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传家宝”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tao2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有台缝纫机,伴她四十余年了。
  记得小时候,母亲坐在缝纫机旁缝补衣服,常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告诉我这台缝纫机是我家的“传家宝”,在我嫁人时要传给我。那时的我总认为“传家宝”必是一件神秘物品,会在黑暗中发出亮光,可以在灾难来临时保佑一家人渡过难关,和眼前这台笨重的总发出噔噔声的机器相去甚远,也总是不以为然。
  听母亲说,这缝纫机是她和父亲结婚时爷爷奶奶给置办的,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号称结婚的“三大件”,但并不是所有人会拥有这“三大件”。令母亲感到幸运的是,并不富裕的爷爷奶奶给她置办了这台缝纫机,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物件。现在回想起来,这缝纫机确实也算得上母亲的一件宝物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派上了重要用场,也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大概在我小学三年级时,母亲凭借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开始对照买来的裁剪书缝衣服,一件上衣用多少布料,一条裤子需多长,衣服的肩宽、领口的弧度等等都有计算公式,她总是一遍一遍的计算,也总会指着公式让我来帮助验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农村的生活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温饱,人们也开始追求精神层次的满足。每到冬天,家家户户都会早早的买上几块布料,找人缝制过年的新衣服,赶上丰裕的年景,每位家庭成员都会做上一身新衣服,于是有的邻居开始让母亲帮他们缝衣服,从最初的周围邻居到后来十里八村的友邻,母亲因此也多了一个称呼叫“裁缝”,而那老式的缝纫机便是她成为裁缝唯一的工具。她做衣服的活儿总是应接不暇,每个夜晚,我在灯下温习功课,母亲坐在缝纫机旁缝衣服,为了不辜负邻居,她缝衣服时非常认真,有时我觉得她不是在缝衣服,而是在制作艺术作品,每完成一件,会比划许久,寻找不足,不断改进。随着時间的推移,她的裁剪技术越来越娴熟,做的衣服也越来越合体。耳濡目染,我也开始和母亲一起研究提出改进方案。记得有一年,母亲买回一块绿色涤纶布头,我凭着书上的图片和自己的想象力,提议用一块闪光绸边角料做搭配,给我做了一件外套,非常漂亮,让小伙伴们羡慕了好久。那时候的冬夜,温暖的炉火,柔和的灯光,母亲的身影,构成一幅温暖的画面,缝纫机穿过布匹的声音流淌成一曲美妙的音乐,成为我最温暖的记忆。
  后来,母亲和一位亲戚在县城开了一家裁缝店,农忙时在农村做农活,农闲时到县城做裁缝,从最初的来料加工计件收费到后来带料制作赚取差价,那时候县城已兴起多家裁缝店,母亲总是尽量满足顾客的需求,同时价格非常优惠,她在裁缝店忙得不亦乐乎,于是那缝纫机便派上了更大的用场,一天到晚,工作不停,而她也总会定期保养维护,及时更换皮带,定期清洗上油,于是这缝纫机成了母亲真正的宝物,就这样,母亲在县城开了几年裁缝店。而几年间那些迅速崛起的制衣店以其新的裁剪制衣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吸引了的人们的眼光,母亲的裁缝店终究无法在县城继续生存,同时我和弟弟的学习生活需要更多的照顾,于是,她关闭了店面,把缝纫机又搬回了家,出于爱好和兴趣,依然会应亲戚邻居的要求帮他们做衣服。
