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立5年多的特来电,终于开始赚钱了。
“赌对了。”特来电宣布跨过盈亏平衡线3个月后,在与记者的交谈中,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德翔心情平静。
特来电是特锐德的全资子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的建设、运营及互联网增值服务。特锐德成立于2004年,有着“创业板第一股”之称,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箱式电力设备研发制造企业。
2014年特锐德投资特来电,几年来累计投资50多亿元,其中研发投入就达十几亿,在今年实现盈亏平衡前,特来电累计亏损已超过8亿元。来自市场的压力与社会的质疑,笼罩着这家明星制造企业。
从箱式电力设备到智能生态充电网,特锐德的两次创业,都充满了“险中求胜”的冒险风格。尤其是“豪赌”充电网,一度让特锐德饱受争议。
“赌”的背后,是于德翔在能源新时代下的一盘大棋。他的赌注中,既有特锐德创业以来累积下的家底,也有对中国引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信心。
“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是比5G和工业互联网更大的产业,新能源汽车将引领全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让新能源车充新能源电,远离雾霾和尾气,这是特锐德的企业使命。”于德翔说。
走进特锐德,一种自信的企业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并不是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研发什么;而是我们创新了什么,市场就需要什么。”一句充满霸气的话,醒目地刻在背景墙上。
“怎么保证特锐德创新了什么,市场就一定需要什么?”
面对记者提问,于德翔的回答是:我们利用团队的前瞻性和对未来行业发展的把控,引领技术引导用户,我们和市场去“赌”,但我们“赌”对了。
“赌”对了,看似靠的是运气,底气却是实力。
2004年特锐德开启创业之路,仅用五年的时间,就成为创业板第一股。上市后,特锐德的业绩一直保持稳健增长,从2009年到2011年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8.09%,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20%。
“我们十年只做一个产品。”于德翔说,他们“赌”中国高铁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市场,十年来专注于箱式电力设备研发制造,做到行业内研发和市场的中国第一。特锐德在国内铁路市场占有率高达70%以上,每新建一条高速铁路,每两公里就有一台特锐德箱变。
市场高度集中、饱和,也带来了增长乏力的困境。“(箱变)产品相对比较小,我们做到十年的时候,做到了百亿规模,已经到天花板了,我们需要找到新的发展空间。”于德翔说。
2014年,于德翔带领特锐德二次创业,创办特来电,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建设。在新能源充电这个全新产业,特锐德五年时间不计回报投入巨资。
于德翔说,当时很多朋友都替他们捏了一把汗,认为风险巨大,不应该这么“豪赌”,但特锐德下定了决心,顶着压力坚持了下来。
“目前,特来电充电网已进入2.0阶段,能实现汽车安全两层防护以及充电网智能运维,明年我们要升級为3.0……未来是4.0……”不久前特来电举行的“面向新能源汽车安全的充电网两层防护技术”发布会上,于德翔作了这样一番介绍。
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频频发生自燃事件,让很多人对新能源汽车陷入恐慌。
据分析,新能源汽车80%的烧车事件是发生在充电的过程中和充满电时。如何避免车辆自燃?特来电有自己的一套成熟打法。
于德翔说,充电桩不止是充电桩,特来电充电网最大的亮点之一,便是应用了特来电面向新能源车安全的充电网两层防护技术,能够为电动汽车进行“体检”并进行安全防护,从充电环节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安全放心是前提,智能便捷是关键。如何让充电真正安全可及?特来电一开始就有清晰的定位:建一张充电网,而不是做充电桩。于德翔认为,只有充电网的群管群控、有序充电,才能承接中国大规模电动汽车的充电需要,也才能实现低谷充电、高峰卖电,实现新能源车充新能源电。
充电网是一个涉及技术、产品、平台、运营的复杂生态系统。特来电通过云平台大数据建设充电桩,根据区域的属性,以一个区域的人口密度和新能源车密度,采集数据上传到云平台进行多方位分析之后,使得他们有效地实现了城市内一公里半径内都有充电桩,同时每个充电桩的利用率能够达到最高。
在特来电展馆,技术人员向记者介绍,特来电构建了一套智能的充电系统,不仅可以看到充电桩充电站实时的所有充电的数据,还可以结合用户需求,对用户充电进行相应的引导。
“高峰期间可能用电的人数非常多,电力可能不太够用,到夜晚时间这部分电量有大量富余,完全可以进行高效调节。”于德翔说,以一辆新能源网约车为例,早高峰时段充电一个半小时需要84元。而夜间低谷时充电,在更短的充电时间内能省下来34元,一个月下来能省近1000元费用。
受政策和市场的双向驱动,国内充电桩建设不断提速。位于展馆的充电网指挥中心内,大屏幕上每天实时公告充电桩的数量和充电量。中国充电联盟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特来电上线的公共充电桩近22.7万个,以41%的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第一。
建充电网是一个长期的市场培育行为,钱要烧到什么时候?
