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我效能感是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概念,本文从自我效能感的角度论述了钢琴教学。本文首先介绍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然后探讨了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钢琴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本文为今后的钢琴教学提供了心理学方面的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感情教学 培养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艺术的欣赏与修养。在这样一种背景下,钢琴这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广大人民的青睐,钢琴教育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钢琴教育,对钢琴教育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陈伦旺(2007)认为情感是艺术的本质,应该在钢琴教学中重视情感教育;张艳红(2006)则认为应该把审美教育渗透到钢琴教学之中;曲宁(2007)认为应该从归因方式和目标设置等角度出发来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以自我效能理论为基础,分析钢琴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以及探讨提高钢琴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一、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概念,是指个体对执行某一行为和完成某一任务的能力信念的判断(Bandura,1997)。在中国的语言系统中,有个概念与自我效能感比较接近,那就是自信。如果将两个概念结合起来,便于大家理解,我们可以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执行某一行为和完成某一任务的自信。
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来源于4个方面:动作性掌握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和生理情感状态(Bandura,1997)。
第一,动作像掌握经验与钢琴学习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动作像掌握经验是最具影响力的效能信息。成功使人建立起对个人效能的健康信念,而失败则会削弱自我效能感。在学校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殊不知对于学习者来说,失败会让人丧失效能,失去继续尝试的动机;尤其对于那些初学者,过早的失败会对他们造成巨大的打击。在钢琴学习中,情况同样如此。如果一个学生很少尝试成功的喜悦,很少体验演奏的乐趣,那么他的钢琴学习自我效能感会急剧下降,从而影响他后续的学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般来说成功会增加效能感,失败会降低效能感,但它们之间的关系远非如此简单。人们对各种个人和情景因素的介绍和权重也会影响效能知觉。
第二,替代经验。动作性替代经验对自我效能感有着重要影响,但并不是人们效能信息的唯一来源。除了个人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他人成功和失败的经历也会对我们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而且很多人类活动的成败标准必须通过社会比较才能确定,凡是对学校生活熟悉的人都清楚单纯的分数并不能说明问题,分数在群体中所占据的位置更意义。目睹或想象他人的成功或失败行为对个体的效能感有影响,但是影响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个体判断的自我与比较对象的相似性。
第三,言语说服。言语说服作为另外一种手段,也会影响个体的能力知觉。他人的评价会影响我们对自己能力的感受,尤其是那些重要他人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老师的评价对他们至关重要。对那些伟大的钢琴家的成才轨迹进行追溯时会发现,他们身边总有一位长期支持他们,对他们怀有强烈信心的人,这个人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老师。研究者发现,即使是同样的表现,给予的反馈不同,个体的效能知觉也会不一样。言语说服与效能感的关系看似简单,但很多人并没有正确的理解这一点。
第四:生理情感状态。我们在从事各种活动的时候会伴随一定的生理和情绪反应,这些生理和情绪反应会影响我们对个人能力的知觉。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紧张的情绪会增加自己对活动成功的担忧,而且往往会影响活动的结果。情绪除了直接影响效能知觉,也可能通过启动记忆来影响效能知觉。
三、钢琴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对自我效能感的来源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将结合钢琴学习的具体情况探讨钢琴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第一,合理设置学习目标。在目前的学习教育中,学习目标往往是刻板和单一的,而且对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要求是一样的。成败经历会影响个体的效能体验,当目标过高,个体很难取得成功体验时,学生就很难建立起稳固的效能感。班杜拉(1997)也认为,许多学校的惯例会损害那些天赋不高和准备不足的学生。在关于教育的讨论中,一个持久的争论是目标难度的问题。从自我效能感的角度来看,这个争论没有涉及问题的本质。问题不在于设置一个普遍的,通用的和难度适中的任务标准,而在于对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任务标准,让他们既能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也不至于任务太简单而丧失学习的乐趣。因此,对于那些钢琴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一般的标准上进行拔高,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的降低要求。另外一个方面,目标的设定要明确,并且具有阶段性。只有目标明确时,学生才能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价;而只有目标具有阶段性,学生才能够有持续前进的动力。中国古代教育最重要的思想是因材施教,如果从自我效能的角度来理解,那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
