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让癌症患者走出生命沼泽(下)

来源 :现代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tian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大原因引人关注
  据介绍,癌症病人的自杀有很多原因。但主要还是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还有部分是因为经济因素。
  第一,精神因素:由于抑郁导致的自杀行为。
  癌症早期患者容易得抑郁症。因为癌症患者心理承受强烈的刺激。突然得知自己得了癌症,不管是什么人,即使对心理健康的人来说,都是个极大的刺激。有些癌症病人不能正确地认识癌症,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病情,看到重症患者承受着巨大的折磨,以为得了癌症就意味着死亡,一时间心理接受不了,胡思乱想,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感到绝望无助,生不如死,度日如年,最终选择了自杀。其实,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很多早期的癌症是可以治愈的。国人恐癌心理特别强,国外没有医生、家属会瞒着病人不告诉其患癌,但在国内则很多家属央求医生怎么也不能告诉病人患癌,这证明,无论是患者还是家属,对癌症的承受度都比较弱。
  第二,肉体因素:无法忍受生活质量低下选择自杀。
  选择自杀的癌症患者部分是出于心理问题,还有更大一部分是出于承受不了肉体上的折磨。因为,对于一个晚期的癌症患者来说,肉体上承受的巨大痛苦是超乎想象的。长期服用止痛药会上瘾,而且人体会产生抗药性,必须不断地加大药量。这时的癌症患者,生存质量是极差的,比如有些膀胱癌患者,切除了膀胱后每天带着尿袋生活,他们会觉得这样活得没有尊严,不如死了算了。这种情况下选择自杀的癌症患者,更多是处于一种对生活的态度,而不是心理问题。现在有一些国家把安乐死合法化,尊重病患的意见,让他们选择了安乐死。
  第三,经济因素:无钱医治只好自杀。
  家里穷,治病已经花光了钱还欠很多债,这些患者心理压力都很大,觉得连累了家人尤其是子女,还不如早点了结。这是很现实的因素。有一位60多岁的阿婆,住院多次,一天子女在病床前因为经济原因当面争吵,当天晚上,阿婆就跳楼了。有的亲属本来与病人好像感情很“深厚”,一旦得知病人时日不多就立刻变脸,轻者玩消失,重者摆明认钱不认人。
  “我国是世界上癌症病人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我国每年癌症患病人群的自杀率要比一般人群高很多。”何裕民教授表示,在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都把自杀看作是弱者的行为,而以斗争到底为强者表现,另外欧美癌症病人没有经济上的顾虑,因为有关费用可以全部报销,这是癌症病人自杀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活生生的病例更是患者信心源泉
  33岁的李先生,5年前查出鼻咽癌,他述说了当时的心理历程:看到诊断结果,首先是不相信,我这么年轻,怎么可能。等确认是事实以后感到怨恨,老天太不公平,别人都好好活着,为什么偏偏这样对待我。之后感到无比悲伤,人生旅途刚刚开始,父母养育之恩还没有报答,而自己就要离开这个世界。悲伤中夹杂着对疾病的恐惧,就像世界末日到了,盘算着自己还能活几天。
  李先生说,上述心理变化大约持续了一个多星期。这期间,他对医生的治疗方案根本听不进去,拒绝一切治疗,只觉得自己是一个将死的人,看不到希望。这时,医生请来已康复20年的鼻咽癌患者与他交谈,告知鼻咽癌的治疗进展,为他树立抗癌信心。几天以后,李先生走出恐癌阴影,开始配合治疗。而漫长的治疗过程,让他十分焦虑,放疗的副作用,开始动摇他的信心,这时心理学帮助了他。他在报上看到何裕民教授的连载文章《打破癌症患者的心理枷锁》,深受启发,他父亲的一个朋友还送来几本心理学书籍,李先生读过以后,就像变了一个人,除了自己主动配合医生治疗,还与其他患者谈心,帮助他们度过心理难关。
  康复以后,李先生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知识,并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如今经常从事癌症患者的心理咨询工作。他告诉记者:“要战胜癌症,首先从战胜恐癌心理开始。”
