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来源 :语文建设·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iang6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演进的结晶。它不仅反映了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而且体现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等。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着每一个国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的责任和使命。提高青少年传统文化素养,对于培育人才,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论语》为例,探讨在阅读教学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一、营造良好阅读氛围,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文化经典的兴趣,我们应该从引导学生阅读简单的古诗开始。古代诗歌作品简明扼要,意境高雅,是学生乐于阅读的。当这种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文化经典时,学生的阅读将由浅入深,阅读的兴趣将逐渐培养起来。
  同时,教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使古代文化经典的阅读成为一种有趣和时尚的活动。我们可以利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经典,如《诗经》《论语》《孟子》《离骚》《左传》《史记》,乃至唐诗、宋词和四大名著等。语教材中已涉及这些文化经典,学生对此有了初步了解。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渐培养对文化经典的阅读兴趣。
  学生在初中学习了《论语十则》《两小儿辩日》等,对孔子和《论语》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毕竟是初始阶段,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拓展,让学生通过对《论语》句子的理解联系现实生活,明确孔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课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诵读《论语》,比如通过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周迅演的君夫人曾对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孔子的处世思想是最好的励志典范,它教育我们在逆境中不要畏惧困难,而要从中汲取能量。孔子是一代宗师,他的儒学思想都集中在一部书里,这部书就是《论语》。宋代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为何有如此神力?它是一部怎样的书,又包含哪些思想呢?——适当的引导,可以吸引学生课后带着问题去阅读《论语》原文。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还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为了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营造和谐、宽松、有趣的阅读氛围,并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自然地接受。这不仅会激发学生对阅读兴趣,也会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例如,在《论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孔子的视频或戏剧,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孔子的伟大;也可以在课堂上举办一场小型朗读比赛,增加学生对古汉语的学习兴趣。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反复阅读,学习诵读、培养语感。这种方法同样适合《论语》的学习,多读能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印象。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进行分工,分别去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人生成就和历史评价等,形成完整的分工。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可以对春秋时期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其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展开延伸阅读,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传播的价值,是因为它随着时代的变迁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语文教材中可以研究的传统文化毕竟有限,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局限于课堂,而应“受益于校外”。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阅读是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对于弘扬优秀中华传统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为人处世的道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孔子这几句话教给了我们怎样的做人道理,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案例启发个人“自省”,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要跟着别人堕落下去。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榜样的作用。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对于实现教学目标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时,也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进行自主拓展。
  其次,我们可以进行主题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纵向或横向延伸,以主题为中心,对不同的作品进行比较欣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使他们得出不同的结论。中国文化的精髓已被嵌入到《论语》《孟子》《荀子》《史记》这些史书典籍中——“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观、人生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义利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的气节观,以及以“仁”为中心的忠、恕、孝、悌等观念和道德,为实现理想而“发愤忘食”、不屈不挠的自强不息精神。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扩展了传统文化知识面,对不同的书籍进行比较学习,归纳其中蕴含的思想,思考做人的道理,真正把自己作为阅读的主人,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发掘自身潜在的智慧,提高自身的独立阅读能力。
  再次,打造学生论坛。阅读是吸收的过程,写作是倾诉的过程。教师可建立一个学生论坛,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展现自我风采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最后,以傳统文化为载体,开展“为感动校园人物写颁奖词”、文化经典背诵等活动,让写作与阅读紧密相连,让素养与文化携手并进。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单一,容易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新课改之后,语文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在讲解《论语》时,可以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能够将枯燥的传统文化知识转化为有趣的故事,并增添一些新的内容。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教一学生学”,课堂教学主要由教师控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清楚,处于“你说我听,你考我背”的状态。如果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例如,在解释《论语》时,可以结合具体内容,用生动活泼的现代语言讲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语文教学,我们要尽一切力量追古溯今,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真正将“让我学”变成“我想学”,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实践价值。
