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院校在风电运行与维护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实际教学过程与工作现场有较大差别,特别是风力发电相关设备价格非常昂贵,少则几十万多则数百上千万,各高校在实训设备方面投入有限,而教学过程中培养的技能应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具备的技能,但这些技能却可以不是完全依存于现场的实际培训,我们把这种技能称作“可迁性技能”,这种技能不依附任何媒介而存在,它可以是独立的,一旦具备了这些技能,不仅可以运用到风电行业中,对其他行业、其他工作同样适用。
通过对风电相关企业的调研和走访,一个风电运行与维护人员必须具备以下技能(能力):
(1)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技能的能力
风电是一门涉及机械、流体、材料、电气和控制等多门学科的新兴行业,需要具备很强的多学科知识体系。
(2)交际能力
风电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世界各国都在对其进行研究,而各国之间和各风电企业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技术引进能促进该产业迅速发展,故需要具備较强的交际能力,同时掌握一门专业外语。
(3)创新能力
风电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和创新空间,比如风力发电效率的提高和装机成本的降低,以及发电的质量都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创新。
(4)适应能力
所有风电场一般都地处郊区偏远地带,其环境较恶劣,工作劳动强度大,需要具备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强健的体魄,并具有较强的适应恶劣天气的能力。
(5)安全意识
进入现场的每次操作几乎都需要爬上几十米高的塔架,风轮旋转时也有可能飞出个螺钉、螺母,因此处处都存在危险源,所以务必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随时保持高度警惕。
(6)团队协作能力
由于风电场工程相对复杂而庞大,其每次的运行维护工作都需要不同学科知识的人员相互配合才能完成。
结合以上六大技能的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取以下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
一、分组教学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善于与人沟通和交际的能力,充分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
对一个教学班进行分组,常见的分组方法有很多种,针对风电运行与维护专业而言,可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其在组内的分工情况进行。一般小组成员为3~5人为宜,最多不超过6人,小组人数过多易造成资源浪费,有些同学会无所事事,分组的原则是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发挥作用。
小组分工结构配比参考:领导者1人,由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强的同学担任;执行者2~3人,由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担任;另外根据实际工作场景和班级人数情况,可增设1名联络员,由观察能力稍强,反应灵敏的同学担任。
二、情景式教学
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现场的情况,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安全意识。风电场的风力
发电设备,风电实验实训装置价格不菲,不可能全部搬到学校,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情景式教学方法,设置模拟一个风电场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置身于这个场景中,然后按照先前的分组各尽其责,完成每次的运行、维护和检修工作。
每次在设置现场情景时,都必须强调进入现场的安全注意事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三、角色扮演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突破的创新意识。通常角色扮演与分
组教学和情境式教学相结合。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表演者,学生是欣赏者,因为欣赏能力不同,领略程度也不同。而在角色扮演中,学生的一个重要角色是演员,而不再是观众,学生要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听从老师(导演)的总体安排。
当小组成员分工不同时,每个学生在组内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有些扮演的是领导,有些是操作工人,但不论角色如何,整个课堂都是学生的表演舞台。而老师则退居幕后,成为导演,当然也可以分饰一个角色。
角色扮演活动体现了教与学的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兴趣,掌握信息的程度选择角色,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同时广泛接受他人的建议,在交流中不断获取新知识,新信息,完善和丰富各角色对应的教学内容。
四、专业教师团队组建
风电运行与维护专业是一门涉及机械、流体、材料、电气和控制等多门学科的新兴专业,对专业教师要求也很高,为了让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体系并具备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技能的能力,需要组建一支专业教师团队。
课程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由2~3个老师一起上课,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因为教师团队的专业性,学生能从中学到多样化的知识技能,同时2~3个老师以一个专业教学团队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也会给课堂营造一种团队协作的氛围,给学生树立榜样,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考核方式改革
新型考核方式是建立在对学生参与教学课堂、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相应项目任务、工作态度(是否按时上下课、遵守课堂纪律)、执行力情况(是否积极主动完成老师和小组长分配的任务)、创新情况(执行小组任务时是否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的基础上,整个考核评价体系必须兼顾教师评价、小组长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做到考核公平、公正、公开,真正将“可迁移技能”的过程考核与期末的专业理论知识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两者之间的比例以1:1为宜。
六、辅导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
高校辅导员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学历高,普遍较年轻,容易和学生接触,能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在培养学生可迁移技能方面占据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可迁移技能”也可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课堂之外获得,所以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培养和加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沟通、团队协作等一些重要的“可迁移技能”也可得到锻炼。
通过以上教学形式和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在谈论风电运行与维护专业“可迁移技能”的培养,是以风电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要求为载体和基础,采取上述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出的学生必定能胜任以后的风电运行和维护工作。当然,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所具备的这种“可迁移技能”,也可应用到其他一些领域,它是一种可以终身受用的技能。
