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学生的自主阅读鉴赏的方式方法为载体,努力确立一套较行之有效的训练学生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的教学方式:自主阅读鉴赏教学模式。学生自主阅读鉴赏教学模式流程为:整体感知课文→理解重点段落→感悟欣赏词句→积累运用词句→创新鉴赏评价。
【关键词】自主学习 阅读鉴赏 教学模式研究
一、研究建立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2004国家教育部提出的语文课新标准高中阶段阅读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语言能力,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精神的集中体现,使课堂教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应转换角色,竭力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精神。为此,我们需要构建高效自主充满创造活力新型语文课堂。所谓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堂,在我看来就是让全体学生自主参与、主动表现,师生的感情、心灵互动共鸣,让学生不仅掌握语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能获得认知水平和运用能力的提高,感受到成长的喜悦、探究的兴趣。课标很好地体现了阅读的精神,是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精辟概括。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怎样加强学生的自主阅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怎样发挥好老师的引导和辅导作用?如何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来提高学生应对高考的能力?本文试着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着手探讨并加以研究。
“中学生自主阅读鉴赏教学模式研究”是针对高中语文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而提出的“教”与“学”的模式的研究。它是在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基础上,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有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而设计的。因为高中生身心发展日趋成熟,学习需求的差异性日益明显,为了适应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发展需求,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显得犹为重要。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学生自主阅读鉴赏教学模式研究”适时的产生了。它旨在通过“教”与“学”的模式的研究,确立一套较行之有效的训练学生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的教学方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既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又要给学生适当的方法指导,让他们尽快地掌握自主阅读鉴赏的技能,从而培养他们独立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与创造能力。
二、模式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标准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真正统一起来。新的学生观使课程的根本目标成为促进形成学生的个性发展。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无论是从升学还是从终身发展的需要来看,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和突出发展,老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积极性。
以学生的自主阅读鉴赏的方式为载体,努力确立一套较行之有效的训练学生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的教学方式。
第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整体感知课文是阅读鉴赏的第一步。《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着重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由此可知,要想“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必须对它要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而整体感知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步骤。那么,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中,学生要做到哪些呢?我指导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留意文题。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灵魂,透过文章的标题,可以初步构建文章的中心趋向。它可以表达作者的写作缘由:如《为了忘却的纪念》;可以表达作者写作的目的:如《劝学》;可以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济南的冬景》;可以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想北平》。②把握文体。文体的把握有助于了解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所借助的手段。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如江苏2008高考《考试说明》也多了“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要求,并且具体明确道:“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运用;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因此,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走近新高考。③关心作者。因为文章的作者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其作品往往有特定的内容和风格。如契诃夫,19世纪后期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写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十来个剧本。作品的特点是无情地揭露了专横残暴的黑暗势力,鞭笞庸俗卑劣的社会现象同情下层人民的悲残遭遇。如苏轼,他经历了外任杭州,再贬黄州,又贬岭南的变迁,所以他借作品抒发性情,歌咏自然,风格豪迈奔放,清新自然。在有了以上的初步印象后,让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第二步:理解重点段落
既然作品要“披文入情”,并且“情”因“辞”而“发”。所以在理解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分析重点段落的意义,从而接近作者要表达的主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着重指出: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而要精确地体会作者传达的情感,正确领会词语的意思显得必不可少。①积累词语。包括自己不会读的词语,意义把握不准的词语(用字典查清楚);②划自己喜欢的句子。因为学生是阅读的个体,每个主体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现代文艺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最具有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之一。所以,我们说:一千个读者应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没有权利,把自己创造完整的哈姆雷特强加给其他人,每一个读者都有原作基础上再创造的权利和能力。而这些个性的理解和解读,就是从对重点句段的理解开始。在有了以上的初步个性解读后,让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自读了课文,你喜欢哪一个段落?为什么?