  教师可以创建一个评议课,采用讲座、阅读报告、评论交流等方式,使《论语》的教学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使《论语》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主题讲座可以模仿于丹的形式设计适合学生评价的专题,如“灵魂之路”“世界之路”“友谊之路”“交友之道”“理想之路”“生活方式”等。专题阅读报告可以谈论个人对《论语》句子的理解和对其思想的看法。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可以运用讨论和交流的方式分享彼此思考的结果,通过评论和交流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学生在评论时,话语可长可短,目的是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思维。实践证明,创建不同形式的评议课,可以让水平不同的学生共同参与到古典文化的学习中来,有效提高其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凸显传统文化特色,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成果,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必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倡导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滋养文化情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他文献
《六国论》常见的解读,是将其定位为议论文写作的典范,教材上便说:“文章脉络非常清楚,始终围绕六国之亡‘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层层展开,反复论证,透彻严密,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因此,很多教师直接用它来指导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然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如以下几条:  (1)不赂秦,就可以避免被灭国吗?  (2)赂秦真的是六国破灭的主要原因吗?  (3)苏洵只是说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事实真相
期刊
编者按: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我们的数学栏目中来,本期的《小数学家》栏目精选了江苏省南通市一中两位初二同学的文章,这两篇文章充分体现出小作者们在数学学习中乐于思考、学以致用的精神,对大家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以后,我们将陆续刊发更多学生读者的文章,让同学们一起分享“小数学家”的新发现和解题妙法,也希望更多的“小数学家”将自己的思考和发现记录下来,尽快邮寄给我们,我们将择优录用.  题目:已知能
期刊
每年的高考作文得分,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高分甚至满分者大有人在,低分的却也不在少数。我们主要以2017年全国卷Ⅰ作文题为例,解剖麻雀,以观得失。  一、高考高分作文亮点例说  2016年4月,在全国普通高考命题工作会上,教育部考试中心姜钢主任说:“语文是与社会现实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高考语文必须弘扬时代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形成‘一点四面’在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语文的教育功能。”2017
期刊
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作家,被时人称为“今之欧阳修”,被后人推为“明文第一”。《项脊轩志》是他的代表作,通过一间书屋的沧桑变化,承载着对三代人的追忆和深情。文章从家庭琐事入手,文字明白如话又耐人寻味,事小情真,言短意长,一直以来,是很多学生和教师的最爱。  经典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淘洗,历久弥新;真正的感情亦是如此。归有光在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时候,让文笔和思绪在时间的隧道里穿梭来去,因而运用了非
期刊
本文主要分析语文教材中《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两篇课文,通过二者在工具器物、组织制度和记忆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展现语文教材中中西文化和而不同的特征,立足传统文化传承,对语文教材中体现的文化元素加以思考,为语文教材建设中的文化平衡、语文课堂教学内涵的升华提供借鉴。  两篇课文都以记叙为主,反映并赞颂了主人公坚忍顽强的精神品质,但在具体呈现方面体现出中西不同的文化风格。本文以此为突破口,作重点探析
期刊
综观当前诗歌教学现状,其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现代诗歌的教学观念及其思想都偏于保守。那么,如何增强诗歌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通过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教学剖析,来阐述对现代诗歌教学的理解。  一、现代诗歌的教学指向  在我国,现代诗歌的主体是新诗。从发展上看,它最早出现于“五四”期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当时的新诗主要是使用白话,即运用与人民群众最贴近的语言反映现实生活,宣传“五四”运动
期刊
近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也均将传统文化教育提上了重要议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所不包,其中最适合当下教学环境且应该在中小学开展的,便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传统文化教育。因此,建设以语文课程为主体和基础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势在必行。校本课程活动形式丰富,内容活泼新颖,对于拓展语文课堂容量、培养学生兴趣、落实教学实践和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都有一定
期刊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重要文化财富。在小学阶段大力开展古诗词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奠定良好的母语基础,还能使学生积淀文化底蕴,培养文化自信,对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传承传统文化都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三个学段的古诗文学习分别作了明确要求,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并提供
期刊
一堂有吸引力的语文课能让学生充满兴趣,有所收获。语文教师有责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在课堂上营造积极探讨的氛围。然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却值得深入研究。  笔者以为,只有将传统的“教师中心、课本中心”的“灌输主义”模式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对话主义”模式,将来自课本的一系列问题作为对话中心、研讨中心,才能让语文课堂成为真正有活力的高效优质课堂。  一、“对话主义”的根本原则  基于“以人为本
期刊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的《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分册选入了冯至的《蛇》一诗,作为“爱的心语”一章的精读篇目,并与其他四篇略读诗歌一起,探究“诗的意象”这一诗歌知识点。这一编排是颇为成功的:它暗示了冯至《蛇》的主旨意向——爱的表达,又指出了该诗的主要艺术技法——意象营造,并凸现了《蛇》在同类诗歌中的价值和地位。本文拟在教材的基础上“接着说”,从思想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对冯至的《蛇》作进一步的分析,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