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漂流日记是经过笔者实践尝试,操作性较强的一种习作形式。笔者从教师指导、构建模式等方面,把漂流日记的操作从模式到细节进行具体的阐述;漂流日记,已成为笔者学校中华经典诵读与习作教学有机融合的有效习作形式,成为笔者学校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鲜明特色。
班级漂流日记在指导过程中要避免写作题材单一,内容偏、难、深,极力体现题材新颖、内容丰富,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乐于撰写漂流日记,抒发真情实感,进行个性表达。
(一)小组合作互促进
根据学生特点,按优等生、中等生、追赶生组成9个六人小组,组内成员分工明确:两名优等生为小老师,负责组织、指导和点评组内成员写作、点评,并撰写漂流日记的前言与后序;一名中等生为美工,负责对漂流日记本进行设计与美化;一名中等生为传递员,负责漂流日记本的收与传,即组员每周撰写一篇;两名追赶生为记录员,在小老师的指导下为将写日记列提纲。教师对各小组进行动态管理,每个学期更换一次组员。
(二)漂流模式易操作
1.依我校中华经典诵读校本教材《莲香集》,每月都有经典诵读主题(表1),小组成员根据教师的指导确定本周撰写主题,星期一由一名优等生撰写,星期二至星期五可由中等生自由传递给下一名组员,而星期五撰写的学生需在学校完成,以保证将漂流日记本传给第六名学生撰写。习作时间与地点灵活,确保第二天漂流到另一名组员手中即可。
2.每周一名家长点评习作,并鼓励家长撰写心得体会或家教文章;结合小老师和家长的点评,教师进行总评。每周星期一,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挑选出优秀习作在班级进行展示。
3.师生共同评选出优秀作品与优秀漂流小组,并进行奖励(奖励奖励卡、免罚卡、免作业卡、选座位卡,对学生进步大或特别优秀的日记、优秀家长心得与家教文章奖励表扬信)。
4.推选最佳作品投稿到校刊《梓莲香》和《东莞日报》等报纸,推荐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习作比赛。
我校每学期还开展低、中、高年级经典诵读比赛,训练和比赛的过程又成为了漂流日记的写作内容,大家相互传阅、鉴赏,更好地推动习作乐趣,激发写作欲望。
(三)形式自由易表达
漂流日记改变传统习作形式限制多的做法,让学生用喜欢的形式自由表达,不限写作时间、字数、内容,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体现主动性和创造性。常用的几种撰写形式有独立撰写(独立完成一篇文章)、接龙撰写(用于撰写故事,根据前一名组员写内容来进行续写)、合作撰写(小组成员在小老师的指引下共同写作一篇文章)等。
诵读经典之后,笔者从引用法、议论法、联想法、细节描写法四种方法来细化漂流日记写作方法,解决下笔难的问题,提升学生习作能力,如下图:
(一)引用经典,体现“传承美”
诵读中华经典最有效的体现是引用经典,笔者会指导学生引用合适的经典到漂流日记中,来提高文章的深度。对于引用能力弱的追赶生,则使用小组力量,优秀生指引追赶生把经典句子运用到漂流日记中,体现“传承美”。
(二)依事议论,体现“深刻美”
小学阶段最常写的是记叙文,记叙文中的议论是对所述事情的感想、体会、认识和评价,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而这种依事议论的方法常用于漂流日记中,它容易让学生接受。
(三)展开联想,体现“内涵美”
展开联想,学生漂流日记的写作材料丰富起来了,文思也得到了拓展,漂流日记就更生动,更有内涵。
(四)细节描写,体现“细腻美”
精心指导学生诵读细节描写传神的经典,感受细节描写的神韵,体悟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后,再把细节描写运用于漂流日记中,提高文章感染力。
基于小学中华经典诵读之班级漂流日记的应用与实践,依“经”促“写”,凸显高效。
(一)打破常规,取长补短
漂流日记的撰写打破常规,通过打开写作思路,互帮互助,取长补短,讓习作变得灵动起来使习作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二)评价奖励,坚定信心
对漂流日记每周一评价和每周一奖励,激发学生习作的热情。评价重点放在“童真童趣”上,并综合小组内每个同学的选材、拟题、文字、书写做一个总结评价。对于进步的日记、优秀的日记以及优秀漂流日记小组进行奖励,还可以免做家庭作业、免罚、任选座位,坚定学生习作的信心,让学生爱上日记,爱上习作,使漂流日记成为学生习作的“乐园”。
(三)教学相长,享受成功
教师参与在漂流日记中,认真指导、批阅,撰写例文、隆重评奖,实现教学相长。学生尽情撰写,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习作水平和审美能力明显提高,发表在校刊《梓莲香》以及《东莞日报》上的作品很多,参加上级行政部门组织的学生作文比赛更是喜获佳绩。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诵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基于小学中华经典诵读之漂流日记的应用与实践,不仅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习得写作方法,更是积累素材,拓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丰富语言的好途径,使学生习作有“根”可寻,文章极富知识性和美感,真正做到了依据经典促写作,提升知识有方法。
