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上最后一个男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男人一抬眉,暗暗发笑,“还是按捺不住吗?”又扫了一眼墙角处仍在闪烁的监控红灯:“竟然还是一次公开行动?”
“进来吧。”门应声而启。
寂静的空气中传来一阵细微的金属摩擦声,走进来的是一个高仿生女性机器人。可能是长途跋涉的缘故,机器人身上的几处表皮、机甲已经脱落,露出里面的骨架。
男人看着那副骨架,突然眼睛一亮,试探性地问:“CY-221吗?”
“躯体是的。神经芯片代号为ZX-117。”
这个机器人的声音比男人想象的要冰冷,但是那群人能在中转站上从一堆破铜烂铁中搜寻出这样的东西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你不准备汇报一下你的任务吗?”其实男人知道她是來做什么的。十五年前人类的星际探旅到达顶峰,贪婪的心终于在广袤的宇宙空间中得以满足。而对于地球,人们逐渐只把它看成一个场所,整个宇宙“千篇一律”的场所。
一年多前,不堪重负的地球开始出现极端气候,大气层几乎消散,水的下渗量惊人——整个地中海一夜之间全部干涸。地球政府开始向星际社会求援。按照星际法律,星球居民在难以生存的情况下先移居至中转站,待原星球上所有生命体消亡,进入太空墓地后才可迁徙到下个星球。
他早就已经是地球上最后的生命体了,一直苟活于拟太空站中。150亿人类都仇视着他,但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毕竟整个星际社会一向对这种事高度重视,对星球自然消亡的定义也有一套高标准。
男人自知是个固执的人。
“我是来陪你的。”——陪你去死的。
半晌才听到这样一个回答,男人的思绪被拉回来,却愣住了。
“陪我?”男人有些质疑地问,“能聊会儿天吗?”
“可以吧。”机器人的声音还是那样冰冷。
男人伸手关闭了玻璃穹顶上的全息投影,外面已经日暮西沉,透过满天风沙和堆积在地球四周的宇宙垃圾,月亮的轮廓依稀可辨。
“这景色如何?”男人问。
机器人茫然地抬起头,一时不知怎样作答。
男人像是猛地想起来什么,从外套内衬里拿出一张巴掌大的相片递给机器人:“看看,过了塑的二维照片,老古董了。”
机器人接过来看,是一张由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蔚蓝色的美丽星球旁还伴有一颗卫星,背后是深邃的宇宙……
“嘿,告诉你,你那副骨架的材质可是我亲自去布克星开采的!它的优良性能你一定比我还清楚。本来我还能靠那个发一笔财呢,可是布克星上的环境太令人作呕啦!当地人黏糊糊的分泌液遍地都是,甚至浸入地下500多米深——我可受不了,横财给其他人发去吧!”
“……”机器人仍低头看那张照片,没有言语。
“现在,布克星被毁了吧……那些布克星人也终于重寻了一个住处……”男人的眸光突然暗淡下来。
“其实你错了,没有人愿意抛弃自己的家园,去接受一个异乡。”机器人抬起头来盯着男人,冷不防冒出这样一句。
男人却没有理会她,继续兴高采烈自顾自地说起来:“压缩食品、营养液倒还是有很多,但氧气循环系统只能再使用174天了。”
“本来,本来还有174天的……”好像又受到了什么刺激,男人跪倒在地,小声抽泣着:“对不起,对不起……原谅我吧……我想在这里,在这里死去……”
监控的红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没再闪烁,机器人望着男人向拟太空站外走去的背影,默默放下了手中的机枪,陷入沉思。
几百光年外的中转站上,一个代表着生命的小绿点在挪动一段距离后熄灭了。
良久,机器人也没等来想象中传讯器传来的那一阵阵欢呼,周围又陷入了一片死寂。
“这是一场消亡,一场星球的——消亡。”
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读到了弗里蒂克·布朗的“一句话小说”,当时也并未想到这样的一句话竟然在我心里埋下了科幻的种子。在那样的末世环境里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我想把它写下来。
我不想让我的作品蒙上“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陈腔滥调,期盼读者能从其中看到希望,就像文中机器人所说:“没有人愿意抛弃自己的家园,去接受一个异乡”。哪怕人类政府还是打算让仍存于地球上的机器人去提前结束男人的生命,但有时看似绝清的选择其实是被逼无奈。而所谓的“仇视”,是男人自以为的,他深知自己的做法会连累全人类,深知自己也是一个罪人,但他有他留下来的理由——或是一份执着的情感,或是一个不灭的信仰。这种感情是相通的,中转站上的人们和男人都相互理解了对方的选择,最终男人用饱含悲情的方式坚持了自我,于是机器人没等来“想象中的欢呼”,也沉浸于悲壮的气氛中,发出一声轻叹,陪伴地球走向消亡……
我是一个成长在小城市的学生,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肯定无法同大城市的孩子相提并论,但科幻——这一想象力的产物,没有任伺先天的界限。科幻是一条思想的道路,在这里,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我很庆幸自己能发现这样一条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与不同的人们交流思想!
