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外贸订单锐减,“珠三角”等地的外向型企业纷纷萎缩,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被迫返乡。与经济社会血脉相连的职业教育也难免受到冲击,原有就业优势出现问题,职业教育已面临重大考验。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职教育;挑战;机遇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8-0048-0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在2008年年底表示,全球金融危机将导致失业人数最少增加2000万,全球失业人数2009年底约超过2亿。从全国范围看,2008年9月全国总职位需求数与8月相比,已经锐减14000个左右。
从积极的角度看,危机并不意味着只会带来麻烦,相反,它也可能蕴藏着大的机遇。金融危机直接导致出口需求萎缩,部分出口企业面临生存压力,并由此带来一批为数不少的失业人口。失业人口的增加,势必加大职教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所以,全球金融危机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因为金融危机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含量低、素质较低的简单劳动力的需求量会减少,对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需求会加大,所以,全球金融危机又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中等职业教育要走“腾笼换鸟”之路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表明,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许多大型企业合同减少,开工不足,更多的民营企业则抱团取暖,减员增效。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职学校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在德国流行这样一句话,“任何一次经济转型,能工巧匠都不会失业”。金融危机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届时对技术含量低的简单劳动力的需求会降低,对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会加大,企业提高用人门槛会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从这个层面上讲,金融危机对促进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是有好处的。
2008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广东省特区工作会议上就“广东不救落后的生产力”的争议做出回应,“金融危机加速了广东实现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速度,广东要坚持推进双转移政策,坚决腾笼换鸟”。在企业重新洗牌的时候,对就业市场最敏感的中等职业学校,也要借用“腾笼换鸟”的概念,把握趋势,苦练内功,升级自身的教育硬件和软件,以培养更高层次的技术人才作为发展出路。
现在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大好时机
据统计,人口曾一度达到1200万的广东东莞市,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人口仅有600万人。四川省就业服务管理局的调查统计表明,2008年9月至11月中旬,泸州、南充、遂宁等8个劳务输出重点城市返乡民工27万人。其中,未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民工占70%左右。在泸州市,返乡民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6%。文化低、缺技能成为四川省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的“软肋”。由于缺技能,这些民工在企业招人时慢人一拍,当工厂不景气要裁员时,他们又先人一步被裁。一慢一快间,受伤的总是未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民工。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负责人2009年2月13日表示,广东的就业形势正紧,普工就业非常困难,但中级以上的技工较为紧缺,求职者与岗位数的比例为1∶1.2。
这次金融危机使人们对于知识和技术的认识重新定位。可以大胆预测,将有无数的外出务工者回到职业学校。因为他们看到了,在金融危机中,大量优秀的技术人才经过激烈的就业竞争被厂方留了下来,他们明白了知识、技能是生存的法宝。在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遇到经济不景气,上班族就会回流到学校继续深造,储备知识,为经济复苏做准备。因此,经济危机来临时恰是读书好时机。
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我国投入4万亿元人民币刺激经济复苏,这4万亿拉动内需的资金中,有一部分就是用于提高劳动者实用技能。200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强各类教育和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2008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为此,教育部2009年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启动农村中职教育免费政策试点,把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这是继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举措,更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要更加贴近市场
在金融危机之下,企业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和发展方向是必然趋势,作为为企业提供配套人才资源的中等职业学校,必须结合企业发展形势,动态、适时地进行涉及更多产业的专业改造和办学思路创新。中等职业学校应按“订协议、定专业、定生源”顺序实施办学策略,以市场为导向,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
“订协议”,即企业与学校签订“产品”订单。一方面,学校领导要走出去,到各个企业走访,了解企业的用工情况,特别是要走进实力强、抵御风险能力强的企业,游说企业增加人才储备。国家拉动内需,不少实力强的企业无论在规模上还是人员上仍然都要扩充。“订单”培养模式一方面为企业提供适用人才,可以保证把招进来的学生提前安排就业;另一方面,企业作为学校的合作伙伴,须免费为学校提供学生实习基地。在落实“协议”的过程中,学校在人才培养,企业在人才储备,学生在学成就业等方面达到“多赢”的效果。
