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势头迅猛,国产电影的票房被一再刷新,更为重要的是激起了观众、电影人对中国电影的全新认识:中国电影太有力量了!中国电影越来越会讲故事了!中国电影人越来越有担当了!无论是作品本身还是电影创作者,都是好评如潮。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应验了那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些电影的成功都源于电影人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渗透着民族元素、传承着民族精神,唯有如此,中国电影才有力量!中国电影才有民族精神!
《无问西东》就是其中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佳作。
《无问西东》是一部校庆片,这部电影秉承着校训,传递着民族精神,实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对读:善与恶、爱与恨、静与动、活着的价值与意义等。这样一部校庆片,不仅引发了校友们的共鸣,而且激起了更多人关于大学精神、人文精神的思考。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对一所大学有何等的重要性!大师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何等的重要性!《无问西东》既是一部关于大学精神的电影、一部关于中国精神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人文精神的电影。
那么,何为人文精神呢?《辞海》里这样记载:“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由此可见,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周国平教授在国家行政学院讲演时提出了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综上所述,人文精神首先要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其次人文精神注重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最后人文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问西东》讲述了四个时代、四代清华人的故事,每一个时代记录的都是一个人成长历程中的选择,因为信任、荣誉、真实或自我的价值所带来的痛苦选择。
张果果经历了几乎是所有人在职场中所遇到的一切:服从上司,听取同事的建议。可导致的结果是被人陷害,被离职。他的内心在挣扎,因为他明白“世界很美好,世道很艰难”。如何才能尊重自己的内心呢?于是张果果在帮助过的四胞胎家庭里找到了自我的追求,并把这种认知继续完善,继续着上代人传递下来的爱与善。张果果最终做到了顺从自己的真心,他的善良也为他赢得了纯真的爱与快乐。
20世纪60年代的清华学生陈鹏是一位勇于表达内心情感的人,尽管有那么一刻他怀疑过、放弃过,但内心的执着让他守住了这份珍贵的感情。现实的苦楚没有把他打倒,只因有个让他牵挂的人。这是一种真实的力量,无关乎外在,源于你的内心。相比较而言,同学李想就无法面对自己的内心,因为害怕不敢面对、不敢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因为担心失去来之不易的支边名额,他欺骗了自己的内心,最终惭愧内疚一生。
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集合了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的优秀师资和学生,这里集中了当时全中国最伟大的思想与学识。有一位叫沈光耀的年轻人就在这个队伍里。他出生在“三代五将”的家庭,真正体会到家族荣耀的背后是付出与牺牲。所以沈光耀的家训是“不以功名利禄为人生的乐趣”,家人不希望他背负沉重的负担,只要能够享受到人生的乐趣就是对家人最大的回报。然而,沈光耀的乐趣是什么?在民族危亡之际,他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是尽其所能帮助他人,是本着内心的良知保家卫国。正如他的教官所言“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的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20世纪20年代的清华校园处处传递出“最好的学生都读实科”的信息,吴岭澜就是这样一位实科班的学生,然而他的化学不及格,英语却是第一名。于是他有些不知所措,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他寻找着原因,在是否学文的问题上矛盾着、犹豫着。他的矛盾在于每天的忙碌其实是麻木的踏实,是别人认为的踏实,那他自己的踏实是什么呢?对自己真实的思考又是什么呢?那应该就是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通过不断寻找、不断思考,在大师的点拨下,吴岭澜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真心與真情。
张果果的时代是当下的时代,我们生活其中,每个人都在忙碌着追求什么?可能是名利、权利、金钱,永无止境地满足各种欲望,内心真的会满足吗?张果果内心的经历其实也是我们很多人的心路历程:怀疑、矛盾、挣扎、纠结、释然、满足,有些人最终领会到了一切欲望的根源在于自己没有安全感,金钱、名利能否带来安全感呢?不见得。张果果有一定的名利、金钱,但内心不踏实,再多的名利钱财都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他内心的满足最终得益于他的善举,四胞胎家人的质朴打动了他,善良、信任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召唤。
每个个体都想证明自己的价值,陈鹏生活的时代尤其明显。为什么呢?人人都想奉献,上山下乡、支援边疆建设是那个时代的主题。因为只有响应国家号召,才能体现个人的价值。陈鹏尊重学校的分配,到最荒凉的戈壁滩研发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再苦再累都心甘情愿,因为这是为国家建设服务。李想争取支边名额,借此证明自己的高觉悟。他们的高中老师不管家庭多么不幸,但是对工作依然是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因为这是一份职责、一份荣誉。
