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瘟是由猪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本病1810年首先在美国被发现,而在我国也己流行多年,至今仍是发生最多、危害最大、流行最广的传染病。更为严重的是近二三十年,出现了非典型的温和型猪瘟,它在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形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给猪瘟的诊断和防制带来了难题。
一、流行病学
猪瘟病毒仅对猪有易感性,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均可感染。近些年来,其流行形式已从频发的大流行转变为多地区散发性流行,有时表现为波浪形、周期性,尤其是大多数表现为温和型猪瘟,其症状显著减轻,死亡率较低,或呈亚临床感染,母猪发生繁殖障碍,导致长期带毒、散毒,成为猪瘟预防免疫效果差、反复发生以至暴发的重要原因。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低温有利于病毒的存活和散播,气候多变等应激因素导致发病增加。10日龄内及断奶前后发病最多,3月龄以上者发病减少,经免疫过的猪群仍有发病,从市场购入的猪苗发病率明显高于自繁自养。
二、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1典型猪瘟
潜伏期5~7天,急性型和亚急性型者较多。患猪体温于41℃以上高热稽留,耳、腹下、四肢皮肤呈现紫色出血斑块,眼常有脓性分泌物,减食乃至绝食。先便秘后腹泻。有后肢麻痹,运动失调等神经症状。病程1~4周,病死率在70%以上,耐过猪多成为“僵猪”。近些年典型猪瘟己很少见。
2、非典型或温和型猪瘟
这是近些年猪曾发生的主要形式,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2.1持续感染(亚临床隐性感染)猪感染猪瘟病毒,但不表现临床症状,可持续向外排毒。
2.2母猪繁殖障碍(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表现流产、早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不发情或不孕等。
2.3仔猪先天性感染(胎盘垂直感染)仔猪生后,衰弱,拉稀便,陆续死亡,也有在20日龄左右或断奶前后发生严重死亡,偶有发生先天性震颤。
2.4免疫耐受(免疫力低下)虽用合格的猪瘟疫苗及正规的操作进行免疫,但抗体仍达不到保护水平,猪瘟还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多见于育成猪。
还应注意,近些年猪瘟的发病,大多有严重的混合感染,导致病情复杂,临床表现不一,确诊更加困难。
典型猪瘟的剖检病理变化主要是肾脏点状出血,脾脏边缘梗死,心内、外膜有出血点,淋巴结肿大、边缘出血和大理石样花纹状出血,回盲瓣附近同心圆溃疡等。但近些年典型猪瘟极少见,而大量发生的非典型猪瘟又多为混合感染,因此很难见到典型病变。
三、实验室诊断
仅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很难做出确诊,必须通过实验室诊断方能确诊,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以下几种。
1、正向间凝(IHA) 用于检测猪瘟抗体水平高低,帮助免疫程序的制定,但不能作为是否感染猪瘟的依据。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一般用于检测猪瘟的抗体水平,有的方法可区分强毒抗体或弱毒抗体。
3、免疫荧光(IFA) 可检测强毒抗原,能检出带有猪瘟强毒的隐性猪,对猪瘟的净化有重要价值。
4、琼脂扩散试验(AGPT) 操作简单,易于判定,可测抗原或抗体,但敏感度低。
5、兔体交互免疫试验 可检出被检病料中存在的猪瘟强毒、兔化弱毒或系未感染猪瘟,较准确可靠,对试验设备、条件和技术要求不高,但费时费事。
四、防制对策
猪瘟疫苗接种后1周内可产生免疫力,保护期一般为一年,对猪瘟应采取以免疫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
1、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每头猪一次免疫剂量应不低于600RID。一般地区应在仔猪25日龄及65日龄左右各免疫一次。后备母猪在配种前15天、经产母猪在断奶时各免疫一次,尽量不要在配种或怀孕期间注射猪瘟疫苗。种公猪每年免疫2次。并应注意与其它疫苗接种的间隔和抗生素的干扰。
2、正确严格地采用超前免疫。可在被猪瘟严重污染的猪场使用,但必须严格操作,如专人执守,每产出一头仔猪立即注射疫苗,并编号放入保姆箱中,于90分钟后方可令其吮乳。稀释后的疫苗应贮存在带冰的冰瓶中随时取用。在猪25~35日龄或60~70日龄时还应加强免疫一次。
3、选择疫苗要讲究。必须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乳前及25日龄左右猪瘟免疫应使用猪瘟单苗,不要使用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三联苗。“三联苗”可用于小型场户的第二、三次加强免疫。猪瘟发病严重场、区,还可考虑用猪瘟组织苗。
4、严格技术操作。疫苗贮运和使用要全程冷藏,用前应检验是否失真空。每头猪换用一个经煮沸消毒的针头。稀释液应使用生理盐水。气温在15℃~27℃时应在3小时内用完,过时废弃。不要打“飞针”。
5、淘汰带有强毒抗原的种猪。通过抗体监测找出并坚决淘汰亚临床感染种猪,从源头切断猪瘟传染和免疫抑制问题,可有效减少猪瘟的发生。
