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B超在胰腺囊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治胰腺病变患者22例,对其行B超检查,结合病史及临床症状进行诊断。结果:诊断结果假性囊肿12例,黏液腺癌1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4例,胰腺脓肿5例。结论:腹部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胰腺实性与囊性的病变,但由于受到肠道气体的干扰,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及病史作出正确诊断。
关键词 B超 胰腺囊性病变 诊断价值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191
胰腺囊性病变大体可分为假性囊肿和囊性肿瘤,假性囊肿较为常见。腹部B超等医学影像一直广泛应用在临床工作中。现对我院收治的22例胰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临床资料
2008年2月~2010年2月收治胰腺病变患者22例,其中男6例,女16例,年龄22~50岁;采用西门子SI-450型号的B超仪对其进行检查,考虑到胰腺囊性占位病变及诊断不明者可行其他影像检查。临床表现以腹部疼痛较为明显,可伴有发热、呕吐等表现。结合病史及临床症状进行综合诊断。
结 果
病种及部位:B超影像提示12例囊性肿瘤,肿瘤大小为3.3cm×3.0cm×3.0cm~9cm×10cm×8cm。肿瘤部位,胰头部2例,胰体部3例,胰体尾部5例,胰尾部2例。黏液腺癌3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3例,胰腺脓肿6例。
处理结果:12例假性囊肿中10例经穿刺针直接负压吸引囊液,抽吸后囊肿明显缩小,其中2例在复查后发现抽液后的测量值比之前有所增大,但仍比穿刺前的减小,延缓病程1~2个月,随访1年后症状消失。6例胰腺脓肿患者在经过充分的抽液后配合静脉全身使用抗生素2周,临床腹痛、发热症状完全消失,患者于出院前及出院后复查B超及其他影像资料均发现囊肿消失,且未再有复发。1例黏液腺癌患者转到外科,行胰体尾+脾切除,成功切除肿瘤,痊愈出院,随访未发现复发。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3例,施行保脾的胰体尾切除,成功切除,未见复发。部分病例经手术或针吸活检病理确诊,浆液性囊腺瘤10例,黏液性囊腺癌1例,黏液性囊腺瘤2例,囊实性乳头状上皮肿瘤伴潴留性囊肿1例。B超虽然可明确解剖及病变位置,但不能提示病理的诊断,只有通过活检或等到肿瘤周围出现浸润或有远处转移才能鉴别良恶性。特征为当病变位于胰头,呈现有分叶状轮廓,影像显示无囊壁强化,只要符合2个者则可诊断特异性达83%,符合3个者则可确诊为恶性。
讨 论
B超能够清楚显示扩张的主胰管,明确解剖位置,但不易显示分支胰管或是不规则改变的胰管;虽然能够显示胰腺较大、较明显的结石和胰内的钙化灶,但对于小结石和小钙化灶却不能很好的显示;对于较明显的胰腺囊肿、胰腺形态以及实质回声异常等都能很好的显示,对于体积较大的病灶,也可显示其所侵占的范围,但无法准确判断其性质。胰腺属于后腹膜脏器,如果膜腔胀气、脂肪层后、胰腺与周围组织粘连或者周围组织脏器的病变等多种因素形成干扰时,B超就很难清晰地显示胰腺的全貌及解剖结构,特点是对胰腺钩突部和胰尾部的病灶都不能很好地显示[1];加之B超探头的频率较低,即使有时可以显现出胰腺形态呈不规则改变,但也不能显示胰腺实质性细微的结构,由于黏膜粘连也无法清楚显示胰腺占位性病变,也很难显示出胰管与胰腺囊肿之间是否相通。
结合病史对病变作出诊断。胰腺囊性病变可依据囊壁有无上皮组织而分为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和囊性肿瘤,假性囊周虽然僅占胰腺囊周的10%~15%,但却最为常见,其常见的类型有黏液性囊性肿瘤、浆液性囊性瘤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而真性囊肿在囊性病变中只占了很小一部分。胰腺囊性病变因发病部位深而且生长缓慢,在早期发病可无任何症状,多数病例都是由于各种原因发现了上腹部出现包块,不能用医学解释的上腹部不适,经B超等检查等发现胰腺囊性肿块才来就诊。对于这些病例首先应该采用B超影像学检查来确定囊性肿块与胰腺的关系,确定囊肿是位于胰头部还是胰体尾部,然后再根据收集的病史及患者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
若胰腺有过炎症或外伤病史,则可考虑假性囊肿的可能,因为假性囊肿常常会并发于急、慢性的胰腺炎或腹部外伤中。大部分的胰腺假性囊肿都能自愈,但如果囊肿不断的增大,或者是出现急症、并发感染、出血时则需要紧急处理[2];浆液性囊腺瘤是良性肿瘤,而黏液性囊性病变则可能成为潜在恶化肿瘤,对于外周钙化密度高、囊壁内有乳头状隆起、血管形成包绕等则应注意恶性病变的可能;胰腺脓肿常常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腹痛、全身发热、黄疸,在使用抗生素后体温仍然高居不降,这是因为抗生素在于胰腺局部浓度过低,与脓肿壁厚度也有一定的关系。
B超检查简便易行、无创、经济实用,是传统公认的检查胰腺疾病的首选方法。虽然腹部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实性与囊性病变,但由于受到受腹壁脂肪、肠腔气体等因素的干扰,往往不能准确判断病变性质,所以很难对胰腺情况作出全面的评价,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及病史作出正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徐智章.现代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82-194.
