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生是由于他们有着开阔的眼界和丰富的文化知识,使得他们成为了网络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也是网络文化的重要建设者。网络对研究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和道德观念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重点强调的部分,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道德已经成为网络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对信息时代下研究生德育的相关研究,为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
【关键词】网络德育;国外;国内
一、国内研究现状和趋势
1、高校网络德育发展历程。清华大学张国兴教授提出,高校网络德育发展历程基本上经过了三个阶段:以关、管、滤为特征的被动适应阶段;以各类“红色网站”建设为特征的自主应对阶段;以综合性校园网络社区服务和门户网站发展为特征的自觉深入阶段。三个阶段相互联系,不断发展的过程,即适应—渗透—亲和的发展历程。
2、网络德育发展对策与方法。王荣发在《网上道德》一书中指出:高校网络道德德育环境作为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应该加紧发展和完善。应强化网络德育的先进意识,首先是开放意识,其次是互动意识,再次是平等意识,四是自律意识,五是信息意识。应强化网络德育的课程体系,利用网络开设德育课程。应开展网络德育的时效评估,通过对网络德育工作进行评估促进高校网络德育的环境建设和时效提高。应该加强网络德育环境的安全建设,网络本身是开放的,青年群体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袭有一定难度,应该保证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安全。学者董雄报,隋博文在《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思考》一文中认为,加强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要从五个方面进行:重视网络环境下研究生德育工作;积极构建研究生网络德育体系;研究开发研究生德育管理信息系统;壮大专兼职网络环境下研究生德育工作队伍;加强对网络活跃群体的重点引导。
3、研究生德育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李佳玲在《对网络时代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思考》一文中指出,网络时代研究生德育教育面临机遇与挑战,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应对策略在于:弘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传统思想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网络德育模式;加强对研究生的心理教育,增强自律意识;加强网络监管与道德建设,建设网络文明。
二、国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国外互联网的发展起步较早,国外研究者对于网络德育的关注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学术界开始在信息资源管理中将伦理道德纳入学科理论和管理实践中。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计算机伦理学、网络伦理学、信息伦理学等研究成果开始大量出现。1985 年,美国著名哲学杂志《元哲学》(Metaphilosophy)10 月号同时发表了摩尔(James Moor)的《什么是计算机伦理学》和贝奈姆(Terrell W.Bynum)的《计算机与伦理学》两篇论文,被西方学术界视为计算机伦理学诞生的重要理论标志。这些成果对信息伦理学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国外信息伦理学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霍福广和刘社欣等人著的《信息德育论》中认为:一是在普通的道德教育中蕴含着信息德育,在发达国家,由于信息比较发达,信息技术应用更加广泛,对青少年的信息德育教育也特别重视。二是重视与信息素养教育相结合的信息德育,“信息素养”概念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的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美国全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了的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并且明确规定学生在信息活动中必须理解和解决社会,伦理和人类问题。欧洲在信息道德教育同时也有相应规定,2001年欧洲委员会就发布了《欧洲委员会网络内容自律的20条建议》。这些都说明国外在信息技术行业进行道德教育的情况。
三、网络德育研究的主要不足
1.研究内容低水平的重复。在检索的文献中,有很多文章内容雷同,仅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上,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同一主题的研究内容在不同阶段应该继续研究,但在内容的深度上应有所突破。但现实中却出现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其主要原因是对网络德育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和完整的体系,没有清晰的、整体的研究思路和理论支撑,所以研究起来都是分散的、针对某些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的。
2、网络德育概念不清晰。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 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可见它是一种超越“道德教 育”范围的“大德育。由于受传统观念以及在不同时期国家 政策的影响,对德育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同样,对网络德育的理解,有的学者将其理解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的将其定义为网络道德 教育等等。
3、提出有效对策比较少。网络德育的实效性值得再关注,虽然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提出了若干解决的方案,所以不难看出研究中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为了提高网络德育水平,国家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是落实下来,却没有取得实效。信息时代网络德育研究要,着眼于当下,面向未 来,而且要着重对现实的道德教育进行反思,并结合时代的特 点,切实创新有效措施来提高网络德育的实效性。