6、实行全进全出,对病死猪及产出的死胎、胎衣等应做无害化处理,做好消毒、隔离等切断传染源的全方位措施。
7、全面改善饲养管理,提高猪群健康水平与免疫力。
刘景奎(黑龙江省拜泉县兴国乡畜牧兽医综合服站)
孙铁玲(黑龙江富锦市城关区)
一、流行病学
猪瘟病毒仅对猪有易感性,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均可感染。近些年来,其流行形式已从频发的大流行转变为多地区散发性流行,有时表现为波浪形、周期性,尤其是大多数表现为温和型猪瘟,其症状显著减轻,死亡率较低,或呈亚临床感染,母猪发生繁殖障碍,导致长期带毒、散毒,成为猪瘟预防免疫效果差、反复发生以至暴发的重要原因。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低温有利于病毒的存活和散播,气候多变等应激因素导致发病增加。10日龄内及断奶前后发病最多,3月龄以上者发病减少,经免疫过的猪群仍有发病,从市场购入的猪苗发病率明显高于自繁自养。
二、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1典型猪瘟
潜伏期5~7天,急性型和亚急性型者较多。患猪体温于41℃以上高热稽留,耳、腹下、四肢皮肤呈现紫色出血斑块,眼常有脓性分泌物,减食乃至绝食。先便秘后腹泻。有后肢麻痹,运动失调等神经症状。病程1~4周,病死率在70%以上,耐过猪多成为“僵猪”。近些年典型猪瘟己很少见。
2、非典型或温和型猪瘟
这是近些年猪曾发生的主要形式,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2.1持续感染(亚临床隐性感染)猪感染猪瘟病毒,但不表现临床症状,可持续向外排毒。
2.2母猪繁殖障碍(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表现流产、早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不发情或不孕等。
2.3仔猪先天性感染(胎盘垂直感染)仔猪生后,衰弱,拉稀便,陆续死亡,也有在20日龄左右或断奶前后发生严重死亡,偶有发生先天性震颤。
2.4免疫耐受(免疫力低下)虽用合格的猪瘟疫苗及正规的操作进行免疫,但抗体仍达不到保护水平,猪瘟还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多见于育成猪。
还应注意,近些年猪瘟的发病,大多有严重的混合感染,导致病情复杂,临床表现不一,确诊更加困难。
典型猪瘟的剖检病理变化主要是肾脏点状出血,脾脏边缘梗死,心内、外膜有出血点,淋巴结肿大、边缘出血和大理石样花纹状出血,回盲瓣附近同心圆溃疡等。但近些年典型猪瘟极少见,而大量发生的非典型猪瘟又多为混合感染,因此很难见到典型病变。
三、实验室诊断
仅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很难做出确诊,必须通过实验室诊断方能确诊,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以下几种。
1、正向间凝(IHA) 用于检测猪瘟抗体水平高低,帮助免疫程序的制定,但不能作为是否感染猪瘟的依据。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一般用于检测猪瘟的抗体水平,有的方法可区分强毒抗体或弱毒抗体。
3、免疫荧光(IFA) 可检测强毒抗原,能检出带有猪瘟强毒的隐性猪,对猪瘟的净化有重要价值。
4、琼脂扩散试验(AGPT) 操作简单,易于判定,可测抗原或抗体,但敏感度低。
5、兔体交互免疫试验 可检出被检病料中存在的猪瘟强毒、兔化弱毒或系未感染猪瘟,较准确可靠,对试验设备、条件和技术要求不高,但费时费事。
四、防制对策
猪瘟疫苗接种后1周内可产生免疫力,保护期一般为一年,对猪瘟应采取以免疫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
1、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每头猪一次免疫剂量应不低于600RID。一般地区应在仔猪25日龄及65日龄左右各免疫一次。后备母猪在配种前15天、经产母猪在断奶时各免疫一次,尽量不要在配种或怀孕期间注射猪瘟疫苗。种公猪每年免疫2次。并应注意与其它疫苗接种的间隔和抗生素的干扰。
2、正确严格地采用超前免疫。可在被猪瘟严重污染的猪场使用,但必须严格操作,如专人执守,每产出一头仔猪立即注射疫苗,并编号放入保姆箱中,于90分钟后方可令其吮乳。稀释后的疫苗应贮存在带冰的冰瓶中随时取用。在猪25~35日龄或60~70日龄时还应加强免疫一次。
3、选择疫苗要讲究。必须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乳前及25日龄左右猪瘟免疫应使用猪瘟单苗,不要使用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三联苗。“三联苗”可用于小型场户的第二、三次加强免疫。猪瘟发病严重场、区,还可考虑用猪瘟组织苗。
4、严格技术操作。疫苗贮运和使用要全程冷藏,用前应检验是否失真空。每头猪换用一个经煮沸消毒的针头。稀释液应使用生理盐水。气温在15℃~27℃时应在3小时内用完,过时废弃。不要打“飞针”。
5、淘汰带有强毒抗原的种猪。通过抗体监测找出并坚决淘汰亚临床感染种猪,从源头切断猪瘟传染和免疫抑制问题,可有效减少猪瘟的发生。
6、实行全进全出,对病死猪及产出的死胎、胎衣等应做无害化处理,做好消毒、隔离等切断传染源的全方位措施。
7、全面改善饲养管理,提高猪群健康水平与免疫力。
刘景奎(黑龙江省拜泉县兴国乡畜牧兽医综合服站)
孙铁玲(黑龙江富锦市城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