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和谐的初中数学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转变教师角色是基础,提高教师素养是关键,优化教学设计是核心。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数学 和谐课堂 构建
和谐课堂就是“坚持以人文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具体表现为融洽的师生关系让课堂宽松有序,学生的已有知识与本课所学内容的完美对接,教师的教法能给学生的学法以高效的引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最大化吻合,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最大的升华等等。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也近二十年了,教学模式名目繁多,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各种培训接二连三,学校为了使教师尽快地适应新课改,更好地驾驭教材及课堂,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积极开展校本教研,诸如师徒结对、同课异上、观看名师课堂实录并撰写观后感等,仔细想来也都在情理之中,因为落实新课改的主阵地就在课堂,而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教师,这一系列做法的确使教师对新课改的实施有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然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可能每所学校不同程度的都存在课堂不和谐的现象,主要表现是:教师的教学不被学生认可,某些学生不被老师接受。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就很难实现。因此,构建和谐的课堂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其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体现了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要求。教师如果能为学生营造出和谐发展的课堂氛围,对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思维潜能,促进学生接受新知识,并在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又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下面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实践,就如何构建和谐的课堂谈点浅薄认识。
转变教师角色是构建数学和谐课堂的基础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主宰的讲堂,而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一系列活动,求得新知的学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可以各抒己见,据理力争,彰显不同的个性,让创新思维的火花碰撞。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放下师长的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学生一道参与讨论。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促进者,尊重学生意愿,讲求教学民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更好地学习,忌讳把备课中的结论在学生未做任何尝试前就强加给学生,这才是教育人本化的真实体现,才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
当然,教师让学生演主角的同时,自己必须当好导演,放手而不放纵,宽容而不迁就,不当旁观者,不放开风筝线。既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又不放任自流;既要俯下身子从学生的视野去看问题,又要坚持事实,不失数学学科的严谨性;既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要保证实现“跳一跳够得着”的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充满人文关爱、民主平等的和谐课堂氛围中,才能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根据老师的要求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情感愉悦中达成“三维”目标。
提高教师素养是构建数学和谐课堂的关键
“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由喜欢某个老师到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课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学生喜欢某个老师在很大程度上喜欢的是这个老师的人品,喜欢的是这个老师对他们的尊重。這“喜欢”二字,绝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潜入学生心目中并能化作学习的动力,它靠的是教师素养的长期积淀,靠的是教师真诚的热爱学生,靠的是教师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当然也离不开教师深厚的数学教学功底。
闵山国藏(日本)指出,学生在毕业之后不久,数学知识就很快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思维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如果培养了这种素质的话),在随时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数学课堂上的预设和生成往往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教师认为学生可以轻松接受的,学生学习却困难重重,这时教师就要体谅学生,进而循循善诱。当学生提出的问题逾越了教师的知识储备时,教师反而要格外冷静,深思学生的异想天开,善于从中发现创新的亮点,力戒随意地创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只有老师和学生亲密无间,既是师长又是朋友,这样的日积月累,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学生才敢于讲真话、敢于发问,再现真实的课堂。实践证明,教师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尊重学生的劳动,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到自然的发展,也才能体现课堂的真和谐。
优化教学设计是构建数学和谐课堂的核心。
数学课堂教学不但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可见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将对数学和谐课堂的构建起着核心作用。
坚持平等观,整合教学内容。爱学优生是本能的,爱学困生是可贵的。教师要公平地看待每个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储备和发展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展各自潜力。教学目标要富有弹性,留有变化的空间;问题设计要有生活背景,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经验,探究问题的不同方面;课堂管理要灵活民主,为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搭建平台,使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体现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平等、差异性平等。
坚持发展观,优化教学内容。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去评价?这是构建和谐数学课堂必须要明确的。课堂上教师始终要把学生看成独立的发展的个体,从深层次感受每个学生所独有的个性。教学内容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接受,而且让学生乐学,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充分运用现有媒体资源,精心优化教学内容,科学选择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就是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体现课堂的人文性,让学生的情绪愉悦,思维活跃;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把知识的传递行为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行为;就是要把发展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既全面要求,又因材施教,最终达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数学 和谐课堂 构建
