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建设旨在切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课程设置与优化、课程标准优化与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工作。因此,职业教育政策与发展方向,也倾向于准确把握职业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执教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便成了特色办学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专业建设、工程测量、特色教育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基础建设领域也得到飞速发展。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和行业人才需求调查,仅重庆市2011~2013年工程测量专业需求预测人数就将达到每年约2000-3000人,2014~2020年仍然会不低于这一需求。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作为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建设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下面就从“五个对接”与“十个衔接”方面谈谈对特色教育的思考。
一、“五个对接”——特色办学之路
1、对接政策寻支持。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直接的一类教育,其培育的学生多直接进入工作一线,其发展的方向与政府政策导向就密切相关。积极争取政策的支持,建设实训基地,改善办学条件是首要任务。
2、对接市场设专业。
职业教育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为此,坚持对接市场设专业,才能使得专业的开设贴近市场需求。通过市场调研,及时掌握测量人才需求信息,调整结构使其与主导产业挂钩。根据调研的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的设置,争取让学生“所学即所用”得到最大发挥,这也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依托的办学原则。我院每年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的毕业生95%以上都有较好就业岗位,工作内容涵盖多个领域,职业特色日趋显著。
3、对接企业定课程。
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主要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来完成。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根据学生就业后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的工作性质及内容,积极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适应企业市场需要,避开学生理论化,工作迷茫的情况。课程的设置主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切实反映社会技术先进水平和职业岗位需求。
4、对接实训定师资。
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形式的组织与开展充分依托企业,使企业全面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充分考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点。邀请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从根本上做到了重视实践育人,服务市场,服务企业。由于企业的参与,双方友好的合作关系得以建立,也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校本教材的开发。通过校企合作,对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质量评价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舞台。
5、对接岗位练技能。
以往,高职教学模式以学校培养为主,沿用学科课程体系,这样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还有差距,使得有些企业在招聘了毕业生后还需要投入时间与金钱对毕业生进行较长时间的岗前培训。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就不能是空谈,必须要落得实处。刻舟求剑的故事人人皆知,可用不变的眼光看正在发展的事物却依旧是许多策略的失败根源。现高职院校应该坚持借鉴发达国家一些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方法,懂得用发展的眼光看正在发展的事物,不能闭关锁国。学习结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真正做到安排教师参加企业的生产,深入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与行业企业一同构建满足订单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经过教师与行业专家、企业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师傅的研讨,确定专业技能方向和对应的岗位课程。
二、 “十个衔接” ——特色教育体系
“十个衔接”,即推进中高职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十个方面的衔接。
1、适应区域产业需要,优化培养目标的衔接。
作为西南地区水利类示范院校,以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职毕业生,满足各类工程的需要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础原则。
2、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设置的衔接。
进一步开展行业调研,优化专业的布局、类型和层次结构,明确各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岗位需求。
3、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和教材的衔接。
根据行业调研及国际化视野的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体系,并开展专业核心课程的校本教材建设。
4、强化学生素质培养,优化教学过程的衔接。
建设校内实训室,进一步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教学过程与实际工程对接,并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工学交替式学习模式和顶岗实习等强化实践教学和学生素质培养逐步形成独特的专业文化。
5、促进信息化建设,优化教学资源的衔接。
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着手开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依托校园数字化平台,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6、改革招生考试制度,优化人才成长途径的衔接。
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考查方式,丰富多样化的招生模式。
7、坚持以能力为核心,优化评价机制的衔接。
从行业中聘请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行业专家进入校园,以就业率、就业质量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8、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培养的衔接。
建立校外教师实践培训基地,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去工程实地参加工作的机制,安排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学习、进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教师。
9、推进产教合作,优化行业指导的衔接。
聘请其他高职院校高素质、高水平的专家作为行业兼职专业带头人;制定和完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的运行机制,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与就业推荐。
10、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优化校企合作的衔接。
探索建立行业参与职教集团的模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合作办学促发展,以合作育人促就业。
总之,职业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其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也是无止境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能力,在发挥教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又要调动学的主体作用,既重视理论学习又要倡导动手实践,只要我们不断地更新思想,推动教学方法的革新,就一定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城乡土地规划、地形图测量、工程建设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高端技能型人才支持。(作者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工学结合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中央财政支持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建设实践. 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禹凯.2009
