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大众传媒的内涵为出发点,探索了大众传媒影响力的作用,并针对当前思政课教学的当下困境,总结出大众传媒影响力在思政理论课中的运用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大众传媒影响力;思政理论课;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D64;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80-02
当前,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具体要求,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存在的实际问题,深入探讨思政理论课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成了当务之急。通过对高校学生思想基本状况的深入了解,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必须运用非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有益地尝试,使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真正起到实效。而在当下,大众传媒影响力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思政理论课教师的重视,因此如何在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各个环节科学运用这一具有前沿性和时效性的有力“武器”,也成了一个值得重视的教学改革课题。
一、科学分析大众传媒及其影响力的社会作用
我们所研究的大众传媒,既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传统媒体,也包括手机等新的信息载体,大众传媒由于自身的特点与定位不同,其影响力也各有短长。随着近几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大众传媒随之进一步深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领域,对社会的影响力也进一步增强。一般意义上讲,大众传媒的社会作用和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报道新闻,扩展视野;引导舆论,传递观念;服务社会,指导生活;传授知识,普及教育;提供娱乐,裨益身心;刊登广告,发展经济。有的研究者认为,相对于大众传媒而言,社会民众是没有对抗能力的,他们在媒体所传达的信息中浏览,再怎么谨慎,也很容易迷失在传媒营造的价值观当中。大众传媒通过强烈的心理暗示,使人们形成一种社会刻板印象,从而实现社会控制功能。大众传媒通过建立公众信仰、心理暗示和道德控制实现社会控制,并将其影响力得以发挥。不仅如此,大众传媒可以作为与传统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并立的“第四种权力”——“政府的第四部门”,在政府工作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在很多特殊的历史时期,大众传媒都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和鼓励作用,为大众形成一种积极的心态,成为强有力的信心“支持”。但是,过度干预社会政策、舆论导向的不确定性、不合理的社会暗示以及公众对大众传媒的过度依赖也一样会形成大众传媒的消极作用。因此,能否发挥大众传媒的“正能量”作用其实是一件比较难把握的事情。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环节中,尽管作为一种已经不再前沿的方法,在思政理论课教学环节中将大众传媒影响力运用到适合的状态,依然是研究的主攻方向。
二、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当下困境
当前,作为政治宣传与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虽然仍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作为受众的大学生对于政治理论课的接受情况大相径庭。思政课被“边缘化”的状况其实并没有改变。除思政专业的学生对于政治理论学习还相对比较认真以外,政治课的课堂要么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虽然也能接受相关的理论指导,但是缺乏主体性,处于被动接受“灌输”的状态;要么就是处于教师与学生“各自为政”,教师上课没有状态,消极怠工,而学生们上课就是以各种方式消磨时间,根本不听老师的讲解,形成恶性循环。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在当下的困境显而易见。那么,在课余时间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和研究政治理论就更是不可能的。
形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最根本的就是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首先,家庭教育当中对于政治理论重要性教育的缺失。大学生无论来自什么类型的家庭,从家庭当中得到的对于政治环境和政治理论的教育基本上就是零。家庭对于学生的要求就是具备各种专业能力和各种才艺,简言之就是能够立足于社会的本领。除此以外便没有了。其次,学校环境对于政治理论教育的偏斜。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也对家庭的需求予以呼应。虽然政治理论课是必须设定的课程,但是,由于其不会造成即时的效益,便被理所应当地“边缘化”了。最后,整个社会对于大学生的政治素养要求的淡化。政治素养的提升是个人文明程度提高的最根本要求,但是,当下这个问题还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社会大众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因此,社会大众对于大学生的政治素养程度的要求不高,也是造成高校政治理论课不被学生重视的重要原因。
三、科学利用大众传媒影响力,努力寻求新突破
自从《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简称《05方案》)制定以来,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始终在探寻更加有效与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但是,当前的现实就是: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内容不管多么丰富,教学手段不管多么高明,也敌不过网络视频、淘宝购物、QQ、微信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现在生活条件的改善导致上课时绝大多数学生也不会放弃用手机上网,讲课时不时会听到QQ信息传递的提示音,也有学生会偷偷小声讲微信……思政课的教师们对于学生的这种状态也只能表示无奈。课堂之下,对于大众媒体传播的内容学生们也鲜有分析和研究,要么一味抨击,要么随意接受,缺乏主体性,更不会思考思政课学习的理论。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面临大众传媒的影响力需要做两件事情:一是呼吁大众传媒,为学生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二是对学生进行大众传媒教育,让学生学会抵制不良信息,主动了解正面信息。