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都希望能夠“活到老,学到老”,但我认为只是“学习”还不够,一定要督促自己能有一个“成果”。不加上成果的验收,你一定不容易有持续的热情,甚至还会找很多借口半途而废。
第三人生必须有一个“能进步”的兴趣,除此之外,还应该有一个“能有成果”的学习。有些人的兴趣已经持续几十年了,到了第三人生有更多时间,当然就要更加精益求精。有些人的兴趣是在第三人生才开始学习的,那就要把学习的成绩交出来。
从小热爱电影成痴 长期写影评做笔记
我从小非常喜欢看电影,这个兴趣持续到现在,迄今狂热依旧。到今年3月底为止,已经看了超过4800部电影。我自称“影痴”,而不只是“影迷”,我认为前者是没时间也要想办法看电影,后者则是有时间就会看电影。看电影是一个“很难进步”的兴趣,除非你最后去拍电影,否则只能说你的鉴赏力或许会提高,但很难把这个进步的程度具体化。
当年考大学时,有想过要读电影系,但父母强烈反对,只得作罢。进入大学之后,仍未忘情电影梦,所以在大一暑假期间拍了一部长约10分钟的8厘米实验电影《门神》,但完成后自觉手法粗糙拙劣,毫无天分,从此彻底放弃电影“创作”的梦想,只单纯做个电影“欣赏”的爱好者。该片因可看到40年前的中国台北地景,所以有幸成为中国台湾电影中心的馆藏,目前可在Youmbe上看到。
大学时代,受邀在《世界电影》杂志写专栏,开启了写影评的人生,文章散见当时的各大平面媒体,有时用本名施升辉,有时用笔名方日光发表,至1988年工作忙碌之后才完全中断。
在公开发表影评之前,我从1976年初三下学期起,就开始在笔记本上写下对每一部电影的观后感,并给予评分,至今42年从未间断,所以才能精确算出目前观影的数量,这也成为我人生最重要的纪录。
2014年,我将一生看电影时发生的相关故事,写成一本给电影的情书《一张全票,靠走道》,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我的回忆录。
第三人生不忘电影梦 考在职硕士专班圆梦
今年在一次朋友聚会中,大家说我这么爱看电影,以前想念电影系又未能如愿,何不在进入第三人生之际,去考电影系,圆一个年轻时的未竟之梦?这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深受鼓舞,决定要把这件事付诸实施。
本来想说电影系的学科成绩应该要求不高,岂料目前最热门的电影系,中国台湾的大学指考成绩居然要500分左右才能考上,完全超乎我的想象。此外,有些朋友得知我有这个雄心壮志,虽然都非常支持我,但却说我不该去考大学部,万一我真的考上了,可能会让一个有天份的年轻人落榜,甚至连研究所都不该占人名额,因为我看来不会真的想拍电影。
最后,我接受大家的建议,决定去报考中国台湾艺术大学电影系在职硕士专班,而且入学考试相对容易,只要备妥书面送审资料以及面试即可。
下一个问题是,如果我只是想拿一张电影系的硕士文凭,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念电影系究竟能产生什么价值?虽然第三人生的学习,对自己有意义、有价值就够了,但我去读书,一定会动用到社会资源,因此我必须能有贡献,才对得起我用到的这些资源。
毕业之后,我自认绝不可能去拍电影,一来我承认自己没有天分,二来要投入很多资金,一定会成为沉重的经济压力。最后,我决定从我以往从事金融业的背景及经验切入,并透过我未来对电影实务的学习,希望对现有筹措电影创作资金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探讨,再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
在准备送审资料时,我参考了一些相关的论文,但多半都是企管商学研究所的学生所写,立场偏向财务面,也就是都是从“资金方”的投资效益去考量,而很少从“创作方”的立场来思考。念电影系,可以让我多了解创作者的需求,然后为有创作天分但苦缺资金的年轻人,以及有资金但对拍片陌生的投资机构,提供整合双方的机会。
活到老学到老还不够 学到精才能交出成果
各位读者,你当年读书真的就是你最感兴趣的科系吗?如果不是的话,何不像我一样重回校园,完成自己的兴趣呢?如果是的话,那又何妨多念另一个科系呢?毕业取得文凭,就是最具体的“成果”,不是吗?
如果你的学习并不是在学校,所以没有毕业证书,但或许有结业证明,也一定要努力取得,成为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如果没有结业证明,就一定要有成果的展示。
不要以为“活到老,学到老”就够了,还要“学到精”。(摘自台湾《今周刊》)(编辑/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