“定专业”,即专业设置的选定,专业教材和师资的落实。人才标准是动态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也应是动态的。一方面,学校要派出教师到各个用工单位了解人才需求信息,或者加强与学校各个实习基地之间的沟通,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另一方面,学校领导要加强学习,及时了解中央及地方的产业政策变化,关注行业的未来走势,要有高瞻远瞩的市场洞察能力,使开设的专业不仅满足现在企业的需求,更能满足市场长远发展的需要。
“订协议”、“定专业”落实情况,关键还是要看“定生源”!“定生源”,即制定招生计划,确定各专业的招生名额。中职学校在近两年发展迅速,其一,既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设施不断完善;其二,有更多的县、乡立足本地,也在创办中职学校。这就使得各个学校在招生宣传方面要下大力气,突出自己的特色。
中职要培养学生更强的就业能力
现在的就业环境越来越严峻,国家对职业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须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为此,中职学校必须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特别是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中职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应制定好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到实作室实际操作,然后到机械厂参观实习,以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看到实作室看不到的设备,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对现代企业有一个概念性的认识,为学生学好专业课程,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河南省焦作市技师学院2009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不少毕业生已对就业难有所认识,并在求职预期上作了适当调整。电气维修专业的一名学生自信地说:“在学校,我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比较强,只要能够得到企业的试用,相信我能够在这个岗位上干下去。既然我学了电气维修专业,自己总算有了一技之长,找份维持生计的活应该不难。如果工作实在难找,在精力、资质、技术、资金等各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会考虑自己创业。”
过去,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很大比例是在沿江、沿海地区,而这次金融危机首先对这些地区的企业产生了冲击,这是一个警钟。从长远看,职业教育为当地经济服务,为“三农”服务,更能提高当地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是暂时的,但是从职业学校的角度看,今后在学生的就业问题上,再不能被动地赶市场了,人才培养必须要有计划性和超前性。
中职学校可以从危机中获得的收获
广纳专才,充实师资 相比之下,金融危机是企业的灾难,而学校则是相对安全的“避风港”。随着生产订单的减少,很多企业被迫大量裁员,不仅管理层会精简,就是专业技术人员也会因为企业的不景气而出现富余。此时,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技术人员愿意到职业院校工作,为职业院校广纳专才提供了机遇。因为是特殊时期,这些工程技术人员可以接受学校给的待遇(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技艺高超、敬业爱岗,是职业学校难得的师资财富。中职学校如果能把这些能工巧匠吸收到教师队伍中来,将可以较好地改变学校的师资结构,从而解决长期困扰学校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双师”型教师缺乏的难题。
雪中送炭,校企合作 长期以来,很多职业院校都抱怨校企合作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学校满腔热忱,而企业却不积极。究其原因,不仅在于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不对路,还在于学校与企业之间没有较深的感情交融,没能做到无缝对接。如今,企业遇到了困难,职业院校理当主动、及时地伸出援助之手,在广泛了解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如为转产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人才转岗培训支持、接受并保养企业目前富余的机器设备、为企业复苏培养人才等等。危难之时学校给予企业帮助,一旦企业形势好转,学校、企业双方必将成为最紧密的合作伙伴。
中职教育需要国家制度保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科学研究,可是却忽视了技术人才的培养。在应对经济危机,职业教育发展与崛起中,德国以开创“双元制”闻名,这种机制是否可以供我国的职业教育借鉴学习?
“双元制”的核心是政府资金的大力投入和政策性导向,这也是中职教育目前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共赢的职教模式,首先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与关注,帮助在学校、企业间搭建合作平台,提升职业教育,特别是技术学校在教育结构、产业结构中的地位。职业学校正在优化、更新教学设备,优化师资队伍,这些都需要政府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
须正视危机,危机永远和机遇并存;要把握机遇,中职教育必将在金融危机中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成思危.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时间[OL].(2008-12-11).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8500980.html.
[2]安力.中外职教专家关注金融危机环境下青年就业[OL].(2008-11-15). http://www.cvae.com.cn/www/xw/zfxw/09-10-24/3842.html.
[3]吴向东.职业教育能否在人才洗牌中决胜?[OL].(2008-11-30).http://www.sczzwxd.com.cn/viewsartic.asp?id=272.
[4]中资教育研究所研究中心.金融危机下,教育行业的挑战与机遇[OL].(2008-11-24).http://www.cange.org.cn/files/
221.html.
[5]金戈.应对金融危机对中国职业教育的挑战[OL].(2009-1-14).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d9fe8a0100c6p8.html.
[6]孔博,陈先锋.广东劳动力市场:普工供大于求、技工供不应求[OL].(2009-02-14).http://news.163.com/09/0214/21/52
534O2H000120GU.html.
