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文精神是职教产品的高附加值,人文精神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学生自身发展、培养健全人格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文精神教育要从理念引领、教师垂范、课程建构、文化引领等多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人文精神教育要坚持正确方向、以生为本和有序推进。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教育;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8-0056-04
一、人文精神是职业教育产品的高附加值
如果不考虑有进一步深造机会的现代职教新体系的普遍建立,那么,一般来说学生从职业学校毕业后就会直接进入社会。换句话说,职业教育就是教育产品的成品阶段。学历证书、技术技能是这种特殊产品的标准参数,而人文精神则是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附加值,是供方、需方和市场共同的追求。
(一)人文精神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
人文精神以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与“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高度一致。现阶段的教育方针的科学内涵包括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人民的根本要求,坚持德育为先的工作方针,坚持能力为重的指导思想,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职业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应着力于培养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较强专业能力的劳动者。他们具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较全面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人文精神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处在身体、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同时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人生、理想充满着热情与期待。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群体在中考阶段受过挫折,这种挫折对于精神和心理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相当一部分学生抱着消极的态度进入新的学习阶段,缺乏目标,没有学习动力,没有求知欲,没有上进心,思想苍白,精神迷茫,创造力被压抑。如果不积极引导,他们极易随波逐流,即使学好了一门专业技能,进入社会后,充其量也只是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问题,很难担负起积极的社会责任。
以传承文明为己任的职业学校不能无视这种现象,更不能放任学生错过这个极其重要的人生成长期。要引领学生走出精神迷茫,树立人生目标,重拾发展信念,步入健康的成长轨道。要尊重、维护并全面关怀学生,积极营造人文氛围,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智、良好的品德,提供成长的舞台,给予成功的体验,激发创造的斗志,引导他们关怀自身并贡献社会。
(三)人文精神教育是健全人格培养的需要
健全人格的理想标准是人的生理、心理、道德、情感各要素完美统一、平衡、协调,其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是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及积极向上的生活目标,具有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及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具有成熟健康的情绪生活,对工作、生活和社会有高度的责任心。健全人格的形成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
人文精神是健全人格的基本元素,人文精神教育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基础工程。职业学校的人文精神教育就是通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完美统一的教育,营造积极向上、仁爱友善、公正诚实的成长环境,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形成以自信、富有责任感为基本特征的健全人格,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四)人文精神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高科技为标志的现代文明促进着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也使人文价值观念系统面临着消解和重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审美追求这些人文精神的基本元素正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一方面,传统的价值观念不断地被改变;另一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新旧交替,鱼龙混杂。进步的价值观念不断被催生的同时,信仰迷失、道德失范、文化贬值、精神滑坡造成拜金主义泛滥、人文关怀淡漠、精神家园迷失。这些负面因素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突出问题。
学校是人文精神创造、创新、培育和传承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担负着社会进步的重要责任。学校是通过传承传统文化、文明,创新、丰富人文精神来履行社会职责的。学校应对学生进行心智的熏陶和培育,培养学生的儒雅涵养,让弥漫在校园里的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气质,引导他们以稳健的心智和价值取向面对纷繁的世界。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将是产业大军中的主力,他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风气。当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以人为本这个立足点上相互融通之时,社会发展才是有序而健康的。
二、职业学校人文精神教育的体系建构
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性和追求,重视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强调人的自身的提高进步和不断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人格独立。这样一种精神的培育是综合性的社会工程,而职业学校是培养人文精神的主阵地,必须做好系统设计。
(一)理念引领,系统落实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为职业教育明确了方向。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工作目标。在过去相当一个历史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培养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片面追求专业技术培养效果的借口。一些学校在培养人才时急功近利,缩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以所谓的工学交替肢解完整的学校教育,淡化、削弱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让位于专业教育的现象比比皆是,职业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偏离了教育方针。其次,要确立育人为本、全面培养的理念,把人文精神教育贯穿到学校的一切工作中,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 充分尊重学生是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要求。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更需要学校及教师的尊重,因为初中时代的学习生活让他们过多体验了压力和挫折的苦痛,很少有成功的喜悦和享受,强烈的失落和受挫感使他们对环境的反应非常敏感。教师用欣赏的目光去发现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期待的心情去迎候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用赞赏的态度去评价学生的每一项成功,这对于树立学生的成长信心、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意义重大。学生是需要欣赏的,学生是需要鼓励的,学生是需要体验成功的。一旦这种内心需求被激活,他们身上所具备的发展潜质就能充分展现,个性就能得到健康发展,人文精神的花园就会群芳斗艳。
