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1月13日,国务院下发《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5号文),标志“三网融合”正式启动,亦促使人们对广电的NGB计划进行重新思考。
NGB:专网还是公网?
按笔者理解,NGB由三部分组成:传输网络(骨干网、城域同、接入网),运行管理安全(硬件、软件),及产品及服务(广电新业态)。
在一些有影响力的专家观点中,我们读到这样一些看法:“把每家电视用户的ARPU值从目前十几、二十块钱提高一个数量级才是NGB成功的关键……NGB应该是一个带围墙的花园(可管可控)……如果是完全开放的话……只能收入最基础的并还在日趋便宜的网络接入费,还得不断为带宽扩容掏钱。”
的确有一定道理。但要想一想,“三网融合”之后,面对自由开放的花园,带围墙的花园就会没人去买门票……
面对竞争,不能只从广电自身静态、孤立地看问题。必须看到,面对正全力加速光纤宽带网建设的电信运营商,NGB能赢得“三网融合”的竞争吗?许多人谈到“广电新业态”,但似乎高速宽带互联网同样可以实现这些功能,并已经有很多成功案例。
NGB的困难与危险,均来自其“专网的特性”,广电自身的研发力量,是无法与互联网主流技术的发展相抗衡的。
“方向不对,南辕北辙”。在“NGB有许多细节还未想清楚”的时候,已经有人认识到现行设计难于保证3~5年内不被淘汰。广电还百废待兴,存在的不是“哪壶不开”,而是几乎“壶壶都不开”的问题,此时没有任何精力、财力与时间可被浪费。
有材料列出了NGB的6大现状和改进趋势,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任务:
1 网络:接入带宽利用不足,双向改造进程滞后。改进目标是实现宽带化和双向化;
2 业务:当前的互通不足,开放性、多样性不够,向开放化和连通化改进;
3 终端:技术规范不统一、家庭网络未能整合,改进目标是实现标准化和网络化;
4 用户:参与度低和业务体验单调,改进目标是实现互动化和个性化;
5 运营:所有权太分散,营运效益和水准不高,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6 安全:内容、网络、服务等的双向监管缺乏。改进目标是实现可管、可控、可信。
根据工程技术的经验,目前对NGB开发实施进度的时间估算,过于理想化了,实际耗时也许是3~4倍。因此,无论其实用性如何,单从时间维度,它就是不现实的。现有NGB构想,也使广电与中移动可能的全方位合作变得困难。
NGB产生于“三网融合”启动之前,包含了不少不适合“三网融合”的思路,需要以“向前看”的开放态度、与时俱进地加以调整。从这个角度看,在“三网融合”进程中,广电成了自已的对手,正如侯自强先生指出的,广电要战胜的正是自己。
侯自强先生的建议
自从NGB概念2008年被提出之后,著名通信及广电业专家侯自强先生一直结合电信发展NGN的教训,对NGB提出忠告。
在“三网融合”启动之前,侯先生的很多分析与建议似乎没有很迫切的意义。但在融合进程启动之后,它们立即就变得非常有现实意义、而且可操作。笔者认为,这些意见中立、中肯、全面、有远见、有深度、精辟、完整与重要,站在国家整体利益与通信行业整体利益的立场上,非常难能可贵。反之,现在许多精英专家的意见,实质上往往代表的是个人、利益集团,甚至是国外利益集团。
侯自强先生在一系列文章与发言中,清晰地提出了总纲,纲举则目张,国务院、发改委如能听取,中国就有幸了;广电如能接受这些正确的建议,也就能免于方向性错误。现在修改,正是其时——
●“三网融合”的基础是互联网,电信与电视的主要业务都正在转移到互联网上……发展NGB在推动广播电视网络数宇化、IP化和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将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建设专网来发展媒介传输分发网络的做法,不符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动融合的发展趋势。可以说是进入误区……网络电视是未来发展的主流。
●云计算的应用。没有印象其他专家很深入地论述“云计算”这个“三网融合”的极其关键的问题,显然它被许多人忽略了,也说明了普遍存在的思维局限性。侯先生提出在新广电通信网中应用云计算,是与他提议的“分布式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技术战略。
●通过让广电网成为互联网上的“第三极”,争取以对等模式与电信运营商进行免费结算,解决国家广电网络公司与互联网骨干网连接的带宽成本畸型偏高的问题。
●积极推进与中移动的互补合作。
(请参见本期侯自强专栏《“三网融合”的基础是互联网》,P32~P34——编者注)
互联网接入与全业务
“三网融合”健康推进,一个首要的先决条件,是国务院在政策上给予广电网与电信运营商同等的互联网接入权,而不必经由电信运营商结算。如果不实现这一点,无论广电如何努力,也一定会在竞争中注定处于绝对劣势,毫无公平竞争可言,广电网络公司也就绝无可能成长为一个市场主体。
近些年来,广电与电信宽带接入业务的市场发展数据,非常清晰地证明了这一点。不要幻想去制定什么法规,去让电信运营商给予广电网“公平”的接人结算,集团利益一定使得结算处于一种尽可能不公平的状态,争端将耗费大量的精力,扰乱行业发展,带来监管上永无宁目的困境。
另据最新消息,农村网民突破一亿,主要是手机上网。这传递了一个信息、两个关键词:移动与互联网。
而在“广电新业态”的众多描述与设想中,存在着移动通信的盲点。除CMMB之外,目前计划中并没有任何移动通信功能的考虑。须知。在全业务竞争中。这将是非常严重的缺陷。
因此,国家广电网络公司与中国移动结盟合作的建议,是关键的战略举措。合作的层次,应当是广电全国网络总公司与中移动总公司这两个市场主体,而不应当是地区性的局部不规范结合,这会造成广电的分裂;合作的领域,应当是全方位的,不应只局限于CMMB等单项业务。
另外,不能忽略话音业务,它虽已“无利可图”,但却是通信功能的“阳光、空气和水”。没有话音业务,广电就无法提供全业务打包产品服务,何谈与电信竞争?NGB与“软实现”
袁海波先生刚在《中国数字电视》发表了《关于NGB演进“软实现”的思考》一文。(2010年2~3月号,P89~P91——编者注)
虽然笔者不认同袁先生“NGB构建新的运营架构,形成新的‘围墙’门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观点,但却认为他的“软实现”提议对广电非常有价值——在硬件通路无法实现互联互通之前,全国有线网络能否采用“系统软架构”思路,把6000多万数字电视用户的应用“整”起来、业务“通”起来,以软带硬。实现NGB演进?”