  据了解,邀请已康复的肿瘤患者与住院患者交心座谈,或者为新病人介绍与他身患同种癌症的病人,让他们单独沟通,这种以成功的抗癌事例为患者树立信心的方法,已经成为上海市科学保健康复协会帮助患者疏通心理的“常规武器”。事实证明,相同的患病经历能立即拉近两者间的距离,而活生生的例子抵过千言万语,更是患者的信心源泉。
  心理干预让患者走出生命沼泽
  “当然,系统、科学、合理的危机心理干预是必不可少的。”“要站在病人的角度给病人帮助,才能让病人把所思所想说出来,才能真正帮助病人走出沼泽。”何裕民教授告诫说,无论患有什么样的疾病,最可怕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患者对于疾病的恐惧和沮丧,使他们完全失掉了生活的勇气。应该明确地认识到,一旦患了癌症,着急、悲伤、忧郁肯定于事无补;相反,只会加重病情。而采取积极、主动、坦然处之的态度,尽量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坚定战胜癌症的信念,努力配合医生治疗,对于稳定和改善患者病情,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是十分有益的。
  据何裕民教授介绍,癌症患者的心理危机干预一般分为两类情况:一是确诊初期的一、两个月内,忽然惊悉自己患了癌症,陷入了心理危机状态,这需要予以干预。这类情况还包括治疗一阶段后,发现治疗失败或又见复发、转移等,这些情况也有所类似。不过,相对初诊时而言,后者的干预通常要简单些。二是经过了痛苦漫长的治疗,情况不见好转,患者身心疲惫,再次陷入了漫长而难以自拔的心理危机状态。这两类的干预是不完全一样的。前者我们称作急性心理危机干预;后者则称作慢性心理危机干预。当然,须强调的是,干预只是针对已获悉自己生了癌的患者,对那些尚不知情的患者,没有必要行此干预,以免画蛇添足,反添其乱。
  一些癌症患者虽经积极治疗却情况未见好转,有的则进入了晚期阶段,基本上康复无望了,这时,绝大多数患者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心理危机胶着状态。且这种状态常常呈持续发展和恶化态势。这时的危机干预常十分困难。何裕民教授把它细分为两类情况:一类是真的到了绝对晚期了,任何措施都已回天乏力了,这时,病人最需要的是晚期的临终关怀。另一类情况是虽不至于乐观,不能奢谈康复或治愈,但暂时也不至于严重威胁生存,应对措施得当,病人还是能够带癌长期生存的,或以前的应对措施有些问题,换一个思路,或许能柳暗花明的。对于后面这些情况,仍应积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这时,若不解决心理危机问题,患者的情况只能是恶性循环,越来越糟。对这类患者的心理干预问题,何裕民教授认为主要是“二个目标”的问题:
  一是调整期望目标。许多这一阶段的肿瘤患者之所以陷于心理危机,是期望目标定得太高。总想彻底治愈,所有指标都正常,身上完全没有癌细胞。其实,这是不现实的!现在癌症治疗目的与标准已经开始转向,从过去的不顾代价地彻底杀死(这很多情况下不仅不现实,而且常常病未控制,人已走了),现在已转向强调有效控制或基本控制其发展,有时能稳定病情或基本稳定病情亦属成功。对于一些晚期患者,我们要强调:活着就是成功!目标的调整,对这类患者走出心理危机非常关键。
  二是帮助设定近期最低目标。比如说,孩子还有几个月要考大学了,承诺帮助他一定活到能看到孩子考上大学;实现了,然后再一步一步调高目标,有价值、有生存质量的生命常就这样被延续着。甚至在这一延续过程中,很多人就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五年、十年,走向了接近康复。这类事例在我们的患者中很多很多。须知,人有明确追求时,诱发出来的生命潜能常是巨大的。有目标,可以实现的短期目标,就有生存下去的渴望与动力,从而也就会产生奇迹。 (完)
   〖编辑:迟昊〗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初中历史作业得不到重视,然而能在历史园地中有效地开发作业,丰富作业的内容与形式,拓展作业的功能,对学习效益的提高和思想火花的闪现必有所裨益,因此对作业创新的关注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历史 作业设计 有效性 实践思考  作业的设计体现了知识巩固的过程;也体现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能力的过程。本文笔者根据自身几年来初中有历史课堂教学实践,围绕历史作业的个性化设计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