亚洲第一的音乐喷泉,也没有玄奘塑像耸立的大雁塔南广场;而现在闻名全国的网红景点大唐不夜城还是大雁塔村边的一片田地,大唐芙蓉园和曲江池也还是田野中的一片长满芦苇的小水洼。大雁塔周边的林荫路正适合散步聊天,此时有外地朋友的电话打来,问我做什么呢,我说正和同事绕着大雁塔散步,电话那头的朋友于是唏嘘不已,言语中立即传来羡慕之声,“你竟然是在著名的旅游景点里办公啊!”我也不无夸张地回应道,“我住的这座城市是就是一个巨大的景点呢。”每天穿行在这座随便哪个公交站下车都会看见古迹的历史悠久的城市,这个被戏称“随便找一个地方,挖地三尺必然会遇到文物”的城市,我时时会有一种古今穿越的恍惚,这时候我就会想起那部电影的名字《古今大战秦俑情》。
生活在一个古城,一个其古老与伟大不断被强调、强化的古老都城,常常会有一钟恍惚之感,时不时地会感到不知身在何处,不知斯世何年。但我和我们这座城里的人,已经习惯这个厚重之城,它既是一笔历史文化财富和旅游资源,同时也可以是——一个负担,自觉不自觉地背负在身上。有时候它显得过于沉重了,以至于我们常常会说不清楚那些城门宫殿里坊地名,到底是来自哪朝哪代,是周是秦是汉是唐是明清?好在生活于其中的我们已经习惯,习惯到不以为旅游景点是景点,也不以为古迹是古迹,甚至都不怎么想得起来专门去观景游玩,只有来了外地的朋友,我才勉为其难地带他们去看看。
生活在一个古城,一个其古老与伟大不断被强调、强化的古老都城,常常会有一钟恍惚之感,时不时地会感到不知身在何处,不知斯世何年。但我和我们这座城里的人,已经习惯这个厚重之城,它既是一笔历史文化财富和旅游资源,同时也可以是——一个负担,自觉不自觉地背负在身上,有时候它显得过于沉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