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实词的掌握,不断积累是根本。之外,也有一些技巧可以运用。现列举如下:
1. 运用形训,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1)径造庐访成。造:到
例(2)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拜见
“造”形旁为“走”,而“庐”是处所,不难推断与此相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造”字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等)显然与句义不符合。“觐”的形旁为“见”,“归”是回家,故而可判断“觐”释为“拜见”是正确的。
2. 运用声训,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解释假借义。
例(3)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例(4)伯王之业,不从此也。
“翼”与“翌”字形相似,读音相同,“翌”的含义是“次于今年、今日的”,则“翼日”就是“翌日”,即“第二天”。“伯”与“霸”声母相同,古音接近,句中的“伯”就是“霸”的通假字,“伯王之业”即称霸称王的功业。
3. 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解释文言实词时,如果能联想到含有这一语素的成语,理解词义就省时省力了。
例(5)在官清恪,未尝闻私。 恪:谨慎而恭敬
例(6)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副:符合
例(7)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给:满足自己
例(8)善才绳之。 绳:捆绑。
今有成语“恪遵功令”、“名副其实”、“自给自足” “绳之以法”。以上成语中加点词的词义,我们平时相对熟悉。借助它们,可以做出判断:例(5)、例(6)、例(7)正确;例(8)对“绳”的解释有误,应释为“依法处置”。
4. 借助句内语法结构来推断词义。
例(9)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
例(10)其罪当与童贯等。等:(童贯)等人
例(11)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例(12)登辞疾不受。疾:急速
“信”可以作名词(如释为“信用”)、动词(如释为“相信”),也可以用作副词(如释为“确实”)。分析例(9),句中“难求”是谓语,而“信”修饰“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再结合语境就容易判断“信”是“确实”、“实在”之义。分析例(10),句中主语为“其罪”, “与童贯”是状语,而“等”应该是句子的谓语。所以它是“一样”、“等同”之义,而非“等人”、“等等”。再看例(11)句中的“樵”作“取”的宾语,应该是名词“柴”,所以解释为“打柴”明显有误。例(12)中的“疾”也是名词,谓语是连动式“辞”与“受”,“疾”是“辞”的原因,前面省略介词“以”,联系上下文,应译为“病”。
5. 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古人为文讲究铺陈对偶,注重节奏和谐,常常使用一些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或相对的句子。把握住相关句子的结构特点,推测词义的准确性就会明显提高。
例(13)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
解释:“圣君治国”,必须发现它与“亡国破家”之间的对应关系,弄清它们有相同的语法结构,才能明确这不是主谓短语,而是并列短语,才能准确地回答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亡国破家”与“圣君治国”是对文。
6. 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即“因文定义”。
例(14)得全首领以没。 全首领:指保持高位
例(15)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绝食;断绝饮食
例(14)前文写“开封仪同三司高俅死”,尽管此人罪大恶极,但并没有被砍头,他得以保留全尸,所以“全首领”当指“保全头颅”。例(15)考查对“绝食”的理解,现代汉语中“绝食”指断绝饮食,以示抗议或自杀;而本句前文已交代“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下文又写太守苏琼“贷粟以付饥者”,那么这个“绝食”当指水灾后断了粮食。今义是主动地断绝饮食,此处则是被迫无奈断了粮,古今异义。
1. 运用形训,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1)径造庐访成。造:到
例(2)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拜见
“造”形旁为“走”,而“庐”是处所,不难推断与此相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造”字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等)显然与句义不符合。“觐”的形旁为“见”,“归”是回家,故而可判断“觐”释为“拜见”是正确的。
2. 运用声训,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解释假借义。
例(3)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例(4)伯王之业,不从此也。
“翼”与“翌”字形相似,读音相同,“翌”的含义是“次于今年、今日的”,则“翼日”就是“翌日”,即“第二天”。“伯”与“霸”声母相同,古音接近,句中的“伯”就是“霸”的通假字,“伯王之业”即称霸称王的功业。
3. 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解释文言实词时,如果能联想到含有这一语素的成语,理解词义就省时省力了。
例(5)在官清恪,未尝闻私。 恪:谨慎而恭敬
例(6)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副:符合
例(7)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给:满足自己
例(8)善才绳之。 绳:捆绑。
今有成语“恪遵功令”、“名副其实”、“自给自足” “绳之以法”。以上成语中加点词的词义,我们平时相对熟悉。借助它们,可以做出判断:例(5)、例(6)、例(7)正确;例(8)对“绳”的解释有误,应释为“依法处置”。
4. 借助句内语法结构来推断词义。
例(9)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
例(10)其罪当与童贯等。等:(童贯)等人
例(11)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例(12)登辞疾不受。疾:急速
“信”可以作名词(如释为“信用”)、动词(如释为“相信”),也可以用作副词(如释为“确实”)。分析例(9),句中“难求”是谓语,而“信”修饰“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再结合语境就容易判断“信”是“确实”、“实在”之义。分析例(10),句中主语为“其罪”, “与童贯”是状语,而“等”应该是句子的谓语。所以它是“一样”、“等同”之义,而非“等人”、“等等”。再看例(11)句中的“樵”作“取”的宾语,应该是名词“柴”,所以解释为“打柴”明显有误。例(12)中的“疾”也是名词,谓语是连动式“辞”与“受”,“疾”是“辞”的原因,前面省略介词“以”,联系上下文,应译为“病”。
5. 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古人为文讲究铺陈对偶,注重节奏和谐,常常使用一些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或相对的句子。把握住相关句子的结构特点,推测词义的准确性就会明显提高。
例(13)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
解释:“圣君治国”,必须发现它与“亡国破家”之间的对应关系,弄清它们有相同的语法结构,才能明确这不是主谓短语,而是并列短语,才能准确地回答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亡国破家”与“圣君治国”是对文。
6. 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即“因文定义”。
例(14)得全首领以没。 全首领:指保持高位
例(15)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绝食;断绝饮食
例(14)前文写“开封仪同三司高俅死”,尽管此人罪大恶极,但并没有被砍头,他得以保留全尸,所以“全首领”当指“保全头颅”。例(15)考查对“绝食”的理解,现代汉语中“绝食”指断绝饮食,以示抗议或自杀;而本句前文已交代“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下文又写太守苏琼“贷粟以付饥者”,那么这个“绝食”当指水灾后断了粮食。今义是主动地断绝饮食,此处则是被迫无奈断了粮,古今异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