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校之初,学校在自己的“围墙”内封闭办学,脱离社区,学生难以融入社会,面对这一情况,本文围绕智力障碍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生活适应能力的概念界定展开叙述,将近年来霞浦县特殊教育学校在提升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系列举措做了细致阐述。。
生活适应能力 知能整合社区教学模式 目标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7-0172-02
1.问题的提出的背景及思考
霞浦县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于2008年9月,办校之初,生源主要以智力落后、学习障碍、情绪与行为障碍、自闭症候群等为主,这些学生受先天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身体状况、智力水平、学习知识技能水平、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不仅学业跟不上,日常所需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极其的滞后,大部分学生饮食起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老师及家庭成员的照顾。教师中的大多数也是从普通小学招考进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缺乏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老师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照搬普通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甚远,以语文、数学这样的知识性学科为主,实施分科教学,未能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忽视教师间的团队合作,学生上了几年学,走出校门后仍然不能融入社会,这样培智教育就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
让残障儿童通过接受教育而回归社会是发展特殊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融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指出建立融合社会,使社会能够接纳、包容残障人士。如果学校教育不能有效提高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那么“融合”将成为空想。
对于健全人而言,“社会生活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对于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人群来说,这项能力包括了: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等。其核心就是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智障生的生活适应能力,提升生活质量是培智教育的最终目标,使智障学生也能作為社会平等的一员参与社会活动,最终达到拥有幸福生活的目的。
2.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培养所采取的策略
(1)精细化管理,确保教学举措落到实处
2012年12月,霞浦县特殊教育学校迁入新校区后,随着条件的改善,师资力量的增强,学校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做了改革,摒弃了之前普小以语、数为主科的认识,将生活、体健、唱游、美工、劳技、感统这样的技能型、康复型学科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在教学上,根据每个学生现有水平和认知特点等给予学生合适的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对每个学生设定相对应的达成目标,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因为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师在教案编写上也发生变化,以往期初制定单个学科的计划,之后按进度编写教案,对教学的指导意义不大。现在老师们要在制定学期计划的基础上制定每个月所教的所有学科学生要达成的目标,在月初汇总成班级教学计划后,由教导处逐班审核,发现问题立即调整。例如有的科目教学目标制定过低,教学意义不大;有的科目教学目标过于笼统,则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写明具体的教学点,以便在月底时进行评价。在拟定月计划的基础上各个学科还要围绕课题制定每一周学生要达成的周目标,再编写一个主要学科的教案。每一周星期一上午教师要将周工作内容电子档上交至各自教研组组长处,由组长进行一一归整,登记之后上传资源中心,进行资源共享。这样精细化地落实教学常规工作,促使教师对自己每节课要上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不敷衍,使得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为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知能整合社区教学模式的运用
由于智障孩子认知能力差,生活范围狭窄,接受能力弱,要顺利突破“最近发展区”摘到更甜的“桃子”就必须给学生“脚手架”做支撑。这个“脚手架”就是在生活中获得的感性经验,只有让智障孩子具备丰富的感性经验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学校将这一理念通过召开家长会的方式,引导家长明白这一举措的重要意义,打消部分重度残儿家长不好意思带孩子到社区的顾虑,让家长参与到这一教学模式中,不仅看护好自己的孩子,更是要配合学校,配合社区,不走过场,确保每节课孩子学有所得;教师根据每个月单元主题的内容,制定外出实践的地点、教学内容、团队商议采用的教学方法;学校通过组织相关人员踩点,在“安全有保障,社区皆欢迎”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在社区真实环境中体验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获得直接有用的生活经验,逐渐地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形成知识。在社区教学中,教师及时将学生在相关活动的画面用相机、摄影机等设备记录下来,为课堂学习中的情景再现坐好准备。例如,六年级执教“交通常识”这一单元主题,将学生带到市中心十字路口,先引导学生看红绿灯、安全岛、交警岗亭等设施,再引导学生安全的过马路,遇到困难求助交通警察等,这次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课堂上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学生在社区体验生活的场景进行重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把知识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进行有效结合。例如,语文课上,把学生在马路上的情景在课堂上回放,学习语言文字,如“斑马线、红灯、绿灯、交警”,“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绿灯亮了再通行。”“早上,晶晶去上学,看到一位阿姨带着一个小姑娘要过马路。”等在数学课上,看着打印出来停车场的照片,数一数小轿车有几辆?中巴车有几辆?比一比谁多谁少?生活课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坐的是哪一路公交车,都经过哪些站点?下车后过马路要注意哪些事项,一起演一演怎么过马路。