(二)教师垂范,言传身教
教师的人文修养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几乎所有学生对人文修养好的教师都会经久不忘,换个角度来说就是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历时久远。教师的人文修养表现在政治思想意识、人生观、价值观、文化素养、人格修养、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等诸多方面,这些修养决定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巨大作用。强化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影响力,需要教师注重两方面的修炼:(1)与时俱进,丰富自身人文内涵。教师首先必须正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刻领会方针政策,明确育人目标。其次要关注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确保向学生传递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信息,引导学生不断进取。而不断学习,丰富自身人文素养则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最重要基础。要走出自身的专业局限,了解跨专业甚至跨行业的相关知识,以更为丰富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以及其他多种专业知识充实自身的人文素养,提高对事物的判断和鉴别能力。只有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才能提高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能力。(2)乐业敬业,率先垂范注重职业发展。教师是职业,教育是事业,教师的职业岗位是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坚定不移地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教育事业不断进取才能成其为阳光下最光辉的人。因循守旧难免误人子弟,按部就班适应不了快速发展的教育形势。知识在更新,社会在发展,职业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教师团队应注重新知识的吸收,深入开展教育科研,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勇于探索新的模式方法,乐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以进取的姿态凝聚教师的人格魅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人文气息。
(三)课程建构,全面渗透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各类课程蕴含的人文元素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明确任务分类指导,能使人文精神教育收到在各类课程教学中相得益彰又全面渗透的效果。
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是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举措。课程改革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学生实际,面向现代化,讲究课内外结合,理论、知识、能力、素质并重。新的课程体系不仅改变了传统德育课的内容和学习方式,还更新了理念,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帮助学生充分、自由、全面地发展。
人文课程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课程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涉及人的情感、心态、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内容。特别是文、史和艺术类课程,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框架下,强化人文知识教育,与人类创造的崇高精神文化对话,这既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方式,也是使学生经历心灵洗礼的过程。有计划的、长期的熏陶,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养成他们的气质,厚实他们的人文底蕴。
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专业文化元素。人类出现以来,从未停止过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科学技术的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勇气,也不断地丰富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策略和方法,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成为人文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文化元素,让专业课成为人文精神教育的阵地,进行自然而不是强加、内在而不是外表的人文精神教育。这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于一体的教育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心智,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企业课程是专业课程的延伸。近些年,学校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课程改革和课程设计,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了企业课程的元素。作为教育教学重要过程的顶岗实习则是学生直观地接受企业课程的过程。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并加强了劳动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初步形成了基本的职业品质,这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职业品质的形成得益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学生在实习中直观地接触和感受了敬业爱岗、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等基本品质,促进了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内化,也充实了人文精神。
(四)文化导向,注重启迪
人文精神的教育不同于知识的传授,最有效的教育途径是熏陶和感化。因此,校园文化环境的构思和设计至关重要。校园文化通常体现在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
物质文化附着于建筑物及景点等硬件设施上,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撞击心灵,常常给人启迪。一些学校的校园布局和建筑物外观造型都蕴含着办学理念和学校的传统特色,校园里的景点和小品更是精彩纷呈,体现着令人震撼的人文精神。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实训基地中的畜牧文化馆,用最先进的声、光、色效果展示了畜牧文化的发展历程;浙江信息工程学校受好莱坞星光大道启发而设计的“巧手撑起一片蓝天”(历届技能大赛获奖学生的手模)、“创业者的足迹”(优秀校友的脚模)和展现工业革命进程的“睿方”都给人感受到无穷的意蕴。