  时代的发展,一些事物总会代替另一些事物。几年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县城的联营商场开始实行承包制,柜台租给个人经营,商场以经营服装鞋帽为主,款式新颖,数量众多,已成为人们追求时尚的必去之地,经济的发达,交通的便利,农村人进城逛商场购物也已成为生活常态,制衣行业受到严重冲击,纷纷开始转行。
  至此,母亲“裁缝”这个身份已成为一个时期的终结,而那缝纫机也被她用一块好看的花布做成的外套包裹住搁置起来。有时我和弟弟衣服有开线或磨破的地方,她便用缝纫机密密实实的扎好开线的地方,在磨破的地方扎上好看的布贴片。更多时候,这缝纫机是用来做鞋垫,缝被单用的,但每用一次,母亲总会认真的检查缝纫机有没有故障,用完后认真的包裹好,多年如此。
  父亲提前退休后,我家从乡下搬到县城,随着弟弟大学毕业在市里参加工作,父母又从县城搬到市区,从最初租住的平房搬进了楼房,几经辗转,这缝纫机母亲始终也不舍得丢弃。搬进楼房后,缝纫机放在了阳台的一角,包在外面的花布也换了几次。有时候回家,也会看到母亲戴着老花镜坐在缝纫机旁,把自己从商场买来的衣服或长短或款式不太合意重新捣鼓。直到有一次,我和朋友逛街时路过一个集贸市场,发现里面有十好几家卖布料的,品种琳琅满目,价格优惠。于是,我带她去了一次布料市场,从此,母亲又找到了当年做裁缝时的状态,用买来的布料做衣服,爸爸的裤子、她的衬衣和裙子、侄女们的吊带裙、我的睡衣,忙的津津有味,有时会把她缝好的衣服发个图片放在微信群,还有时穿着给自己缝的裙子发图片征求我和弟妹的意见,看着图片里穿着裙子的母亲,神采奕奕,我也数次感动。于是,我提议给她买台时下新式的电动缝纫机,但她坚决不让,起初我不理解,觉得她老顽固,后来我明终于明白母亲是舍不得彻底搁置陪伴她多年的缝纫机,这缝纫机与母亲及家人一同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春秋,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那缝纫机就在阳台上,台面因年久而褪色了许多,机身的漆皮蹭掉几块,却依然在母亲的脚下熠熠生辉,我也常常感动这缝纫机带给母亲的乐趣,它丰富着母亲晚年的精神生活。
  它,真的是母亲的“传家宝”。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惊闻冯公驾鹤去,  八十有七获圆寂。  传奇一生善始终,  成仙飞入天堂里。  吾兄诗斌勿悲戚,  家父寿寝得安息。  节哀顺变皆平安,  福荫惠及冯后裔。  这是我的好朋友《广西军事志》主编、军旅作家钟锋于2018年7月15日为父亲仙逝而写的《悼冯公》。父亲离开已有一个多月了,我时常想起他,甚至希望梦里也能见到他,他却一次也没有走进我梦中。  自九十年代以来,我便开始了写作,时有豆腐片在杂志或报
期刊
这次青海之行,有很多方面的收获,不仅仅是荣誉、知识、视野和心情,更值得珍惜的是此行以文会友,结交了一些有思想,有见地,甚至有很深悟道的朋友。虽然参会几天没有过多交流,但是,一些文友彼此凭借良好的印象加了微信。这在我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是一笔不小的财富。结伴同行,不再孤独,沟通交流是一种快乐,也会给彼此带来力量。  尽管我在许多个作家群里,但是,都没有去做多少交流。因为陌生,也不适应过多的恭维和寒暄客
