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是贯穿全书的两位人物,看似着墨不多,但他们却是小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在小说的内容和结构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通过对一僧一道在小说前八十回中的出场及其活动进行研究,分析其在小说内容和结构上的叙事之功。
关键词:僧;道;内容;结构;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7.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627(2017)9-0132-02
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这一僧一道是《红楼梦》中一对不甚起眼的人物,然而作者却将二人的首次出场安排在全书第一回中,联系《红楼梦》前五回在全书所占的重要地位,不难发现其实他们对小说的内容和结构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理清前八十回中一僧一道在小说叙事上所起的作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曹雪芹的创作意图、理解《红楼梦》这部伟大而经典的著作。
一、一僧一道在前八十回的出场情况
1.两种形象
在前八十回中,一僧一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一种是“生得气骨不凡、风神迥异”的“仙形道体”的形象[1]P1,一种是“癞僧”、“跛道”的形象,如在甄士隐梦醒后现实生活中的形象:“那僧则癞头跣足,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1]P6 。
2.出现次数及内容
第一回是一僧一道在全书中出现频率最高、所占篇幅最大的一回,之后他們便若隐若现贯穿小说始终,可以说他们的出场实际上构成了《红楼梦》叙事的一条暗线。他们在全书中或明或暗地共出现了10次,分别是在第一回、第三回、第七回、第八回、第十二回和第二十五回中。
前四次全部都集中在第一回中出现。第一次他们是以“仙形道体”的形象出现,并与女娲炼石补天剩下的一块灵石相遇,灵石想去红尘受享几年,僧施佛法将它变成了一块美玉,并携其同道人飘然而去。第二次出现在甄士隐的梦中,此时全书也开始进入到《红楼梦》故事的主体部分。梦中甄士隐听闻那僧说绛珠仙子欲下凡以眼泪报答神瑛侍者甘露之恩的缘由,并与道人决定下世度脱他人。接着一僧一道又出现在甄士隐梦醒后的现实世界中,这时就开始是癞僧跛道的形象了。癞僧看见他抱着英莲,大哭,欲舍走英莲,士隐不肯。第四次是跛道念着《好了歌》单独出现,士隐宿慧,解出其意,并随跛道飘然离去。
第五次出现是在第三回中,由黛玉之口补叙癞僧曾要化她出家一事。
第六次出现是在第七回中,周瑞家的关心宝钗身体,劝其认真看病吃药,引出宝钗补叙秃头和尚给她看病开方之事。虽然文中宝钗说的是“秃头和尚”,但联系前后内容可知,“秃头和尚”指的就是癞僧。
第七次是在小说第八回,莺儿说癞僧送八字,道出癞僧。
第八次出现是在第十二回,贾瑞垂死之际,跛道为救其性命送来风月宝鉴,离去后听到贾代儒夫妇将贾瑞之死归罪于镜欲将其烧毁又连忙赶来抢回镜子。
第九次是第二十五回中癞僧与跛道共同前来解救被巫蛊之术差点害命的凤姐和宝玉。
第十次是小说第六十六回,尤三姐自刎后,柳湘莲自悔悲痛,跛道将他从情网中度脱。
以上就是癞僧和跛道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全部的出场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一僧一道在全书中并非都是同时出现的,除了在人间救宝玉和凤姐一文与在仙界都是同时出现外,其余都是单独出现的。对于这个情况,本文并不作强调与区分,而是将二人视为一个整体,对其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共同起到的叙事作用进行讨论分析。
二、内容
1.点明全书总旨
在第一回开头部分,小说借僧道之口揭示文章主旨:“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1]P1,脂砚斋在旁评道:“四句乃一部之总纲”。僧道这一段话,其实是以人生世事历程的哲理意蕴为纲领的,揭示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全书的思想总旨。