男人一抬眉,暗暗发笑,“还是按捺不住吗?”又扫了一眼墙角处仍在闪烁的监控红灯:“竟然还是一次公开行动?”
“进来吧。”门应声而启。
寂静的空气中传来一阵细微的金属摩擦声,走进来的是一个高仿生女性机器人。可能是长途跋涉的缘故,机器人身上的几处表皮、机甲已经脱落,露出里面的骨架。
男人看着那副骨架,突然眼睛一亮,试探性地问:“CY-221吗?”
“躯体是的。神经芯片代号为ZX-117。”
这个机器人的声音比男人想象的要冰冷,但是那群人能在中转站上从一堆破铜烂铁中搜寻出这样的东西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你不准备汇报一下你的任务吗?”其实男人知道她是來做什么的。十五年前人类的星际探旅到达顶峰,贪婪的心终于在广袤的宇宙空间中得以满足。而对于地球,人们逐渐只把它看成一个场所,整个宇宙“千篇一律”的场所。
一年多前,不堪重负的地球开始出现极端气候,大气层几乎消散,水的下渗量惊人——整个地中海一夜之间全部干涸。地球政府开始向星际社会求援。按照星际法律,星球居民在难以生存的情况下先移居至中转站,待原星球上所有生命体消亡,进入太空墓地后才可迁徙到下个星球。
他早就已经是地球上最后的生命体了,一直苟活于拟太空站中。150亿人类都仇视着他,但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毕竟整个星际社会一向对这种事高度重视,对星球自然消亡的定义也有一套高标准。
男人自知是个固执的人。
“我是来陪你的。”——陪你去死的。
半晌才听到这样一个回答,男人的思绪被拉回来,却愣住了。
“陪我?”男人有些质疑地问,“能聊会儿天吗?”
“可以吧。”机器人的声音还是那样冰冷。
男人伸手关闭了玻璃穹顶上的全息投影,外面已经日暮西沉,透过满天风沙和堆积在地球四周的宇宙垃圾,月亮的轮廓依稀可辨。
“这景色如何?”男人问。
机器人茫然地抬起头,一时不知怎样作答。
男人像是猛地想起来什么,从外套内衬里拿出一张巴掌大的相片递给机器人:“看看,过了塑的二维照片,老古董了。”
机器人接过来看,是一张由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蔚蓝色的美丽星球旁还伴有一颗卫星,背后是深邃的宇宙……
“嘿,告诉你,你那副骨架的材质可是我亲自去布克星开采的!它的优良性能你一定比我还清楚。本来我还能靠那个发一笔财呢,可是布克星上的环境太令人作呕啦!当地人黏糊糊的分泌液遍地都是,甚至浸入地下500多米深——我可受不了,横财给其他人发去吧!”
“……”机器人仍低头看那张照片,没有言语。
“现在,布克星被毁了吧……那些布克星人也终于重寻了一个住处……”男人的眸光突然暗淡下来。
“其实你错了,没有人愿意抛弃自己的家园,去接受一个异乡。”机器人抬起头来盯着男人,冷不防冒出这样一句。
男人却没有理会她,继续兴高采烈自顾自地说起来:“压缩食品、营养液倒还是有很多,但氧气循环系统只能再使用174天了。”
“本来,本来还有174天的……”好像又受到了什么刺激,男人跪倒在地,小声抽泣着:“对不起,对不起……原谅我吧……我想在这里,在这里死去……”
监控的红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没再闪烁,机器人望着男人向拟太空站外走去的背影,默默放下了手中的机枪,陷入沉思。
几百光年外的中转站上,一个代表着生命的小绿点在挪动一段距离后熄灭了。
良久,机器人也没等来想象中传讯器传来的那一阵阵欢呼,周围又陷入了一片死寂。
“这是一场消亡,一场星球的——消亡。”
后记
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读到了弗里蒂克·布朗的“一句话小说”,当时也并未想到这样的一句话竟然在我心里埋下了科幻的种子。在那样的末世环境里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我想把它写下来。
我不想让我的作品蒙上“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陈腔滥调,期盼读者能从其中看到希望,就像文中机器人所说:“没有人愿意抛弃自己的家园,去接受一个异乡”。哪怕人类政府还是打算让仍存于地球上的机器人去提前结束男人的生命,但有时看似绝清的选择其实是被逼无奈。而所谓的“仇视”,是男人自以为的,他深知自己的做法会连累全人类,深知自己也是一个罪人,但他有他留下来的理由——或是一份执着的情感,或是一个不灭的信仰。这种感情是相通的,中转站上的人们和男人都相互理解了对方的选择,最终男人用饱含悲情的方式坚持了自我,于是机器人没等来“想象中的欢呼”,也沉浸于悲壮的气氛中,发出一声轻叹,陪伴地球走向消亡……
我是一个成长在小城市的学生,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肯定无法同大城市的孩子相提并论,但科幻——这一想象力的产物,没有任伺先天的界限。科幻是一条思想的道路,在这里,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我很庆幸自己能发现这样一条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与不同的人们交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