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9年,伦敦获得第13届奥运会的主办权,举办时间预定为1944年,这届奥运会还有另外一层意义,那就是庆祝现代奥运会开办50周年,本可以办得隆重些,但1939年二战爆发,期间伦敦遭受德国人的狂轰滥炸,自然也就无暇顾及比赛了。
历时6年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随着1945年9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宣告胜利,随后国际奥委会宣布将恢复举办奥运会,有人质疑在很多欧洲国家仍然一片废墟、满目疮痍,人民正忍受饥饿时举办一次节日般的运动会是否妥当。然而因为战争错过奥运会的伦敦还是于1946年3月被列入第14届奥运会的候选城市,最终经过投票,在时隔40年后第二次成为奥运会的主办城市。
因为经济拮据,英国媒体一开始很反对为了两周的运动会花73万英镑,但一直领导和鼓舞英国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乔治六世国王则认为这是一次让大不列颠从创伤中走出来的好机会,于是,百废待兴的伦敦还是承担起了举办世界体育盛会的重任。当时全国齐心协力,参赛国团结一致,每个人都希望参与其中做点什么,气氛热烈而融洽,看到一次奥运会改变了公众的精神面貌,媒体的态度也随之改变。
经过两年筹备,第14届奥运会如期于1948年7月29日至8月14日在伦敦举行,作为二战后的第一次奥运会,创纪录的59个国家派来约4100名运动员参加136个项目的角逐。运动带给人们久违的愉悦和舒畅,比赛受到广泛欢迎,取得巨大成功,其中不能不提到电视的贡献。
1936年8月,当时还处于试制和研发阶段的新技术——电视在柏林奥运会上首次使用,德国的两家公司第一次对体育比赛进行了转播,但覆盖面小,只限于柏林和波茨坦,且是通过闭路信号传送到一个名为“公共电视办公室”的固定收看场所,16.2万人集中收看了比赛,但与后来直接传送到家庭的电视转播还有很大不同。同年11月2日,BBC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播日常电视节目的媒体。
此后,虽然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但电视技术仍然有了很大进步,体育运动的作用也受到更广泛的重视。英国广播公司于1946年6月7日恢复电视播出,这个“新媒体”第一次在伦敦奥运会的比赛转播派上了大用场,BBC也首开广播电视媒体为转播比赛付费的先河,支付1000英镑购买转播权。为了做好报道,他们投入新式采录设备, 更新转播车辆,租用为“不列颠帝国博览会”修建的“艺术宫”作为广播电视中心,在主场馆——温布利体育场里设置8间广播演播室,15个解说间和16个开放评论席,一共32条信号通道,加上旁边另一比赛场地“皇家水池”里的16个解说点,通过同轴电缆与广电中心连接。
虽然1948年时电视机因为昂贵还不普及,电视信号的半径只有25-40英里,覆盖8万多户有电视机的家庭,但观众毕竟多了一个选择,那就是守着客厅里的“木头盒子”,不用风吹日晒也能看到比赛现场的情况。BBC的8位资深男播音员分布在赛场各地,“全方位”转播比赛实况,因为比赛广受欢迎,奥运期间,BBC停播了不少其他电视节目,腾出时段,一共进行了60多小时的转播,规模空前。
因为国际关注度高,不少外国媒体也派记者前来采访,BBC为他们制作了《广播手册》,提供比赛日程和交通指南,建议记者们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前往赛场。“服务机构”为外国同行订票、租借设备等,广电中心备有8间播音室和12辆机动采访车,“信息间”则设有电传打字机,方便记者采访和发稿,这些服务已经具备了现代大型体育运动会新闻中心的雏形。BBC的尝试不仅开创了电视体育转播的新时代,也让自身得到一次提高和发展的机会。
2012年5月12日,距离第三次伦敦奥运会开幕约两个月前,英国广播公司发布了奥运报道计划,总导演罗杰?莫西特别强调他们将以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视新老媒体“四屏组合”的方式,“不放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
奥运会是英国2012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BBC投入26个电视频道、3个广播台和一个网站,从3000小时的比赛中,挑出2500小时的内容直播,这比北京奥运会时多了1000小时,人员也从上届奥运会的493人增加到765人,所有32个比赛场地、26个大项和39个小项都有转播设备,全天直播时间达33小时,可谓规模空前。