2.形象区别空间
甄士隐的梦是仙界与人间的分界线,在他梦醒之前的内容中,一僧一道都是具有仙风道骨的形象,而他梦醒后所见的僧道就分别成了“癞头跣足”、“跛足蓬头”的丑陋形象,虽然甄士隐的梦不是仙界,但是他的梦却交代了僧道在仙界中携石归去后的内容,所以甄士隐的梦也可作为仙界空间的延伸。两种气质截然不同的形象可以作为区别仙界和人间这两种不同空间的标志,对此,脂砚斋还在他们以癞僧、跛道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文中时特别指出:“此门是幻像”(甲侧)、“此则是幻缘”(觉双)[1]P6。由此也可见,僧道的两种形象除了可以区别仙界与人间外,还可以折射真假虚实。
3.增强小说真实性与合理性
(1)灵石如何能下世。《红楼梦》最初称作《石头记》,讲述的是这块“无才补天,幻形入世”[1]P2在红尘间经历的一段故事。虽然虚构性是神话故事的一个重要特点,但是曹雪芹也注意到小说创作还需具有真实性,所以僧道的出场就为灵石能进入凡间经历红尘提供了可能性:灵石想下世是因为“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1]P2;灵石能下世是因为僧施佛法将大石变成一块可佩可拿的美玉,并携它到警幻仙子宫中“交割清楚”,让它随神瑛侍者一同下凡经历人世。同时后文中提到:“那顽石亦曾记下他这幻相,并癞僧所镌的篆文”[1]P86,照应前文,交代了玉上所刻之字来自癞僧,而非凭空产生的,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2)宝钗为何有金锁。“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宝黛钗爱情婚姻是《红楼梦》的重要内容,“木石前盟”在第一回中已经通过僧道的对话作了说明,而“金玉良缘”的爱情说法则是因为宝玉有玉,宝钗有金锁。第一回对宝玉有通灵宝玉的原因已做大致解释,为使小说更真實合理,还需对宝钗为何有金锁也做些解释。文中借宝钗丫鬟莺儿之口,补叙癞僧送宝钗两句八字吉谶之事:“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凿在金器上。”[1]P88,再联系前文宝钗所言:“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勒在金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1]P88由此,读者才明白了宝钗有金锁的缘故,而且这也合理解释了宝钗素来不喜浓妆艳饰却有一个引人注目的金锁的疑问。 4.预示人物命运
僧、道的出场对人物今后的人生经历乃至命运、结局还具有预示作用。如僧在甄士隐不肯舍英莲与他时说了“惯养娇生笑你痴”等四句话,预示了后来英莲于元宵节丢失一事。再如小说第三回中借黛玉之口补叙癞僧曾要化她出家一事预示了她的悲剧命运:“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已后总不许见哭声。”黛玉原本就是绛珠仙子下凡来还泪报恩的,癞僧却说她不哭病才能好,还泪报恩与不哭才能平安了生这一矛盾,其实预示了黛玉不可避免的悲剧性命运。
5.人物塑造
僧道二人的出场还有助于塑造其他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如跛道送风月宝鉴救贾瑞一文,风月宝鉴正面照出的是人的欲望淫思,小说通过此事进一步塑造了贾瑞好色、贪婪的性格,刻画了一个典型的糜烂淫乱、冥顽不化的堕落公子哥形象。
三、情節结构
1.作为叙事暗线
在贾府盛衰变化和宝黛钗爱情婚姻这两条重大的线索下,其实还隐藏着僧道度人这条暗线。他们在凡间出现的次数寥寥可数,但每次都与度脱人有关,僧度脱的是女子,如英莲、黛玉、宝钗和王熙凤等人;道度脱的则是男子,如甄士隐、贾瑞、宝玉和柳湘莲等人。
2.推动情节发展
僧道出场还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在宝玉和凤姐因巫蛊之术几乎丧命时,小说进入了一个无法前进的状态:作为主要人物的宝玉和凤姐不可能在全书才进入第二十五回就命丧黄泉,其中必得有人救其性命。由于他们是被人施鬼怪魔法害的,常人无法解救,所以出来搭救的一定不会是寻常人,于是搭救的任务就落在了僧道身上。书中僧对通灵宝玉进行的一番持诵,实际就是与魔法相对的佛法,他将二人救回,如此,情节就能继续发展了。