四、发展趋势与研究重点展望
1、教育观念更加现代化。在信息时代,大学生网络德育观念将发生重大变化,形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党、政、工、青、妇齐抓共管,形成广 泛网络德育。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高级 建设人才的主阵地,德育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发展方向和为谁服务化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实现。所以,必须以战略的 眼光来认识研究生网络德育的重要性。在社会无法挡住汹涌而来的信息流,封闭 的德育环境己不存在。我们应确立开放的现代德育观,充分 发挥学校德育的信息选择功能和文化整合功能,使学校德育主动地面向现代化。
2,教育对象主体性更加明确。网络德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均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主体。在信息时代,研究生们只有具备了高度的主体意识,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在 网络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对自己的网络言行 慎思明辨、理性思考,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真正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主体能力,使自己最终成为 网络德育实践活动中的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3、教育内容和方法呈现多元性。随着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服务水平的提高,网络上信息及德育资源迅速扩大。不仅所有的图书馆、数据库公共信息将进入网络,而且出现大量的个性化的德育资源。同时,高校作为人才密集、知识密集的单 位,又是社会中的重要信息源,高校网络德育将成为未来社会信息网络的重要参与部分。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在积极运用体现当代信息传播方式的新方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提高研究生网络德育水平,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网络德育的效果。
五、结束语
这些研究成果虽不是直接针对研究生网络道德建设创新的研究,但也从侧面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将仔细研究这些成果,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并且将文献查阅贯彻于信息时代研究生网络德育研究的全过程,获取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戚万学.道德教育新视野[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09.
[2]王荣发.网上德育[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09.
[3]江潭瑜 徐海波高校大道德 育人模式的探讨与创新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07.
[4]高德胜.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08.
[5]马勤学.学校道德教育新论[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01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基金项目(13YBA167)农科研究生教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关键词】网络德育;国外;国内
一、国内研究现状和趋势
1、高校网络德育发展历程。清华大学张国兴教授提出,高校网络德育发展历程基本上经过了三个阶段:以关、管、滤为特征的被动适应阶段;以各类“红色网站”建设为特征的自主应对阶段;以综合性校园网络社区服务和门户网站发展为特征的自觉深入阶段。三个阶段相互联系,不断发展的过程,即适应—渗透—亲和的发展历程。
2、网络德育发展对策与方法。王荣发在《网上道德》一书中指出:高校网络道德德育环境作为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应该加紧发展和完善。应强化网络德育的先进意识,首先是开放意识,其次是互动意识,再次是平等意识,四是自律意识,五是信息意识。应强化网络德育的课程体系,利用网络开设德育课程。应开展网络德育的时效评估,通过对网络德育工作进行评估促进高校网络德育的环境建设和时效提高。应该加强网络德育环境的安全建设,网络本身是开放的,青年群体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袭有一定难度,应该保证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安全。学者董雄报,隋博文在《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思考》一文中认为,加强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要从五个方面进行:重视网络环境下研究生德育工作;积极构建研究生网络德育体系;研究开发研究生德育管理信息系统;壮大专兼职网络环境下研究生德育工作队伍;加强对网络活跃群体的重点引导。
3、研究生德育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李佳玲在《对网络时代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思考》一文中指出,网络时代研究生德育教育面临机遇与挑战,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应对策略在于:弘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传统思想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网络德育模式;加强对研究生的心理教育,增强自律意识;加强网络监管与道德建设,建设网络文明。
