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的独特作用,不仅在于它承传着直接孕育创造精神的民族文化,而且是养成创新能力。而从兴趣入手诱发学生创新思想,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活创新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活跃创新能力等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办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创新能力
创造性能力是创造能力的主体,是智力的核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遵循和运用心理学原理和规律,激发学生创造性能力,并使之进一步培养和发展,这从人才培养的高度看,是改善和提高学生能力品质,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21世纪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条件。为此,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从兴趣入手:诱发学生创新思想
乌什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孔子说:“受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的重要。在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这种“内部态度”。
根据创造性能力训练中信息运用的激发性原则,要重视激励、启发学生,使之进入积极的能力状态,简而言之,即为激发创造性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从引发兴趣入手,激发创造性能力,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利用教材,诱发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刺激、好奇心需要是创造性能力的动力因素,是诱发创造性能力的催化剂。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质疑可以用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需要,引发兴趣,激发兴趣。如在学习《马拉松》这一课时,有一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受伤的马拉松把胜利的消息告诉了大家后就倒在地上牺牲了,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有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作了补充:“我查阅过资料,当时,马拉松的整个手臂被敌人砍断了,他的死亡是由于严重缺水和失血过多引起的。”原来,这位同学在预习时已经发现了这一问题,而且通过查阅资料解决了这一问题;二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尤其要重视形象能力。一个好的方法就是创设情景,从形象思维入手,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在教学生如何把句子写具体,写形象时,先让学生收集各种贝壳,然后进行观察,讨论,看这些贝壳像什么?“像一把骨扇”“像螺蛳壳”“像张着嘴的小喇叭”……那么,看到这些贝壳你有什么联想呢?“我似乎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我听到海浪拍打的声音”“我似乎感受到大海用扇贝给我们扇来丝丝凉风……”这样,既提高了学生造句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利用创造能力写好句子的兴趣;三是随机提问,引发兴趣。创造性能力是由问题引起的,而这些问题在能力主体即学生的认识结构中是最新颖的。因此,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教学机智,抓住机遇,提出对学生认识结构有新颖性的问题,以引发其探索,求解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活学生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过程永远是一个对未知的探求、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如果没有疑问,就难有新的见解,没有新的见解,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以老师的讲课为准绳,就难有创新。质疑问题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以此来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质疑,可在课前,也可在课中,也可在课后。
例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板书课题,就可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草塘在什么地方”“草塘的哪些地方可爱?”针对问题学生会争先恐后回答,课堂气氛自然非常活跃。当讲到北大荒物产丰富的时候,可鼓励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北大荒的物产为什么这样丰富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会争着答题,说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在上完这一课后,还可让学生提出有哪些疑问,这样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就能得到有效的体现。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活跃学生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体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对作品的不定性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不让现成的结论扼杀学生自主的思索,既要“让文章本身教育学生”,又要让学生多角度的接触一些相关材料,包括前人的评价,为他们提供思考的背景和驳难的材料,并使这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不能因为文本的局限而使其思想缺乏依托而失去应有的深度和广度,也不能机械的将时代背景等生硬的套用在所有的作品上,或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前人的评价。
阅读理解只能是个人行为。以往阅读教学多从教师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出发,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始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寻找直觉经验,也就不可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理解。其实,每个读者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召回直觉经验。尽管他们找到的直觉形式不一样,但是这每一个直觉形式原本是对象生动丰富的外延之一,找到他们也就找到了对象的具体存在形式,也就能认清对象的本来面目,从而真正领会作品。
例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可提示:“了解黄山奇石特点时,你们想用读的方法学就可以反复读,在读中领悟;想抓住词语分析,就分析了解;想一边学一边把奇石的特点用动作表演出来,就可以表演……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有了這样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就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每个学生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发挥每个人的长处,这样,就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因此教师的职责主要是帮助学生,做好服务工作,帮助学生确定阅读材料及范围,安排进程,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适当的点拨和疏导,从而使语文教学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语文教学的独特作用,不仅在于它承传着直接孕育创造精神的民族文化,而且是养成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个性的主要源泉。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需要教师联系语文学科的特点采用各种方法,多种形式,进行创造性地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创新能力