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校园文艺活动中。定期或不定期的文艺汇演、艺术展览、主题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多方位地弘扬了真善美,提升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对美好事物的鉴赏能力,也激励着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鼓起了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这样的人文精神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润物细无声,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就学校管理工作来讲,人文精神教育不能停留在认识层面,把教育理念落到实处还体现在制度文化方面。首先是在管理思想上,保证人文精神教育的工作地位,予以充分重视。其次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各项工作中加强对落实人文精神教育工作的考核,确保人文精神教育的工作效果。此外,应对精神文化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合理部署,以保证人文精神教育隐性课程的有序实施。
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也从制度层面对人文精神教育给予了有力保障:一是明确了德育督导的任务,保证了德育首位的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二是确定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中职“2.5 0.5”,五年制高职“4.5 0.5”,从时间上保证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三是明确了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从根本上扭转了人文素质教育被淡化和弱化的局面。这一系列保障措施的推行,为职业学校人文精神教育定下了基调。
三、职业学校开展人文精神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
教育已进入国际化时代,人文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兼收并蓄是发展的重要策略。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决定了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方向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多种文化荟萃、各种价值观念碰撞的社会现状,学校必须有所甄别、有目的地筛选大众传播信息和文化知识内容,以主动选择代替全盘接受或盲目排斥,保证人文精神教育沿着追求崇高价值理想、崇尚文明、塑造健全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形成良好思维品质并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创新观念、推动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方向发展。
(二)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人文精神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对人的尊重和关怀。校园人文精神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精神需求,提高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在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活动中享受快乐、体验成功,从而收到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教育效果。
(三)要坚持有序推进的教育策略
目前的职业教育类别多样,初中毕业起点的就有三年制中职、五年一贯制高职和学制更为灵活(甚至多达七年)的技工教育,起点基本相同但学生在校年限有较大差别,不少学校多种类别教育并举,情况较为复杂。人文精神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应有所区别。在这样三至七年的成长过程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精神需求各不相同,学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科学设计教育方案,更好地实现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
(责任编辑:章跃一)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教育;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8-0056-04
一、人文精神是职业教育产品的高附加值
如果不考虑有进一步深造机会的现代职教新体系的普遍建立,那么,一般来说学生从职业学校毕业后就会直接进入社会。换句话说,职业教育就是教育产品的成品阶段。学历证书、技术技能是这种特殊产品的标准参数,而人文精神则是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附加值,是供方、需方和市场共同的追求。
(一)人文精神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
人文精神以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与“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高度一致。现阶段的教育方针的科学内涵包括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人民的根本要求,坚持德育为先的工作方针,坚持能力为重的指导思想,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职业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应着力于培养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较强专业能力的劳动者。他们具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较全面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人文精神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处在身体、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同时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人生、理想充满着热情与期待。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群体在中考阶段受过挫折,这种挫折对于精神和心理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相当一部分学生抱着消极的态度进入新的学习阶段,缺乏目标,没有学习动力,没有求知欲,没有上进心,思想苍白,精神迷茫,创造力被压抑。如果不积极引导,他们极易随波逐流,即使学好了一门专业技能,进入社会后,充其量也只是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问题,很难担负起积极的社会责任。
以传承文明为己任的职业学校不能无视这种现象,更不能放任学生错过这个极其重要的人生成长期。要引领学生走出精神迷茫,树立人生目标,重拾发展信念,步入健康的成长轨道。要尊重、维护并全面关怀学生,积极营造人文氛围,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智、良好的品德,提供成长的舞台,给予成功的体验,激发创造的斗志,引导他们关怀自身并贡献社会。
(三)人文精神教育是健全人格培养的需要
健全人格的理想标准是人的生理、心理、道德、情感各要素完美统一、平衡、协调,其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是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及积极向上的生活目标,具有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及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具有成熟健康的情绪生活,对工作、生活和社会有高度的责任心。健全人格的形成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
