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对一个人妄下结论,仅凭一眼的印象就想用一个现成的模式人为地把他归归类,这样既对自己不负责任,也对他人极不公平。虽说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但这却是以人心里的一条底线为基准的。那条底线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各有各的原则,各有各的不同。
1942年3月,希特勒下令搜捕所有的犹太人,68岁的犹太商人贾迪·波德默召集全家商量对策,最后想出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向德国的非犹太人求助,争取他们的保护。
办法定下之后,接下来是选择求生的对象。两个儿子认为,应该向银行家金·奥尼尔求助,因为他一直把波德默家族视为他的恩人。在不同的场合,他也曾多次表示,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找他。波德家族拥有潘沙森林的采伐权,在欧洲是数得着的木材供应商。金·奥尼尔是一家银行的小股东,他在波德默家族的资助下发家,40年来,为了支持他打败竞争对手,波德默家族的钱,从来都没有存入其他的银行,即使到了1942年,他的银行里还存有波德默家族的54万马克。现在,波德默家族遇到了灭顶之灾,向他求助,他怎么会袖手旁观?
68岁的老人却不是这种意见,老人认为应该向拉尔夫·本内特求助,他是一位木材商人,波德默家族的人是跟他打工起家的,后来经过他的资助,波德默才有了今天的家业。现在虽然很少往来,但心理上从没断绝过感激和思念。最后,老人说:“你们还是去求助拉尔夫·本内特吧!虽然我们欠他很多。”
第二天一早,两个儿子出发了。在路上,二儿子说:“我们不能去本内特先生那儿,上次我见他时,他还提起那700吨木材的事。要去,你去吧!我去求奥尼尔。”就这样,二儿子去了银行家那儿,大儿子去了木材商的家。
大儿子来访,木材商很刻板的接待了他,并提及700吨木材的欠款问题。在商人的聊侃中,“大儿子”流着泪打断他,向他求助。木材商本内特思索片刻,说了他的建议,先找地方让“大儿子”藏身,深夜再把其家人秘密接来,现在,本内特要带上现金立即去外国驻德国大使馆搞几本护照,以便送他们出国。
当本内特去接波德默一家人的时候,发现已人去楼空,不知所终,最后,不得不只把大儿子一个送上旅途。
那么“二儿子”的命运如何呢?他杳无音讯。
1948年7月,一个叫艾森·波德默的人,辗转回到德国,去寻找他的家人,最后一无所获。后来,他从纳粹档案中查到这么一项记录:银行家金·奥尼尔来电,家中闯入一年轻人,疑是犹太人。一年后,他又于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死亡档案中,查到他的父亲、母亲、妻子、弟媳及六个孩子的名字。他们是在他和弟弟分手后当天被捕的。
1950年1月,艾森·波德默定居美国;2003年12月4日去世,终年83岁,留下一部回忆录、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和九个孙子、孙女。他留下的回忆录主要讲述他在木材商本内特的帮助下,怎样偷渡国外、保全生命的。
许多人认为,要赢得他人的忠诚,最好的办法是给其恩惠。其实,这是对人性的误读,在现实中真正对你忠诚的,都是曾经给过你恩惠的人。
忠诚是有另一种诠释的,不要急于对这个人下结论。要认清一个人的真面目,既需要观察的时日也需要理智思考。只有长时间的接触和交往,才能了解一个人的本性,如果只凭第一印象就下结论,十有八九会出问题。第一印象只涉及容貌和言谈举止,而本性等内在因素是心灵的交往中逐步表现出来的。
单位里调来一位新主管,据说是个能人,专门被派来整顿业务。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新主管却毫无作为,每天彬彬有礼地进办公室,便躲在里面难得出门,那些紧张得要死的坏分子,现在反而更猖獗了。他哪里是个能人,根本就是个老好人,比以前的主管更容易唬。
四个月过去了,新主管却发威了,坏分子一律开除,能者则获得提升。下手之快,断事之准,与四个月中表现保守的他,简直像换了个人。年终聚餐时,新主管在酒后致辞:相信大家对我新上任后的表现和后来的大刀阔斧,一定感到不解。现在听我说个故事,各位就明白了。
1942年3月,希特勒下令搜捕所有的犹太人,68岁的犹太商人贾迪·波德默召集全家商量对策,最后想出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向德国的非犹太人求助,争取他们的保护。
办法定下之后,接下来是选择求生的对象。两个儿子认为,应该向银行家金·奥尼尔求助,因为他一直把波德默家族视为他的恩人。在不同的场合,他也曾多次表示,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找他。波德家族拥有潘沙森林的采伐权,在欧洲是数得着的木材供应商。金·奥尼尔是一家银行的小股东,他在波德默家族的资助下发家,40年来,为了支持他打败竞争对手,波德默家族的钱,从来都没有存入其他的银行,即使到了1942年,他的银行里还存有波德默家族的54万马克。现在,波德默家族遇到了灭顶之灾,向他求助,他怎么会袖手旁观?