二、国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国外互联网的发展起步较早,国外研究者对于网络德育的关注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学术界开始在信息资源管理中将伦理道德纳入学科理论和管理实践中。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计算机伦理学、网络伦理学、信息伦理学等研究成果开始大量出现。1985 年,美国著名哲学杂志《元哲学》(Metaphilosophy)10 月号同时发表了摩尔(James Moor)的《什么是计算机伦理学》和贝奈姆(Terrell W.Bynum)的《计算机与伦理学》两篇论文,被西方学术界视为计算机伦理学诞生的重要理论标志。这些成果对信息伦理学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国外信息伦理学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霍福广和刘社欣等人著的《信息德育论》中认为:一是在普通的道德教育中蕴含着信息德育,在发达国家,由于信息比较发达,信息技术应用更加广泛,对青少年的信息德育教育也特别重视。二是重视与信息素养教育相结合的信息德育,“信息素养”概念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的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美国全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了的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并且明确规定学生在信息活动中必须理解和解决社会,伦理和人类问题。欧洲在信息道德教育同时也有相应规定,2001年欧洲委员会就发布了《欧洲委员会网络内容自律的20条建议》。这些都说明国外在信息技术行业进行道德教育的情况。
三、网络德育研究的主要不足
1.研究内容低水平的重复。在检索的文献中,有很多文章内容雷同,仅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上,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同一主题的研究内容在不同阶段应该继续研究,但在内容的深度上应有所突破。但现实中却出现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其主要原因是对网络德育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和完整的体系,没有清晰的、整体的研究思路和理论支撑,所以研究起来都是分散的、针对某些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的。
2、网络德育概念不清晰。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 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可见它是一种超越“道德教 育”范围的“大德育。由于受传统观念以及在不同时期国家 政策的影响,对德育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同样,对网络德育的理解,有的学者将其理解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的将其定义为网络道德 教育等等。
3、提出有效对策比较少。网络德育的实效性值得再关注,虽然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提出了若干解决的方案,所以不难看出研究中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为了提高网络德育水平,国家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是落实下来,却没有取得实效。信息时代网络德育研究要,着眼于当下,面向未 来,而且要着重对现实的道德教育进行反思,并结合时代的特 点,切实创新有效措施来提高网络德育的实效性。
四、发展趋势与研究重点展望
1、教育观念更加现代化。在信息时代,大学生网络德育观念将发生重大变化,形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党、政、工、青、妇齐抓共管,形成广 泛网络德育。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高级 建设人才的主阵地,德育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发展方向和为谁服务化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实现。所以,必须以战略的 眼光来认识研究生网络德育的重要性。在社会无法挡住汹涌而来的信息流,封闭 的德育环境己不存在。我们应确立开放的现代德育观,充分 发挥学校德育的信息选择功能和文化整合功能,使学校德育主动地面向现代化。
2,教育对象主体性更加明确。网络德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均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主体。在信息时代,研究生们只有具备了高度的主体意识,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在 网络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对自己的网络言行 慎思明辨、理性思考,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真正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主体能力,使自己最终成为 网络德育实践活动中的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3、教育内容和方法呈现多元性。随着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服务水平的提高,网络上信息及德育资源迅速扩大。不仅所有的图书馆、数据库公共信息将进入网络,而且出现大量的个性化的德育资源。同时,高校作为人才密集、知识密集的单 位,又是社会中的重要信息源,高校网络德育将成为未来社会信息网络的重要参与部分。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在积极运用体现当代信息传播方式的新方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提高研究生网络德育水平,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网络德育的效果。
五、结束语
这些研究成果虽不是直接针对研究生网络道德建设创新的研究,但也从侧面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将仔细研究这些成果,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并且将文献查阅贯彻于信息时代研究生网络德育研究的全过程,获取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戚万学.道德教育新视野[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09.
[2]王荣发.网上德育[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09.
[3]江潭瑜 徐海波高校大道德 育人模式的探讨与创新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07.
[4]高德胜.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08.
[5]马勤学.学校道德教育新论[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01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基金项目(13YBA167)农科研究生教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