作为东道主媒体,BBC的画面还将提供给世界各地的媒体,进而走进数以亿计的观众,这也是BBC展示自身实力的好机会。总导演罗杰?莫西说BBC报道的宗旨就是让观众不错过任何一个瞬间,他们的报道会让“断言BBC已经过时了的言论成为无稽之谈”。
历时6年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随着1945年9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宣告胜利,随后国际奥委会宣布将恢复举办奥运会,有人质疑在很多欧洲国家仍然一片废墟、满目疮痍,人民正忍受饥饿时举办一次节日般的运动会是否妥当。然而因为战争错过奥运会的伦敦还是于1946年3月被列入第14届奥运会的候选城市,最终经过投票,在时隔40年后第二次成为奥运会的主办城市。
因为经济拮据,英国媒体一开始很反对为了两周的运动会花73万英镑,但一直领导和鼓舞英国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乔治六世国王则认为这是一次让大不列颠从创伤中走出来的好机会,于是,百废待兴的伦敦还是承担起了举办世界体育盛会的重任。当时全国齐心协力,参赛国团结一致,每个人都希望参与其中做点什么,气氛热烈而融洽,看到一次奥运会改变了公众的精神面貌,媒体的态度也随之改变。
经过两年筹备,第14届奥运会如期于1948年7月29日至8月14日在伦敦举行,作为二战后的第一次奥运会,创纪录的59个国家派来约4100名运动员参加136个项目的角逐。运动带给人们久违的愉悦和舒畅,比赛受到广泛欢迎,取得巨大成功,其中不能不提到电视的贡献。
1936年8月,当时还处于试制和研发阶段的新技术——电视在柏林奥运会上首次使用,德国的两家公司第一次对体育比赛进行了转播,但覆盖面小,只限于柏林和波茨坦,且是通过闭路信号传送到一个名为“公共电视办公室”的固定收看场所,16.2万人集中收看了比赛,但与后来直接传送到家庭的电视转播还有很大不同。同年11月2日,BBC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播日常电视节目的媒体。
此后,虽然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但电视技术仍然有了很大进步,体育运动的作用也受到更广泛的重视。英国广播公司于1946年6月7日恢复电视播出,这个“新媒体”第一次在伦敦奥运会的比赛转播派上了大用场,BBC也首开广播电视媒体为转播比赛付费的先河,支付1000英镑购买转播权。为了做好报道,他们投入新式采录设备, 更新转播车辆,租用为“不列颠帝国博览会”修建的“艺术宫”作为广播电视中心,在主场馆——温布利体育场里设置8间广播演播室,15个解说间和16个开放评论席,一共32条信号通道,加上旁边另一比赛场地“皇家水池”里的16个解说点,通过同轴电缆与广电中心连接。
虽然1948年时电视机因为昂贵还不普及,电视信号的半径只有25-40英里,覆盖8万多户有电视机的家庭,但观众毕竟多了一个选择,那就是守着客厅里的“木头盒子”,不用风吹日晒也能看到比赛现场的情况。BBC的8位资深男播音员分布在赛场各地,“全方位”转播比赛实况,因为比赛广受欢迎,奥运期间,BBC停播了不少其他电视节目,腾出时段,一共进行了60多小时的转播,规模空前。
因为国际关注度高,不少外国媒体也派记者前来采访,BBC为他们制作了《广播手册》,提供比赛日程和交通指南,建议记者们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前往赛场。“服务机构”为外国同行订票、租借设备等,广电中心备有8间播音室和12辆机动采访车,“信息间”则设有电传打字机,方便记者采访和发稿,这些服务已经具备了现代大型体育运动会新闻中心的雏形。BBC的尝试不仅开创了电视体育转播的新时代,也让自身得到一次提高和发展的机会。
2012年5月12日,距离第三次伦敦奥运会开幕约两个月前,英国广播公司发布了奥运报道计划,总导演罗杰?莫西特别强调他们将以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视新老媒体“四屏组合”的方式,“不放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
奥运会是英国2012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BBC投入26个电视频道、3个广播台和一个网站,从3000小时的比赛中,挑出2500小时的内容直播,这比北京奥运会时多了1000小时,人员也从上届奥运会的493人增加到765人,所有32个比赛场地、26个大项和39个小项都有转播设备,全天直播时间达33小时,可谓规模空前。
作为东道主媒体,BBC的画面还将提供给世界各地的媒体,进而走进数以亿计的观众,这也是BBC展示自身实力的好机会。总导演罗杰?莫西说BBC报道的宗旨就是让观众不错过任何一个瞬间,他们的报道会让“断言BBC已经过时了的言论成为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