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节大课间,我正在办公室批试卷。胖乎乎、说起话来有条不紊的李奕昕来到办公室。他彬彬有礼地说:“老师,打扰一下。”我停笔抬头,他圆圆可爱的脸上汗渍很明显,成了花猫脸。显然在游戏时很开心,出了不少汗。他有些不高兴地说:“就是马尔罕撞到我的鼻子了,很痛。”听他口气,除了难受,还有一丝怒气。他捏捏鼻子,这一刻让我想到刚刚看过的《儿童纪律教育——建构性指导与规训》中第七章《通过有效交流来进行有效规训》中讲到要教儿童使用“我认为”来表达自己,它是解决冲突的重要的第一步。于是我说:“那你去把马尔罕叫过来。”不一会儿,瘦瘦的黑黑的,两眼显得很机灵的马尔罕进来了。我对李奕昕说:“把你的感受告诉给马尔罕。”“你刚才撞到我鼻子了,很痛。”他理直气壮地说。马尔罕听他这么说,立即规规矩矩鞠了一躬,说:“对不起。”李奕昕一听,语气缓和了不少。
“幸亏鼻子没流血,你后面有人推你没?”
“没。”
“以后可要小心点。”
李奕昕的情绪也有了好转。就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解决了。
在解决这个小的冲突中,“你刚才撞到我鼻子了,很痛。”这意味着孩子准确地表达了被撞到时的感受。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把这种简单表达自我感受的方式称为“我认为”。他向老师表达,如果老师出场处理,发布命令让撞人的孩子道歉,这样虽替孩子解决了问题,但孩子们学会了依赖,不相信自己的解决能力,从而阻碍了他们的成长。被撞的同学真正需要得到的是撞他的同学的回应。指导他向同学表达,这种表达没有因被撞而指责同学,也就是评判同学的行为,因而会得到积极有效的回应。这样积极有效的交流有助于解决学生的冲突,有助于学生的情绪表达,并与同伴建立友好的关系。
又是课间操结束后,我回到办公室。乖巧的徐文恒跑来报告:“老师,冯成打四(2)班的一个女生,把人家的脸都抓破了。马天宇几个说他劝他,他还一脚踢到马天宇脸上。”这还了得,今天的冯成怎么这么疯狂呢?“让他们都到办公室里来。”
两分钟后,四五个人鱼贯而入。冯成站在最前面,最后面站着黄家鑫和刘晨阳。我扭转头,看到冯成的小脸上余怒未消,嘴角的肌肉还在紧绷着。我问道:“你是男子汉,为什么要打一个女生?”他理直气壮地说:“在下楼排队时,她撞我了,也没说对不起。”“她撞你,你想告诉她什么?”他的左手紧握右手大拇指,不停地转动。“想让她知道,跟你说对不起对不对?”冯成点了点头。“可你打她,她并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只是觉得受欺负了。只有用语言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别人才会听明白。”再看他的小脸舒展了许多。“去,把那个女孩子叫来。”不一会儿,一个瘦弱、皮肤略黑的女孩儿来到了办公室,还能看出她脸上的泪痕。“冯成,你有什么话要对她说吗?”冯成对着我,眼睛却看着墙壁,说:“你在排队时,撞到我了,可你没说对不起。”我微笑着说:“跟谁讲话,就应该眼睛看着她。”这时,他才转过身去,勉强看了那女孩子一眼。可那女孩子一听,立刻规规矩矩地鞠了个躬,并说:“对不起。”冯成也赶紧回对方一句:“对不起。”一切风平浪静。
根据戈登的著作——《让你和孩子更贴心》,一个完整的“我认为”包括三个要素:1.具体说明不能接受的行为。2.表达你的感受。3.解释为什么它会让你有这样的感受。而在这个冲突中,被撞同学没有勇敢正确地表达,而是用暴力手段来回应,这充分说明儿童的不成熟,需要学习当有人做了让他们心烦的事时使用“我认为”。“你在排队时,撞到我了,可你没说对不起。”这具体说明了不能接受被撞后对方不说对不起的行为,因而也毫无疑问地得到了积极的回应。无论任何年龄的人对别人谈及自己的错误,并被告知应该怎么做时,都是心有不快的。当别人劝阻时,如果不表达生气,很难保护自己。所以不难理解冯成会打劝阻的同学。在这样的处理过程中,不一味地批评指责孩子的错误,而是鼓励他勇敢地表达自己,这样有助于他向自律的方向成长。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做班主任的,在日常工作中,会经常扮演法官、警察的角色,不时,有学生来报告各种案件。比如学生打架,我们有时会让他们冷静一下,或者去写三百字的检查。然后,开始发挥我们的超级演说家的口才,直到学生都认识到各自的错。再告诉学生打架不文明,不能解决问题,今后不能打架。末了,互相道歉。有时还很满足于这样的圆满结局,认为我们的班主任工作能力还不错,觉得这样的事情处理起来得心应手,我们的演说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可是,这样的解决方式真的是帮学生成长吗?想想会发现,我们仍然是站在强者的位置上,仿佛学生的问题只有我们能解决。而孩子们无形中越来越弱势,越来越依靠我们,越来越习惯于躲在我们的双翼下成长。我们真正应该做的就是像《儿童纪律教育——建构性指导与规训》书中所讲:“帮助儿童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能自己判断正误。”
究竟如何帮助他们呢?只要仔细观察分析就会发现,孩子们的事,很多时候都是源于他们的特点:年龄小、表达能力有限,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所以才引发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当我们指导、鼓励孩子勇敢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时候,或许才是真的在帮助他们成长。
(作者单位:河南洛阳河回族区外语实验小学)
“幸亏鼻子没流血,你后面有人推你没?”