作者简介:
胡文龙(1970—),男,河南洛阳人,洛阳铜加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工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专业课程教学。
(本栏责任编辑:谢良才)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职教育;挑战;机遇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8-0048-0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在2008年年底表示,全球金融危机将导致失业人数最少增加2000万,全球失业人数2009年底约超过2亿。从全国范围看,2008年9月全国总职位需求数与8月相比,已经锐减14000个左右。
从积极的角度看,危机并不意味着只会带来麻烦,相反,它也可能蕴藏着大的机遇。金融危机直接导致出口需求萎缩,部分出口企业面临生存压力,并由此带来一批为数不少的失业人口。失业人口的增加,势必加大职教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所以,全球金融危机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因为金融危机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含量低、素质较低的简单劳动力的需求量会减少,对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需求会加大,所以,全球金融危机又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中等职业教育要走“腾笼换鸟”之路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表明,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许多大型企业合同减少,开工不足,更多的民营企业则抱团取暖,减员增效。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职学校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在德国流行这样一句话,“任何一次经济转型,能工巧匠都不会失业”。金融危机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届时对技术含量低的简单劳动力的需求会降低,对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会加大,企业提高用人门槛会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从这个层面上讲,金融危机对促进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是有好处的。
2008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广东省特区工作会议上就“广东不救落后的生产力”的争议做出回应,“金融危机加速了广东实现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速度,广东要坚持推进双转移政策,坚决腾笼换鸟”。在企业重新洗牌的时候,对就业市场最敏感的中等职业学校,也要借用“腾笼换鸟”的概念,把握趋势,苦练内功,升级自身的教育硬件和软件,以培养更高层次的技术人才作为发展出路。
现在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大好时机
据统计,人口曾一度达到1200万的广东东莞市,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人口仅有600万人。四川省就业服务管理局的调查统计表明,2008年9月至11月中旬,泸州、南充、遂宁等8个劳务输出重点城市返乡民工27万人。其中,未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民工占70%左右。在泸州市,返乡民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6%。文化低、缺技能成为四川省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的“软肋”。由于缺技能,这些民工在企业招人时慢人一拍,当工厂不景气要裁员时,他们又先人一步被裁。一慢一快间,受伤的总是未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民工。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负责人2009年2月13日表示,广东的就业形势正紧,普工就业非常困难,但中级以上的技工较为紧缺,求职者与岗位数的比例为1∶1.2。
这次金融危机使人们对于知识和技术的认识重新定位。可以大胆预测,将有无数的外出务工者回到职业学校。因为他们看到了,在金融危机中,大量优秀的技术人才经过激烈的就业竞争被厂方留了下来,他们明白了知识、技能是生存的法宝。在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遇到经济不景气,上班族就会回流到学校继续深造,储备知识,为经济复苏做准备。因此,经济危机来临时恰是读书好时机。
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我国投入4万亿元人民币刺激经济复苏,这4万亿拉动内需的资金中,有一部分就是用于提高劳动者实用技能。200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强各类教育和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2008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为此,教育部2009年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启动农村中职教育免费政策试点,把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这是继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举措,更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要更加贴近市场
在金融危机之下,企业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和发展方向是必然趋势,作为为企业提供配套人才资源的中等职业学校,必须结合企业发展形势,动态、适时地进行涉及更多产业的专业改造和办学思路创新。中等职业学校应按“订协议、定专业、定生源”顺序实施办学策略,以市场为导向,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
“订协议”,即企业与学校签订“产品”订单。一方面,学校领导要走出去,到各个企业走访,了解企业的用工情况,特别是要走进实力强、抵御风险能力强的企业,游说企业增加人才储备。国家拉动内需,不少实力强的企业无论在规模上还是人员上仍然都要扩充。“订单”培养模式一方面为企业提供适用人才,可以保证把招进来的学生提前安排就业;另一方面,企业作为学校的合作伙伴,须免费为学校提供学生实习基地。在落实“协议”的过程中,学校在人才培养,企业在人才储备,学生在学成就业等方面达到“多赢”的效果。
“定专业”,即专业设置的选定,专业教材和师资的落实。人才标准是动态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也应是动态的。一方面,学校要派出教师到各个用工单位了解人才需求信息,或者加强与学校各个实习基地之间的沟通,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另一方面,学校领导要加强学习,及时了解中央及地方的产业政策变化,关注行业的未来走势,要有高瞻远瞩的市场洞察能力,使开设的专业不仅满足现在企业的需求,更能满足市场长远发展的需要。