在很多业内人士认为特来电盈利还遥遥无期的时候,“意外”不期而至。
今年4月29日,于德翔给特锐德股东们写了一封信,正式宣布特来电跨过盈亏平衡线,开始盈利。这意味着特来电走出了创业风险期,驶入健康发展期的快车道。
在于德翔看来,充电网板块实现盈利,首先得益于电动汽车的产业路线在国内和国际形成高度统一,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转暖,2019年特来电的充电量从2017年的4.4亿度,大幅提升至27.3亿度。
其次,对充电网板块持续10亿元的研发大投入,让特来电充电网产品及平台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同,产品销售大幅度增长。
而在这背后,也是特来电的巨大投入和野蛮生长。特来电目前投入建成了智能充电、电力电子、云平台、大数据、智能调控、无线充电、智能箱变、德国电气技术、储能技术、新能源微网十大研发中心,拥有1071人的研发团队,取得了1131项技术专利,引领了世界充电网的17项关键技术,攻克了无人驾驶公交车的人工智能充电弓、乘用车的单轴双向机器手技术难题,成为充电行业技术的引领者。
“熬过了严冬,迎来了特锐德二次创业的第二个春天。”在致股东的信中,于德翔这样写道。
于德翔说,特锐德二次创业确立了“一机两翼”的发展战略,飞机的“本体”仍然是箱式电力设备研发制造,这是生存的根,是发展的基础;飞机的“左翼”是“汽车充电生态网”,“右翼”是“新能源微网”。
在国家鼓励发展新能源产业大背景下,处于风口期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惊人。多家机构的研究报告预计,到2030年电动汽车保有量可达到1亿辆, 新能源汽车离不开充电,未来是车、电融合,充电运营市场空间巨大。
于德翔认为,充电网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引领世界的新产业生态。它上连电网,通过微调度,形成电网及新能源间的智能互动;下接电动汽车及电池,形成安全智能充电和汽车大数据应用;同时通过互联网链接客户需求满足个性体验,是一个新能源和新交通双向融合的全新产业。
在于德翔看来,只有建立充电网,把车、电网及新能源发电链接起来,才能把大规模电动汽车变成移动储能的工具。当新能源车推广达到1000万辆时,可实现现有弃风、弃水、弃光的新能源电得到充分消纳;超过千万辆车后,大规模汽车储能在线链接在电网上,增加电网的柔性,打开了可再生能源的大比例消納的通道。
“不久的将来,新能源车不仅能解决绿色出行的问题,还可以将新能源的应用稳步提升,真正实现新能源车充新能源电,让尾气和雾霾远离人类。”于德翔说。
“赌对了。”特来电宣布跨过盈亏平衡线3个月后,在与记者的交谈中,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德翔心情平静。
特来电是特锐德的全资子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的建设、运营及互联网增值服务。特锐德成立于2004年,有着“创业板第一股”之称,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箱式电力设备研发制造企业。
2014年特锐德投资特来电,几年来累计投资50多亿元,其中研发投入就达十几亿,在今年实现盈亏平衡前,特来电累计亏损已超过8亿元。来自市场的压力与社会的质疑,笼罩着这家明星制造企业。
从箱式电力设备到智能生态充电网,特锐德的两次创业,都充满了“险中求胜”的冒险风格。尤其是“豪赌”充电网,一度让特锐德饱受争议。
“赌”的背后,是于德翔在能源新时代下的一盘大棋。他的赌注中,既有特锐德创业以来累积下的家底,也有对中国引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信心。
“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是比5G和工业互联网更大的产业,新能源汽车将引领全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让新能源车充新能源电,远离雾霾和尾气,这是特锐德的企业使命。”于德翔说。
和市场去“赌”
走进特锐德,一种自信的企业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并不是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研发什么;而是我们创新了什么,市场就需要什么。”一句充满霸气的话,醒目地刻在背景墙上。
“怎么保证特锐德创新了什么,市场就一定需要什么?”
