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张脸,看似表层,看似一层皮,看似一件外套,但却可以颠覆人的命运,改变人的一生,造成一定的社会震荡。这是刘五儿怎么也没有想到的。
30岁上的农民工刘五儿就是因为换了一张脸,一下由从前的一直跟着牛屁股后走的“刘遮阴”,变成了如今赫赫有名的黑老大李威虎。当然,他本人并不想换,也不是有意换,觉得脸还是自己的脸好。但是,滚烫的沥青把脸烫了,迫于“媒体的压力”,“负责公路建设的老板”支持他换,且是“免费”,就这样他把自己的一张脸换成了别人的一张脸。且换脸后,收入颇丰,可以人五人六,可以由以前自己被他人役使,变成了自己役使他人,颠了个过儿,这样一来,那脸的烫伤、那剧烈的疼痛、那手术后的奇痒是值得的,甚至是可庆幸的。
刘五儿就因为换了这样一张面皮,他的人品他的“心肝”也似乎给换了。当然是有序的渐变的、量变到质变的。这点我们从他的生活细节可以看出,“他原先是待别人夹菜了,他才夹,如夹鱼肉,原先一般是夹鱼的尾巴处多细刺的一点没进什么味的边皮肉……”现在却“大大咧咧想戳哪里戳哪里……”如饮酒,“原先是喝闷酒,一口一口小呷轻咽,还察言观色”,现在可以肆无忌惮,“喝得吱吱响,知道先举杯和谁喝……待别人来敬自己,再说言不由衷的谢谢”,而且学会了“逢场作戏与某陌生人说幸会之类的场面话,再牵动嘴角矜持地一笑,以微露嘲讽味为拿手”,“他觉得性格应该和这张新脸相协调”。
从“刘五儿”这一个案可以看出,工具或器物(脸)对一个人的“制造”,譬如一件制服或一顶乌纱对人的改变。固然,工具“制造”人,同时也有人的内在呼应和对一种“既定之物”的接受。表面来看,似乎是面皮规约了他,改变了他的属性。其实不,这一切(臭的邪恶的)他都固有,只是一直在抑制,条件不够,不允许他“挥霍”,但现在可以了。所以,他的人性被“玷污”或被“污染”只是表面的,自愿被“玷污”被“污染”是深层次的。与此同时,他又把这种被“玷污”后的“污染”用来“污染”社会,社会环境被“污染”后,进而加强了对个体的“污染”。于是个体与社会相互“污染”、相互推动、互为因果,直至伦理道德坍塌,全体沦陷,末日来临。李威虎就是这么由浅入深地“蹚”过来的,直至毁灭。但走了一个李威虎,又来一个刘威虎;鸡生蛋、蛋生鸡,无以穷尽。
非常可怕。
按说,就是换一张面皮的事,没有那么可怕,面皮并不直接等于人、并不直接等于人心和人品。但万事都在不可操控中,都在渐变和过程中。这除了人心在变人的本性在变世道在变,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种种因素都在变,焉有不变之理。加之人本好色好逸恶劳,贪图享乐;人这东西,就好这,学享受学吃喝拉撒嫖赌逍遥,一学就会,不用学。再加“既定之物”和社会环境的诱因,比如工商公安的默许,人们的敬畏,社会的跟風,还有丛林法则(体制)的暗示,也助长这种个人的劣根性的膨胀。
王书文先生的小说展示的就是人的这一扭曲渐变的轨迹。他聚焦底层个体,一个老实巴交的农人,怎样由“换脸”到换心换德,由皮到肉,肉到灵,由标到本的渐变的。不规避矛盾,直砭现实“厚黑”,直剖皮下或形而下之肌理。从脸的颠覆至脸的震荡,然后至脸的黄昏,直至预示脸的末日,从这点来看,这个小说是有现实意义的。
如果换脸之后,不另作他用,没有什么好处,民风淳朴,有信仰有慰藉,没有“魔鬼”和丛林法则的暗示,也许不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李威虎以前也并非一上来就是李威虎的。他也是由于个人的社会的文化的等诸因素渐变的结果。