“订协议”、“定专业”落实情况,关键还是要看“定生源”!“定生源”,即制定招生计划,确定各专业的招生名额。中职学校在近两年发展迅速,其一,既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设施不断完善;其二,有更多的县、乡立足本地,也在创办中职学校。这就使得各个学校在招生宣传方面要下大力气,突出自己的特色。
中职要培养学生更强的就业能力
现在的就业环境越来越严峻,国家对职业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须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为此,中职学校必须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特别是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中职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应制定好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到实作室实际操作,然后到机械厂参观实习,以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看到实作室看不到的设备,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对现代企业有一个概念性的认识,为学生学好专业课程,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河南省焦作市技师学院2009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不少毕业生已对就业难有所认识,并在求职预期上作了适当调整。电气维修专业的一名学生自信地说:“在学校,我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比较强,只要能够得到企业的试用,相信我能够在这个岗位上干下去。既然我学了电气维修专业,自己总算有了一技之长,找份维持生计的活应该不难。如果工作实在难找,在精力、资质、技术、资金等各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会考虑自己创业。”
过去,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很大比例是在沿江、沿海地区,而这次金融危机首先对这些地区的企业产生了冲击,这是一个警钟。从长远看,职业教育为当地经济服务,为“三农”服务,更能提高当地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是暂时的,但是从职业学校的角度看,今后在学生的就业问题上,再不能被动地赶市场了,人才培养必须要有计划性和超前性。
中职学校可以从危机中获得的收获
广纳专才,充实师资 相比之下,金融危机是企业的灾难,而学校则是相对安全的“避风港”。随着生产订单的减少,很多企业被迫大量裁员,不仅管理层会精简,就是专业技术人员也会因为企业的不景气而出现富余。此时,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技术人员愿意到职业院校工作,为职业院校广纳专才提供了机遇。因为是特殊时期,这些工程技术人员可以接受学校给的待遇(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技艺高超、敬业爱岗,是职业学校难得的师资财富。中职学校如果能把这些能工巧匠吸收到教师队伍中来,将可以较好地改变学校的师资结构,从而解决长期困扰学校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双师”型教师缺乏的难题。
雪中送炭,校企合作 长期以来,很多职业院校都抱怨校企合作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学校满腔热忱,而企业却不积极。究其原因,不仅在于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不对路,还在于学校与企业之间没有较深的感情交融,没能做到无缝对接。如今,企业遇到了困难,职业院校理当主动、及时地伸出援助之手,在广泛了解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如为转产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人才转岗培训支持、接受并保养企业目前富余的机器设备、为企业复苏培养人才等等。危难之时学校给予企业帮助,一旦企业形势好转,学校、企业双方必将成为最紧密的合作伙伴。
中职教育需要国家制度保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科学研究,可是却忽视了技术人才的培养。在应对经济危机,职业教育发展与崛起中,德国以开创“双元制”闻名,这种机制是否可以供我国的职业教育借鉴学习?
“双元制”的核心是政府资金的大力投入和政策性导向,这也是中职教育目前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共赢的职教模式,首先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与关注,帮助在学校、企业间搭建合作平台,提升职业教育,特别是技术学校在教育结构、产业结构中的地位。职业学校正在优化、更新教学设备,优化师资队伍,这些都需要政府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
须正视危机,危机永远和机遇并存;要把握机遇,中职教育必将在金融危机中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成思危.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时间[OL].(2008-12-11).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8500980.html.
[2]安力.中外职教专家关注金融危机环境下青年就业[OL].(2008-11-15). http://www.cvae.com.cn/www/xw/zfxw/09-10-24/3842.html.
[3]吴向东.职业教育能否在人才洗牌中决胜?[OL].(2008-11-30).http://www.sczzwxd.com.cn/viewsartic.asp?id=272.
[4]中资教育研究所研究中心.金融危机下,教育行业的挑战与机遇[OL].(2008-11-24).http://www.cange.org.cn/files/
221.html.
[5]金戈.应对金融危机对中国职业教育的挑战[OL].(2009-1-14).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d9fe8a0100c6p8.html.
[6]孔博,陈先锋.广东劳动力市场:普工供大于求、技工供不应求[OL].(2009-02-14).http://news.163.com/09/0214/21/52
534O2H000120GU.html.
作者简介:
胡文龙(1970—),男,河南洛阳人,洛阳铜加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工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专业课程教学。
(本栏责任编辑:谢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