前一件事虽然可以做到,但是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要得到大众的认同和理解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也不会有太实际的影响。而后者则有比较现实的可操作性,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去尝试将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合理运用到思政理论课教学中,使其发挥正向功能。具体说来,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教师本身来说,应当对大众传媒多了解、多接触,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主导者,比学生优先掌握更多的大众传媒的信息,对当前主流媒体甚至非主流媒体的动向了如指掌,才能在思政课教学中游刃有余,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应对自如。对于大众传媒的宣传内容和宣传力度做到深刻理解,给学生以正确应对大众传媒影响力的引导,是教师能够贯彻自己教学理念的关键。尽管如此,其实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思政课教师对于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媒体)仍旧比较排斥,特别是很多年龄比较大的教师,认为接触传媒或者研究传媒是“不务正业”,这种想法是陈旧落伍的。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与大众传媒尽可能地沟通,尽可能多地了解,是当前媒体发达的时代,教师必须有的另类“专业能力”。一方面,通过研究媒体了解学生当前可能接受的信息点,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帮助教师树立其威信,让学生真心接受;另一方面,通过选择大众传媒提供的大量丰富的资源,传授知识,更加方便快捷而且更加前沿。 第二,从学生理解的角度,应当注意在思政理论教学的内容中渗透大众传媒的内容,给学生以科学合理的引导。当前,大众传媒的宣传越发以迎合受众的关注点,跟从前主流媒体影响大众的好恶不同,在商品经济社会日趋发达的今天,大众的需求成了传媒的生命之源。因此,除了主流的宣传平台以外,想要在大众传媒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中找到能够成为人们“精神支柱”的内容少之又少。打开电视,黄金时段的节目除了各类海选、真人秀,就是内容和形式都基本雷同的电视剧,作为大学生本身对这些内容也不置可否;在网络世界里,充斥着各种想法和人的生活状态,对大学生而言根本无法辨别善恶对错,更不用说希望做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来博取大众的关注。因此,作为想要主导思政课课堂和学生思想的思政课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大众传媒的主要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从理智对待钓鱼岛归属问题到认真对待自己的未来发展,从政治腐败现实到经济状况低迷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从教育资源不公平到就业难……这些内容在大众传媒的宣传上都有不同的立场,甚至有很多偏激的观点和不负责任的言论。将这些大学生比较关心又想要得到结论的内容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对于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尝试,也要适当增加从大众传媒吸收的方法和内容。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的方式和方法已经不再能够“吸引”学生了,现在的学生更加崇尚自由的吸收知识的方法,并且希望得到更多的前沿信息。因此,善用各种辅助手段进行思政课理论教学在现在看来十分必要。通过研究大学生目前的主要关注点,可以尝试的方法有以下几个:一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加在教学过程中视听、动态的内容。要及时搜集大众传媒当中可以利用的素材,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制作科学实用的教学课件,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主动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能够从课堂时间吸收有益的大众传媒的内容,不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更是为了增强对思政课理论内容的吸收。二是合理运用各种自媒体,占据学生的课余时间。QQ空间、微信朋友圈以及各种贴吧、论坛都是学生日常关注的焦点,也是学生能够自己掌控的媒体形式。当前尽管我们一直强调要运用主流思想理论占据这些自媒体,但是我们始终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内容不符合学生的需要,这些主流思想宣传也不会受到关注,这就是所谓“自媒体”的特点——尽管存在但不一定被选择。因此,对于思政课理论的教育就必须采取更加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心理的内容作为自媒体内容,让学生能够去主动关注,潜移默化地将我们要学生了解掌握的理论传递给学生,增强“内化”的效果。三是革新思政理论课的实践环节,寻求新的方式。以往我们谈到思政课的实践课教学,仍旧是以参观、访问为主要形式,所谓的让学生接触社会总是流于表面,其实对于学生而言未必能起到我们期待的效果。在条件允许的基础上,思政课教师可以布置如搜集网络相关视频、设立微信公众帐号、建立论坛等学生也可以操作的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这些方式了解当前公众的需求和思想动态,处于主动的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同时教师要注意一定也要参与其中进行及时的指导,把握方向性。并且一定要采取自愿,切记不可摊派、强制,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主导舆论的成就感,主动加入实践。
总之,面对新的时代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思政理论课在教育教学方面一定要紧跟时代的前进脚步,发扬思政课教师的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利用大众传媒的各种形式,使思政理论教育教学更具吸引力,同时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理论水平的提高起到更实际的效果。新时期的思政课教学一定要更加前卫,更加具有活力,要努力成为高校理论教学中最富有魅力的课程。
参考文献:
[1]王勇.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4),64-65
[2]刘馨阳.试论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社会认知的影响[J].中国报业,2014(7下),91-92
[3]邵春桦.大众媒体的社会控制功能对市民社会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08(9)215-216