总之,丛林法则一天不改变,人类永远没有明天。
责任编辑 黑 丰
30岁上的农民工刘五儿就是因为换了一张脸,一下由从前的一直跟着牛屁股后走的“刘遮阴”,变成了如今赫赫有名的黑老大李威虎。当然,他本人并不想换,也不是有意换,觉得脸还是自己的脸好。但是,滚烫的沥青把脸烫了,迫于“媒体的压力”,“负责公路建设的老板”支持他换,且是“免费”,就这样他把自己的一张脸换成了别人的一张脸。且换脸后,收入颇丰,可以人五人六,可以由以前自己被他人役使,变成了自己役使他人,颠了个过儿,这样一来,那脸的烫伤、那剧烈的疼痛、那手术后的奇痒是值得的,甚至是可庆幸的。
刘五儿就因为换了这样一张面皮,他的人品他的“心肝”也似乎给换了。当然是有序的渐变的、量变到质变的。这点我们从他的生活细节可以看出,“他原先是待别人夹菜了,他才夹,如夹鱼肉,原先一般是夹鱼的尾巴处多细刺的一点没进什么味的边皮肉……”现在却“大大咧咧想戳哪里戳哪里……”如饮酒,“原先是喝闷酒,一口一口小呷轻咽,还察言观色”,现在可以肆无忌惮,“喝得吱吱响,知道先举杯和谁喝……待别人来敬自己,再说言不由衷的谢谢”,而且学会了“逢场作戏与某陌生人说幸会之类的场面话,再牵动嘴角矜持地一笑,以微露嘲讽味为拿手”,“他觉得性格应该和这张新脸相协调”。
从“刘五儿”这一个案可以看出,工具或器物(脸)对一个人的“制造”,譬如一件制服或一顶乌纱对人的改变。固然,工具“制造”人,同时也有人的内在呼应和对一种“既定之物”的接受。表面来看,似乎是面皮规约了他,改变了他的属性。其实不,这一切(臭的邪恶的)他都固有,只是一直在抑制,条件不够,不允许他“挥霍”,但现在可以了。所以,他的人性被“玷污”或被“污染”只是表面的,自愿被“玷污”被“污染”是深层次的。与此同时,他又把这种被“玷污”后的“污染”用来“污染”社会,社会环境被“污染”后,进而加强了对个体的“污染”。于是个体与社会相互“污染”、相互推动、互为因果,直至伦理道德坍塌,全体沦陷,末日来临。李威虎就是这么由浅入深地“蹚”过来的,直至毁灭。但走了一个李威虎,又来一个刘威虎;鸡生蛋、蛋生鸡,无以穷尽。
非常可怕。
按说,就是换一张面皮的事,没有那么可怕,面皮并不直接等于人、并不直接等于人心和人品。但万事都在不可操控中,都在渐变和过程中。这除了人心在变人的本性在变世道在变,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种种因素都在变,焉有不变之理。加之人本好色好逸恶劳,贪图享乐;人这东西,就好这,学享受学吃喝拉撒嫖赌逍遥,一学就会,不用学。再加“既定之物”和社会环境的诱因,比如工商公安的默许,人们的敬畏,社会的跟風,还有丛林法则(体制)的暗示,也助长这种个人的劣根性的膨胀。
王书文先生的小说展示的就是人的这一扭曲渐变的轨迹。他聚焦底层个体,一个老实巴交的农人,怎样由“换脸”到换心换德,由皮到肉,肉到灵,由标到本的渐变的。不规避矛盾,直砭现实“厚黑”,直剖皮下或形而下之肌理。从脸的颠覆至脸的震荡,然后至脸的黄昏,直至预示脸的末日,从这点来看,这个小说是有现实意义的。
如果换脸之后,不另作他用,没有什么好处,民风淳朴,有信仰有慰藉,没有“魔鬼”和丛林法则的暗示,也许不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李威虎以前也并非一上来就是李威虎的。他也是由于个人的社会的文化的等诸因素渐变的结果。
总之,丛林法则一天不改变,人类永远没有明天。
责任编辑 黑 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