在大时代与小人物的抗战时期,“不是华北之大容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而是整个国家都危亡了,我们要去当兵”。沈光耀不是刻意不听母亲的话,他的选择恰恰就是时代的召唤。这是一个全民抗战的时代,面对自然界的刮风下雨、敌人的狂轰乱炸,我们看到的清华教授是“静坐听雨”“雨中跑步”,这种毅力的磨练是那个时代使然。沈光耀和他的同学一起奔向前线,这不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使命。他们做到了!作为沈光耀的老师——留校的吴岭澜来讲,同样经历着炮火连天的场面。他们不畏艰难,在异常艰苦的环境里与敌人周旋,山洞成为他们的课堂,在这里讲述历史、文学、哲学,山谷中回响着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等大师们的声音。
电影作为一门叙事艺术,时空关系是其完成叙事的基础。《无问西东》一共讲述了四个不同时代的故事,其中年代最久远的则属20世纪20年代吴岭澜的故事。那时的吴岭斓经历了痛苦的选择,重新去思考“读书是为了什么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当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温和地对吴岭斓说“从心灵深处的真实”,唯有对自己的真实,才能有真正的踏实。这不仅仅是20世纪20年代的清华精神,更是每一位大师、每一个时代的精神,泰戈尔所言“不要忘记自己的真心与真情”亦是如此。
遵从内心的真实不仅仅体现在为自己学业的选择上,即使在战乱年代、混乱时期、浮躁的当下,真实的力量依然不容小觑,这种力量,这种爱的温暖一代一代传递下来。沈光耀不忍心母亲难过,恪守家训希望自己能做一个简單快乐的人,然而他却低迷消沉,最终在老师吴岭澜的点拨下重新找回了为之奋斗的决心。对自己真实的思考这一清华精神体现在沈光耀身上。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无畏与同情感染着其他同学,他们一起经历艰苦的训练,一起抗击敌人的炮火,一起为孩子们投递爱与温暖。这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遵从内心的真实,这里没有刻意承诺,只有勇敢地踏实去做。最终他的善举救活了一些孩子,这当中就包括后来考入清华的陈鹏。陈鹏是那个年代里活得率真的人,因为他敢做、敢爱,这里的“敢”不是鲁莽之意,而是遵从内心的真实,没有隐藏,更是内心情感的本真流露。陈鹏是一个孤儿,因为善良的村民收留了他,又因为“晃晃们”的善举救活了他,他的勤奋与执着让他在学业上精益求精。一代代清华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正是“心灵深处漫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这样的真实与对生命的思考从吴岭澜到沈光耀到陈鹏到一代代的清华人身上,传递着、延续着,感染着每一个人,也净化着每一位深陷浮躁世界难以自拔的人们。
作为一部校庆片,《无问西东》的格调很高。因为这不仅仅是一所大学的故事,更是不同时代下每一个个体的生存价值的思考。影片通过四代清华人围绕求学、家国、情感、做人等各种问题进行选择的故事,映照出百年清华的发展历程和清华精神的代代传递,这种清华精神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片中所言“爱你所爱,听从内心,无问西东”。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互联网+’时代下华语电影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研究”(2018sJA207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无问西东》就是其中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佳作。
《无问西东》是一部校庆片,这部电影秉承着校训,传递着民族精神,实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对读:善与恶、爱与恨、静与动、活着的价值与意义等。这样一部校庆片,不仅引发了校友们的共鸣,而且激起了更多人关于大学精神、人文精神的思考。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对一所大学有何等的重要性!大师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何等的重要性!《无问西东》既是一部关于大学精神的电影、一部关于中国精神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人文精神的电影。
那么,何为人文精神呢?《辞海》里这样记载:“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由此可见,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周国平教授在国家行政学院讲演时提出了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综上所述,人文精神首先要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其次人文精神注重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最后人文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自我的寻找
《无问西东》讲述了四个时代、四代清华人的故事,每一个时代记录的都是一个人成长历程中的选择,因为信任、荣誉、真实或自我的价值所带来的痛苦选择。
张果果经历了几乎是所有人在职场中所遇到的一切:服从上司,听取同事的建议。可导致的结果是被人陷害,被离职。他的内心在挣扎,因为他明白“世界很美好,世道很艰难”。如何才能尊重自己的内心呢?于是张果果在帮助过的四胞胎家庭里找到了自我的追求,并把这种认知继续完善,继续着上代人传递下来的爱与善。张果果最终做到了顺从自己的真心,他的善良也为他赢得了纯真的爱与快乐。
20世纪60年代的清华学生陈鹏是一位勇于表达内心情感的人,尽管有那么一刻他怀疑过、放弃过,但内心的执着让他守住了这份珍贵的感情。现实的苦楚没有把他打倒,只因有个让他牵挂的人。这是一种真实的力量,无关乎外在,源于你的内心。相比较而言,同学李想就无法面对自己的内心,因为害怕不敢面对、不敢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因为担心失去来之不易的支边名额,他欺骗了自己的内心,最终惭愧内疚一生。