同样的还有跛道送风月宝鉴一事。当时贾瑞离死亡仅一步之隔,但这最后一步又成为了小说不能继续发展的阻碍,需要引子来推动情节发展,所以,跛道送镜就应运而生了。贾瑞病重——跛道送镜搭救——镜有两面,反面救人,正面害人——贾瑞不听跛道警告,照镜正面——贾瑞死亡。这一系列情节构思巧妙,大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原本用来救命的镜子由于贾瑞的错误使用实际上加速了自己的死亡,风月宝鉴成了致其死亡的最后一剂毒药。
3.为后文做铺垫
上文已对僧道在内容上能预示人物命运的叙事作用进行了分析,此处则是从情节结构的角度对其能起到铺垫后文的作用进行分析。由于两者互有交叉,所以上文已举的例子此处不再赘述,只举未举之例,用以互相补充。
在第一回,甄士隐于梦中请僧道指点迷津,僧道回答:“此乃玄机不可预泄者。到那时,只不要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1]P6笔者认为这里的“那时”指的是士隐投靠岳丈后再遇跛道的时候。而当士隐解出了《好了歌》、跟随道人飘然离去时,他也就脱离了苦海,“跳出火坑”了。所以,前文僧道的回答为后文甄士隐的人生遭遇做了铺垫。
4.前后呼应
第一回中石头曾向僧询问自己的神奇之处,僧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1]P2到了第二十五回,宝玉和凤姐都遭巫术濒临死亡之时,僧用通灵宝玉救了两人的性命,解释了前文石头的疑问,指出宝玉有“除邪祟”之奇。前后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更加紧凑。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僧道的出场对《红楼梦》的叙事具有明显的作用,他们能够引导小说更全面、合理有序地展开,并帮助小说最终实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限于笔者的水平和見识,上文中对僧道叙事之功的探讨分析难免有遗漏、不足甚至有失偏颇之处,还望阅者见谅并恳请阅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曹雪芹.《脂砚斋评石头记》(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关键词:僧;道;内容;结构;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7.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627(2017)9-0132-02
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这一僧一道是《红楼梦》中一对不甚起眼的人物,然而作者却将二人的首次出场安排在全书第一回中,联系《红楼梦》前五回在全书所占的重要地位,不难发现其实他们对小说的内容和结构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理清前八十回中一僧一道在小说叙事上所起的作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曹雪芹的创作意图、理解《红楼梦》这部伟大而经典的著作。
一、一僧一道在前八十回的出场情况
1.两种形象
在前八十回中,一僧一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一种是“生得气骨不凡、风神迥异”的“仙形道体”的形象[1]P1,一种是“癞僧”、“跛道”的形象,如在甄士隐梦醒后现实生活中的形象:“那僧则癞头跣足,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1]P6 。
2.出现次数及内容
第一回是一僧一道在全书中出现频率最高、所占篇幅最大的一回,之后他們便若隐若现贯穿小说始终,可以说他们的出场实际上构成了《红楼梦》叙事的一条暗线。他们在全书中或明或暗地共出现了10次,分别是在第一回、第三回、第七回、第八回、第十二回和第二十五回中。