2 陆建平.慢性胰腺炎的影像诊断[J].胰腺病学,2004,4:139-140.
关键词 B超 胰腺囊性病变 诊断价值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191
胰腺囊性病变大体可分为假性囊肿和囊性肿瘤,假性囊肿较为常见。腹部B超等医学影像一直广泛应用在临床工作中。现对我院收治的22例胰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临床资料
2008年2月~2010年2月收治胰腺病变患者22例,其中男6例,女16例,年龄22~50岁;采用西门子SI-450型号的B超仪对其进行检查,考虑到胰腺囊性占位病变及诊断不明者可行其他影像检查。临床表现以腹部疼痛较为明显,可伴有发热、呕吐等表现。结合病史及临床症状进行综合诊断。
结 果
病种及部位:B超影像提示12例囊性肿瘤,肿瘤大小为3.3cm×3.0cm×3.0cm~9cm×10cm×8cm。肿瘤部位,胰头部2例,胰体部3例,胰体尾部5例,胰尾部2例。黏液腺癌3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3例,胰腺脓肿6例。
处理结果:12例假性囊肿中10例经穿刺针直接负压吸引囊液,抽吸后囊肿明显缩小,其中2例在复查后发现抽液后的测量值比之前有所增大,但仍比穿刺前的减小,延缓病程1~2个月,随访1年后症状消失。6例胰腺脓肿患者在经过充分的抽液后配合静脉全身使用抗生素2周,临床腹痛、发热症状完全消失,患者于出院前及出院后复查B超及其他影像资料均发现囊肿消失,且未再有复发。1例黏液腺癌患者转到外科,行胰体尾+脾切除,成功切除肿瘤,痊愈出院,随访未发现复发。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3例,施行保脾的胰体尾切除,成功切除,未见复发。部分病例经手术或针吸活检病理确诊,浆液性囊腺瘤10例,黏液性囊腺癌1例,黏液性囊腺瘤2例,囊实性乳头状上皮肿瘤伴潴留性囊肿1例。B超虽然可明确解剖及病变位置,但不能提示病理的诊断,只有通过活检或等到肿瘤周围出现浸润或有远处转移才能鉴别良恶性。特征为当病变位于胰头,呈现有分叶状轮廓,影像显示无囊壁强化,只要符合2个者则可诊断特异性达83%,符合3个者则可确诊为恶性。
讨 论
B超能够清楚显示扩张的主胰管,明确解剖位置,但不易显示分支胰管或是不规则改变的胰管;虽然能够显示胰腺较大、较明显的结石和胰内的钙化灶,但对于小结石和小钙化灶却不能很好的显示;对于较明显的胰腺囊肿、胰腺形态以及实质回声异常等都能很好的显示,对于体积较大的病灶,也可显示其所侵占的范围,但无法准确判断其性质。胰腺属于后腹膜脏器,如果膜腔胀气、脂肪层后、胰腺与周围组织粘连或者周围组织脏器的病变等多种因素形成干扰时,B超就很难清晰地显示胰腺的全貌及解剖结构,特点是对胰腺钩突部和胰尾部的病灶都不能很好地显示[1];加之B超探头的频率较低,即使有时可以显现出胰腺形态呈不规则改变,但也不能显示胰腺实质性细微的结构,由于黏膜粘连也无法清楚显示胰腺占位性病变,也很难显示出胰管与胰腺囊肿之间是否相通。
结合病史对病变作出诊断。胰腺囊性病变可依据囊壁有无上皮组织而分为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和囊性肿瘤,假性囊周虽然僅占胰腺囊周的10%~15%,但却最为常见,其常见的类型有黏液性囊性肿瘤、浆液性囊性瘤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而真性囊肿在囊性病变中只占了很小一部分。胰腺囊性病变因发病部位深而且生长缓慢,在早期发病可无任何症状,多数病例都是由于各种原因发现了上腹部出现包块,不能用医学解释的上腹部不适,经B超等检查等发现胰腺囊性肿块才来就诊。对于这些病例首先应该采用B超影像学检查来确定囊性肿块与胰腺的关系,确定囊肿是位于胰头部还是胰体尾部,然后再根据收集的病史及患者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
若胰腺有过炎症或外伤病史,则可考虑假性囊肿的可能,因为假性囊肿常常会并发于急、慢性的胰腺炎或腹部外伤中。大部分的胰腺假性囊肿都能自愈,但如果囊肿不断的增大,或者是出现急症、并发感染、出血时则需要紧急处理[2];浆液性囊腺瘤是良性肿瘤,而黏液性囊性病变则可能成为潜在恶化肿瘤,对于外周钙化密度高、囊壁内有乳头状隆起、血管形成包绕等则应注意恶性病变的可能;胰腺脓肿常常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腹痛、全身发热、黄疸,在使用抗生素后体温仍然高居不降,这是因为抗生素在于胰腺局部浓度过低,与脓肿壁厚度也有一定的关系。
B超检查简便易行、无创、经济实用,是传统公认的检查胰腺疾病的首选方法。虽然腹部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实性与囊性病变,但由于受到受腹壁脂肪、肠腔气体等因素的干扰,往往不能准确判断病变性质,所以很难对胰腺情况作出全面的评价,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及病史作出正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徐智章.现代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82-194.
2 陆建平.慢性胰腺炎的影像诊断[J].胰腺病学,2004,4:139-140.