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集合了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的优秀师资和学生,这里集中了当时全中国最伟大的思想与学识。有一位叫沈光耀的年轻人就在这个队伍里。他出生在“三代五将”的家庭,真正体会到家族荣耀的背后是付出与牺牲。所以沈光耀的家训是“不以功名利禄为人生的乐趣”,家人不希望他背负沉重的负担,只要能够享受到人生的乐趣就是对家人最大的回报。然而,沈光耀的乐趣是什么?在民族危亡之际,他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是尽其所能帮助他人,是本着内心的良知保家卫国。正如他的教官所言“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的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20世纪20年代的清华校园处处传递出“最好的学生都读实科”的信息,吴岭澜就是这样一位实科班的学生,然而他的化学不及格,英语却是第一名。于是他有些不知所措,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他寻找着原因,在是否学文的问题上矛盾着、犹豫着。他的矛盾在于每天的忙碌其实是麻木的踏实,是别人认为的踏实,那他自己的踏实是什么呢?对自己真实的思考又是什么呢?那应该就是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通过不断寻找、不断思考,在大师的点拨下,吴岭澜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真心與真情。
二、时代的召唤
张果果的时代是当下的时代,我们生活其中,每个人都在忙碌着追求什么?可能是名利、权利、金钱,永无止境地满足各种欲望,内心真的会满足吗?张果果内心的经历其实也是我们很多人的心路历程:怀疑、矛盾、挣扎、纠结、释然、满足,有些人最终领会到了一切欲望的根源在于自己没有安全感,金钱、名利能否带来安全感呢?不见得。张果果有一定的名利、金钱,但内心不踏实,再多的名利钱财都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他内心的满足最终得益于他的善举,四胞胎家人的质朴打动了他,善良、信任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召唤。
每个个体都想证明自己的价值,陈鹏生活的时代尤其明显。为什么呢?人人都想奉献,上山下乡、支援边疆建设是那个时代的主题。因为只有响应国家号召,才能体现个人的价值。陈鹏尊重学校的分配,到最荒凉的戈壁滩研发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再苦再累都心甘情愿,因为这是为国家建设服务。李想争取支边名额,借此证明自己的高觉悟。他们的高中老师不管家庭多么不幸,但是对工作依然是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因为这是一份职责、一份荣誉。
在大时代与小人物的抗战时期,“不是华北之大容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而是整个国家都危亡了,我们要去当兵”。沈光耀不是刻意不听母亲的话,他的选择恰恰就是时代的召唤。这是一个全民抗战的时代,面对自然界的刮风下雨、敌人的狂轰乱炸,我们看到的清华教授是“静坐听雨”“雨中跑步”,这种毅力的磨练是那个时代使然。沈光耀和他的同学一起奔向前线,这不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使命。他们做到了!作为沈光耀的老师——留校的吴岭澜来讲,同样经历着炮火连天的场面。他们不畏艰难,在异常艰苦的环境里与敌人周旋,山洞成为他们的课堂,在这里讲述历史、文学、哲学,山谷中回响着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等大师们的声音。
三、精神的传承
电影作为一门叙事艺术,时空关系是其完成叙事的基础。《无问西东》一共讲述了四个不同时代的故事,其中年代最久远的则属20世纪20年代吴岭澜的故事。那时的吴岭斓经历了痛苦的选择,重新去思考“读书是为了什么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当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温和地对吴岭斓说“从心灵深处的真实”,唯有对自己的真实,才能有真正的踏实。这不仅仅是20世纪20年代的清华精神,更是每一位大师、每一个时代的精神,泰戈尔所言“不要忘记自己的真心与真情”亦是如此。
遵从内心的真实不仅仅体现在为自己学业的选择上,即使在战乱年代、混乱时期、浮躁的当下,真实的力量依然不容小觑,这种力量,这种爱的温暖一代一代传递下来。沈光耀不忍心母亲难过,恪守家训希望自己能做一个简單快乐的人,然而他却低迷消沉,最终在老师吴岭澜的点拨下重新找回了为之奋斗的决心。对自己真实的思考这一清华精神体现在沈光耀身上。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无畏与同情感染着其他同学,他们一起经历艰苦的训练,一起抗击敌人的炮火,一起为孩子们投递爱与温暖。这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遵从内心的真实,这里没有刻意承诺,只有勇敢地踏实去做。最终他的善举救活了一些孩子,这当中就包括后来考入清华的陈鹏。陈鹏是那个年代里活得率真的人,因为他敢做、敢爱,这里的“敢”不是鲁莽之意,而是遵从内心的真实,没有隐藏,更是内心情感的本真流露。陈鹏是一个孤儿,因为善良的村民收留了他,又因为“晃晃们”的善举救活了他,他的勤奋与执着让他在学业上精益求精。一代代清华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正是“心灵深处漫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这样的真实与对生命的思考从吴岭澜到沈光耀到陈鹏到一代代的清华人身上,传递着、延续着,感染着每一个人,也净化着每一位深陷浮躁世界难以自拔的人们。
作为一部校庆片,《无问西东》的格调很高。因为这不仅仅是一所大学的故事,更是不同时代下每一个个体的生存价值的思考。影片通过四代清华人围绕求学、家国、情感、做人等各种问题进行选择的故事,映照出百年清华的发展历程和清华精神的代代传递,这种清华精神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片中所言“爱你所爱,听从内心,无问西东”。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互联网+’时代下华语电影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研究”(2018sJA207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金陵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