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職院校普遍推广工学结合一体的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很多,但是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我们开发全新的基于wiki架构的国际结算网络课程软件作为载体,贯穿教学全过程,重构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大幅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信息的及时深度交互,即课前教师清楚知道学生的知识储备及认知难点,课时能根据学生表现及时准确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课后能有效评估教学效果。
关键词:wiki架构;网络课程;教学有效性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普遍推广工学结合一体的教学模式,随之课堂教学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师采取探究式、讨论式等更为新颖的教学方法代替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强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获得进步。
一、目前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常见问题
目前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很多,但是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存在不少的问题:1.忽略了教学基本功,缺乏对学习秩序的有效维护。一些教师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一味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新奇,一堂课花掉一大半时间去组织活动、做游戏,寓教于乐。一次精彩的课堂教学过程固然需要调动学生的情绪,调节课堂气氛,但也需要及时引导学生关注学习内容,维护教学秩序等。2. 课堂教学内容静态固定与高职课程的职业化特点相脱节。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所需要的教学资源不仅信息量大,而且需要及时更新,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最新情况。因此,学习资源的建设者仅有教师是不够的。3.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缺乏监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高职课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管理要求极高,教师如果无法准确追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就无法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导致学生学习效果欠佳。 缺乏对学习过程监控的设计,也会忽视对学生自身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动态评价。
解决上述问题,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方法,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信息的及时深度交互,即课前教师清楚知道学生的知识储备及认知难点,课时能根据学生表现及时准确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课后能有效评估教学效果。互联网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可能。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积极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网络课程,配合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但对不少高职院校来说,网络课程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使用效果还不够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网络课程的核心要素即学习资源静态固定与高职课程的职业化特点相脱节。一些课程建设者热衷追求课程资源的知识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一旦建成之后,永远不再更新。不少高职院校开发的网络课程有明显的本科教育的痕迹,网络课程主要还是服务于知识的灌输,忽略实践技能的训练,与本科教育的网络课程并无两样,造成不少高职网络课程、乃至精品课程建成却不适用,沦为摆设品。
2.课程的媒体表现方式无法实现师生即时互动,教师无法实施网络教学监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网络课程虽然大都拥有华丽的美工,但是缺乏真正涉及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的深入研讨与交流互动,使得教师无法准确追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从而无法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导致学生学习效果欠佳。高职课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管理要求极高,但是当前高职网络课程学习的评价指标还没有能突破传统评价模式的局限,忽视对学习过程监控的设计,不少高职网络课程强调知识的传输,评价和考核还是指向知识点的考核,忽视对学生自身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动态评价,忽视网络课程教学监控功能的开发与实现。
我们开发全新的基于wiki架构的国际结算网络课程软件作为载体,贯穿教学全过程,重构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大幅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基于 wiki 架构的网络课程的特点