和谐课堂就是“坚持以人文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具体表现为融洽的师生关系让课堂宽松有序,学生的已有知识与本课所学内容的完美对接,教师的教法能给学生的学法以高效的引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最大化吻合,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最大的升华等等。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也近二十年了,教学模式名目繁多,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各种培训接二连三,学校为了使教师尽快地适应新课改,更好地驾驭教材及课堂,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积极开展校本教研,诸如师徒结对、同课异上、观看名师课堂实录并撰写观后感等,仔细想来也都在情理之中,因为落实新课改的主阵地就在课堂,而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教师,这一系列做法的确使教师对新课改的实施有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然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可能每所学校不同程度的都存在课堂不和谐的现象,主要表现是:教师的教学不被学生认可,某些学生不被老师接受。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就很难实现。因此,构建和谐的课堂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其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体现了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要求。教师如果能为学生营造出和谐发展的课堂氛围,对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思维潜能,促进学生接受新知识,并在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又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下面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实践,就如何构建和谐的课堂谈点浅薄认识。
转变教师角色是构建数学和谐课堂的基础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主宰的讲堂,而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一系列活动,求得新知的学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可以各抒己见,据理力争,彰显不同的个性,让创新思维的火花碰撞。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放下师长的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学生一道参与讨论。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促进者,尊重学生意愿,讲求教学民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更好地学习,忌讳把备课中的结论在学生未做任何尝试前就强加给学生,这才是教育人本化的真实体现,才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
当然,教师让学生演主角的同时,自己必须当好导演,放手而不放纵,宽容而不迁就,不当旁观者,不放开风筝线。既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又不放任自流;既要俯下身子从学生的视野去看问题,又要坚持事实,不失数学学科的严谨性;既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要保证实现“跳一跳够得着”的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充满人文关爱、民主平等的和谐课堂氛围中,才能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根据老师的要求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情感愉悦中达成“三维”目标。
提高教师素养是构建数学和谐课堂的关键
“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由喜欢某个老师到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课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学生喜欢某个老师在很大程度上喜欢的是这个老师的人品,喜欢的是这个老师对他们的尊重。這“喜欢”二字,绝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潜入学生心目中并能化作学习的动力,它靠的是教师素养的长期积淀,靠的是教师真诚的热爱学生,靠的是教师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当然也离不开教师深厚的数学教学功底。
闵山国藏(日本)指出,学生在毕业之后不久,数学知识就很快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思维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如果培养了这种素质的话),在随时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数学课堂上的预设和生成往往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教师认为学生可以轻松接受的,学生学习却困难重重,这时教师就要体谅学生,进而循循善诱。当学生提出的问题逾越了教师的知识储备时,教师反而要格外冷静,深思学生的异想天开,善于从中发现创新的亮点,力戒随意地创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只有老师和学生亲密无间,既是师长又是朋友,这样的日积月累,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学生才敢于讲真话、敢于发问,再现真实的课堂。实践证明,教师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尊重学生的劳动,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到自然的发展,也才能体现课堂的真和谐。
优化教学设计是构建数学和谐课堂的核心。
数学课堂教学不但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可见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将对数学和谐课堂的构建起着核心作用。
坚持平等观,整合教学内容。爱学优生是本能的,爱学困生是可贵的。教师要公平地看待每个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储备和发展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展各自潜力。教学目标要富有弹性,留有变化的空间;问题设计要有生活背景,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经验,探究问题的不同方面;课堂管理要灵活民主,为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搭建平台,使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体现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平等、差异性平等。
坚持发展观,优化教学内容。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去评价?这是构建和谐数学课堂必须要明确的。课堂上教师始终要把学生看成独立的发展的个体,从深层次感受每个学生所独有的个性。教学内容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接受,而且让学生乐学,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充分运用现有媒体资源,精心优化教学内容,科学选择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就是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体现课堂的人文性,让学生的情绪愉悦,思维活跃;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把知识的传递行为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行为;就是要把发展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既全面要求,又因材施教,最终达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