课堂教学在社区的最终目的是做到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潜力,让社区中的健全人接纳并支持特殊孩子的学习生活,为他们在离开学校后能自理生活,自食其力打下基础。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最后要通过在生活中运用得以检验。还是以“交通常识”这一单元主题为例,在第四次带学生到马路上时,班上中轻度学生就会指认马路上的交通设施,会看红绿灯,安全通行,会说我看见了( )和( ),遇到困难还能有礼貌地求助岗亭里的交警叔叔,个别重度学生还不会在社区中灵活运用,教师在社区中应耐心指导学生,并教给家长将任务细化分解的方法,利用孩子的课余时间不断巩固练习,从而慢慢放手,让学生逐渐学会将知识应用于社区生活之中。 (3)建立目标评估体系,确保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有效提升
建立与“知能整合社区教学模式”相适应的目标评估体系,科学地对每位儿童的发展进行评估,对有效进行培智教育教学、提升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意义重大。为此,学校构建了一套新模式目标评估体系,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总体监控、总体评估。这个目标评估系统分为三大块内容,即“生活核心课程体系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劳动技能目标评估体系”、“智障学生素质报告单”。其中一二两块评估体系具体是通过每月举办的“我成长,我快乐”系列展示活动来考核每个班级学生各个科目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学生在各班教师的组织下,分别展示体育技能和社区生活技能,由学校行政班子成员,家长代表、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协作人员按照各班制定的月教学计划上的各项达成目标对学生学习愉快度、兴趣、学习效果等进行等级或描述性评价;第三块评估体系就是要求各班班主任依据一学期以来,学生各个单元模块的学习所得,将学生达成目标的实际情况体现在学生成长记录手册以及报告单上,让家长心中有数,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
3.效果分析
(1)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于新模式采取了优化的教学方法、科学的评估体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的自信心。如,学生小伟在原本的学科体系下由于学科成绩差,功课不能及时完成,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上课时间常常找理由到操场上闲逛,放假回家就不想返校学习。在实施“以生活为核心”的单元教育后,他的生活自理与动手操作的优势得以发挥,到社区学习时也常受到社区工作人员的表扬,进而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產生了学习主动性。
(2)最大限度地促进了智障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由于新模式实施“以生活为核心”的单元主题教学模式,重视在每周一次的社区融合教学活动中运用掌握的知识、技能,教师及相关人员进行针对性指导和科学评价,切实有效的提高了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了实用语文算数的技能,增强了身体素质,使学生成为自理人、家庭人,并且逐步走向社会人;由于改变了课程体系、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生活知识,增强了生活技能,为智障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生活适应能力 知能整合社区教学模式 目标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7-0172-02
1.问题的提出的背景及思考
霞浦县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于2008年9月,办校之初,生源主要以智力落后、学习障碍、情绪与行为障碍、自闭症候群等为主,这些学生受先天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身体状况、智力水平、学习知识技能水平、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不仅学业跟不上,日常所需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极其的滞后,大部分学生饮食起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老师及家庭成员的照顾。教师中的大多数也是从普通小学招考进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缺乏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老师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照搬普通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甚远,以语文、数学这样的知识性学科为主,实施分科教学,未能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忽视教师间的团队合作,学生上了几年学,走出校门后仍然不能融入社会,这样培智教育就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
让残障儿童通过接受教育而回归社会是发展特殊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融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指出建立融合社会,使社会能够接纳、包容残障人士。如果学校教育不能有效提高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那么“融合”将成为空想。
对于健全人而言,“社会生活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对于患有智力障碍的特殊人群来说,这项能力包括了: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等。其核心就是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智障生的生活适应能力,提升生活质量是培智教育的最终目标,使智障学生也能作為社会平等的一员参与社会活动,最终达到拥有幸福生活的目的。
2.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培养所采取的策略
(1)精细化管理,确保教学举措落到实处