在硬件与系统设备设计工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是“仿真”(有时会占到整个设计周期的50%)。通过仿真,可以发现设计上的错误、确认设计的可行性及其性能。虽然袁先生没有把NGB“软实现”往这个方向想,但实际上同时提供了“NGB功能及运营仿真”(不是硬件系统的仿真),进而可为广电设计人员提供一个对NGB进行研究的工具。
具体而言,“NGB软实现”的跨区域应用运行,能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实验数据及实践效果反馈,既能使部分设想中的NGB功能放到竞争环境中应用,又让其去经受实际考验,在真正大规模投资推广前予以验证。
“NGB软实现”给予广电一个学习与尝试以互联网为基础去实现下一代广电网的机会,它带来时效、灵活性、良好的扩展性、低成本、低风险,并且能充分接触与利用主流技术。
“NGB软实现”与“非NGB的、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下一代广电网”在技术上并没有实质性区别。因此,无论下一代广电网最终如何发展定型,研发投入及经验都不会浪费。如果广电通过“NGB软实现”发现既有设计的确是误区,就能及早以较小代价撤出。
NGB:专网还是公网?
按笔者理解,NGB由三部分组成:传输网络(骨干网、城域同、接入网),运行管理安全(硬件、软件),及产品及服务(广电新业态)。
在一些有影响力的专家观点中,我们读到这样一些看法:“把每家电视用户的ARPU值从目前十几、二十块钱提高一个数量级才是NGB成功的关键……NGB应该是一个带围墙的花园(可管可控)……如果是完全开放的话……只能收入最基础的并还在日趋便宜的网络接入费,还得不断为带宽扩容掏钱。”
的确有一定道理。但要想一想,“三网融合”之后,面对自由开放的花园,带围墙的花园就会没人去买门票……
面对竞争,不能只从广电自身静态、孤立地看问题。必须看到,面对正全力加速光纤宽带网建设的电信运营商,NGB能赢得“三网融合”的竞争吗?许多人谈到“广电新业态”,但似乎高速宽带互联网同样可以实现这些功能,并已经有很多成功案例。
NGB的困难与危险,均来自其“专网的特性”,广电自身的研发力量,是无法与互联网主流技术的发展相抗衡的。
“方向不对,南辕北辙”。在“NGB有许多细节还未想清楚”的时候,已经有人认识到现行设计难于保证3~5年内不被淘汰。广电还百废待兴,存在的不是“哪壶不开”,而是几乎“壶壶都不开”的问题,此时没有任何精力、财力与时间可被浪费。
有材料列出了NGB的6大现状和改进趋势,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任务:
1 网络:接入带宽利用不足,双向改造进程滞后。改进目标是实现宽带化和双向化;
2 业务:当前的互通不足,开放性、多样性不够,向开放化和连通化改进;
3 终端:技术规范不统一、家庭网络未能整合,改进目标是实现标准化和网络化;
4 用户:参与度低和业务体验单调,改进目标是实现互动化和个性化;
5 运营:所有权太分散,营运效益和水准不高,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6 安全:内容、网络、服务等的双向监管缺乏。改进目标是实现可管、可控、可信。
根据工程技术的经验,目前对NGB开发实施进度的时间估算,过于理想化了,实际耗时也许是3~4倍。因此,无论其实用性如何,单从时间维度,它就是不现实的。现有NGB构想,也使广电与中移动可能的全方位合作变得困难。
NGB产生于“三网融合”启动之前,包含了不少不适合“三网融合”的思路,需要以“向前看”的开放态度、与时俱进地加以调整。从这个角度看,在“三网融合”进程中,广电成了自已的对手,正如侯自强先生指出的,广电要战胜的正是自己。
侯自强先生的建议
自从NGB概念2008年被提出之后,著名通信及广电业专家侯自强先生一直结合电信发展NGN的教训,对NGB提出忠告。
在“三网融合”启动之前,侯先生的很多分析与建议似乎没有很迫切的意义。但在融合进程启动之后,它们立即就变得非常有现实意义、而且可操作。笔者认为,这些意见中立、中肯、全面、有远见、有深度、精辟、完整与重要,站在国家整体利益与通信行业整体利益的立场上,非常难能可贵。反之,现在许多精英专家的意见,实质上往往代表的是个人、利益集团,甚至是国外利益集团。
侯自强先生在一系列文章与发言中,清晰地提出了总纲,纲举则目张,国务院、发改委如能听取,中国就有幸了;广电如能接受这些正确的建议,也就能免于方向性错误。现在修改,正是其时——