前四次全部都集中在第一回中出现。第一次他们是以“仙形道体”的形象出现,并与女娲炼石补天剩下的一块灵石相遇,灵石想去红尘受享几年,僧施佛法将它变成了一块美玉,并携其同道人飘然而去。第二次出现在甄士隐的梦中,此时全书也开始进入到《红楼梦》故事的主体部分。梦中甄士隐听闻那僧说绛珠仙子欲下凡以眼泪报答神瑛侍者甘露之恩的缘由,并与道人决定下世度脱他人。接着一僧一道又出现在甄士隐梦醒后的现实世界中,这时就开始是癞僧跛道的形象了。癞僧看见他抱着英莲,大哭,欲舍走英莲,士隐不肯。第四次是跛道念着《好了歌》单独出现,士隐宿慧,解出其意,并随跛道飘然离去。
第五次出现是在第三回中,由黛玉之口补叙癞僧曾要化她出家一事。
第六次出现是在第七回中,周瑞家的关心宝钗身体,劝其认真看病吃药,引出宝钗补叙秃头和尚给她看病开方之事。虽然文中宝钗说的是“秃头和尚”,但联系前后内容可知,“秃头和尚”指的就是癞僧。
第七次是在小说第八回,莺儿说癞僧送八字,道出癞僧。
第八次出现是在第十二回,贾瑞垂死之际,跛道为救其性命送来风月宝鉴,离去后听到贾代儒夫妇将贾瑞之死归罪于镜欲将其烧毁又连忙赶来抢回镜子。
第九次是第二十五回中癞僧与跛道共同前来解救被巫蛊之术差点害命的凤姐和宝玉。
第十次是小说第六十六回,尤三姐自刎后,柳湘莲自悔悲痛,跛道将他从情网中度脱。
以上就是癞僧和跛道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全部的出场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一僧一道在全书中并非都是同时出现的,除了在人间救宝玉和凤姐一文与在仙界都是同时出现外,其余都是单独出现的。对于这个情况,本文并不作强调与区分,而是将二人视为一个整体,对其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共同起到的叙事作用进行讨论分析。
二、内容
1.点明全书总旨
在第一回开头部分,小说借僧道之口揭示文章主旨:“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1]P1,脂砚斋在旁评道:“四句乃一部之总纲”。僧道这一段话,其实是以人生世事历程的哲理意蕴为纲领的,揭示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全书的思想总旨。
2.形象区别空间
甄士隐的梦是仙界与人间的分界线,在他梦醒之前的内容中,一僧一道都是具有仙风道骨的形象,而他梦醒后所见的僧道就分别成了“癞头跣足”、“跛足蓬头”的丑陋形象,虽然甄士隐的梦不是仙界,但是他的梦却交代了僧道在仙界中携石归去后的内容,所以甄士隐的梦也可作为仙界空间的延伸。两种气质截然不同的形象可以作为区别仙界和人间这两种不同空间的标志,对此,脂砚斋还在他们以癞僧、跛道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文中时特别指出:“此门是幻像”(甲侧)、“此则是幻缘”(觉双)[1]P6。由此也可见,僧道的两种形象除了可以区别仙界与人间外,还可以折射真假虚实。
3.增强小说真实性与合理性
(1)灵石如何能下世。《红楼梦》最初称作《石头记》,讲述的是这块“无才补天,幻形入世”[1]P2在红尘间经历的一段故事。虽然虚构性是神话故事的一个重要特点,但是曹雪芹也注意到小说创作还需具有真实性,所以僧道的出场就为灵石能进入凡间经历红尘提供了可能性:灵石想下世是因为“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1]P2;灵石能下世是因为僧施佛法将大石变成一块可佩可拿的美玉,并携它到警幻仙子宫中“交割清楚”,让它随神瑛侍者一同下凡经历人世。同时后文中提到:“那顽石亦曾记下他这幻相,并癞僧所镌的篆文”[1]P86,照应前文,交代了玉上所刻之字来自癞僧,而非凭空产生的,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2)宝钗为何有金锁。“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宝黛钗爱情婚姻是《红楼梦》的重要内容,“木石前盟”在第一回中已经通过僧道的对话作了说明,而“金玉良缘”的爱情说法则是因为宝玉有玉,宝钗有金锁。第一回对宝玉有通灵宝玉的原因已做大致解释,为使小说更真實合理,还需对宝钗为何有金锁也做些解释。文中借宝钗丫鬟莺儿之口,补叙癞僧送宝钗两句八字吉谶之事:“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凿在金器上。”[1]P88,再联系前文宝钗所言:“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勒在金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1]P88由此,读者才明白了宝钗有金锁的缘故,而且这也合理解释了宝钗素来不喜浓妆艳饰却有一个引人注目的金锁的疑问。 4.预示人物命运
