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此,任何一位教育家对教育问题的考察,都是基于他对于社会和人的认识。卢梭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基于他的人性论、儿童观、社会政治观、自然宗教思想和感觉认识论。在此,我着重从其中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即他的人性论、儿童观和感觉认识论来谈《爱弥儿》。
【关键词】自然教育;儿童观;人性论;感觉认识论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是未成年的儿童,因此,人性论和儿童观上的分歧,以及人类认识的不同看法,会影响我们对教育内容的顺序安排和教育方法的选择和理解。《爱弥儿》是一部优美平实、娓娓道来的教育哲理小说,作者卢梭坚持人性本善,坚决反对教育中盛行的体罚约束、死记硬背、机械灌输,主张呵护儿童的善良本性,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率性发展;在人们追逐奢靡颓废的上流社会生活、贪图虚荣享乐的时代,优美的自然景象和质朴的自然状态却毕生萦绕在卢梭心头,与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所以,让我们跟随卢梭,叩开他的教育智慧之门,探访这位不朽的“儿童发现者”,让我们在卢梭教育理论思想基础的引领下,重新发现儿童。
《爱弥儿》一书集中体现了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而自然教育思想又是以人性论、儿童观和感觉认识论等为理论基础,所以本文从自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为切入点,分别从人性论、儿童观和感觉认识论来读卢梭的《爱弥儿》。
一、从“儿童观”读《爱弥儿》
卢梭被誉为“儿童的发现者”,同时被杜威把他这种对儿童的发现成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革命。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理论要求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发展,不能加速,更不能违背。因为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卢梭的儿童观里面共有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作为儿童,儿童具有人的根本属性。二是作为儿童的儿童,具有儿童的不成熟性。因此,摇把儿童当儿童看,不要把儿童当作“小大人”,这样会损害儿童的身心发展,不利于其健康成长。三是作为个体的儿童,具有性别差异和不同的个体差异性。在教育中应该充分了解每一个儿童,阴道、知道每个儿童羊场避短,这就要求我们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卢梭的儿童观是他自然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对儿童的发现,主要体现在他的《爱弥儿》中,爱弥儿是卢梭假设的一个教育对象,他把他的自然教育思想运用在爱弥儿的教育过程中,让我们清晰的了解了他的自然教育原则、目的,分段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本书工五卷,每一卷都具有针对阶段、年龄特征进行教育的内容,同时,五卷内容中都时刻体现着他教育的原则,目的和方法。
二、从“人性论”看《爱弥儿》
卢梭主张人性本善,《爱弥儿》中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结婚,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的详细描述,正式论证了卢梭的这个重要哲学命题——人性本善。他认为自然本性主要是由三个方面构成:即良心、自由和本性。卢梭认为,人的自然天性和欲念联系在一起,人正是从欲望出发创造他的生活。自然的欲念始终是正确的。随着儿童的自然发展,他的身体和感官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使他认识到了亲人对他的关心和照顾,便使他产生了第二种情操:爱他周围的人。这是一种自然赋予人的高尚道德。这部分主要体现在《爱弥儿》第四、五卷中论述的道德教育、女子教育和爱情教育里面。第二个本性自由,不仅体现在身体的自由。卢梭主张爱弥儿穿衣的宽松,便于四肢的伸展,主张到大自然中自由的玩耍,嬉戏,而且还要在教育中体现:不能压抑儿童的个性,不采取命令的方式,还儿童自由。《爱弥儿》第一卷体现了让儿童享受身体的自由,使儿童能够健康发育,最终成为身强体壮的自然人。第二卷中卢梭反对过早让儿童读书,认为这个时期让儿童读书是儿童最大的灾难。主张消极教育体现了尊重儿童自由,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第三个自然本性:理性。《爱弥儿》第三卷进行了理性的智育教育,可以自行判断维护自己生存的适当方法。少年期儿童成了自己的主人,光有感觉来适应社会是不行的,必须通过理性判断周围事物的变化,开启和積累自然赋予的智慧,只有这样儿童才能真正享受到他的天赋的自由。
三、从感觉认识论读《爱弥儿》
我们知道要研究、认识人类的起源和本质,离不开认识论。在我们看待儿童的问题上,看待儿童的观念影响我们的判断,比如不同的儿童观决定了我们看待教育对象的角度,这与认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会影响我们看待问题、学习知识的方式和方法,从而,也决定了我们教师采用何种教育方式。
从西方哲学认识论的发展历史看,长期以来,关于人们认识的来源,一直存在着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这两大派别,它们的分歧主要在于对感觉和理性的关系的认识,特别是它们在人的认识中各自所起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经验主义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而理性主义则主张,唯有理性推理而非经验观察才提供了最确实的理论知识体系。卢梭赞同经验主义的主张。他特别强调感觉和感官在人们认识中的作用,认为感觉是知识的源泉,并且对人的各种器官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具体的、全面的分析。这种唯物主义的感觉论,成为卢梭教育思想的又一个理论基础。
四、小结
虽然在《爱弥儿》中,卢梭过分强调儿童的需要、兴趣及个人生活经验;把对儿童的体育、智育、道德教育等进行了不科学的分阶段教育;在女子教育方面也存在局限性。但《爱弥儿》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浅的教育著作,作者主张人性本善,强调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自由人。
参考文献:
[1][法]卢梭.忏悔录[M].范希衡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00.