●“三网融合”的基础是互联网,电信与电视的主要业务都正在转移到互联网上……发展NGB在推动广播电视网络数宇化、IP化和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将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建设专网来发展媒介传输分发网络的做法,不符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动融合的发展趋势。可以说是进入误区……网络电视是未来发展的主流。
●云计算的应用。没有印象其他专家很深入地论述“云计算”这个“三网融合”的极其关键的问题,显然它被许多人忽略了,也说明了普遍存在的思维局限性。侯先生提出在新广电通信网中应用云计算,是与他提议的“分布式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技术战略。
●通过让广电网成为互联网上的“第三极”,争取以对等模式与电信运营商进行免费结算,解决国家广电网络公司与互联网骨干网连接的带宽成本畸型偏高的问题。
●积极推进与中移动的互补合作。
(请参见本期侯自强专栏《“三网融合”的基础是互联网》,P32~P34——编者注)
互联网接入与全业务
“三网融合”健康推进,一个首要的先决条件,是国务院在政策上给予广电网与电信运营商同等的互联网接入权,而不必经由电信运营商结算。如果不实现这一点,无论广电如何努力,也一定会在竞争中注定处于绝对劣势,毫无公平竞争可言,广电网络公司也就绝无可能成长为一个市场主体。
近些年来,广电与电信宽带接入业务的市场发展数据,非常清晰地证明了这一点。不要幻想去制定什么法规,去让电信运营商给予广电网“公平”的接人结算,集团利益一定使得结算处于一种尽可能不公平的状态,争端将耗费大量的精力,扰乱行业发展,带来监管上永无宁目的困境。
另据最新消息,农村网民突破一亿,主要是手机上网。这传递了一个信息、两个关键词:移动与互联网。
而在“广电新业态”的众多描述与设想中,存在着移动通信的盲点。除CMMB之外,目前计划中并没有任何移动通信功能的考虑。须知。在全业务竞争中。这将是非常严重的缺陷。
因此,国家广电网络公司与中国移动结盟合作的建议,是关键的战略举措。合作的层次,应当是广电全国网络总公司与中移动总公司这两个市场主体,而不应当是地区性的局部不规范结合,这会造成广电的分裂;合作的领域,应当是全方位的,不应只局限于CMMB等单项业务。
另外,不能忽略话音业务,它虽已“无利可图”,但却是通信功能的“阳光、空气和水”。没有话音业务,广电就无法提供全业务打包产品服务,何谈与电信竞争?NGB与“软实现”
袁海波先生刚在《中国数字电视》发表了《关于NGB演进“软实现”的思考》一文。(2010年2~3月号,P89~P91——编者注)
虽然笔者不认同袁先生“NGB构建新的运营架构,形成新的‘围墙’门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观点,但却认为他的“软实现”提议对广电非常有价值——在硬件通路无法实现互联互通之前,全国有线网络能否采用“系统软架构”思路,把6000多万数字电视用户的应用“整”起来、业务“通”起来,以软带硬。实现NGB演进?”
在硬件与系统设备设计工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是“仿真”(有时会占到整个设计周期的50%)。通过仿真,可以发现设计上的错误、确认设计的可行性及其性能。虽然袁先生没有把NGB“软实现”往这个方向想,但实际上同时提供了“NGB功能及运营仿真”(不是硬件系统的仿真),进而可为广电设计人员提供一个对NGB进行研究的工具。
具体而言,“NGB软实现”的跨区域应用运行,能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实验数据及实践效果反馈,既能使部分设想中的NGB功能放到竞争环境中应用,又让其去经受实际考验,在真正大规模投资推广前予以验证。
“NGB软实现”给予广电一个学习与尝试以互联网为基础去实现下一代广电网的机会,它带来时效、灵活性、良好的扩展性、低成本、低风险,并且能充分接触与利用主流技术。
“NGB软实现”与“非NGB的、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下一代广电网”在技术上并没有实质性区别。因此,无论下一代广电网最终如何发展定型,研发投入及经验都不会浪费。如果广电通过“NGB软实现”发现既有设计的确是误区,就能及早以较小代价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