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发现美
入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名篇佳作,涉及到古今中外,涵括了天、地、人、事、物等,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所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美,教师就要认真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领略课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人物形象美,使学生得到美的体验,丰富美的情感。如:《敦煌莫高窟》中介绍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精美的塑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这是一种绘画艺术的美。另外小学语文教材中还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人物所体现的社会美,如《钱学森》《滴水穿石的启示》等课文,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为实现理想锲而不舍”这一社会美内容,通过教学,可使学生感受人类对真理的探索追求和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二、 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欣赏美
“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语文课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用审美的心灵来感受,语文课就是一个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无尽的宝藏!”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在学生面前展现了多姿多彩的美,在教师充分挖掘出课文中美的因素的时候,更要善于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以达到相同的目的——引导学生欣赏美。
(1)赏析重点词句,让学生品味语言美。语言文字的美具体体现在准确、生动、优美的遣词造句以及清晰合理的篇章结构之中,对文章的语言文字理解得正确、透彻,其中的美感也就能体会出来。《小镇的早晨》是一篇淡雅清丽的散文,描写了水乡小镇特有的风韵,特别是第一自然段更能体现小镇的静态美,应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美点” ,通过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水乡小镇的魅力,欣赏优美、精美的语言。在学习这一自然段时抓住“惊醒”和“唤醒”两个词语进行教学,通过辨析“惊醒”与“唤醒”,学生体会到了乡村早晨“恬静”的美”,为后面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和衔接。
(2)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领略意境美。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迭印,相融为一,这即为意境。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 教学时有目的地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意境,体验美的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如《桂林山水》一文,描写桂林的山运用排比句式,语句对称工整。教学这样的句子,可通过引读、齐读、议读、分小组读等朗读方式,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体会出美的韵味来。
(3)剖析人物形象,让学生感受形象美。审美的主要对象是形象,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在小学语文教材课文中,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审美评价,总是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自然流露出来的,并以此感染人、教育人。而人物的对比又是剖析形象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形象的美丑往往在相互对比中显现。如《嫦娥奔月》这篇课文,就含有对比因素。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抓住以嫦娥、后羿和逄蒙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鉴别美丑的能力。
三、发挥想象,引导学生拓展美
学生虽然审美经验不多,但也绝不是一张白纸,教师应当结合课文内容引导他们选择角度,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再创造出新的审美意象来。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里有这样两句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此句运用以少胜多的独特写法,写出了诗人游园虽未遇主人,却从伸出墙头的一枝红杏看到了满园春色后的喜悦心情,充满理趣,从而成为千古名句,被人们所传诵。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假如你是诗人,透过这“一枝红杏”会看到怎样的“满园春色”呢,发挥你的想象,将你看到的景色写下来。学生饶有兴致,立刻提笔写作,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美是抽象的,而是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美,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审美修养,努力探索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途径和方法,只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重视美育的渗透,就能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发现美的慧眼,把语文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 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发现美
入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名篇佳作,涉及到古今中外,涵括了天、地、人、事、物等,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所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美,教师就要认真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领略课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人物形象美,使学生得到美的体验,丰富美的情感。如:《敦煌莫高窟》中介绍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精美的塑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这是一种绘画艺术的美。另外小学语文教材中还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人物所体现的社会美,如《钱学森》《滴水穿石的启示》等课文,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为实现理想锲而不舍”这一社会美内容,通过教学,可使学生感受人类对真理的探索追求和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二、 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欣赏美
“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语文课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用审美的心灵来感受,语文课就是一个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无尽的宝藏!”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在学生面前展现了多姿多彩的美,在教师充分挖掘出课文中美的因素的时候,更要善于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以达到相同的目的——引导学生欣赏美。
(1)赏析重点词句,让学生品味语言美。语言文字的美具体体现在准确、生动、优美的遣词造句以及清晰合理的篇章结构之中,对文章的语言文字理解得正确、透彻,其中的美感也就能体会出来。《小镇的早晨》是一篇淡雅清丽的散文,描写了水乡小镇特有的风韵,特别是第一自然段更能体现小镇的静态美,应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美点” ,通过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水乡小镇的魅力,欣赏优美、精美的语言。在学习这一自然段时抓住“惊醒”和“唤醒”两个词语进行教学,通过辨析“惊醒”与“唤醒”,学生体会到了乡村早晨“恬静”的美”,为后面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和衔接。
(2)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领略意境美。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迭印,相融为一,这即为意境。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 教学时有目的地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意境,体验美的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如《桂林山水》一文,描写桂林的山运用排比句式,语句对称工整。教学这样的句子,可通过引读、齐读、议读、分小组读等朗读方式,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体会出美的韵味来。
(3)剖析人物形象,让学生感受形象美。审美的主要对象是形象,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在小学语文教材课文中,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审美评价,总是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自然流露出来的,并以此感染人、教育人。而人物的对比又是剖析形象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形象的美丑往往在相互对比中显现。如《嫦娥奔月》这篇课文,就含有对比因素。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抓住以嫦娥、后羿和逄蒙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鉴别美丑的能力。
三、发挥想象,引导学生拓展美
学生虽然审美经验不多,但也绝不是一张白纸,教师应当结合课文内容引导他们选择角度,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再创造出新的审美意象来。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里有这样两句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此句运用以少胜多的独特写法,写出了诗人游园虽未遇主人,却从伸出墙头的一枝红杏看到了满园春色后的喜悦心情,充满理趣,从而成为千古名句,被人们所传诵。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假如你是诗人,透过这“一枝红杏”会看到怎样的“满园春色”呢,发挥你的想象,将你看到的景色写下来。学生饶有兴致,立刻提笔写作,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美是抽象的,而是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美,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审美修养,努力探索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途径和方法,只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重视美育的渗透,就能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发现美的慧眼,把语文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要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