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戏院之前还稍微迟疑了一下,前作毕竟已经是将近十年前观赏的。但再进一步想,续集影片一般若与前集相关连的部分,都还会至少做些提示。续集逻辑本来就至少包括有三种情况:未完成的任务、未疗愈的创伤以及原始设定容有更多发展与开发。《罪恶之城2》属于创伤系,亦即人物接续过往留下来的,是各种苦楚与伤痕。
恰好就是伤痕对影片的外观上进行了统一:那块巴辛市(BASIN CITY)的牌匾因为裂痕而看不清“BA”字样,才成了名副其实的“SIN CITY”,片中人物要不是脸上纹路深如裂痕(米基·洛克饰演的马弗),否则就是带著伤疤(布鲁斯·威利饰演的过世刑警),甚至女主角(杰西卡·阿尔芭饰演的南希)也得自残留疤后才得以展开她的复仇之旅。另一方面,碎玻璃、镜子更是随着缠斗而不断产生。自然,脸上洁净的大坏蛋,议员洛克(鲍沃斯·布斯饰演)要在裂开的镜像中死去,而他也因为太“干净”而始终无法真的替儿子复仇。
上述关于“裂痕”的场面调度是我唯一能为这部片寻找出来特别值得一谈的地方,相反,影片不禁让我不时怀疑其目标对象的问题。从影片逻辑来看,实在幼稚与简单,属于孩童级的观众容易理解的程度;但影片恰恰又被性与暴力包裹,使它必须远离孩童。
当然啦,影片赖以改编的漫画很可能基本上就长这样,而漫画本身若有分级,也必然属于限制级:即,给成人看这么低龄的故事和设定。想来令人不寒而栗。但光从故事逻辑与人物行为进行了漫画化还不够,在影像风格上也同样要统一、跟上;无怪乎以前教广告的老师也强调要“透过控制各个元素、确保每个元素间的程度相当,这才得以掩饰整体的低落”。于是会看到几乎是出于一根筋的角色,执著于单一的程式化:比如囧瑟夫饰演的强尼,要一次次回到牌桌上,向“老爸”证明自己青出于蓝,而这个是他在进城之前就已经拒绝承认的爸爸(BABA);这位爸爸也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先是拒绝与他相认,并且出于恼羞成怒,硬是要将强尼打得遍体鳞伤,后来是在又一次在牌桌上惨败后,索性当众击毙强尼。强尼这个看似打酱油的角色不再只是纯粹的过客,他加深了人物自身的矛盾,并且突出了这份愚昧的程式化:洛克声称要为(死于第一集的)儿子复仇,看似如此看重血缘的人却对另一个骨肉拳打脚踢……
另一方面还想到关于典型化(或类型化)的问题。就拿片中那蛇蝎女人(femme fatale)来讲,因为是犯罪电影中“必须”存在的要素,由伊娃·格林饰演的爱娃恰如其分地妖艳、引诱男性犯罪、使出暴力。但是问题来了,伊娃·格林的样貌是否足以说服观众说每个男人看到她都要融化而被催眠呢?