[4]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大众传媒影响力;思政理论课;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D64;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80-02
当前,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具体要求,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存在的实际问题,深入探讨思政理论课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成了当务之急。通过对高校学生思想基本状况的深入了解,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必须运用非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有益地尝试,使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真正起到实效。而在当下,大众传媒影响力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思政理论课教师的重视,因此如何在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各个环节科学运用这一具有前沿性和时效性的有力“武器”,也成了一个值得重视的教学改革课题。
一、科学分析大众传媒及其影响力的社会作用
我们所研究的大众传媒,既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传统媒体,也包括手机等新的信息载体,大众传媒由于自身的特点与定位不同,其影响力也各有短长。随着近几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大众传媒随之进一步深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领域,对社会的影响力也进一步增强。一般意义上讲,大众传媒的社会作用和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报道新闻,扩展视野;引导舆论,传递观念;服务社会,指导生活;传授知识,普及教育;提供娱乐,裨益身心;刊登广告,发展经济。有的研究者认为,相对于大众传媒而言,社会民众是没有对抗能力的,他们在媒体所传达的信息中浏览,再怎么谨慎,也很容易迷失在传媒营造的价值观当中。大众传媒通过强烈的心理暗示,使人们形成一种社会刻板印象,从而实现社会控制功能。大众传媒通过建立公众信仰、心理暗示和道德控制实现社会控制,并将其影响力得以发挥。不仅如此,大众传媒可以作为与传统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并立的“第四种权力”——“政府的第四部门”,在政府工作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在很多特殊的历史时期,大众传媒都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和鼓励作用,为大众形成一种积极的心态,成为强有力的信心“支持”。但是,过度干预社会政策、舆论导向的不确定性、不合理的社会暗示以及公众对大众传媒的过度依赖也一样会形成大众传媒的消极作用。因此,能否发挥大众传媒的“正能量”作用其实是一件比较难把握的事情。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环节中,尽管作为一种已经不再前沿的方法,在思政理论课教学环节中将大众传媒影响力运用到适合的状态,依然是研究的主攻方向。
二、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当下困境
当前,作为政治宣传与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虽然仍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作为受众的大学生对于政治理论课的接受情况大相径庭。思政课被“边缘化”的状况其实并没有改变。除思政专业的学生对于政治理论学习还相对比较认真以外,政治课的课堂要么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虽然也能接受相关的理论指导,但是缺乏主体性,处于被动接受“灌输”的状态;要么就是处于教师与学生“各自为政”,教师上课没有状态,消极怠工,而学生们上课就是以各种方式消磨时间,根本不听老师的讲解,形成恶性循环。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在当下的困境显而易见。那么,在课余时间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和研究政治理论就更是不可能的。
形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最根本的就是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首先,家庭教育当中对于政治理论重要性教育的缺失。大学生无论来自什么类型的家庭,从家庭当中得到的对于政治环境和政治理论的教育基本上就是零。家庭对于学生的要求就是具备各种专业能力和各种才艺,简言之就是能够立足于社会的本领。除此以外便没有了。其次,学校环境对于政治理论教育的偏斜。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也对家庭的需求予以呼应。虽然政治理论课是必须设定的课程,但是,由于其不会造成即时的效益,便被理所应当地“边缘化”了。最后,整个社会对于大学生的政治素养要求的淡化。政治素养的提升是个人文明程度提高的最根本要求,但是,当下这个问题还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社会大众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因此,社会大众对于大学生的政治素养程度的要求不高,也是造成高校政治理论课不被学生重视的重要原因。
三、科学利用大众传媒影响力,努力寻求新突破
自从《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简称《05方案》)制定以来,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始终在探寻更加有效与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但是,当前的现实就是: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内容不管多么丰富,教学手段不管多么高明,也敌不过网络视频、淘宝购物、QQ、微信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现在生活条件的改善导致上课时绝大多数学生也不会放弃用手机上网,讲课时不时会听到QQ信息传递的提示音,也有学生会偷偷小声讲微信……思政课的教师们对于学生的这种状态也只能表示无奈。课堂之下,对于大众媒体传播的内容学生们也鲜有分析和研究,要么一味抨击,要么随意接受,缺乏主体性,更不会思考思政课学习的理论。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面临大众传媒的影响力需要做两件事情:一是呼吁大众传媒,为学生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二是对学生进行大众传媒教育,让学生学会抵制不良信息,主动了解正面信息。