创造性能力是创造能力的主体,是智力的核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遵循和运用心理学原理和规律,激发学生创造性能力,并使之进一步培养和发展,这从人才培养的高度看,是改善和提高学生能力品质,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21世纪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条件。为此,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从兴趣入手:诱发学生创新思想
乌什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孔子说:“受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的重要。在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这种“内部态度”。
根据创造性能力训练中信息运用的激发性原则,要重视激励、启发学生,使之进入积极的能力状态,简而言之,即为激发创造性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从引发兴趣入手,激发创造性能力,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利用教材,诱发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刺激、好奇心需要是创造性能力的动力因素,是诱发创造性能力的催化剂。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质疑可以用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需要,引发兴趣,激发兴趣。如在学习《马拉松》这一课时,有一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受伤的马拉松把胜利的消息告诉了大家后就倒在地上牺牲了,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有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作了补充:“我查阅过资料,当时,马拉松的整个手臂被敌人砍断了,他的死亡是由于严重缺水和失血过多引起的。”原来,这位同学在预习时已经发现了这一问题,而且通过查阅资料解决了这一问题;二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尤其要重视形象能力。一个好的方法就是创设情景,从形象思维入手,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在教学生如何把句子写具体,写形象时,先让学生收集各种贝壳,然后进行观察,讨论,看这些贝壳像什么?“像一把骨扇”“像螺蛳壳”“像张着嘴的小喇叭”……那么,看到这些贝壳你有什么联想呢?“我似乎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我听到海浪拍打的声音”“我似乎感受到大海用扇贝给我们扇来丝丝凉风……”这样,既提高了学生造句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利用创造能力写好句子的兴趣;三是随机提问,引发兴趣。创造性能力是由问题引起的,而这些问题在能力主体即学生的认识结构中是最新颖的。因此,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教学机智,抓住机遇,提出对学生认识结构有新颖性的问题,以引发其探索,求解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活学生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过程永远是一个对未知的探求、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如果没有疑问,就难有新的见解,没有新的见解,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以老师的讲课为准绳,就难有创新。质疑问题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以此来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质疑,可在课前,也可在课中,也可在课后。
例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板书课题,就可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草塘在什么地方”“草塘的哪些地方可爱?”针对问题学生会争先恐后回答,课堂气氛自然非常活跃。当讲到北大荒物产丰富的时候,可鼓励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北大荒的物产为什么这样丰富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会争着答题,说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在上完这一课后,还可让学生提出有哪些疑问,这样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就能得到有效的体现。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活跃学生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体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对作品的不定性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不让现成的结论扼杀学生自主的思索,既要“让文章本身教育学生”,又要让学生多角度的接触一些相关材料,包括前人的评价,为他们提供思考的背景和驳难的材料,并使这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不能因为文本的局限而使其思想缺乏依托而失去应有的深度和广度,也不能机械的将时代背景等生硬的套用在所有的作品上,或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前人的评价。
阅读理解只能是个人行为。以往阅读教学多从教师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出发,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始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寻找直觉经验,也就不可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理解。其实,每个读者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召回直觉经验。尽管他们找到的直觉形式不一样,但是这每一个直觉形式原本是对象生动丰富的外延之一,找到他们也就找到了对象的具体存在形式,也就能认清对象的本来面目,从而真正领会作品。
例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可提示:“了解黄山奇石特点时,你们想用读的方法学就可以反复读,在读中领悟;想抓住词语分析,就分析了解;想一边学一边把奇石的特点用动作表演出来,就可以表演……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有了這样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就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每个学生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发挥每个人的长处,这样,就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因此教师的职责主要是帮助学生,做好服务工作,帮助学生确定阅读材料及范围,安排进程,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适当的点拨和疏导,从而使语文教学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语文教学的独特作用,不仅在于它承传着直接孕育创造精神的民族文化,而且是养成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个性的主要源泉。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需要教师联系语文学科的特点采用各种方法,多种形式,进行创造性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