期刊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自从多年前误打误撞地走进那个园子,心便再也没有走出来。每每梦里游走于江南时,总能看到一支红梅在那个园子的水钵池边怒放,热烈,独秀,雅致,  而当年黄昏的夜里,董小宛应该也是在款款作细步的妩媚中,吟诵着“孤山回首已无家,不做人间解语花。处士美女同一哭,梅将水雪误生涯”的诗句来这个园子里踏雪寻梅的。从浆声欸乃、月笼寒烟的秦淮河畔到这荷花夹岸,桃柳交荫的水绘园里,她走
期刊
六合街住百余户人家,有南头街和北头街之称呼,但是无明显地理界限。南头的供销社院子里有一口水井,北头的管理所也有一口水井,今天我要纪念的是北头街水井,我是喝它汁液长大的。  管理所有两进坐北朝南的砖瓦房,很是排场,南面一排房子把院子分成南院和北院,它的前后各有一排高大的梧桐树,北面房子前面也有一排高大的梧桐树。我们的水井位于南面房子最西边那间作厨房的后窗边,一棵梧桐树下。管理所的大门朝东,位于两排房
期刊
梦想中的大漠,一定是沙丘连绵,热浪滚滚,走几千公里总也看不到边。这种景象对人既是一个吸引,更是一种挑战。  今年七月,沿着古丝绸之路,我们姊妹几个携带侄女一行五人驱车自驾,并尝试了这一种挑战。见识了大漠风光,亲身体验了在大漠深处的生命奇迹,留给了我们很多惊奇和刺激。  从甘肃平凉越往西走,地形地貌的变化就越来越大,路边的大山也随着距离的迁移,在不停地幻化出各种不同的颜色,一会陡峭如峰,一会蜿蜒如丘
期刊
时光是什么?是一秒,一分,一刻,一天,一年,一生……  光阴如梭,弹指一挥间。岁月在变迁,时光在流逝。蓦然回首,感觉人的一生何其短暂?短暂到未细品就已告别繁华。时光太不经用,它让芳华逝去,一觉醒来,两鬓青丝已染雪霜。时光的季风吹皱了一脸的春梦。到了此时,才清醒的理出一个“悟”字,浓缩了人生的千言和万语,明白了世事的沧桑和无奈。  时光是不会老的,它的生命也是无止境的,它永远是年轻的。它无止境的延续
期刊
笔呈千钧势,墨腾蛟龙姿。当今时代,文艺复兴,书法如林,但真正的书法大家却寥苦晨星。  焦宏泽先生是陇东颇有名气和声望的书法大家,他因书法艺术而得名。他在其故居中国书法之乡镇原县临泾镇祁焦村创办了“于右任书法研究所”,修建了“焦宏泽书法馆”,为弘扬乡贤文化、书法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肯定和赞扬。2018年7月,庆阳市乡贤文化研究会会授予“于右任书法研究所”“焦宏泽书法馆
期刊
夏天的海风是一首无伴奏的萨克斯风,缓缓地展示出浪漫悠闲的假日情调,带着那么一种诗意的慵懒。  每逢周末,是一首留有一片空白的谱表。属于人间的乐章的休止符,暂时沉静下来,把世界留给为了迎接盛夏而茂密起来的花木,让它们安心任意地生长。  乡亲们却躲在有荫影的地方、有石板凳的地方、有巷弄的地方、有“堂风过”的地方,有坐在破浪前行中的船头,享受那碧蓝的天空,宽阔大海的夏日,让那萨克斯般的低缓的、吐音的、悠
期刊
我们没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彩,却是一朵朵的花,名字就叫雪花,我们晶莹剔透,特别美丽,因为我们的贞操,所以才洁白无瑕。我们没有枝没有叶却有根,大地上的水就是我们的根。我们总是在“质本洁来还洁去”中循环着无尽的生命。  能展现我们生命的,一般是在冬春两个季节,但也有特殊,忘记是哪朝哪代哪一年了,曾在六月里下了一场大雪,那是专为窦娥下的,是为证明窦娥确实是被官府冤屈而死的。  我们自古以来都被历代诗人所
期刊
我在村口下了车,如今的气温降得厉害,凉风不时地刮到我脸上来,但这些都吞噬不了回家的那股暖意。我缩着脖子,听着脚下硬邦邦的雪被踩出的咔咔碎响声,却不曾想到村子的这个时候是如此的安静和沉默。  《采薇》里的那句“雨雪霏霏”倒是不赶时地映衬了眼前的这片景象,但我挂念中的却不是依依的杨柳——我猛地抬起头,望向那片煞白的雪里瞬时刺進我眼中的一排瘦白杨,它们已经掉光叶了。  我的脑海里晃过我的母亲。母亲与白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