[2](法]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高煜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孙碧.教育适应自然——卢梭《爱弥儿》[J].教育科学研究,2012(8):72-76
[6]刘小枫.《爱弥儿》如何“论教育”——或卢梭如何论教育“想象的学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
【关键词】自然教育;儿童观;人性论;感觉认识论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是未成年的儿童,因此,人性论和儿童观上的分歧,以及人类认识的不同看法,会影响我们对教育内容的顺序安排和教育方法的选择和理解。《爱弥儿》是一部优美平实、娓娓道来的教育哲理小说,作者卢梭坚持人性本善,坚决反对教育中盛行的体罚约束、死记硬背、机械灌输,主张呵护儿童的善良本性,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率性发展;在人们追逐奢靡颓废的上流社会生活、贪图虚荣享乐的时代,优美的自然景象和质朴的自然状态却毕生萦绕在卢梭心头,与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所以,让我们跟随卢梭,叩开他的教育智慧之门,探访这位不朽的“儿童发现者”,让我们在卢梭教育理论思想基础的引领下,重新发现儿童。
《爱弥儿》一书集中体现了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而自然教育思想又是以人性论、儿童观和感觉认识论等为理论基础,所以本文从自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为切入点,分别从人性论、儿童观和感觉认识论来读卢梭的《爱弥儿》。
一、从“儿童观”读《爱弥儿》
卢梭被誉为“儿童的发现者”,同时被杜威把他这种对儿童的发现成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革命。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理论要求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发展,不能加速,更不能违背。因为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卢梭的儿童观里面共有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作为儿童,儿童具有人的根本属性。二是作为儿童的儿童,具有儿童的不成熟性。因此,摇把儿童当儿童看,不要把儿童当作“小大人”,这样会损害儿童的身心发展,不利于其健康成长。三是作为个体的儿童,具有性别差异和不同的个体差异性。在教育中应该充分了解每一个儿童,阴道、知道每个儿童羊场避短,这就要求我们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卢梭的儿童观是他自然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对儿童的发现,主要体现在他的《爱弥儿》中,爱弥儿是卢梭假设的一个教育对象,他把他的自然教育思想运用在爱弥儿的教育过程中,让我们清晰的了解了他的自然教育原则、目的,分段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本书工五卷,每一卷都具有针对阶段、年龄特征进行教育的内容,同时,五卷内容中都时刻体现着他教育的原则,目的和方法。
二、从“人性论”看《爱弥儿》
卢梭主张人性本善,《爱弥儿》中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结婚,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的详细描述,正式论证了卢梭的这个重要哲学命题——人性本善。他认为自然本性主要是由三个方面构成:即良心、自由和本性。卢梭认为,人的自然天性和欲念联系在一起,人正是从欲望出发创造他的生活。自然的欲念始终是正确的。随着儿童的自然发展,他的身体和感官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使他认识到了亲人对他的关心和照顾,便使他产生了第二种情操:爱他周围的人。这是一种自然赋予人的高尚道德。这部分主要体现在《爱弥儿》第四、五卷中论述的道德教育、女子教育和爱情教育里面。第二个本性自由,不仅体现在身体的自由。卢梭主张爱弥儿穿衣的宽松,便于四肢的伸展,主张到大自然中自由的玩耍,嬉戏,而且还要在教育中体现:不能压抑儿童的个性,不采取命令的方式,还儿童自由。《爱弥儿》第一卷体现了让儿童享受身体的自由,使儿童能够健康发育,最终成为身强体壮的自然人。第二卷中卢梭反对过早让儿童读书,认为这个时期让儿童读书是儿童最大的灾难。主张消极教育体现了尊重儿童自由,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第三个自然本性:理性。《爱弥儿》第三卷进行了理性的智育教育,可以自行判断维护自己生存的适当方法。少年期儿童成了自己的主人,光有感觉来适应社会是不行的,必须通过理性判断周围事物的变化,开启和積累自然赋予的智慧,只有这样儿童才能真正享受到他的天赋的自由。
三、从感觉认识论读《爱弥儿》
我们知道要研究、认识人类的起源和本质,离不开认识论。在我们看待儿童的问题上,看待儿童的观念影响我们的判断,比如不同的儿童观决定了我们看待教育对象的角度,这与认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会影响我们看待问题、学习知识的方式和方法,从而,也决定了我们教师采用何种教育方式。
从西方哲学认识论的发展历史看,长期以来,关于人们认识的来源,一直存在着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这两大派别,它们的分歧主要在于对感觉和理性的关系的认识,特别是它们在人的认识中各自所起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经验主义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而理性主义则主张,唯有理性推理而非经验观察才提供了最确实的理论知识体系。卢梭赞同经验主义的主张。他特别强调感觉和感官在人们认识中的作用,认为感觉是知识的源泉,并且对人的各种器官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具体的、全面的分析。这种唯物主义的感觉论,成为卢梭教育思想的又一个理论基础。
四、小结
虽然在《爱弥儿》中,卢梭过分强调儿童的需要、兴趣及个人生活经验;把对儿童的体育、智育、道德教育等进行了不科学的分阶段教育;在女子教育方面也存在局限性。但《爱弥儿》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浅的教育著作,作者主张人性本善,强调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自由人。
参考文献:
[1][法]卢梭.忏悔录[M].范希衡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00.
[2](法]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高煜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孙碧.教育适应自然——卢梭《爱弥儿》[J].教育科学研究,2012(8):72-76
[6]刘小枫.《爱弥儿》如何“论教育”——或卢梭如何论教育“想象的学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