第三步:感悟欣赏词句
文学作品的语言常常带有含蓄性、多义性和情感化的特点,常常有夸张、修饰等。它是學习的重点,也是个性化解读的前提条件。江苏2008高考《考试说明》在谈到“鉴赏评价”时,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中的“语言”独立出来,将原来对语言的要求——“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改为“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表现力’重在艺术性)”。所以要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佳词靓语进行鉴赏,从而学习文章的优点,增强自己的表达能力。设置的问题是:你觉得哪句话写得最美?为什么?想想该怎么读?请你选择最有把握的一句来读。如在《相信未来》一文中,80%的学生喜欢“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这一句。当问及为什么时?学生的回答是丰富多彩的,但绝大部分同学都从课文的主旨着手,明确文章是用比喻手法,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奇诡的想象和诗作壮阔的气势。在朗读体会中,学生就能较准确的读出文中的节奏“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大海”,而非“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大海”。让学生感悟为什么时,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了“手指”与“排浪”、“手掌”与“大海”构成比喻关系,只有这样的“巨手”,才能“曳曙光那枝漂亮的笔杆”。这样的感悟欣赏,就能较深入地体会作者写作的初衷,且能做到个性解读。
第四步:积累运用词句
古人云:“善为文者必善积累。”背诵古诗名句,精彩语段,背得多了,仓库储备多了,写作时就能信手拈来。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由此可见,学生的积累是为了运用,如果“学”离开以“用”,那么就如同舍本求末。只有给学生一片自由阅读的时空,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学生才能读得愉悦,谈得自由,才能发展学生个性阅读。因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爱好毕竟是不同的。如爱读《读者》的人,他的写作风格多是清新隽永,朴实无华;善读《杂文选刊》的人,他的风格多是语言犀利。长读《特别关注》的人则能雅俗共赏,充满了激扬人生的智慧,具有抚慰心灵的语言。所以,学生的积累就在于运用文字,形成自己的风格。设置的问题是:这么美的文字,应该把它背一下。谁能现在就写一段话用上今天所学的词语及相关的表现手法。如学习了《相信未来》这首诗后,学生根据诗中的意境和情感,积累了“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这样的诗句。然后学生运用其中的情感,创造了这样一段激越昂扬的诗句:“只要我们不拒绝小草的卑微,希望的田野就不会拒绝我们放飞梦想;只要我们不拒绝雪山的巍峨,圣洁的雪莲就不会拒绝我们内心的纯洁;只要我们不拒绝一步一个脚印的平凡,诱人的光辉就不会拒绝我们对他们的拥有。”
第五步:鉴赏、质疑、创新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逐步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江苏2008高考《考试说明》也增加了“探究能力”的考查。《考试说明》中把“探究能力”界定为——“指探究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实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属于F层级。《考试说明》中一共提出了三点具体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2.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探究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教学中必须特别注意强化训练。
我指导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品味了这么好的文章,你的感想是什么?不妨写出来看看。①对于这句话,我的评价是这样的……;②对于这个观点(人、事甚至词语运用),我有不同的看法,理由是……;③对于这篇课文,我还有这样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大胆的阅读,自由的想象,在阅读作品时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读出了自己的切身感悟,不人云亦云。这样,学生以强烈的情感去品味作品产生的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就会读有所得,读出独见。这个发现的过程也是思维创造的过程,自我超越的过程,每获得一次启迪,信心就会增强,这样一来,独立思考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也就慢慢提高了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提升了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信长此以往,学生自主阅读鉴赏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将得到长足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作者简介:成芹,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高级中学城西分校教师。
【关键词】自主学习 阅读鉴赏 教学模式研究
一、研究建立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2004国家教育部提出的语文课新标准高中阶段阅读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语言能力,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精神的集中体现,使课堂教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应转换角色,竭力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精神。为此,我们需要构建高效自主充满创造活力新型语文课堂。所谓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堂,在我看来就是让全体学生自主参与、主动表现,师生的感情、心灵互动共鸣,让学生不仅掌握语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能获得认知水平和运用能力的提高,感受到成长的喜悦、探究的兴趣。课标很好地体现了阅读的精神,是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精辟概括。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怎样加强学生的自主阅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怎样发挥好老师的引导和辅导作用?如何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来提高学生应对高考的能力?本文试着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着手探讨并加以研究。
“中学生自主阅读鉴赏教学模式研究”是针对高中语文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而提出的“教”与“学”的模式的研究。它是在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基础上,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有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而设计的。因为高中生身心发展日趋成熟,学习需求的差异性日益明显,为了适应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发展需求,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显得犹为重要。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学生自主阅读鉴赏教学模式研究”适时的产生了。它旨在通过“教”与“学”的模式的研究,确立一套较行之有效的训练学生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的教学方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既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又要给学生适当的方法指导,让他们尽快地掌握自主阅读鉴赏的技能,从而培养他们独立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与创造能力。
二、模式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标准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真正统一起来。新的学生观使课程的根本目标成为促进形成学生的个性发展。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无论是从升学还是从终身发展的需要来看,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和突出发展,老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积极性。
以学生的自主阅读鉴赏的方式为载体,努力确立一套较行之有效的训练学生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的教学方式。
第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整体感知课文是阅读鉴赏的第一步。《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着重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由此可知,要想“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必须对它要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而整体感知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步骤。那么,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中,学生要做到哪些呢?我指导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留意文题。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灵魂,透过文章的标题,可以初步构建文章的中心趋向。它可以表达作者的写作缘由:如《为了忘却的纪念》;可以表达作者写作的目的:如《劝学》;可以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济南的冬景》;可以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想北平》。②把握文体。文体的把握有助于了解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所借助的手段。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如江苏2008高考《考试说明》也多了“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要求,并且具体明确道:“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运用;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因此,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走近新高考。③关心作者。因为文章的作者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其作品往往有特定的内容和风格。如契诃夫,19世纪后期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写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十来个剧本。作品的特点是无情地揭露了专横残暴的黑暗势力,鞭笞庸俗卑劣的社会现象同情下层人民的悲残遭遇。如苏轼,他经历了外任杭州,再贬黄州,又贬岭南的变迁,所以他借作品抒发性情,歌咏自然,风格豪迈奔放,清新自然。在有了以上的初步印象后,让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第二步:理解重点段落
既然作品要“披文入情”,并且“情”因“辞”而“发”。所以在理解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分析重点段落的意义,从而接近作者要表达的主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着重指出: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而要精确地体会作者传达的情感,正确领会词语的意思显得必不可少。①积累词语。包括自己不会读的词语,意义把握不准的词语(用字典查清楚);②划自己喜欢的句子。因为学生是阅读的个体,每个主体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现代文艺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最具有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之一。所以,我们说:一千个读者应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没有权利,把自己创造完整的哈姆雷特强加给其他人,每一个读者都有原作基础上再创造的权利和能力。而这些个性的理解和解读,就是从对重点句段的理解开始。在有了以上的初步个性解读后,让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自读了课文,你喜欢哪一个段落?为什么?
