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語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應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应该“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然而,现实的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在语文教学中,一堂课只围绕课文转,很少能走出课本。而且只对课本上少量精品文章精讲,甚至一个学期仅仅停留在课本的十几篇课文上。同时,影视、网络、游戏已然将学生的眼球吸引在电视和电脑前,课外阅读的空间也丧失殆尽。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逐渐丢失了阅读的热情。而个性化阅读是必须要建立在学生广阔的阅读基础上的。读且读得好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读什么”的问题便成了一个关键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工作:
一、阅读经典
阅读经典是课外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余秋雨认为,有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学生一生的文化向往。中华民族的文化丰富而多样,充盈着精华和瑰宝。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情感、审美、智慧主要积淀在这些经典著作中,无论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还是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都是值得我们深深品味的。可以说,阅读经典是美的享受和传递的过程,是美的火种的播种和孕育的过程,是对人生、生命的理解和感悟,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是优秀品质和美德的再次弘扬!所以,引导和培养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之根,把握中华文化命脉既是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更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有着毋庸置疑的促进作用。经典古诗文、经典名著都是我们阅读的范围。而年代久远,情节冗长,语言晦涩,结构繁乱绝不应成为学生“亲近经典”的障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开设了阅读课,每周二次,在图书馆阅览室,利用学校资源,让学生遨游在经典的海洋里。
二、阅读《意林》《读者》《格言》等书刊
纵观近五年的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命题,调查发现意林体的“励志小故事”在整个高考阅读理解和作文命题范围中占有28%的高比例。可以说,高考作文命题中绝大多数励志小故事在报刊杂志中都能找到。2012年的北京卷和2012全国新课标卷的作文材料也都是这类小故事。而所谓“意林体”,就是心灵鸡汤式的励志小故事,故事短小精炼而富有趣味,蕴含普世价值观。一则故事不超过500字,阅读起来轻松愉快,让人有顿悟感,对学习、生活具有启示意义。故事的题材彩丰富多样,或来源于名人经历,或来源于身边小事,看似信手拈来却拥有无穷妙趣。对于课余时间有限的学生来说,他们喜欢读这些短小易懂、富有韵味且不会占用大量时间的故事。品读这些故事,可以陶冶情操,亦对写作有着极大地帮助。目前,我们已经帮学生订阅了这些书目,并在班级开设了“读书角”专栏,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三、阅读名人传记
中学阶段的学生,喜欢给自己找一个甚至一类人做“偶像”。对于自己的偶像,他们不仅仅是喜欢,还会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去模仿“偶像”。现代大多数学生把一些“高帅富”的影视明星和体育明星视为偶像。虽无可厚非,但学生却成了不折不扣的“追星族”,追星甚至达到了疯狂的地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应该引导中学生多读一读名人传记系列的书籍。比如《比尔盖茨传》、《居里夫人传》、《毛泽东传》、《撒切尔夫人传》等等。让这些榜样身上的高尚情操、坚韧不拔的毅力潜移默化地进入他们的心田,影响他们的成长道路。同时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能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我们组织学生自发带一些这方面的书籍,统一放到班级的书橱里,有时间就可以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四、阅读优秀的时文美文
在实际教学中,由我们老师搜集最新文章,经讨论后统一印刷,在早读的时候发给学生,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能感受到美的气息,“一天之计在于晨”啊。
“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标对我们教师提出的一个新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所以,我们教师要积极向学生渗透“读书好”的理念,并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切实领略到“读好书”是一个走进经典的有益活动,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作读书笔记来加深理解、消化以至吸收每一本书的精华。还可以通过举行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读书交流会等多姿多彩的语文活动,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有了乐趣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好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才能为为个性化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创设良好阅读氛围,允许求同存异,留足学生读书的时空,奠定个性化阅读的基础,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权利,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选择交流方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
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拓展“问题空间”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敢于批判包括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点,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还要有“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胆量和勇气。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勇于质疑,不迷信阅读文本和教师,展开讨论,多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文本,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会有质的提高。
一、阅读经典
阅读经典是课外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余秋雨认为,有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学生一生的文化向往。中华民族的文化丰富而多样,充盈着精华和瑰宝。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情感、审美、智慧主要积淀在这些经典著作中,无论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还是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都是值得我们深深品味的。可以说,阅读经典是美的享受和传递的过程,是美的火种的播种和孕育的过程,是对人生、生命的理解和感悟,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是优秀品质和美德的再次弘扬!所以,引导和培养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之根,把握中华文化命脉既是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更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有着毋庸置疑的促进作用。经典古诗文、经典名著都是我们阅读的范围。而年代久远,情节冗长,语言晦涩,结构繁乱绝不应成为学生“亲近经典”的障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开设了阅读课,每周二次,在图书馆阅览室,利用学校资源,让学生遨游在经典的海洋里。
二、阅读《意林》《读者》《格言》等书刊
纵观近五年的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命题,调查发现意林体的“励志小故事”在整个高考阅读理解和作文命题范围中占有28%的高比例。可以说,高考作文命题中绝大多数励志小故事在报刊杂志中都能找到。2012年的北京卷和2012全国新课标卷的作文材料也都是这类小故事。而所谓“意林体”,就是心灵鸡汤式的励志小故事,故事短小精炼而富有趣味,蕴含普世价值观。一则故事不超过500字,阅读起来轻松愉快,让人有顿悟感,对学习、生活具有启示意义。故事的题材彩丰富多样,或来源于名人经历,或来源于身边小事,看似信手拈来却拥有无穷妙趣。对于课余时间有限的学生来说,他们喜欢读这些短小易懂、富有韵味且不会占用大量时间的故事。品读这些故事,可以陶冶情操,亦对写作有着极大地帮助。目前,我们已经帮学生订阅了这些书目,并在班级开设了“读书角”专栏,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三、阅读名人传记
中学阶段的学生,喜欢给自己找一个甚至一类人做“偶像”。对于自己的偶像,他们不仅仅是喜欢,还会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去模仿“偶像”。现代大多数学生把一些“高帅富”的影视明星和体育明星视为偶像。虽无可厚非,但学生却成了不折不扣的“追星族”,追星甚至达到了疯狂的地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应该引导中学生多读一读名人传记系列的书籍。比如《比尔盖茨传》、《居里夫人传》、《毛泽东传》、《撒切尔夫人传》等等。让这些榜样身上的高尚情操、坚韧不拔的毅力潜移默化地进入他们的心田,影响他们的成长道路。同时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能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我们组织学生自发带一些这方面的书籍,统一放到班级的书橱里,有时间就可以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四、阅读优秀的时文美文
在实际教学中,由我们老师搜集最新文章,经讨论后统一印刷,在早读的时候发给学生,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能感受到美的气息,“一天之计在于晨”啊。
“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标对我们教师提出的一个新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所以,我们教师要积极向学生渗透“读书好”的理念,并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切实领略到“读好书”是一个走进经典的有益活动,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作读书笔记来加深理解、消化以至吸收每一本书的精华。还可以通过举行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读书交流会等多姿多彩的语文活动,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有了乐趣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好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才能为为个性化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创设良好阅读氛围,允许求同存异,留足学生读书的时空,奠定个性化阅读的基础,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权利,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选择交流方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
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拓展“问题空间”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敢于批判包括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点,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还要有“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胆量和勇气。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勇于质疑,不迷信阅读文本和教师,展开讨论,多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文本,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会有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