Wiki 作为一种协作式的超文本编辑环境,其本身面向社群协作式编辑的特点,恰恰支持了教育领域中的“协作学习”、“资源共建共享”的理念,为实现学生与资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深度交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内一些学者也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梁斌等人进行了基于 wiki 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实现的相关研究,他们在内容设计方面打破了传统的按章节顺序排列的方式,采用以专题为核心,结构化重组学习资源,利用 wiki 的技术特点,实现了学习者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扩充。薛红果设计实践了基于 wiki 的协作式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该课程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支持,以 wiki 为平台支持,实现了学习资源和学习思路的共享,以及作品的相互评阅,通过记录每一次的修改操作及内容,实现了学生写作的过程性评价。
基于 wiki 架构的网络课程完全不同于传统网络课程,具有资源的群建、联通、共享的特性:1.教学资源内容及组织形式适应高职课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基于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特点及职业要求,wiki 架构的网络课程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结构化、连贯灵活的组织,内容设计方面打破了传统的按章节顺序排列的方式,采用以专题为核心,结构化重组学习资源,并可以实现动态更新。2.利用 wiki 的技术特点,支持探究式、讨论式等更为新颖的自主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自行进行知识扩充。利用网络课程关联导航及检索功能,学生可以便捷的访问站内资源,促进学生与资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深度交互。3.课程管理功能帮助教师监控教学过程,建立更加合理的评价体系。课程管理模块提供用户帐户管理、资源管理和用户行为统计等主要功能。 因此,教师可以了解每个学习者的表现,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同时也为期末学生评价提供依据,弥补了传统单一评价方式的不足。此外还可根据关注度对页面进行降序显示,帮助教师定位热点页面,追踪学习者协作讨论的动向以及讨论过程。
三、基于wiki 架构的国际结算网络课程的优点 华丽的美工加呆板的内容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网络课程的真实面貌。网络课程的核心要素即学习资源却相对静态固定,学生的学习更多只是对资源进行浏览和简单交互,缺乏深度互动,对资源建设的参与度低,主动学习的动机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引入 Wiki 群建群享的思想,提出了开放、灵活、可扩性网络课程设计思想,强调网络课程资源的群建、联通、共享的特性,开发建设基于百科wiki架构的《国际结算》网络课程作为实例。
建成该软件之后,课堂教学面貌发生重大转变。该网络课程平台建设课程学习、企业资源、互动社区等几大模块,所有的资源可以动态更新和聚集,如果需要增设新的功能模块,通过简单编辑脚本语言就可以实现,体现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可扩性。特别的是,平台提供了关联导航、协同编辑和课程管理等几个功能,为方便学生学习以及资源共享和共建提供了有效支持。和传统的网络课程相比,基于百科wiki架构的网络课程具备以下几项前者无法实现的功能:
1.关联导航功能实现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
传统的网络课程导航大多是将学习内容以树形目录方式显示在页面上,通过预先定义的页面超链为学生提供导航。当学习资源增多或删除时,都需要人工添加或修改超链。在基于百科wiki 的网络课程平台中,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帐号,并对应于一个页面,每个学习对象的属性和值都显示在页面右上方的浮动面板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顺序浏览每个页面实现传统的线性学习,即按照老师既定学习路径开展学习。同时,学生也可以点击页面右上方浮动面板中的文字跳转到其他页面学习相关的内容,比如关键概念、前一個任务、后一个任务等,这为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2.协同编辑和评价功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共建
基于 wiki 的网络课程特别地为学生提供了协同编辑的功能。通过权限分配,学生可以进行页面编辑、修改等操作,协同共建课程内容。上传资源时系统会自动将正在上传的资源标题与资源库中已有的资源进行匹配,如果已经存在相同标题的资源,学生就不能上传此资源,系统自动推送资源库中的已有资源供学生进行编辑。如果没有找到相同标题的资源,系统自动跳转到与标题匹配度最高的资源界面,学生可以对该界面的资源进行编辑。如果没有找到匹配的学习资源,系统跳转到资源上传界面。同时,网络课程提供的历史记录功能可以保存操作历史以避免恶意修改。
国际结算网络课程允许学生在每个页面上进行协同编辑和评论。为了激发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我们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资源共建和协同编辑中。例如,本课程安排某次作业是设计某笔出口交易的结算方式,共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个人独立设计;第二个阶段,同学间互相评价;第三个阶段,个人根据评价进行修改。
3.课程管理功能帮助教师监控教学过程,建立更加合理的评价体系
教师对课程的管理,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供有效的指引。教师管理课程需要有效的数据支持,通过分析数据,教师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协作学习的动向,以及学生对资源共建的参与度。课程管理模块提供用户帐户管理、资源管理和用户行为统计等主要功能。通过记录用户的操作(如页面编辑、浏览等),可以计算出每个用户的贡献度,并实现降序查看。因此,教师可以了解每个学习者的表现,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同时也为期末学生评价提供依据,弥补了传统单一评价方式的不足。此外还可根据关注度对页面进行降序显示,帮助教师定位热点页面,追踪学习者协作讨论的动向以及讨论过程。
以百科Wiki架构为基础构建的国际结算网络课程平台,真正实现教学资源更新动态化、利用效率最大化。课程学习者完全可以借助平台完成自学,更可以借助该平台实现外贸业务各方面的资料查询,可以及时上传用户所在外贸产业的具体情况,可以在讨论区开展咨询,实现教学相长。
基于百科wiki架构的《国际结算》网络课程适用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在该网络课程建设中得出的经验和结论可用于其他网络课程的建设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孙波,黄敏.高科技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实施策略[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0.10.