责任编辑 钱昭君
一、教师指导,构建模式
班级漂流日记在指导过程中要避免写作题材单一,内容偏、难、深,极力体现题材新颖、内容丰富,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乐于撰写漂流日记,抒发真情实感,进行个性表达。
(一)小组合作互促进
根据学生特点,按优等生、中等生、追赶生组成9个六人小组,组内成员分工明确:两名优等生为小老师,负责组织、指导和点评组内成员写作、点评,并撰写漂流日记的前言与后序;一名中等生为美工,负责对漂流日记本进行设计与美化;一名中等生为传递员,负责漂流日记本的收与传,即组员每周撰写一篇;两名追赶生为记录员,在小老师的指导下为将写日记列提纲。教师对各小组进行动态管理,每个学期更换一次组员。
(二)漂流模式易操作
1.依我校中华经典诵读校本教材《莲香集》,每月都有经典诵读主题(表1),小组成员根据教师的指导确定本周撰写主题,星期一由一名优等生撰写,星期二至星期五可由中等生自由传递给下一名组员,而星期五撰写的学生需在学校完成,以保证将漂流日记本传给第六名学生撰写。习作时间与地点灵活,确保第二天漂流到另一名组员手中即可。
2.每周一名家长点评习作,并鼓励家长撰写心得体会或家教文章;结合小老师和家长的点评,教师进行总评。每周星期一,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挑选出优秀习作在班级进行展示。
3.师生共同评选出优秀作品与优秀漂流小组,并进行奖励(奖励奖励卡、免罚卡、免作业卡、选座位卡,对学生进步大或特别优秀的日记、优秀家长心得与家教文章奖励表扬信)。
4.推选最佳作品投稿到校刊《梓莲香》和《东莞日报》等报纸,推荐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习作比赛。
我校每学期还开展低、中、高年级经典诵读比赛,训练和比赛的过程又成为了漂流日记的写作内容,大家相互传阅、鉴赏,更好地推动习作乐趣,激发写作欲望。
(三)形式自由易表达
漂流日记改变传统习作形式限制多的做法,让学生用喜欢的形式自由表达,不限写作时间、字数、内容,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体现主动性和创造性。常用的几种撰写形式有独立撰写(独立完成一篇文章)、接龙撰写(用于撰写故事,根据前一名组员写内容来进行续写)、合作撰写(小组成员在小老师的指引下共同写作一篇文章)等。
二、依“经”促“写”,有“知”有“美”
诵读经典之后,笔者从引用法、议论法、联想法、细节描写法四种方法来细化漂流日记写作方法,解决下笔难的问题,提升学生习作能力,如下图:
(一)引用经典,体现“传承美”
诵读中华经典最有效的体现是引用经典,笔者会指导学生引用合适的经典到漂流日记中,来提高文章的深度。对于引用能力弱的追赶生,则使用小组力量,优秀生指引追赶生把经典句子运用到漂流日记中,体现“传承美”。
(二)依事议论,体现“深刻美”
小学阶段最常写的是记叙文,记叙文中的议论是对所述事情的感想、体会、认识和评价,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而这种依事议论的方法常用于漂流日记中,它容易让学生接受。
(三)展开联想,体现“内涵美”
展开联想,学生漂流日记的写作材料丰富起来了,文思也得到了拓展,漂流日记就更生动,更有内涵。
(四)细节描写,体现“细腻美”
精心指导学生诵读细节描写传神的经典,感受细节描写的神韵,体悟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后,再把细节描写运用于漂流日记中,提高文章感染力。
三、依“经”促“写”,凸显高效
基于小学中华经典诵读之班级漂流日记的应用与实践,依“经”促“写”,凸显高效。
(一)打破常规,取长补短
漂流日记的撰写打破常规,通过打开写作思路,互帮互助,取长补短,讓习作变得灵动起来使习作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二)评价奖励,坚定信心
对漂流日记每周一评价和每周一奖励,激发学生习作的热情。评价重点放在“童真童趣”上,并综合小组内每个同学的选材、拟题、文字、书写做一个总结评价。对于进步的日记、优秀的日记以及优秀漂流日记小组进行奖励,还可以免做家庭作业、免罚、任选座位,坚定学生习作的信心,让学生爱上日记,爱上习作,使漂流日记成为学生习作的“乐园”。
(三)教学相长,享受成功
教师参与在漂流日记中,认真指导、批阅,撰写例文、隆重评奖,实现教学相长。学生尽情撰写,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习作水平和审美能力明显提高,发表在校刊《梓莲香》以及《东莞日报》上的作品很多,参加上级行政部门组织的学生作文比赛更是喜获佳绩。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诵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基于小学中华经典诵读之漂流日记的应用与实践,不仅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习得写作方法,更是积累素材,拓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丰富语言的好途径,使学生习作有“根”可寻,文章极富知识性和美感,真正做到了依据经典促写作,提升知识有方法。
责任编辑 钱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