人文精神是健全人格的基本元素,人文精神教育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基础工程。职业学校的人文精神教育就是通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完美统一的教育,营造积极向上、仁爱友善、公正诚实的成长环境,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形成以自信、富有责任感为基本特征的健全人格,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四)人文精神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高科技为标志的现代文明促进着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也使人文价值观念系统面临着消解和重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审美追求这些人文精神的基本元素正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一方面,传统的价值观念不断地被改变;另一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新旧交替,鱼龙混杂。进步的价值观念不断被催生的同时,信仰迷失、道德失范、文化贬值、精神滑坡造成拜金主义泛滥、人文关怀淡漠、精神家园迷失。这些负面因素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突出问题。
学校是人文精神创造、创新、培育和传承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担负着社会进步的重要责任。学校是通过传承传统文化、文明,创新、丰富人文精神来履行社会职责的。学校应对学生进行心智的熏陶和培育,培养学生的儒雅涵养,让弥漫在校园里的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气质,引导他们以稳健的心智和价值取向面对纷繁的世界。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将是产业大军中的主力,他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风气。当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以人为本这个立足点上相互融通之时,社会发展才是有序而健康的。
二、职业学校人文精神教育的体系建构
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性和追求,重视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强调人的自身的提高进步和不断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人格独立。这样一种精神的培育是综合性的社会工程,而职业学校是培养人文精神的主阵地,必须做好系统设计。
(一)理念引领,系统落实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为职业教育明确了方向。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工作目标。在过去相当一个历史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培养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片面追求专业技术培养效果的借口。一些学校在培养人才时急功近利,缩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以所谓的工学交替肢解完整的学校教育,淡化、削弱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让位于专业教育的现象比比皆是,职业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偏离了教育方针。其次,要确立育人为本、全面培养的理念,把人文精神教育贯穿到学校的一切工作中,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 充分尊重学生是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要求。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更需要学校及教师的尊重,因为初中时代的学习生活让他们过多体验了压力和挫折的苦痛,很少有成功的喜悦和享受,强烈的失落和受挫感使他们对环境的反应非常敏感。教师用欣赏的目光去发现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期待的心情去迎候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用赞赏的态度去评价学生的每一项成功,这对于树立学生的成长信心、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意义重大。学生是需要欣赏的,学生是需要鼓励的,学生是需要体验成功的。一旦这种内心需求被激活,他们身上所具备的发展潜质就能充分展现,个性就能得到健康发展,人文精神的花园就会群芳斗艳。
(二)教师垂范,言传身教
教师的人文修养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几乎所有学生对人文修养好的教师都会经久不忘,换个角度来说就是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历时久远。教师的人文修养表现在政治思想意识、人生观、价值观、文化素养、人格修养、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等诸多方面,这些修养决定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巨大作用。强化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影响力,需要教师注重两方面的修炼:(1)与时俱进,丰富自身人文内涵。教师首先必须正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刻领会方针政策,明确育人目标。其次要关注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确保向学生传递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信息,引导学生不断进取。而不断学习,丰富自身人文素养则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最重要基础。要走出自身的专业局限,了解跨专业甚至跨行业的相关知识,以更为丰富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以及其他多种专业知识充实自身的人文素养,提高对事物的判断和鉴别能力。只有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才能提高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能力。(2)乐业敬业,率先垂范注重职业发展。教师是职业,教育是事业,教师的职业岗位是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坚定不移地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教育事业不断进取才能成其为阳光下最光辉的人。因循守旧难免误人子弟,按部就班适应不了快速发展的教育形势。知识在更新,社会在发展,职业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教师团队应注重新知识的吸收,深入开展教育科研,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勇于探索新的模式方法,乐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以进取的姿态凝聚教师的人格魅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人文气息。
(三)课程建构,全面渗透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各类课程蕴含的人文元素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明确任务分类指导,能使人文精神教育收到在各类课程教学中相得益彰又全面渗透的效果。
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是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举措。课程改革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学生实际,面向现代化,讲究课内外结合,理论、知识、能力、素质并重。新的课程体系不仅改变了传统德育课的内容和学习方式,还更新了理念,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帮助学生充分、自由、全面地发展。
