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国“双元制”模式是享誉世界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双元制”模式是“德国制造”成功的根源,是德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德国“双元制”模式背后是一群高素質、高品质、高效率的工人,而作为培养这些工人的“老师”,都具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双能力,既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又有扎实的实践经验。本文将通过对德国“双元制”师资培养模式的分析,进而找出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能型”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双元制;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627(2017)9-0088-02
一、德国“双元制”分析
1.德国“双元制”精神
德国教育家胡勃先生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称它为一种制度,不如称它为一种思想,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这句话是对德国“双元制”模式精神的精辟概况,重点在于注重“实践、技能和未来工作”。
2.德国“双元制”制度
德国已从法律层面对“双元制”进行制度上的规范,“双元制”是以企业为主的一种学习模式,企业提供相应的实习岗位、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计划、企业提供充足的培训经费。
3.德国“双元制”模式
德国“双元制”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性、课程内容实用性、课程编排灵活性、课程管理开放性的特点。这一系列有效措施为“双元制”人才能力本位的实现以及企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德国“双元制”师资培养对“双能型”教师师资建设的启示
1.转变教师观念作为“双能型”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教师要树立开放的心态、与时俱进,要主动适应新的教育教学要求。“双能型”教师应是传授技能和知识的示范者、咨询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2.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国家应从立法的高度来保障“双能型”教师的权利和地位,企业和学校保证“双能型”教师的课程安排和设置符合其自身的专业要求。政府应设立专项“双能型”教师培训资金,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师资培训方案。企业应该向教师提供相应的工岗位,教师应转变身份,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
3.建立运行激励机制为了激励“双能型”教师的成长,学校应制定一系列激励机制,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鼓励老师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成长为“双能型”教师。作为“双能型”教师在评价评优评职称晋级等方面应有优待。
三、“双能型”教师培养路径的探索
1.充分运用学校资源 立足校内自行培养
现在学校的硬件和软件条件都已经非常好,特别是理工科的实验室已经非常完善,学校可以根据老师的教学任务,在保证教学运转正常的情况下,安排培训任务,请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培养指导青年教师。利用学校自己的师资、教学设备培养“双能型”教师极大地节约了成本,受培训的青年教师又能反复演练,会极大的提高培训效果。
2.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
学校可以把教师送到企业,实现教学理论与生产经验相结合。通过企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本专业目前的发展前景、技术领域等方面的问题,还可以带领学生和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合力开放产教融合的项目。
3.企业高级人才到学校
学校可以把企业的高级人才请到学校来,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校内培训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知识,提高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课程课题开发的能力,让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融为一体。
“双能型”教师培养路径有多种,立足于校内培养有很大优势,一是节约成本,见效快;二是面向实际,效果好。不论是哪种培养路径,都应注重与专业实际和社会情况相结合,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培养的效果。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能力越来越脱离企业的要求,这说明我们的学校越来越脱离社会的需求,真的成了“象牙塔”。作为培育人才的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教育主管单位都应重视培养“双能型”教师,让教师成为一名“理论+实践”的双能型人才,自然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成为一名企业和社会都喜欢的人才。
综上所述,我国“双能型”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應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师资培养模式,从思想、制度和模式层面上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认定标准以及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培训出高水平的“双能型”教师。
参考文献:
[1]雷正光. 德国双元制的三个层面及其可借鉴的若干经验[J]. 外国教育资料, 2000,(01):78-80.
[2]朱旗. 转型高校“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构建[J]. 教育评论,2016,(08):107-109.
[3]王翠兰. 德国双元制师资培训的经验及启示[J]. 环球焦点,2011,(09):96-97.
关键词:双元制;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627(2017)9-0088-02
一、德国“双元制”分析
1.德国“双元制”精神
德国教育家胡勃先生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称它为一种制度,不如称它为一种思想,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这句话是对德国“双元制”模式精神的精辟概况,重点在于注重“实践、技能和未来工作”。
2.德国“双元制”制度
德国已从法律层面对“双元制”进行制度上的规范,“双元制”是以企业为主的一种学习模式,企业提供相应的实习岗位、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计划、企业提供充足的培训经费。
3.德国“双元制”模式
德国“双元制”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性、课程内容实用性、课程编排灵活性、课程管理开放性的特点。这一系列有效措施为“双元制”人才能力本位的实现以及企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德国“双元制”师资培养对“双能型”教师师资建设的启示
1.转变教师观念作为“双能型”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教师要树立开放的心态、与时俱进,要主动适应新的教育教学要求。“双能型”教师应是传授技能和知识的示范者、咨询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2.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国家应从立法的高度来保障“双能型”教师的权利和地位,企业和学校保证“双能型”教师的课程安排和设置符合其自身的专业要求。政府应设立专项“双能型”教师培训资金,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师资培训方案。企业应该向教师提供相应的工岗位,教师应转变身份,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
3.建立运行激励机制为了激励“双能型”教师的成长,学校应制定一系列激励机制,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鼓励老师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成长为“双能型”教师。作为“双能型”教师在评价评优评职称晋级等方面应有优待。
三、“双能型”教师培养路径的探索
1.充分运用学校资源 立足校内自行培养
现在学校的硬件和软件条件都已经非常好,特别是理工科的实验室已经非常完善,学校可以根据老师的教学任务,在保证教学运转正常的情况下,安排培训任务,请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培养指导青年教师。利用学校自己的师资、教学设备培养“双能型”教师极大地节约了成本,受培训的青年教师又能反复演练,会极大的提高培训效果。
2.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
学校可以把教师送到企业,实现教学理论与生产经验相结合。通过企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本专业目前的发展前景、技术领域等方面的问题,还可以带领学生和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合力开放产教融合的项目。
3.企业高级人才到学校
学校可以把企业的高级人才请到学校来,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校内培训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知识,提高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课程课题开发的能力,让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融为一体。
“双能型”教师培养路径有多种,立足于校内培养有很大优势,一是节约成本,见效快;二是面向实际,效果好。不论是哪种培养路径,都应注重与专业实际和社会情况相结合,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培养的效果。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能力越来越脱离企业的要求,这说明我们的学校越来越脱离社会的需求,真的成了“象牙塔”。作为培育人才的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教育主管单位都应重视培养“双能型”教师,让教师成为一名“理论+实践”的双能型人才,自然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成为一名企业和社会都喜欢的人才。
综上所述,我国“双能型”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應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师资培养模式,从思想、制度和模式层面上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认定标准以及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培训出高水平的“双能型”教师。
参考文献:
[1]雷正光. 德国双元制的三个层面及其可借鉴的若干经验[J]. 外国教育资料, 2000,(01):78-80.
[2]朱旗. 转型高校“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构建[J]. 教育评论,2016,(08):107-109.
[3]王翠兰. 德国双元制师资培训的经验及启示[J]. 环球焦点,2011,(09):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