2012年12月,霞浦县特殊教育学校迁入新校区后,随着条件的改善,师资力量的增强,学校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做了改革,摒弃了之前普小以语、数为主科的认识,将生活、体健、唱游、美工、劳技、感统这样的技能型、康复型学科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在教学上,根据每个学生现有水平和认知特点等给予学生合适的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对每个学生设定相对应的达成目标,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因为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师在教案编写上也发生变化,以往期初制定单个学科的计划,之后按进度编写教案,对教学的指导意义不大。现在老师们要在制定学期计划的基础上制定每个月所教的所有学科学生要达成的目标,在月初汇总成班级教学计划后,由教导处逐班审核,发现问题立即调整。例如有的科目教学目标制定过低,教学意义不大;有的科目教学目标过于笼统,则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写明具体的教学点,以便在月底时进行评价。在拟定月计划的基础上各个学科还要围绕课题制定每一周学生要达成的周目标,再编写一个主要学科的教案。每一周星期一上午教师要将周工作内容电子档上交至各自教研组组长处,由组长进行一一归整,登记之后上传资源中心,进行资源共享。这样精细化地落实教学常规工作,促使教师对自己每节课要上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不敷衍,使得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为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知能整合社区教学模式的运用
由于智障孩子认知能力差,生活范围狭窄,接受能力弱,要顺利突破“最近发展区”摘到更甜的“桃子”就必须给学生“脚手架”做支撑。这个“脚手架”就是在生活中获得的感性经验,只有让智障孩子具备丰富的感性经验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学校将这一理念通过召开家长会的方式,引导家长明白这一举措的重要意义,打消部分重度残儿家长不好意思带孩子到社区的顾虑,让家长参与到这一教学模式中,不仅看护好自己的孩子,更是要配合学校,配合社区,不走过场,确保每节课孩子学有所得;教师根据每个月单元主题的内容,制定外出实践的地点、教学内容、团队商议采用的教学方法;学校通过组织相关人员踩点,在“安全有保障,社区皆欢迎”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在社区真实环境中体验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获得直接有用的生活经验,逐渐地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形成知识。在社区教学中,教师及时将学生在相关活动的画面用相机、摄影机等设备记录下来,为课堂学习中的情景再现坐好准备。例如,六年级执教“交通常识”这一单元主题,将学生带到市中心十字路口,先引导学生看红绿灯、安全岛、交警岗亭等设施,再引导学生安全的过马路,遇到困难求助交通警察等,这次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课堂上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学生在社区体验生活的场景进行重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把知识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进行有效结合。例如,语文课上,把学生在马路上的情景在课堂上回放,学习语言文字,如“斑马线、红灯、绿灯、交警”,“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绿灯亮了再通行。”“早上,晶晶去上学,看到一位阿姨带着一个小姑娘要过马路。”等在数学课上,看着打印出来停车场的照片,数一数小轿车有几辆?中巴车有几辆?比一比谁多谁少?生活课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坐的是哪一路公交车,都经过哪些站点?下车后过马路要注意哪些事项,一起演一演怎么过马路。
课堂教学在社区的最终目的是做到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潜力,让社区中的健全人接纳并支持特殊孩子的学习生活,为他们在离开学校后能自理生活,自食其力打下基础。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最后要通过在生活中运用得以检验。还是以“交通常识”这一单元主题为例,在第四次带学生到马路上时,班上中轻度学生就会指认马路上的交通设施,会看红绿灯,安全通行,会说我看见了( )和( ),遇到困难还能有礼貌地求助岗亭里的交警叔叔,个别重度学生还不会在社区中灵活运用,教师在社区中应耐心指导学生,并教给家长将任务细化分解的方法,利用孩子的课余时间不断巩固练习,从而慢慢放手,让学生逐渐学会将知识应用于社区生活之中。 (3)建立目标评估体系,确保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有效提升
建立与“知能整合社区教学模式”相适应的目标评估体系,科学地对每位儿童的发展进行评估,对有效进行培智教育教学、提升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意义重大。为此,学校构建了一套新模式目标评估体系,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总体监控、总体评估。这个目标评估系统分为三大块内容,即“生活核心课程体系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劳动技能目标评估体系”、“智障学生素质报告单”。其中一二两块评估体系具体是通过每月举办的“我成长,我快乐”系列展示活动来考核每个班级学生各个科目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学生在各班教师的组织下,分别展示体育技能和社区生活技能,由学校行政班子成员,家长代表、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协作人员按照各班制定的月教学计划上的各项达成目标对学生学习愉快度、兴趣、学习效果等进行等级或描述性评价;第三块评估体系就是要求各班班主任依据一学期以来,学生各个单元模块的学习所得,将学生达成目标的实际情况体现在学生成长记录手册以及报告单上,让家长心中有数,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
3.效果分析
(1)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于新模式采取了优化的教学方法、科学的评估体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的自信心。如,学生小伟在原本的学科体系下由于学科成绩差,功课不能及时完成,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上课时间常常找理由到操场上闲逛,放假回家就不想返校学习。在实施“以生活为核心”的单元教育后,他的生活自理与动手操作的优势得以发挥,到社区学习时也常受到社区工作人员的表扬,进而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產生了学习主动性。
(2)最大限度地促进了智障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由于新模式实施“以生活为核心”的单元主题教学模式,重视在每周一次的社区融合教学活动中运用掌握的知识、技能,教师及相关人员进行针对性指导和科学评价,切实有效的提高了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了实用语文算数的技能,增强了身体素质,使学生成为自理人、家庭人,并且逐步走向社会人;由于改变了课程体系、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生活知识,增强了生活技能,为智障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