王琴(1982.3-)助教,重庆能源职业学院
王民民(1962.9-)副教授,重庆能源职业学院
通过对风电相关企业的调研和走访,一个风电运行与维护人员必须具备以下技能(能力):
(1)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技能的能力
风电是一门涉及机械、流体、材料、电气和控制等多门学科的新兴行业,需要具备很强的多学科知识体系。
(2)交际能力
风电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世界各国都在对其进行研究,而各国之间和各风电企业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技术引进能促进该产业迅速发展,故需要具備较强的交际能力,同时掌握一门专业外语。
(3)创新能力
风电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和创新空间,比如风力发电效率的提高和装机成本的降低,以及发电的质量都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创新。
(4)适应能力
所有风电场一般都地处郊区偏远地带,其环境较恶劣,工作劳动强度大,需要具备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强健的体魄,并具有较强的适应恶劣天气的能力。
(5)安全意识
进入现场的每次操作几乎都需要爬上几十米高的塔架,风轮旋转时也有可能飞出个螺钉、螺母,因此处处都存在危险源,所以务必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随时保持高度警惕。
(6)团队协作能力
由于风电场工程相对复杂而庞大,其每次的运行维护工作都需要不同学科知识的人员相互配合才能完成。
结合以上六大技能的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取以下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
一、分组教学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善于与人沟通和交际的能力,充分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
对一个教学班进行分组,常见的分组方法有很多种,针对风电运行与维护专业而言,可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其在组内的分工情况进行。一般小组成员为3~5人为宜,最多不超过6人,小组人数过多易造成资源浪费,有些同学会无所事事,分组的原则是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发挥作用。
小组分工结构配比参考:领导者1人,由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强的同学担任;执行者2~3人,由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担任;另外根据实际工作场景和班级人数情况,可增设1名联络员,由观察能力稍强,反应灵敏的同学担任。
二、情景式教学
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现场的情况,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安全意识。风电场的风力
发电设备,风电实验实训装置价格不菲,不可能全部搬到学校,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情景式教学方法,设置模拟一个风电场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置身于这个场景中,然后按照先前的分组各尽其责,完成每次的运行、维护和检修工作。
每次在设置现场情景时,都必须强调进入现场的安全注意事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三、角色扮演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突破的创新意识。通常角色扮演与分
组教学和情境式教学相结合。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表演者,学生是欣赏者,因为欣赏能力不同,领略程度也不同。而在角色扮演中,学生的一个重要角色是演员,而不再是观众,学生要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听从老师(导演)的总体安排。
当小组成员分工不同时,每个学生在组内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有些扮演的是领导,有些是操作工人,但不论角色如何,整个课堂都是学生的表演舞台。而老师则退居幕后,成为导演,当然也可以分饰一个角色。
角色扮演活动体现了教与学的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兴趣,掌握信息的程度选择角色,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同时广泛接受他人的建议,在交流中不断获取新知识,新信息,完善和丰富各角色对应的教学内容。
四、专业教师团队组建
风电运行与维护专业是一门涉及机械、流体、材料、电气和控制等多门学科的新兴专业,对专业教师要求也很高,为了让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体系并具备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技能的能力,需要组建一支专业教师团队。
课程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由2~3个老师一起上课,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因为教师团队的专业性,学生能从中学到多样化的知识技能,同时2~3个老师以一个专业教学团队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也会给课堂营造一种团队协作的氛围,给学生树立榜样,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考核方式改革
新型考核方式是建立在对学生参与教学课堂、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相应项目任务、工作态度(是否按时上下课、遵守课堂纪律)、执行力情况(是否积极主动完成老师和小组长分配的任务)、创新情况(执行小组任务时是否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的基础上,整个考核评价体系必须兼顾教师评价、小组长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做到考核公平、公正、公开,真正将“可迁移技能”的过程考核与期末的专业理论知识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两者之间的比例以1:1为宜。
六、辅导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
高校辅导员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学历高,普遍较年轻,容易和学生接触,能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在培养学生可迁移技能方面占据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可迁移技能”也可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课堂之外获得,所以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培养和加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沟通、团队协作等一些重要的“可迁移技能”也可得到锻炼。
通过以上教学形式和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在谈论风电运行与维护专业“可迁移技能”的培养,是以风电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要求为载体和基础,采取上述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出的学生必定能胜任以后的风电运行和维护工作。当然,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所具备的这种“可迁移技能”,也可应用到其他一些领域,它是一种可以终身受用的技能。
王琴(1982.3-)助教,重庆能源职业学院
王民民(1962.9-)副教授,重庆能源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