面对记者提问,于德翔的回答是:我们利用团队的前瞻性和对未来行业发展的把控,引领技术引导用户,我们和市场去“赌”,但我们“赌”对了。
“赌”对了,看似靠的是运气,底气却是实力。
2004年特锐德开启创业之路,仅用五年的时间,就成为创业板第一股。上市后,特锐德的业绩一直保持稳健增长,从2009年到2011年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8.09%,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20%。
“我们十年只做一个产品。”于德翔说,他们“赌”中国高铁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市场,十年来专注于箱式电力设备研发制造,做到行业内研发和市场的中国第一。特锐德在国内铁路市场占有率高达70%以上,每新建一条高速铁路,每两公里就有一台特锐德箱变。
市场高度集中、饱和,也带来了增长乏力的困境。“(箱变)产品相对比较小,我们做到十年的时候,做到了百亿规模,已经到天花板了,我们需要找到新的发展空间。”于德翔说。
2014年,于德翔带领特锐德二次创业,创办特来电,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建设。在新能源充电这个全新产业,特锐德五年时间不计回报投入巨资。
于德翔说,当时很多朋友都替他们捏了一把汗,认为风险巨大,不应该这么“豪赌”,但特锐德下定了决心,顶着压力坚持了下来。
2.0阶段的充电网
“目前,特来电充电网已进入2.0阶段,能实现汽车安全两层防护以及充电网智能运维,明年我们要升級为3.0……未来是4.0……”不久前特来电举行的“面向新能源汽车安全的充电网两层防护技术”发布会上,于德翔作了这样一番介绍。
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频频发生自燃事件,让很多人对新能源汽车陷入恐慌。
据分析,新能源汽车80%的烧车事件是发生在充电的过程中和充满电时。如何避免车辆自燃?特来电有自己的一套成熟打法。
于德翔说,充电桩不止是充电桩,特来电充电网最大的亮点之一,便是应用了特来电面向新能源车安全的充电网两层防护技术,能够为电动汽车进行“体检”并进行安全防护,从充电环节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安全放心是前提,智能便捷是关键。如何让充电真正安全可及?特来电一开始就有清晰的定位:建一张充电网,而不是做充电桩。于德翔认为,只有充电网的群管群控、有序充电,才能承接中国大规模电动汽车的充电需要,也才能实现低谷充电、高峰卖电,实现新能源车充新能源电。
41% 截止到6月底,特来电上线的公共充电桩近22.7万个,以41%的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第一。
充电网是一个涉及技术、产品、平台、运营的复杂生态系统。特来电通过云平台大数据建设充电桩,根据区域的属性,以一个区域的人口密度和新能源车密度,采集数据上传到云平台进行多方位分析之后,使得他们有效地实现了城市内一公里半径内都有充电桩,同时每个充电桩的利用率能够达到最高。
在特来电展馆,技术人员向记者介绍,特来电构建了一套智能的充电系统,不仅可以看到充电桩充电站实时的所有充电的数据,还可以结合用户需求,对用户充电进行相应的引导。
“高峰期间可能用电的人数非常多,电力可能不太够用,到夜晚时间这部分电量有大量富余,完全可以进行高效调节。”于德翔说,以一辆新能源网约车为例,早高峰时段充电一个半小时需要84元。而夜间低谷时充电,在更短的充电时间内能省下来34元,一个月下来能省近1000元费用。
受政策和市场的双向驱动,国内充电桩建设不断提速。位于展馆的充电网指挥中心内,大屏幕上每天实时公告充电桩的数量和充电量。中国充电联盟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特来电上线的公共充电桩近22.7万个,以41%的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第一。
第二个春天
建充电网是一个长期的市场培育行为,钱要烧到什么时候?
在很多业内人士认为特来电盈利还遥遥无期的时候,“意外”不期而至。
今年4月29日,于德翔给特锐德股东们写了一封信,正式宣布特来电跨过盈亏平衡线,开始盈利。这意味着特来电走出了创业风险期,驶入健康发展期的快车道。
在于德翔看来,充电网板块实现盈利,首先得益于电动汽车的产业路线在国内和国际形成高度统一,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转暖,2019年特来电的充电量从2017年的4.4亿度,大幅提升至27.3亿度。
其次,对充电网板块持续10亿元的研发大投入,让特来电充电网产品及平台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同,产品销售大幅度增长。
而在这背后,也是特来电的巨大投入和野蛮生长。特来电目前投入建成了智能充电、电力电子、云平台、大数据、智能调控、无线充电、智能箱变、德国电气技术、储能技术、新能源微网十大研发中心,拥有1071人的研发团队,取得了1131项技术专利,引领了世界充电网的17项关键技术,攻克了无人驾驶公交车的人工智能充电弓、乘用车的单轴双向机器手技术难题,成为充电行业技术的引领者。
“熬过了严冬,迎来了特锐德二次创业的第二个春天。”在致股东的信中,于德翔这样写道。
于德翔说,特锐德二次创业确立了“一机两翼”的发展战略,飞机的“本体”仍然是箱式电力设备研发制造,这是生存的根,是发展的基础;飞机的“左翼”是“汽车充电生态网”,“右翼”是“新能源微网”。
在国家鼓励发展新能源产业大背景下,处于风口期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惊人。多家机构的研究报告预计,到2030年电动汽车保有量可达到1亿辆, 新能源汽车离不开充电,未来是车、电融合,充电运营市场空间巨大。
于德翔认为,充电网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引领世界的新产业生态。它上连电网,通过微调度,形成电网及新能源间的智能互动;下接电动汽车及电池,形成安全智能充电和汽车大数据应用;同时通过互联网链接客户需求满足个性体验,是一个新能源和新交通双向融合的全新产业。
在于德翔看来,只有建立充电网,把车、电网及新能源发电链接起来,才能把大规模电动汽车变成移动储能的工具。当新能源车推广达到1000万辆时,可实现现有弃风、弃水、弃光的新能源电得到充分消纳;超过千万辆车后,大规模汽车储能在线链接在电网上,增加电网的柔性,打开了可再生能源的大比例消納的通道。
“不久的将来,新能源车不仅能解决绿色出行的问题,还可以将新能源的应用稳步提升,真正实现新能源车充新能源电,让尾气和雾霾远离人类。”于德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