伊娃·格林不但要面对大众审美的考验(尤其,她在影片中的年纪上并不讨喜),另一方面,导演还安排了杰西卡·阿尔芭、朱诺·坦普尔、朱莉娅·加纳(甚至女神卡卡)来分众化观众们不同的审美趣味,亦即,今天假设观众更好朱诺·坦普尔(而她也在片中露出了诱人的双峰)这一型的女子,又该如何说服观众说伊娃·格林才是具有致命吸引力的那个呢?从这点来说,《洛城机密》无疑聪明许多,金·贝辛格当然也不是大小通吃的公认美女,且她接演林恩这个角色的时候已经年近半百了,但她沉默地扮演好“花瓶”这个角色,使得角色的神秘感大增而几乎转移了人们对于审美的要求。
《罪恶城市2》中还另外安排了一帮个性也不够鲜明的娘子军,让已然分化且撩乱的女性图像更加混乱。这时候,叙事再搞个插叙结构来扰乱或分散观众对某一情节的投入,并且在随后又不愿意加倍奉还,使得行动似乎仍在原地踏步,老实说,这样真的很难让人说赞。
想到今天是周五上午的早场,板桥大远百威秀影城放映这部片的厅只有我跟友人两名观众,这种“包场”的感觉多多少少弥补了观影缺憾。
恰好就是伤痕对影片的外观上进行了统一:那块巴辛市(BASIN CITY)的牌匾因为裂痕而看不清“BA”字样,才成了名副其实的“SIN CITY”,片中人物要不是脸上纹路深如裂痕(米基·洛克饰演的马弗),否则就是带著伤疤(布鲁斯·威利饰演的过世刑警),甚至女主角(杰西卡·阿尔芭饰演的南希)也得自残留疤后才得以展开她的复仇之旅。另一方面,碎玻璃、镜子更是随着缠斗而不断产生。自然,脸上洁净的大坏蛋,议员洛克(鲍沃斯·布斯饰演)要在裂开的镜像中死去,而他也因为太“干净”而始终无法真的替儿子复仇。
上述关于“裂痕”的场面调度是我唯一能为这部片寻找出来特别值得一谈的地方,相反,影片不禁让我不时怀疑其目标对象的问题。从影片逻辑来看,实在幼稚与简单,属于孩童级的观众容易理解的程度;但影片恰恰又被性与暴力包裹,使它必须远离孩童。
当然啦,影片赖以改编的漫画很可能基本上就长这样,而漫画本身若有分级,也必然属于限制级:即,给成人看这么低龄的故事和设定。想来令人不寒而栗。但光从故事逻辑与人物行为进行了漫画化还不够,在影像风格上也同样要统一、跟上;无怪乎以前教广告的老师也强调要“透过控制各个元素、确保每个元素间的程度相当,这才得以掩饰整体的低落”。于是会看到几乎是出于一根筋的角色,执著于单一的程式化:比如囧瑟夫饰演的强尼,要一次次回到牌桌上,向“老爸”证明自己青出于蓝,而这个是他在进城之前就已经拒绝承认的爸爸(BABA);这位爸爸也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先是拒绝与他相认,并且出于恼羞成怒,硬是要将强尼打得遍体鳞伤,后来是在又一次在牌桌上惨败后,索性当众击毙强尼。强尼这个看似打酱油的角色不再只是纯粹的过客,他加深了人物自身的矛盾,并且突出了这份愚昧的程式化:洛克声称要为(死于第一集的)儿子复仇,看似如此看重血缘的人却对另一个骨肉拳打脚踢……
另一方面还想到关于典型化(或类型化)的问题。就拿片中那蛇蝎女人(femme fatale)来讲,因为是犯罪电影中“必须”存在的要素,由伊娃·格林饰演的爱娃恰如其分地妖艳、引诱男性犯罪、使出暴力。但是问题来了,伊娃·格林的样貌是否足以说服观众说每个男人看到她都要融化而被催眠呢?
伊娃·格林不但要面对大众审美的考验(尤其,她在影片中的年纪上并不讨喜),另一方面,导演还安排了杰西卡·阿尔芭、朱诺·坦普尔、朱莉娅·加纳(甚至女神卡卡)来分众化观众们不同的审美趣味,亦即,今天假设观众更好朱诺·坦普尔(而她也在片中露出了诱人的双峰)这一型的女子,又该如何说服观众说伊娃·格林才是具有致命吸引力的那个呢?从这点来说,《洛城机密》无疑聪明许多,金·贝辛格当然也不是大小通吃的公认美女,且她接演林恩这个角色的时候已经年近半百了,但她沉默地扮演好“花瓶”这个角色,使得角色的神秘感大增而几乎转移了人们对于审美的要求。
《罪恶城市2》中还另外安排了一帮个性也不够鲜明的娘子军,让已然分化且撩乱的女性图像更加混乱。这时候,叙事再搞个插叙结构来扰乱或分散观众对某一情节的投入,并且在随后又不愿意加倍奉还,使得行动似乎仍在原地踏步,老实说,这样真的很难让人说赞。
想到今天是周五上午的早场,板桥大远百威秀影城放映这部片的厅只有我跟友人两名观众,这种“包场”的感觉多多少少弥补了观影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