[2] 构建政企校联动平台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陈新业.2010
关键词:专业建设、工程测量、特色教育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基础建设领域也得到飞速发展。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和行业人才需求调查,仅重庆市2011~2013年工程测量专业需求预测人数就将达到每年约2000-3000人,2014~2020年仍然会不低于这一需求。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作为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建设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下面就从“五个对接”与“十个衔接”方面谈谈对特色教育的思考。
一、“五个对接”——特色办学之路
1、对接政策寻支持。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直接的一类教育,其培育的学生多直接进入工作一线,其发展的方向与政府政策导向就密切相关。积极争取政策的支持,建设实训基地,改善办学条件是首要任务。
2、对接市场设专业。
职业教育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为此,坚持对接市场设专业,才能使得专业的开设贴近市场需求。通过市场调研,及时掌握测量人才需求信息,调整结构使其与主导产业挂钩。根据调研的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的设置,争取让学生“所学即所用”得到最大发挥,这也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依托的办学原则。我院每年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的毕业生95%以上都有较好就业岗位,工作内容涵盖多个领域,职业特色日趋显著。
3、对接企业定课程。
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主要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来完成。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根据学生就业后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的工作性质及内容,积极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适应企业市场需要,避开学生理论化,工作迷茫的情况。课程的设置主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切实反映社会技术先进水平和职业岗位需求。
4、对接实训定师资。
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形式的组织与开展充分依托企业,使企业全面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充分考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点。邀请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从根本上做到了重视实践育人,服务市场,服务企业。由于企业的参与,双方友好的合作关系得以建立,也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校本教材的开发。通过校企合作,对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质量评价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舞台。
5、对接岗位练技能。
以往,高职教学模式以学校培养为主,沿用学科课程体系,这样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还有差距,使得有些企业在招聘了毕业生后还需要投入时间与金钱对毕业生进行较长时间的岗前培训。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就不能是空谈,必须要落得实处。刻舟求剑的故事人人皆知,可用不变的眼光看正在发展的事物却依旧是许多策略的失败根源。现高职院校应该坚持借鉴发达国家一些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方法,懂得用发展的眼光看正在发展的事物,不能闭关锁国。学习结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真正做到安排教师参加企业的生产,深入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与行业企业一同构建满足订单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经过教师与行业专家、企业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师傅的研讨,确定专业技能方向和对应的岗位课程。
二、 “十个衔接” ——特色教育体系
“十个衔接”,即推进中高职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十个方面的衔接。
1、适应区域产业需要,优化培养目标的衔接。
作为西南地区水利类示范院校,以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职毕业生,满足各类工程的需要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础原则。
2、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设置的衔接。
进一步开展行业调研,优化专业的布局、类型和层次结构,明确各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岗位需求。
3、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和教材的衔接。
根据行业调研及国际化视野的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体系,并开展专业核心课程的校本教材建设。
4、强化学生素质培养,优化教学过程的衔接。
建设校内实训室,进一步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教学过程与实际工程对接,并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工学交替式学习模式和顶岗实习等强化实践教学和学生素质培养逐步形成独特的专业文化。
5、促进信息化建设,优化教学资源的衔接。
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着手开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依托校园数字化平台,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6、改革招生考试制度,优化人才成长途径的衔接。
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考查方式,丰富多样化的招生模式。
7、坚持以能力为核心,优化评价机制的衔接。
从行业中聘请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行业专家进入校园,以就业率、就业质量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8、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培养的衔接。
建立校外教师实践培训基地,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去工程实地参加工作的机制,安排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学习、进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教师。
9、推进产教合作,优化行业指导的衔接。
聘请其他高职院校高素质、高水平的专家作为行业兼职专业带头人;制定和完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的运行机制,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与就业推荐。
10、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优化校企合作的衔接。
探索建立行业参与职教集团的模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合作办学促发展,以合作育人促就业。
总之,职业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其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也是无止境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能力,在发挥教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又要调动学的主体作用,既重视理论学习又要倡导动手实践,只要我们不断地更新思想,推动教学方法的革新,就一定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城乡土地规划、地形图测量、工程建设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高端技能型人才支持。(作者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工学结合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中央财政支持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建设实践. 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禹凯.2009
[2] 构建政企校联动平台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陈新业.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