前一件事虽然可以做到,但是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要得到大众的认同和理解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也不会有太实际的影响。而后者则有比较现实的可操作性,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去尝试将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合理运用到思政理论课教学中,使其发挥正向功能。具体说来,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教师本身来说,应当对大众传媒多了解、多接触,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主导者,比学生优先掌握更多的大众传媒的信息,对当前主流媒体甚至非主流媒体的动向了如指掌,才能在思政课教学中游刃有余,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应对自如。对于大众传媒的宣传内容和宣传力度做到深刻理解,给学生以正确应对大众传媒影响力的引导,是教师能够贯彻自己教学理念的关键。尽管如此,其实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思政课教师对于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媒体)仍旧比较排斥,特别是很多年龄比较大的教师,认为接触传媒或者研究传媒是“不务正业”,这种想法是陈旧落伍的。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与大众传媒尽可能地沟通,尽可能多地了解,是当前媒体发达的时代,教师必须有的另类“专业能力”。一方面,通过研究媒体了解学生当前可能接受的信息点,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帮助教师树立其威信,让学生真心接受;另一方面,通过选择大众传媒提供的大量丰富的资源,传授知识,更加方便快捷而且更加前沿。 第二,从学生理解的角度,应当注意在思政理论教学的内容中渗透大众传媒的内容,给学生以科学合理的引导。当前,大众传媒的宣传越发以迎合受众的关注点,跟从前主流媒体影响大众的好恶不同,在商品经济社会日趋发达的今天,大众的需求成了传媒的生命之源。因此,除了主流的宣传平台以外,想要在大众传媒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中找到能够成为人们“精神支柱”的内容少之又少。打开电视,黄金时段的节目除了各类海选、真人秀,就是内容和形式都基本雷同的电视剧,作为大学生本身对这些内容也不置可否;在网络世界里,充斥着各种想法和人的生活状态,对大学生而言根本无法辨别善恶对错,更不用说希望做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来博取大众的关注。因此,作为想要主导思政课课堂和学生思想的思政课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大众传媒的主要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从理智对待钓鱼岛归属问题到认真对待自己的未来发展,从政治腐败现实到经济状况低迷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从教育资源不公平到就业难……这些内容在大众传媒的宣传上都有不同的立场,甚至有很多偏激的观点和不负责任的言论。将这些大学生比较关心又想要得到结论的内容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对于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尝试,也要适当增加从大众传媒吸收的方法和内容。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的方式和方法已经不再能够“吸引”学生了,现在的学生更加崇尚自由的吸收知识的方法,并且希望得到更多的前沿信息。因此,善用各种辅助手段进行思政课理论教学在现在看来十分必要。通过研究大学生目前的主要关注点,可以尝试的方法有以下几个:一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加在教学过程中视听、动态的内容。要及时搜集大众传媒当中可以利用的素材,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制作科学实用的教学课件,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主动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能够从课堂时间吸收有益的大众传媒的内容,不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更是为了增强对思政课理论内容的吸收。二是合理运用各种自媒体,占据学生的课余时间。QQ空间、微信朋友圈以及各种贴吧、论坛都是学生日常关注的焦点,也是学生能够自己掌控的媒体形式。当前尽管我们一直强调要运用主流思想理论占据这些自媒体,但是我们始终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内容不符合学生的需要,这些主流思想宣传也不会受到关注,这就是所谓“自媒体”的特点——尽管存在但不一定被选择。因此,对于思政课理论的教育就必须采取更加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心理的内容作为自媒体内容,让学生能够去主动关注,潜移默化地将我们要学生了解掌握的理论传递给学生,增强“内化”的效果。三是革新思政理论课的实践环节,寻求新的方式。以往我们谈到思政课的实践课教学,仍旧是以参观、访问为主要形式,所谓的让学生接触社会总是流于表面,其实对于学生而言未必能起到我们期待的效果。在条件允许的基础上,思政课教师可以布置如搜集网络相关视频、设立微信公众帐号、建立论坛等学生也可以操作的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这些方式了解当前公众的需求和思想动态,处于主动的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同时教师要注意一定也要参与其中进行及时的指导,把握方向性。并且一定要采取自愿,切记不可摊派、强制,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主导舆论的成就感,主动加入实践。
总之,面对新的时代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思政理论课在教育教学方面一定要紧跟时代的前进脚步,发扬思政课教师的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利用大众传媒的各种形式,使思政理论教育教学更具吸引力,同时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理论水平的提高起到更实际的效果。新时期的思政课教学一定要更加前卫,更加具有活力,要努力成为高校理论教学中最富有魅力的课程。
参考文献:
[1]王勇.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4),64-65
[2]刘馨阳.试论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社会认知的影响[J].中国报业,2014(7下),91-92
[3]邵春桦.大众媒体的社会控制功能对市民社会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08(9)215-216
[4]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