[2]谭观音,左泽平.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0.
[3]魏青,郭东强.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框架模型及其软件架构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关键词:wiki架构;网络课程;教学有效性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普遍推广工学结合一体的教学模式,随之课堂教学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师采取探究式、讨论式等更为新颖的教学方法代替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强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获得进步。
一、目前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常见问题
目前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很多,但是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存在不少的问题:1.忽略了教学基本功,缺乏对学习秩序的有效维护。一些教师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一味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新奇,一堂课花掉一大半时间去组织活动、做游戏,寓教于乐。一次精彩的课堂教学过程固然需要调动学生的情绪,调节课堂气氛,但也需要及时引导学生关注学习内容,维护教学秩序等。2. 课堂教学内容静态固定与高职课程的职业化特点相脱节。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所需要的教学资源不仅信息量大,而且需要及时更新,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最新情况。因此,学习资源的建设者仅有教师是不够的。3.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缺乏监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高职课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管理要求极高,教师如果无法准确追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就无法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导致学生学习效果欠佳。 缺乏对学习过程监控的设计,也会忽视对学生自身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动态评价。
解决上述问题,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方法,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信息的及时深度交互,即课前教师清楚知道学生的知识储备及认知难点,课时能根据学生表现及时准确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课后能有效评估教学效果。互联网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可能。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积极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网络课程,配合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但对不少高职院校来说,网络课程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使用效果还不够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网络课程的核心要素即学习资源静态固定与高职课程的职业化特点相脱节。一些课程建设者热衷追求课程资源的知识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一旦建成之后,永远不再更新。不少高职院校开发的网络课程有明显的本科教育的痕迹,网络课程主要还是服务于知识的灌输,忽略实践技能的训练,与本科教育的网络课程并无两样,造成不少高职网络课程、乃至精品课程建成却不适用,沦为摆设品。
2.课程的媒体表现方式无法实现师生即时互动,教师无法实施网络教学监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网络课程虽然大都拥有华丽的美工,但是缺乏真正涉及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的深入研讨与交流互动,使得教师无法准确追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从而无法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导致学生学习效果欠佳。高职课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管理要求极高,但是当前高职网络课程学习的评价指标还没有能突破传统评价模式的局限,忽视对学习过程监控的设计,不少高职网络课程强调知识的传输,评价和考核还是指向知识点的考核,忽视对学生自身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动态评价,忽视网络课程教学监控功能的开发与实现。
我们开发全新的基于wiki架构的国际结算网络课程软件作为载体,贯穿教学全过程,重构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大幅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基于 wiki 架构的网络课程的特点
Wiki 作为一种协作式的超文本编辑环境,其本身面向社群协作式编辑的特点,恰恰支持了教育领域中的“协作学习”、“资源共建共享”的理念,为实现学生与资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深度交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内一些学者也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梁斌等人进行了基于 wiki 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实现的相关研究,他们在内容设计方面打破了传统的按章节顺序排列的方式,采用以专题为核心,结构化重组学习资源,利用 wiki 的技术特点,实现了学习者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扩充。薛红果设计实践了基于 wiki 的协作式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该课程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支持,以 wiki 为平台支持,实现了学习资源和学习思路的共享,以及作品的相互评阅,通过记录每一次的修改操作及内容,实现了学生写作的过程性评价。
