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使教改提高教学质量呢?通过实践和思考,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导学案是基础
教师在备课时,应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学情基础设计导学案,最重要的一定要具有引导性,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最大程度克服教学工作中的主观盲目性。
二、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核心
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学过程就应当是学生的“活动过程”。在教学中敢于放手,让学生大胆展示:在“经历中体验”,在“失败中矫正”,从“感悟中成长”;要敢于让每个学生走自己的路。比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采用对学交流方式,增加每个人说的机会;讨论也可以采用先自学、再展示的方式,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孩子们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具体来说我们必须重视自学、展示、反馈三环节中的学生主体地位。自学要求学生围绕导学案开始自学、结对学、群学,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要尽量自学,有认识基础的鼓励自学;展示是课堂的最大亮点,它分为小展示和大展示,小展示是指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每个学生都要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写下来或者说出来,教师根据每小组在展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组织全体同学参与大展示;反馈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如以对子为单位,两两之间相互测评、修正,或者用典型题例进行检测等。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一节内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
三、善于围绕问题,提高学生能力是关键
在教学中,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还要注重让学生自己去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导学案中要有恰当的问题设置。教学中如能依照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则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能力,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关键还在于讨论问题的恰当设置,而衡量问题的标准有二:即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比如我在“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的教学中,就提出像(-2)1 =?(-2)2 =? (-2)3 =?(-2)4 =?……放手让学生进行研究,讨论,争辩。这样在学生的激烈讨论以后,再根据讨论情况,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走了许多弯路,花费了许多时间,有的可能磕磕碰碰才能达到目的,有的甚至还会走错路,但他们的收获远不限于知道从A地到B地该怎么走那么简单,因为他们从中学会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了一种探究知识的能力。这种探究过程、思维方式的价值远远超过了知识点本身。其次,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只有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使他们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这样他们才能静下心来,搜索丰富的资料,进行深邃地思考,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第三,鼓励解决问题方法多样,但一定要以积极地调动学生为核心,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成功”的问题,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得到强化和升华。 如教“分母有理化”一节时,我上课后,板书一道题:“计算 1/■ (精确到0.01)”。指定两位同学用两种不同方法板演。一个先把分子、分母同乘■,很快算出结果。另一个直接用1被■的近似值1.414除,算得很繁。两生做完后,教师问学生:哪种方法更简便?学生一致肯定了前一种解法,从而自然地引入了分母有理化这一课题。这样的一题多解,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及时反馈是有效补充
反馈,是为了使学生课堂学习的正确认知过程和结论得到及时的强化,使不正确的认知和结论得到及时的矫正。只有恰当时刻和恰当强度的反馈信息才能保证最佳反馈效果,所以信息反馈的时机选择非常重要,把传统的“教师背着学生改作业”变成课上改,把教师替学生改变成学生自已改,把重点改正本子上的错误变成重点改正学生头脑里知识系统中的错误,教师课堂组织的信息及时反馈,可使教师根据学生的听课反应,及时调节教学方法,学生课内练习的信息及时反馈,可使教师及时调节课外练习的数量和难度,避免机械重复,使信息及时反馈,可使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缺陷,及时调整教学要求,制订补救方案和措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使教与学两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和提高。
一、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导学案是基础
教师在备课时,应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学情基础设计导学案,最重要的一定要具有引导性,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最大程度克服教学工作中的主观盲目性。
二、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核心
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学过程就应当是学生的“活动过程”。在教学中敢于放手,让学生大胆展示:在“经历中体验”,在“失败中矫正”,从“感悟中成长”;要敢于让每个学生走自己的路。比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采用对学交流方式,增加每个人说的机会;讨论也可以采用先自学、再展示的方式,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孩子们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具体来说我们必须重视自学、展示、反馈三环节中的学生主体地位。自学要求学生围绕导学案开始自学、结对学、群学,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要尽量自学,有认识基础的鼓励自学;展示是课堂的最大亮点,它分为小展示和大展示,小展示是指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每个学生都要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写下来或者说出来,教师根据每小组在展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组织全体同学参与大展示;反馈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如以对子为单位,两两之间相互测评、修正,或者用典型题例进行检测等。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一节内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
三、善于围绕问题,提高学生能力是关键
在教学中,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还要注重让学生自己去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导学案中要有恰当的问题设置。教学中如能依照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则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能力,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关键还在于讨论问题的恰当设置,而衡量问题的标准有二:即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比如我在“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的教学中,就提出像(-2)1 =?(-2)2 =? (-2)3 =?(-2)4 =?……放手让学生进行研究,讨论,争辩。这样在学生的激烈讨论以后,再根据讨论情况,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走了许多弯路,花费了许多时间,有的可能磕磕碰碰才能达到目的,有的甚至还会走错路,但他们的收获远不限于知道从A地到B地该怎么走那么简单,因为他们从中学会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了一种探究知识的能力。这种探究过程、思维方式的价值远远超过了知识点本身。其次,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只有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使他们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这样他们才能静下心来,搜索丰富的资料,进行深邃地思考,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第三,鼓励解决问题方法多样,但一定要以积极地调动学生为核心,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成功”的问题,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得到强化和升华。 如教“分母有理化”一节时,我上课后,板书一道题:“计算 1/■ (精确到0.01)”。指定两位同学用两种不同方法板演。一个先把分子、分母同乘■,很快算出结果。另一个直接用1被■的近似值1.414除,算得很繁。两生做完后,教师问学生:哪种方法更简便?学生一致肯定了前一种解法,从而自然地引入了分母有理化这一课题。这样的一题多解,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及时反馈是有效补充
反馈,是为了使学生课堂学习的正确认知过程和结论得到及时的强化,使不正确的认知和结论得到及时的矫正。只有恰当时刻和恰当强度的反馈信息才能保证最佳反馈效果,所以信息反馈的时机选择非常重要,把传统的“教师背着学生改作业”变成课上改,把教师替学生改变成学生自已改,把重点改正本子上的错误变成重点改正学生头脑里知识系统中的错误,教师课堂组织的信息及时反馈,可使教师根据学生的听课反应,及时调节教学方法,学生课内练习的信息及时反馈,可使教师及时调节课外练习的数量和难度,避免机械重复,使信息及时反馈,可使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缺陷,及时调整教学要求,制订补救方案和措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使教与学两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