68岁的老人却不是这种意见,老人认为应该向拉尔夫·本内特求助,他是一位木材商人,波德默家族的人是跟他打工起家的,后来经过他的资助,波德默才有了今天的家业。现在虽然很少往来,但心理上从没断绝过感激和思念。最后,老人说:“你们还是去求助拉尔夫·本内特吧!虽然我们欠他很多。”
第二天一早,两个儿子出发了。在路上,二儿子说:“我们不能去本内特先生那儿,上次我见他时,他还提起那700吨木材的事。要去,你去吧!我去求奥尼尔。”就这样,二儿子去了银行家那儿,大儿子去了木材商的家。
大儿子来访,木材商很刻板的接待了他,并提及700吨木材的欠款问题。在商人的聊侃中,“大儿子”流着泪打断他,向他求助。木材商本内特思索片刻,说了他的建议,先找地方让“大儿子”藏身,深夜再把其家人秘密接来,现在,本内特要带上现金立即去外国驻德国大使馆搞几本护照,以便送他们出国。
当本内特去接波德默一家人的时候,发现已人去楼空,不知所终,最后,不得不只把大儿子一个送上旅途。
那么“二儿子”的命运如何呢?他杳无音讯。
1948年7月,一个叫艾森·波德默的人,辗转回到德国,去寻找他的家人,最后一无所获。后来,他从纳粹档案中查到这么一项记录:银行家金·奥尼尔来电,家中闯入一年轻人,疑是犹太人。一年后,他又于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死亡档案中,查到他的父亲、母亲、妻子、弟媳及六个孩子的名字。他们是在他和弟弟分手后当天被捕的。
1950年1月,艾森·波德默定居美国;2003年12月4日去世,终年83岁,留下一部回忆录、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和九个孙子、孙女。他留下的回忆录主要讲述他在木材商本内特的帮助下,怎样偷渡国外、保全生命的。
许多人认为,要赢得他人的忠诚,最好的办法是给其恩惠。其实,这是对人性的误读,在现实中真正对你忠诚的,都是曾经给过你恩惠的人。
忠诚是有另一种诠释的,不要急于对这个人下结论。要认清一个人的真面目,既需要观察的时日也需要理智思考。只有长时间的接触和交往,才能了解一个人的本性,如果只凭第一印象就下结论,十有八九会出问题。第一印象只涉及容貌和言谈举止,而本性等内在因素是心灵的交往中逐步表现出来的。
单位里调来一位新主管,据说是个能人,专门被派来整顿业务。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新主管却毫无作为,每天彬彬有礼地进办公室,便躲在里面难得出门,那些紧张得要死的坏分子,现在反而更猖獗了。他哪里是个能人,根本就是个老好人,比以前的主管更容易唬。
四个月过去了,新主管却发威了,坏分子一律开除,能者则获得提升。下手之快,断事之准,与四个月中表现保守的他,简直像换了个人。年终聚餐时,新主管在酒后致辞:相信大家对我新上任后的表现和后来的大刀阔斧,一定感到不解。现在听我说个故事,各位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