僧、道的出场对人物今后的人生经历乃至命运、结局还具有预示作用。如僧在甄士隐不肯舍英莲与他时说了“惯养娇生笑你痴”等四句话,预示了后来英莲于元宵节丢失一事。再如小说第三回中借黛玉之口补叙癞僧曾要化她出家一事预示了她的悲剧命运:“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已后总不许见哭声。”黛玉原本就是绛珠仙子下凡来还泪报恩的,癞僧却说她不哭病才能好,还泪报恩与不哭才能平安了生这一矛盾,其实预示了黛玉不可避免的悲剧性命运。
5.人物塑造
僧道二人的出场还有助于塑造其他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如跛道送风月宝鉴救贾瑞一文,风月宝鉴正面照出的是人的欲望淫思,小说通过此事进一步塑造了贾瑞好色、贪婪的性格,刻画了一个典型的糜烂淫乱、冥顽不化的堕落公子哥形象。
三、情節结构
1.作为叙事暗线
在贾府盛衰变化和宝黛钗爱情婚姻这两条重大的线索下,其实还隐藏着僧道度人这条暗线。他们在凡间出现的次数寥寥可数,但每次都与度脱人有关,僧度脱的是女子,如英莲、黛玉、宝钗和王熙凤等人;道度脱的则是男子,如甄士隐、贾瑞、宝玉和柳湘莲等人。
2.推动情节发展
僧道出场还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在宝玉和凤姐因巫蛊之术几乎丧命时,小说进入了一个无法前进的状态:作为主要人物的宝玉和凤姐不可能在全书才进入第二十五回就命丧黄泉,其中必得有人救其性命。由于他们是被人施鬼怪魔法害的,常人无法解救,所以出来搭救的一定不会是寻常人,于是搭救的任务就落在了僧道身上。书中僧对通灵宝玉进行的一番持诵,实际就是与魔法相对的佛法,他将二人救回,如此,情节就能继续发展了。
同样的还有跛道送风月宝鉴一事。当时贾瑞离死亡仅一步之隔,但这最后一步又成为了小说不能继续发展的阻碍,需要引子来推动情节发展,所以,跛道送镜就应运而生了。贾瑞病重——跛道送镜搭救——镜有两面,反面救人,正面害人——贾瑞不听跛道警告,照镜正面——贾瑞死亡。这一系列情节构思巧妙,大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原本用来救命的镜子由于贾瑞的错误使用实际上加速了自己的死亡,风月宝鉴成了致其死亡的最后一剂毒药。
3.为后文做铺垫
上文已对僧道在内容上能预示人物命运的叙事作用进行了分析,此处则是从情节结构的角度对其能起到铺垫后文的作用进行分析。由于两者互有交叉,所以上文已举的例子此处不再赘述,只举未举之例,用以互相补充。
在第一回,甄士隐于梦中请僧道指点迷津,僧道回答:“此乃玄机不可预泄者。到那时,只不要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1]P6笔者认为这里的“那时”指的是士隐投靠岳丈后再遇跛道的时候。而当士隐解出了《好了歌》、跟随道人飘然离去时,他也就脱离了苦海,“跳出火坑”了。所以,前文僧道的回答为后文甄士隐的人生遭遇做了铺垫。
4.前后呼应
第一回中石头曾向僧询问自己的神奇之处,僧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1]P2到了第二十五回,宝玉和凤姐都遭巫术濒临死亡之时,僧用通灵宝玉救了两人的性命,解释了前文石头的疑问,指出宝玉有“除邪祟”之奇。前后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更加紧凑。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僧道的出场对《红楼梦》的叙事具有明显的作用,他们能够引导小说更全面、合理有序地展开,并帮助小说最终实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限于笔者的水平和見识,上文中对僧道叙事之功的探讨分析难免有遗漏、不足甚至有失偏颇之处,还望阅者见谅并恳请阅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曹雪芹.《脂砚斋评石头记》(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