第三步:感悟欣赏词句
文学作品的语言常常带有含蓄性、多义性和情感化的特点,常常有夸张、修饰等。它是學习的重点,也是个性化解读的前提条件。江苏2008高考《考试说明》在谈到“鉴赏评价”时,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中的“语言”独立出来,将原来对语言的要求——“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改为“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表现力’重在艺术性)”。所以要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佳词靓语进行鉴赏,从而学习文章的优点,增强自己的表达能力。设置的问题是:你觉得哪句话写得最美?为什么?想想该怎么读?请你选择最有把握的一句来读。如在《相信未来》一文中,80%的学生喜欢“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这一句。当问及为什么时?学生的回答是丰富多彩的,但绝大部分同学都从课文的主旨着手,明确文章是用比喻手法,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奇诡的想象和诗作壮阔的气势。在朗读体会中,学生就能较准确的读出文中的节奏“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大海”,而非“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大海”。让学生感悟为什么时,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了“手指”与“排浪”、“手掌”与“大海”构成比喻关系,只有这样的“巨手”,才能“曳曙光那枝漂亮的笔杆”。这样的感悟欣赏,就能较深入地体会作者写作的初衷,且能做到个性解读。
第四步:积累运用词句
古人云:“善为文者必善积累。”背诵古诗名句,精彩语段,背得多了,仓库储备多了,写作时就能信手拈来。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由此可见,学生的积累是为了运用,如果“学”离开以“用”,那么就如同舍本求末。只有给学生一片自由阅读的时空,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学生才能读得愉悦,谈得自由,才能发展学生个性阅读。因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爱好毕竟是不同的。如爱读《读者》的人,他的写作风格多是清新隽永,朴实无华;善读《杂文选刊》的人,他的风格多是语言犀利。长读《特别关注》的人则能雅俗共赏,充满了激扬人生的智慧,具有抚慰心灵的语言。所以,学生的积累就在于运用文字,形成自己的风格。设置的问题是:这么美的文字,应该把它背一下。谁能现在就写一段话用上今天所学的词语及相关的表现手法。如学习了《相信未来》这首诗后,学生根据诗中的意境和情感,积累了“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这样的诗句。然后学生运用其中的情感,创造了这样一段激越昂扬的诗句:“只要我们不拒绝小草的卑微,希望的田野就不会拒绝我们放飞梦想;只要我们不拒绝雪山的巍峨,圣洁的雪莲就不会拒绝我们内心的纯洁;只要我们不拒绝一步一个脚印的平凡,诱人的光辉就不会拒绝我们对他们的拥有。”
第五步:鉴赏、质疑、创新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逐步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江苏2008高考《考试说明》也增加了“探究能力”的考查。《考试说明》中把“探究能力”界定为——“指探究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实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属于F层级。《考试说明》中一共提出了三点具体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2.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探究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教学中必须特别注意强化训练。
我指导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品味了这么好的文章,你的感想是什么?不妨写出来看看。①对于这句话,我的评价是这样的……;②对于这个观点(人、事甚至词语运用),我有不同的看法,理由是……;③对于这篇课文,我还有这样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大胆的阅读,自由的想象,在阅读作品时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读出了自己的切身感悟,不人云亦云。这样,学生以强烈的情感去品味作品产生的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就会读有所得,读出独见。这个发现的过程也是思维创造的过程,自我超越的过程,每获得一次启迪,信心就会增强,这样一来,独立思考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也就慢慢提高了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提升了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信长此以往,学生自主阅读鉴赏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将得到长足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作者简介:成芹,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高级中学城西分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