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了《读书》一九九六年第十期郜元宝先生的文章《追忆李长之》,深有感触。我知道李长之这个名字还是上大学以后的事。那是一年级时偶然从一期《新文学史料》中纪念吴组缃先生逝世的文章中看到的。其时始知他和吴先生、季羡林先生在清华读书时号称“清华三剑客”,意气风发。后来又从北大温儒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看到一节专门介绍他的批评思想的文字,才算对他主要的学术成就有了个大概的了解。再一次好像是一篇评介“京派文学”的文章,作者称他是“中国一位早慧的思想家”。所知仅此而已。然而就是这些零星的东西,却深深吸引了我。这其中的原因,并不单纯在他的学术成就上,似乎有某种更深的、更触动我心弦的东西在。当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更清楚地意识到这种“触之微痛”的东西。
这三年来,不时地读到这样一些“重读性”的文章。不管是一种风气,还是所谓学术心态的冷静、平正,每次总引起我许多的沉思。先前一些无争议的清晰的东西变得有些模糊了,而一些曾经模糊不清的东西却不觉间清晰了许多。现在读李长之,尽管出于专业的兴趣,但我知道在这些不凡的学术背景后面更深深打动我的,乃是一个真正的学者在他孜孜的学术实践中所秉承坚守的那种独立的人格和精神。而很多的时候,我们更需要这种精神上的支持。
这三年来,不时地读到这样一些“重读性”的文章。不管是一种风气,还是所谓学术心态的冷静、平正,每次总引起我许多的沉思。先前一些无争议的清晰的东西变得有些模糊了,而一些曾经模糊不清的东西却不觉间清晰了许多。现在读李长之,尽管出于专业的兴趣,但我知道在这些不凡的学术背景后面更深深打动我的,乃是一个真正的学者在他孜孜的学术实践中所秉承坚守的那种独立的人格和精神。而很多的时候,我们更需要这种精神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