人文课程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课程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涉及人的情感、心态、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内容。特别是文、史和艺术类课程,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框架下,强化人文知识教育,与人类创造的崇高精神文化对话,这既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方式,也是使学生经历心灵洗礼的过程。有计划的、长期的熏陶,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养成他们的气质,厚实他们的人文底蕴。
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专业文化元素。人类出现以来,从未停止过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科学技术的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勇气,也不断地丰富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策略和方法,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成为人文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文化元素,让专业课成为人文精神教育的阵地,进行自然而不是强加、内在而不是外表的人文精神教育。这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于一体的教育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心智,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企业课程是专业课程的延伸。近些年,学校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课程改革和课程设计,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了企业课程的元素。作为教育教学重要过程的顶岗实习则是学生直观地接受企业课程的过程。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并加强了劳动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初步形成了基本的职业品质,这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职业品质的形成得益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学生在实习中直观地接触和感受了敬业爱岗、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等基本品质,促进了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内化,也充实了人文精神。
(四)文化导向,注重启迪
人文精神的教育不同于知识的传授,最有效的教育途径是熏陶和感化。因此,校园文化环境的构思和设计至关重要。校园文化通常体现在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
物质文化附着于建筑物及景点等硬件设施上,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撞击心灵,常常给人启迪。一些学校的校园布局和建筑物外观造型都蕴含着办学理念和学校的传统特色,校园里的景点和小品更是精彩纷呈,体现着令人震撼的人文精神。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实训基地中的畜牧文化馆,用最先进的声、光、色效果展示了畜牧文化的发展历程;浙江信息工程学校受好莱坞星光大道启发而设计的“巧手撑起一片蓝天”(历届技能大赛获奖学生的手模)、“创业者的足迹”(优秀校友的脚模)和展现工业革命进程的“睿方”都给人感受到无穷的意蕴。
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校园文艺活动中。定期或不定期的文艺汇演、艺术展览、主题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多方位地弘扬了真善美,提升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对美好事物的鉴赏能力,也激励着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鼓起了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这样的人文精神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润物细无声,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就学校管理工作来讲,人文精神教育不能停留在认识层面,把教育理念落到实处还体现在制度文化方面。首先是在管理思想上,保证人文精神教育的工作地位,予以充分重视。其次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各项工作中加强对落实人文精神教育工作的考核,确保人文精神教育的工作效果。此外,应对精神文化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合理部署,以保证人文精神教育隐性课程的有序实施。
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也从制度层面对人文精神教育给予了有力保障:一是明确了德育督导的任务,保证了德育首位的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二是确定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中职“2.5 0.5”,五年制高职“4.5 0.5”,从时间上保证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三是明确了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从根本上扭转了人文素质教育被淡化和弱化的局面。这一系列保障措施的推行,为职业学校人文精神教育定下了基调。
三、职业学校开展人文精神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
教育已进入国际化时代,人文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兼收并蓄是发展的重要策略。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决定了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方向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多种文化荟萃、各种价值观念碰撞的社会现状,学校必须有所甄别、有目的地筛选大众传播信息和文化知识内容,以主动选择代替全盘接受或盲目排斥,保证人文精神教育沿着追求崇高价值理想、崇尚文明、塑造健全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形成良好思维品质并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创新观念、推动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方向发展。
(二)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人文精神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对人的尊重和关怀。校园人文精神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精神需求,提高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在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活动中享受快乐、体验成功,从而收到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教育效果。
(三)要坚持有序推进的教育策略
目前的职业教育类别多样,初中毕业起点的就有三年制中职、五年一贯制高职和学制更为灵活(甚至多达七年)的技工教育,起点基本相同但学生在校年限有较大差别,不少学校多种类别教育并举,情况较为复杂。人文精神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应有所区别。在这样三至七年的成长过程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精神需求各不相同,学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科学设计教育方案,更好地实现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
(责任编辑:章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