基于 wiki 架构的网络课程完全不同于传统网络课程,具有资源的群建、联通、共享的特性:1.教学资源内容及组织形式适应高职课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基于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特点及职业要求,wiki 架构的网络课程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结构化、连贯灵活的组织,内容设计方面打破了传统的按章节顺序排列的方式,采用以专题为核心,结构化重组学习资源,并可以实现动态更新。2.利用 wiki 的技术特点,支持探究式、讨论式等更为新颖的自主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自行进行知识扩充。利用网络课程关联导航及检索功能,学生可以便捷的访问站内资源,促进学生与资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深度交互。3.课程管理功能帮助教师监控教学过程,建立更加合理的评价体系。课程管理模块提供用户帐户管理、资源管理和用户行为统计等主要功能。 因此,教师可以了解每个学习者的表现,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同时也为期末学生评价提供依据,弥补了传统单一评价方式的不足。此外还可根据关注度对页面进行降序显示,帮助教师定位热点页面,追踪学习者协作讨论的动向以及讨论过程。
三、基于wiki 架构的国际结算网络课程的优点 华丽的美工加呆板的内容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网络课程的真实面貌。网络课程的核心要素即学习资源却相对静态固定,学生的学习更多只是对资源进行浏览和简单交互,缺乏深度互动,对资源建设的参与度低,主动学习的动机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引入 Wiki 群建群享的思想,提出了开放、灵活、可扩性网络课程设计思想,强调网络课程资源的群建、联通、共享的特性,开发建设基于百科wiki架构的《国际结算》网络课程作为实例。
建成该软件之后,课堂教学面貌发生重大转变。该网络课程平台建设课程学习、企业资源、互动社区等几大模块,所有的资源可以动态更新和聚集,如果需要增设新的功能模块,通过简单编辑脚本语言就可以实现,体现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可扩性。特别的是,平台提供了关联导航、协同编辑和课程管理等几个功能,为方便学生学习以及资源共享和共建提供了有效支持。和传统的网络课程相比,基于百科wiki架构的网络课程具备以下几项前者无法实现的功能:
1.关联导航功能实现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
传统的网络课程导航大多是将学习内容以树形目录方式显示在页面上,通过预先定义的页面超链为学生提供导航。当学习资源增多或删除时,都需要人工添加或修改超链。在基于百科wiki 的网络课程平台中,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帐号,并对应于一个页面,每个学习对象的属性和值都显示在页面右上方的浮动面板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顺序浏览每个页面实现传统的线性学习,即按照老师既定学习路径开展学习。同时,学生也可以点击页面右上方浮动面板中的文字跳转到其他页面学习相关的内容,比如关键概念、前一個任务、后一个任务等,这为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2.协同编辑和评价功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共建
基于 wiki 的网络课程特别地为学生提供了协同编辑的功能。通过权限分配,学生可以进行页面编辑、修改等操作,协同共建课程内容。上传资源时系统会自动将正在上传的资源标题与资源库中已有的资源进行匹配,如果已经存在相同标题的资源,学生就不能上传此资源,系统自动推送资源库中的已有资源供学生进行编辑。如果没有找到相同标题的资源,系统自动跳转到与标题匹配度最高的资源界面,学生可以对该界面的资源进行编辑。如果没有找到匹配的学习资源,系统跳转到资源上传界面。同时,网络课程提供的历史记录功能可以保存操作历史以避免恶意修改。
国际结算网络课程允许学生在每个页面上进行协同编辑和评论。为了激发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我们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资源共建和协同编辑中。例如,本课程安排某次作业是设计某笔出口交易的结算方式,共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个人独立设计;第二个阶段,同学间互相评价;第三个阶段,个人根据评价进行修改。
3.课程管理功能帮助教师监控教学过程,建立更加合理的评价体系
教师对课程的管理,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供有效的指引。教师管理课程需要有效的数据支持,通过分析数据,教师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协作学习的动向,以及学生对资源共建的参与度。课程管理模块提供用户帐户管理、资源管理和用户行为统计等主要功能。通过记录用户的操作(如页面编辑、浏览等),可以计算出每个用户的贡献度,并实现降序查看。因此,教师可以了解每个学习者的表现,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同时也为期末学生评价提供依据,弥补了传统单一评价方式的不足。此外还可根据关注度对页面进行降序显示,帮助教师定位热点页面,追踪学习者协作讨论的动向以及讨论过程。
以百科Wiki架构为基础构建的国际结算网络课程平台,真正实现教学资源更新动态化、利用效率最大化。课程学习者完全可以借助平台完成自学,更可以借助该平台实现外贸业务各方面的资料查询,可以及时上传用户所在外贸产业的具体情况,可以在讨论区开展咨询,实现教学相长。
基于百科wiki架构的《国际结算》网络课程适用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在该网络课程建设中得出的经验和结论可用于其他网络课程的建设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孙波,黄敏.高科技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实施策略[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0.10.
[2]谭观音,左泽平.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0.
[3]魏青,郭东强.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框架模型及其软件架构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