第二,建立恰当的评价体系。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理解与评价体系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强调社会比较的班级结构中,那些钢琴基础较差的学生常常被评价为失败的,这对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有很大的损伤。在那种评价体系中,第一名只有一个,成功的永远只是少部分学生;除了基础较好的学生,强调社会比较的班级结构甚至会挫伤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进行恰当的引导,少用社会比较的评价体系,多用自我比较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学生钢琴演奏的效果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与自己以往的演奏相比较,通过这样一种比较体验到一种进步的感觉,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另外一方面,钢琴演奏的评价应该多元化。除了技术上的准确性,教师也应该强调演奏态度,情感投入与融合以及合作。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中,即使采取社会比较的评价体系,也能够有更多人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钢琴学习自我效能感。
第三,重视榜样的作用,重新认识榜样的内涵。在学校中,教育者也经常强调榜样的力量。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榜样是那种基础很好,学业成就很高的学生;教师也经常让这些学生示范学习过程和传递学习经验。但根据班杜拉的看法,那些超出自身水平太多的人的成功经验不会对个体的效能感产生太大的影响,只有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个体的成功经验才能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在钢琴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那些特别优秀的学生示范,也要让一般的学生进行演示,这样才能对班级里大部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产生促进作用。因此,从自我效能感的角度理解,能够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的榜样是那些与个体水平相当,或者稍微超出个体水平的同学。
第四,进行归因训练,改变个体的主义偏向和解释偏向。成败经验会影响效能判断,但是也与归因风格有重要的关系。所谓归因,是指寻找事件背后的原因。以钢琴学习为例,如果学生将钢琴演奏的成功理解为难度较低和运气,那么这种成功也不会太多的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同样,如果演奏失败,学生将这种失败归因为曲目太难和偶然因素,那么这种失败也并不会削弱自我效能感。因此,对于那些效能感较低的学生,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归因训练。
解释偏向是指个体对自身生理反应和情绪唤醒的解释。大部分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任务之前会很紧张;这种紧张会对一些人的行为表现造成负面影响,但却不会影响另外一些人的任务表现。事实上,即使那些技艺高超的个体,在行为表现之前也会紧张,但他们通常将生理唤起视为一种挑战。因此,重要的不是生理唤醒的绝对强度,而是如何对他们进行知觉和解释。对于那些因为演奏前紧张而导致自我效能不足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让他们理解这种紧张是普遍的,而且不一定会影响演奏效果。
【参考文献】
[1]曲宁. 从社会认知角度看钢琴教育的成就动机问题. 人民音乐,2007(8):66-67.
[2]陈伦旺. 试论钢琴教学与情感教育. 电影评介,2007(11):89.
[3]张艳红. 谈高职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教育与职业,2006(12):120-121.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感情教学 培养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艺术的欣赏与修养。在这样一种背景下,钢琴这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广大人民的青睐,钢琴教育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钢琴教育,对钢琴教育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陈伦旺(2007)认为情感是艺术的本质,应该在钢琴教学中重视情感教育;张艳红(2006)则认为应该把审美教育渗透到钢琴教学之中;曲宁(2007)认为应该从归因方式和目标设置等角度出发来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以自我效能理论为基础,分析钢琴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以及探讨提高钢琴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一、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概念,是指个体对执行某一行为和完成某一任务的能力信念的判断(Bandura,1997)。在中国的语言系统中,有个概念与自我效能感比较接近,那就是自信。如果将两个概念结合起来,便于大家理解,我们可以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执行某一行为和完成某一任务的自信。
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来源于4个方面:动作性掌握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和生理情感状态(Bandura,1997)。
第一,动作像掌握经验与钢琴学习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动作像掌握经验是最具影响力的效能信息。成功使人建立起对个人效能的健康信念,而失败则会削弱自我效能感。在学校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殊不知对于学习者来说,失败会让人丧失效能,失去继续尝试的动机;尤其对于那些初学者,过早的失败会对他们造成巨大的打击。在钢琴学习中,情况同样如此。如果一个学生很少尝试成功的喜悦,很少体验演奏的乐趣,那么他的钢琴学习自我效能感会急剧下降,从而影响他后续的学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般来说成功会增加效能感,失败会降低效能感,但它们之间的关系远非如此简单。人们对各种个人和情景因素的介绍和权重也会影响效能知觉。
第二,替代经验。动作性替代经验对自我效能感有着重要影响,但并不是人们效能信息的唯一来源。除了个人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他人成功和失败的经历也会对我们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而且很多人类活动的成败标准必须通过社会比较才能确定,凡是对学校生活熟悉的人都清楚单纯的分数并不能说明问题,分数在群体中所占据的位置更意义。目睹或想象他人的成功或失败行为对个体的效能感有影响,但是影响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个体判断的自我与比较对象的相似性。