“没。”
“以后可要小心点。”
李奕昕的情绪也有了好转。就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解决了。
在解决这个小的冲突中,“你刚才撞到我鼻子了,很痛。”这意味着孩子准确地表达了被撞到时的感受。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把这种简单表达自我感受的方式称为“我认为”。他向老师表达,如果老师出场处理,发布命令让撞人的孩子道歉,这样虽替孩子解决了问题,但孩子们学会了依赖,不相信自己的解决能力,从而阻碍了他们的成长。被撞的同学真正需要得到的是撞他的同学的回应。指导他向同学表达,这种表达没有因被撞而指责同学,也就是评判同学的行为,因而会得到积极有效的回应。这样积极有效的交流有助于解决学生的冲突,有助于学生的情绪表达,并与同伴建立友好的关系。
又是课间操结束后,我回到办公室。乖巧的徐文恒跑来报告:“老师,冯成打四(2)班的一个女生,把人家的脸都抓破了。马天宇几个说他劝他,他还一脚踢到马天宇脸上。”这还了得,今天的冯成怎么这么疯狂呢?“让他们都到办公室里来。”
两分钟后,四五个人鱼贯而入。冯成站在最前面,最后面站着黄家鑫和刘晨阳。我扭转头,看到冯成的小脸上余怒未消,嘴角的肌肉还在紧绷着。我问道:“你是男子汉,为什么要打一个女生?”他理直气壮地说:“在下楼排队时,她撞我了,也没说对不起。”“她撞你,你想告诉她什么?”他的左手紧握右手大拇指,不停地转动。“想让她知道,跟你说对不起对不对?”冯成点了点头。“可你打她,她并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只是觉得受欺负了。只有用语言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别人才会听明白。”再看他的小脸舒展了许多。“去,把那个女孩子叫来。”不一会儿,一个瘦弱、皮肤略黑的女孩儿来到了办公室,还能看出她脸上的泪痕。“冯成,你有什么话要对她说吗?”冯成对着我,眼睛却看着墙壁,说:“你在排队时,撞到我了,可你没说对不起。”我微笑着说:“跟谁讲话,就应该眼睛看着她。”这时,他才转过身去,勉强看了那女孩子一眼。可那女孩子一听,立刻规规矩矩地鞠了个躬,并说:“对不起。”冯成也赶紧回对方一句:“对不起。”一切风平浪静。
根据戈登的著作——《让你和孩子更贴心》,一个完整的“我认为”包括三个要素:1.具体说明不能接受的行为。2.表达你的感受。3.解释为什么它会让你有这样的感受。而在这个冲突中,被撞同学没有勇敢正确地表达,而是用暴力手段来回应,这充分说明儿童的不成熟,需要学习当有人做了让他们心烦的事时使用“我认为”。“你在排队时,撞到我了,可你没说对不起。”这具体说明了不能接受被撞后对方不说对不起的行为,因而也毫无疑问地得到了积极的回应。无论任何年龄的人对别人谈及自己的错误,并被告知应该怎么做时,都是心有不快的。当别人劝阻时,如果不表达生气,很难保护自己。所以不难理解冯成会打劝阻的同学。在这样的处理过程中,不一味地批评指责孩子的错误,而是鼓励他勇敢地表达自己,这样有助于他向自律的方向成长。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做班主任的,在日常工作中,会经常扮演法官、警察的角色,不时,有学生来报告各种案件。比如学生打架,我们有时会让他们冷静一下,或者去写三百字的检查。然后,开始发挥我们的超级演说家的口才,直到学生都认识到各自的错。再告诉学生打架不文明,不能解决问题,今后不能打架。末了,互相道歉。有时还很满足于这样的圆满结局,认为我们的班主任工作能力还不错,觉得这样的事情处理起来得心应手,我们的演说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可是,这样的解决方式真的是帮学生成长吗?想想会发现,我们仍然是站在强者的位置上,仿佛学生的问题只有我们能解决。而孩子们无形中越来越弱势,越来越依靠我们,越来越习惯于躲在我们的双翼下成长。我们真正应该做的就是像《儿童纪律教育——建构性指导与规训》书中所讲:“帮助儿童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能自己判断正误。”
究竟如何帮助他们呢?只要仔细观察分析就会发现,孩子们的事,很多时候都是源于他们的特点:年龄小、表达能力有限,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所以才引发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当我们指导、鼓励孩子勇敢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时候,或许才是真的在帮助他们成长。
(作者单位:河南洛阳河回族区外语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