第三,言语说服。言语说服作为另外一种手段,也会影响个体的能力知觉。他人的评价会影响我们对自己能力的感受,尤其是那些重要他人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老师的评价对他们至关重要。对那些伟大的钢琴家的成才轨迹进行追溯时会发现,他们身边总有一位长期支持他们,对他们怀有强烈信心的人,这个人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老师。研究者发现,即使是同样的表现,给予的反馈不同,个体的效能知觉也会不一样。言语说服与效能感的关系看似简单,但很多人并没有正确的理解这一点。
第四:生理情感状态。我们在从事各种活动的时候会伴随一定的生理和情绪反应,这些生理和情绪反应会影响我们对个人能力的知觉。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紧张的情绪会增加自己对活动成功的担忧,而且往往会影响活动的结果。情绪除了直接影响效能知觉,也可能通过启动记忆来影响效能知觉。
三、钢琴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对自我效能感的来源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将结合钢琴学习的具体情况探讨钢琴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第一,合理设置学习目标。在目前的学习教育中,学习目标往往是刻板和单一的,而且对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要求是一样的。成败经历会影响个体的效能体验,当目标过高,个体很难取得成功体验时,学生就很难建立起稳固的效能感。班杜拉(1997)也认为,许多学校的惯例会损害那些天赋不高和准备不足的学生。在关于教育的讨论中,一个持久的争论是目标难度的问题。从自我效能感的角度来看,这个争论没有涉及问题的本质。问题不在于设置一个普遍的,通用的和难度适中的任务标准,而在于对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任务标准,让他们既能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也不至于任务太简单而丧失学习的乐趣。因此,对于那些钢琴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一般的标准上进行拔高,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的降低要求。另外一个方面,目标的设定要明确,并且具有阶段性。只有目标明确时,学生才能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价;而只有目标具有阶段性,学生才能够有持续前进的动力。中国古代教育最重要的思想是因材施教,如果从自我效能的角度来理解,那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
第二,建立恰当的评价体系。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理解与评价体系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强调社会比较的班级结构中,那些钢琴基础较差的学生常常被评价为失败的,这对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有很大的损伤。在那种评价体系中,第一名只有一个,成功的永远只是少部分学生;除了基础较好的学生,强调社会比较的班级结构甚至会挫伤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进行恰当的引导,少用社会比较的评价体系,多用自我比较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学生钢琴演奏的效果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与自己以往的演奏相比较,通过这样一种比较体验到一种进步的感觉,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另外一方面,钢琴演奏的评价应该多元化。除了技术上的准确性,教师也应该强调演奏态度,情感投入与融合以及合作。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中,即使采取社会比较的评价体系,也能够有更多人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钢琴学习自我效能感。
第三,重视榜样的作用,重新认识榜样的内涵。在学校中,教育者也经常强调榜样的力量。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榜样是那种基础很好,学业成就很高的学生;教师也经常让这些学生示范学习过程和传递学习经验。但根据班杜拉的看法,那些超出自身水平太多的人的成功经验不会对个体的效能感产生太大的影响,只有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个体的成功经验才能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在钢琴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那些特别优秀的学生示范,也要让一般的学生进行演示,这样才能对班级里大部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产生促进作用。因此,从自我效能感的角度理解,能够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的榜样是那些与个体水平相当,或者稍微超出个体水平的同学。
第四,进行归因训练,改变个体的主义偏向和解释偏向。成败经验会影响效能判断,但是也与归因风格有重要的关系。所谓归因,是指寻找事件背后的原因。以钢琴学习为例,如果学生将钢琴演奏的成功理解为难度较低和运气,那么这种成功也不会太多的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同样,如果演奏失败,学生将这种失败归因为曲目太难和偶然因素,那么这种失败也并不会削弱自我效能感。因此,对于那些效能感较低的学生,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归因训练。
解释偏向是指个体对自身生理反应和情绪唤醒的解释。大部分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任务之前会很紧张;这种紧张会对一些人的行为表现造成负面影响,但却不会影响另外一些人的任务表现。事实上,即使那些技艺高超的个体,在行为表现之前也会紧张,但他们通常将生理唤起视为一种挑战。因此,重要的不是生理唤醒的绝对强度,而是如何对他们进行知觉和解释。对于那些因为演奏前紧张而导致自我效能不足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让他们理解这种紧张是普遍的,而且不一定会影响演奏效果。
【参考文献】
[1]曲宁. 从社会认知角度看钢琴教育的成就动机问题. 人民音乐,2007(8):66-67.
[2]陈伦旺. 试论钢琴教学与情感教育. 电影评介,2007(11):89.
[3]张艳红. 谈高职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教育与职业,2006(12):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